学术投稿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国际刊号:1007-3639
  • 国内刊号:31-1727/R
  • 影响因子:2.01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7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全国肿瘤类核心期刊
  • 肿瘤学
中国癌症杂志   2008年11期文献
  • 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评估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计划

    背景与目的: 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计划己沿用几十年,但具体三维剂量分布情况不清楚.此研究使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胸段食管癌中常用的常规放射治疗计划进行重新评价,比较他们之间的优劣.方法: 胸上段、胸中段食管癌各5例,每位患者均设计3个方案.①胸上段食管癌:方案1为一前二后的三野方案;方案2为二前野成角照射;方案3为前后对穿照射后改为右前左后避开脊髓照射.②胸中段食管癌:方案1为一前二后的二野方案;方案2为前后对穿后改为左右水平对穿的四野方案.方案3为前后对穿后改为右前芹后避开脊髓照射.剂量均为大野照射40 Gy后缩野加量30 Gy.用3D-TPS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图)的相关参数比较不同计划的正常组织的受量(脊髓、肺和气管)及靶区剂量的均匀性.结果: 胸上段食管癌:方案3的脊髓平均剂量超过正常脊髓耐受量,为(57.1±4.9)Gy.方案1和方案2的脊髓剂量均在正常范围内,<50 Gy.方案2中,有1例的PTV2剂量不住90%~110%之间(此病例病灶长度7 cm),其余所有病例的PTV2剂量均在此范围内.三种方案的肺V<,20>和V<,30>差异无显著性(P>0.05),方案2的肺平均剂量低于其他两个方案[(12.8±2.1)Gy VS (18.2±4.1)Gy和(14.7±4.2)Gy,均P<0.05].胸中段食管癌:方案1和方案2的大脊髓剂量均<50 Gy,方案3有8/10例患者脊髓剂量高于50 Gy.PTV2的剂量均在90%~110%之间,且PTV2中高剂量与低剂量的差值(D<,PTV>)差异无显著性(P>0.05).方案2的V<,20>,V<,30>高于方案1[(29.2±1.9)%比(23.6±2.3)%和(20.9±1.3)%比(13.9±2.3)%,P<0.05],方案2的D<,mean>高于方案3[(13.0±0.6)%比(11.9±1.1)%,P=0.045].方案3比方案1的气管的V<,70>稍高[(20.3±15.9)%比(10.5±9.8)%,P=0.058],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前后对穿后改右前左后照射方案(方案3)的脊髓大剂量较其他两方案高,且超过50 Gy.方案1的肿受量町能略高于其他两方案.方案2的脊髓剂量和肺剂量小;但如果病灶长,则靶区的均匀性差.方案1脊髓受量在50 Gy以下,PTV均匀性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方案.胸中段食管癌:方案3个别病例的脊髓剂量高于50 Gy.其他两方案的脊髓剂量均在50 Gy以下.方案2的肺剂量高丁其他两方案.方案1可能优.

    作者:李伟;赵快乐;蒋国梁;周莉君;陈兰飞;施学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化疗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的GM-CSF基因表达对荷瘤小鼠造血损伤的作用

    背景与目的: 电离辐射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氧激活Egr-1启动子高度保守序列CArG,Egr-EG为构建的上游含Egr-1调控序列CArG元件,启动TNF或GM-CSF的pCIneo表达载体,该机制可用于辐射所致的造血损伤或治疗肿瘤.化疗药物通常是通过产生活性氧和DNA损伤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我们假设化疗药物可以产生活性氧.因此,化疗可以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下游造血因子基因表达,这种化疗诱导基因疗法针对化疗所致的造血损伤具有恰当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化疗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的造血因子基因表达对化疗后造血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构建的携带有早期生长因子(Egr-1)启动子的GM-CSFcDNA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cDNA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导入基质细胞HFCL后,输入荷瘤(黑色素瘤)小鼠体内,对其实施5-FU化疗,观察外周血象动态改变、人基质细胞植入检测、外源基因eGFP、GM-CSFmRNA、蛋白表达以及对CFU-GM的增殖作用的检测.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幅度明显减轻,恢复加快,而各组问CFU-GM差异无显著性.肿瘤抑制率与化疗相关,而与外源基因表达无关:5-FU处理后72 h实验组小鼠骨髓可见绿色荧光阳性的基质细胞,RT-PCR和Western印迹显示GM-CSF mRNA和GM-CSF蛋白表达增强.结论: 5-FU诱导的Egr-1启动子造血因子基因疗法对化疗后造血损伤具有促进造血恢复作用.

