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影像学检查是判断是否复发及预后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用SYNAPSE软件测量脾脏体积旨在预测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1999-2006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48例,均经临床、PET及病理确诊.通过多层螺旋CT(MSCT)曲线测量软件测定脾脏体积,观察未复发与复发病例脾脏的体积变化.结果:①脾脏体积与病理分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F=3.887,F=4.032,P<0.05):②脾脏体积与性别,年龄及临床分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0.225、F=1.154、F=0.695,P>0.05);③脾脏体积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97,P<0.001). 结论:MSCT脾脏体积测定简单,快速准确,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预测有一定价值.脾脏体积值较大时提示有复发的可能性.
作者:郝宏毅;金向明;马军;神島 保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Pin是人类高度保守的特异性磷酸化肽基脯氨酰顺及异构酶,它作用于脯氨酸所形成的肽键,并且仅使磷酸化pSer/Thr-Pro发生异构化,这一磷酸化后调控机制能诱导磷酸蛋白的构像变化,使其发挥功能.近来的研究显示这种新的调控机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旦失调便导致一系列人类疾病.如癌症患者体内Pin1表达异常增高,并调控多种癌基因的信号通路.本研究探讨pin1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Pin1基因在翻译水平和m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结果:在蛋白质水平上,Pin1的表达在正常/癌两种不同的肺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而在mRNA水平上,Pin1的表达量在正常/癌两种不同的肺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in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是在翻译水平受到了调控;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Pin1在NSCLC组织中存在蛋白水平的过量表达,这对利用Pin1作为NSCLC组织检测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刘群;赖长城;毛宇彬;洪亮;孙丽芳;宋崴;吴学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有助于筛选肾细胞癌相关的分子变化.本研究探讨人肾细胞癌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之间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筛选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SELDI-TOF-MS技术,选用WCX2蛋白质芯片对28例肾透明细胞癌及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以筛选肾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在分子量1.5×103~30×103(1.5~30 kD)范围内,检测出170个差异蛋白峰.肾透明细胞癌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峰7个(P<0.01),其中低表达的3个,相对分子量分别为4.098×103、5.917×103、6.643X 103,高表达的4个,相对分子质量为5.572×103、6.344×103、6.529×103、8.518×103.结论:人肾肿瘤血清中特异性蛋白质的发现,对肿瘤临床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进一步研究肿瘤发生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强;赵继懋;杜林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时,原发灶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起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SINmax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NSCLC患