    作者:杜楠;孙君重;赵晖;付艳;李晓松;周进明;王希良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乳腺癌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新辅助化疗与临床疗效及病理相关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 新辅助化疗是目前乳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研究探讨多西他赛加吡柔比星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47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术前穿刺取病理学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CerbB-2.分析获得病理学完全缓解(pCR)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化疗前淋巴结状态及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R阳性的患者获得pCR(0%)的比率低于ER阴性者(27.27%),差异有显著性(P=0.0012).PR阳性患者的pCR率(9.38%)低于PR阴性者(90.63%),差异有显著性(P<0.01).CerbB-2过表达者pCR率(33.33%)高于非CerbB-2过表达者(9.74%)(P<0.01),组织学分级(SBR)高者的pCR率高于分级低者(Ⅲ级比Ⅱ级:25%比10.34%)(P=0.0000),年龄、化疗前淋巴结状态与pCR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职、PR、CerbB-2、组织学分级可能成为多西他赛加吡柔比星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秦洪真;李席如;张艳君;郑一琼;李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幽门螺杆菌对人胃癌MKN45细胞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激活作用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 环氧合酶2(cyelooxygenase-2,COX-2)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代谢中重要的限速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诱导胃黏膜COX-2的过度表达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环节,但Hp感染胃黏膜细胞COX-2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Hp对人胃癌MKN45细胞COX-2表达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COX-2表达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Hp标准株NCTC11637感染对人胃痛MKN45细胞COX-2 mRNA转录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坳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下游因子ATF-2的表达.结果: Hp感染人胃癌MKN45细胞后,COX-2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Hp感染3、6、9、12 h后COX-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正常值的3倍、7.2倍、5.1倍和4.3倍,各时间组COX-2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Up与MKN45细胞共培养24 h后,COX-2蛋白的表达亦显著增加(P<0.01).Hp感染MKN45 20 min后,p38MAPK信号通路被激活,60 min达峰值;p38MAPK下游因子ATF-2的表达也明显增加,2 h达高峰,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下降,24 h仍有表达.结论: Hp感染能诱导人胃癌MKN45细胞COX-2的表达;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增加其下游因子ATF-2的表达,可能是其诱导COX-2表达的机制.

    作者:李琦;范忠泽;孙珏;刘宁宁;周利红;吴琼;王炎;隋华;高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伊班膦酸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

    背景与目的: 骨骼是肺痛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的并发症如疼痛、功能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加快患者的死亡.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探讨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肺痛骨转移的临床作用.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肿痛骨转移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疼痛缓解率、血清AKP、Ca2+和Scr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骨骼疼痛较对照组有明显缓解(有效率71.1%比42.3%)(P=0.006):研究组治疗后血清AKP和Ca<'2+>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血清肌苷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伊班膦酸钠是安全、低毒性药物,其联合化疗有缓解肺癌骨转移疼痛和抑制骨转移的作用.

    作者:张洁;朱军;陈墨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靶向LMP1基因siRNA作用对AP-1及其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 潜伏膜蛋白LMP1是EBV基因组BamH I Nhet片段上BNLF1编码的一种跨膜蛋白,它是发现早的能在体外恶性转化细胞系的EBV潜伏期蛋白.本研究旨在探讨LMP1沉默对AP-1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下游与细胞转化、增殖和凋亡等相关冈子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50 nmol/L靶向LMP1功能区编码序列的siRNA649转染EBV阳性的胃癌上皮细胞GT38,分别作用24、48、72、96、120 h,采用RT-PCR检测c-Jun,生存素,CDK4和MMP9 mRNA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生存素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c-Jun,JunB和CDK4蛋白表达.结果: 靶向LMP1特异性siRNA作用后,各时间点c-Jun和生存素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c-Jun以24 h时降低为明显,而生存素以48 h时降低为明显;CDK4 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细胞对照组(P<0.05);转染后24、48、72 h时MMP9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96 h和120 h时MMP9则无明显改变(p>0.05).与细胞对照比较,c-Jun和JunB蛋白表达均下调,JunB蛋白表达往作用第5天时有所恢复,CDK4蛋白表达均上调.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质中代表生存素阳性的棕色颗粒明显减少.结论: 靶向LMP1功能区编码序列的siRNA转染可影响EBV阳性胃上皮细胞AP-1及其下游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刘霞;王笑峰;王云;李欣;冯艺;罗兵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LY294002与化疗药物联用对白血病K56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背景与目的: 传统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白血病多药耐药产生机制和有效逆转靶点成为攻克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关键.为此,本研究探讨LY294002[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Akt)通路抑制剂]对人类白血病K56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 锥虫蓝拒染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Western印迹榆测K562/S和K562/D细胞中P-gp及p-Akt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药物积聚.结果: K562/D细胞对柔红霉素(DNR)、多柔比星(ADR)、长春新碱(VCR)、依托泊苷(VP16)交叉耐药,相对其亲本细胞的耐药倍数分别为65、52、134和50.DNR诱导了K562/D细胞的P-gp、p-Akt过度表达.LY294002使K562/D细胞内药物积聚增加,部分逆转了K562/D细胞对DNR、ADR、VCR、VP16的耐药性(相对耐药倍数降至23、21、63和29),而对敏感细胞K562/S的耐药性无影响. 结论:LY294002部分逆转K562/D细胞的多药耐药,可能于DNR诱导K562/D细胞的P-gp、p-Akt过度表达而LY294002抑SU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张晔;曲秀娟;刘云鹏;荆薇;侯科佐;滕月娥;张敬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人工合成拟Smac多肽增强膀胱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背景与目的: Smac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直接同时抑制多个IAPs家族成员活性的凋亡相关蛋白,其N端的4个氨基酸残基AVPI(Ala-Val-Pro-Ile)是重要的促凋亡结构域,我们通过人工合成可穿透细胞的促凋亡融合多肽SmacN7,探讨其对膀胱痛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促进作用.方法: 噻唑蓝(MTT)检测SmacN7融合多肽对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的相对存活率的影响;Annexin V/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T24细胞的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SmacN7融合多肽与MMC联用后T24细胞内XIAP、Caspase-3的表达;同时检测Caspase-3活性及SmacN7融合多肽与MMC联用对T24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SmacN7融合多肽能穿透细胞并与内源性XIAP结合,增加低剂量MMC诱导的T24细胞凋亡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并能显著降低细胞内xlAP的表达水平,增强Caspase-3的表达及活性;在24 h和48 h,SmacN7+MMC组与单用MMC组相比,T24细胞的存活率分别降低55%和72.7%.结论: 人工合成可穿透细胞的促凋亡融合多肽SmacNT能促进化疗药物诱导的膀胱癌T24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增强膀胱癌细胞对MMC的化疗药物敏感性.

    作者:曾甫清;王竞;汪良;蒋国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乳腺癌全乳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 调强放射治疗(IMRT)可显著改善全乳切线野照射中靶区与邻近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分布,然而各放疗单位优化设计全乳IMRT计划的方法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IMRT的多种计划设计,以探讨优化的设计方法.方法: 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全乳放射治疗的常规、正向与逆向计划设计.用子野总数、总跳数等评价计划效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差异.结果: 正向IMRT计划包括人工优化法(M0)、多点强制均匀优化法(P0)和自动逆向优化法(A0)等3种,子野总数的中位数分别是5、5.5和5个,逆向IMRT的中位数为20个.总跳数分别为225.8、228.4、226.4和345.8.在正向调强计划中,靶区覆盖率和剂量分布均匀性以A0计划较好(P≤0.01),而心脏、同侧肺、肝脏、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D<,mean>)在A0和P0计划中明显小于M0计划(P≤0.05).逆向IMRT计划在改善PTV剂量分布均匀性以及减少OARs照射上较正向IMRT计划更好(P≤0.05).结论: 初步建立了全乳IMRT计划设计的方法,以正向计划中A0优化法在效率和剂量学优势上适合.逆向IMRT计划较正向计划体现了更好的剂量学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成熟的设计方法.

    作者:黄晓波;蒋国樑;陈佳艺;陈兰飞;胡伟刚;徐志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皮下自控镇痛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

    背景与目的: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如何治疗顽固性中/重度晚期癌痛,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癌痛治疗的人难题.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患者吗啡皮下自控镇痛(PCSA)对顽同性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可行性及镇痛疗效.方法: 选择52例中/重度晚期癌症疼痛患者,均为经三阶梯药物方案治疗未能很好控制疼痛、同时药物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按入院前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PCSA吗啡(对照组)和小剂量氯胺酮联合吗啡PCSA(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两组均采用PCSA方法,镇痛液两组均为100 ml,对照组内含吗啡80 mg+2%利多卡因20 ml+氟哌利多2.5mg+0.9%氯化钠溶液共计100 ml.观察组内含吗啡40 mg+2%利多卡因20 ml+氟哌利多2.5 mg+0.9%氯胺酮200 mg+0.9%氯化钠溶液共计100 ml.采用上海博创电子泵,负荷量为10 ml,背景剂量均为每小时2 ml,患者自控镇(PCA)为3 ml,锁定时间为15 min.分别在安装止痛泵后30 min、1、3、5、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治疗,两组病例疼痛基本缓解.两组VAS各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PCA按压次数与吗啡用量对照组显著多于观察组;后者生活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前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嗜睡、皮肤瘙痒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呼吸抑制、幻觉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经皮下小剂量氯胺酮辅助吗啡PCSA具有镇痛作用强、不良反应小、方法简便等优点,适合治疗中/重度晚期顽固性癌痛.

    作者:陈付强;胡丹;时飞;谢平;王昕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VEGF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危险因素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有力的血管生成介质,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VEGF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171例肺癌患者和172例健康对照者的VEGF基因-2578C/A及936C/T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明确两个位点基因型.并采用PHASE11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体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并进行多态性与肺癌风险关联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携带至少1个-2578A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携带-2578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肺癌发病风险降低(P=0.001,OR=0.303,95%CI0.153~0.601).性别分层分析显示:携带-2578CA+AA基因型男性患者其肺癌发病风险降低.936C/-2578C与936C/-2578A两种单倍体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6,OR=0.317,95%CI 0.124~0.809:P=0.018,OR=0.547,95%CI 0.331~0.903).病理分层显示:与其他对照组单倍体相比,C-C单倍体个体其腺痛发病风险降低(P=0.004,OR=0.237,95%CI 0.090~0.627).结论: VEGF基因多态性是肺癌危险因素的风险因素.

    作者:梁婧;刘晓琳;孙殿水;刘海荣;胡伟;曲爱忠;李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MEK抑制剂增加乳腺癌细胞MCF-7对表柔比星的敏感性

    背景与目的: 化疗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功效.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作鼢用于核内转录因子,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关系密切.因此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化疗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期望抑制此通路能改善化疗药物的疗效,从而低毒高效的治疗肿瘤.本研究通过检测表柔比星与MEK抑制剂PD98059对人乳腺癌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活性的影响(MEK、ERK分别是MAPK{~号传导通路中的环节),探讨MEK抑制剂PD98059在表柔比星抗人乳腺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表柔比星与MEK抑制剂(PD98059)处理MCF-7及MCF-7/ADR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MEK2和p-ERK表达情况,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结果: 表柔比星处理细胞后,MCF-7的ERK蛋白活性上升,加用MEK抑制剂PD98059,细胞对表柔比星的敏感性增加.结论: MAPK信号传导通路在表柔比星杀伤敏感细胞的过程中被激活,联合应用MAP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可以增加表柔比星敏感性.

    作者:曹迎明;王殊;张嘉庆;叶颖江;崔志荣;王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低氧诱导因子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低氧诱导因子(HIF)是恶性肿瘤适应低氧微环境的关键因子,己成为恶性肿瘤抑制剂及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靶点,本文综述其在肿瘤抑制剂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聂春莲;高国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Her-2/neu基因与放射敏感性

    Her-2受体己成为一些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靶标,在恶性肿瘤的生物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放射抗拒密切相关,因此抗Her-2受体抗体可能具有放射增敏作用.抗Her-2受体抗体结合放射治疗可能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李炯雁;郭小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胃肠道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为重要的内胚层分子信号,Hedgehog(HH)基因家族在胃肠道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胚胎发育如果缺乏HH信号调控,将会出现多种胃肠道畸形;而在成熟个体中,HH在消化道的特定部位也有正常表达,这与消化道正常功能的维持可能相关.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H信号通路与多种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并且不同的消化道肿瘤中HH通路所起的作用不尽一致,其机制并不相同.本文将在胃、结直肠癌方面就近年来H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戴磊;李继坤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浸润性膀胱癌Bc1-2、Her-2表达与保存膀胱术后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式,而近年研究认为[1],一部分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保存膀胱手术的综合治疗,在保留膀胱功能的同时可达到与膀胱全切术相似的生存率,长期生存患者的膀胱功能良好,为了筛选出可从保存膀胱术后放化疗中获益的患者,实现浸润性膀胱癌的个体化治疗,我们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12月开展了保存膀胱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33例患者放化疗前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Bc1-2、Her-2、P53的表达,并分析了Bc1-2、Her-2、P53表达与浸润性膀胱癌保存膀胱术后放化疗疗效的关系,报道如下.

    作者:张萍;吴式琇;杨亦荣;谢辉;王群姬;张虎祥;万丽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GIST)是常见的消化道间质肿瘤,这些肿瘤通常存在酪氨酸受体激酶KIT(75%~80%)或PDGFRA(5%~10%)激活性突变[1].激活性突变使配体独立激活,然后激发KIT或PDG-FRA组成性激活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生不可控制的细胞增生,同时抑制细胞凋亡,终GIST形成.GIST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高度耐药,在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vlate.Glivec,preyiotislv called STI571)出现以前,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式,但手术治疗往往并不足够,甚至完全切除肿瘤后,大部分晚期GIST患者还是出现复发,而出现复发和(或)转移的患者往往预后不良[2].GIST分子遗传学与靶向治疗方面的相互结合,使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胃肠道问质瘤,成为其他实体瘤靶向治疗的典范.到日前为此,甲磺酸伊马替尼在美国、中国及许多国家被批准用于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GIST治疗的一线药物.本文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39例GIST患者,并就伊乌替尼疗效和安全性作一总结.

    作者:王春萌;师英强;傅红;赵广法;周烨;王坚;许玲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Ⅳ型下腔静脉肾癌癌栓的诊治体会(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肾癌在泌尿系肿瘤中较为常见,肾癌细胞侵入血管后向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延伸成为癌栓,肾癌发生腔静脉转移者占肾癌患者的7%~10%[1],以往认为合并腔静脉瘤栓的肾癌预后极差,近年认为如未发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肾痛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冉切除肾静脉癌柃和取出卜腔静脉癌栓,预后仍然良好.其5年生存率可达53%~72.7%[2].相反,如不积极手术治疗,患者会很快死亡或发牛肿瘤全身转移.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肾癌并腔静脉癌栓的佳方法[3],随着外科和麻醉技术的进步以及体外循环的广泛应用,此类疾病患者的治愈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张劲;池一凡;祝海;翁博文;谢芳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 丘脑精原细胞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4岁,因厌食、多饮、多尿、生长发育停滞,消瘦明显1年,于2008年1月8日收入院.体检:神志淡漠,寡言少语,易不自主流唾液.

    作者:夏红强;金冶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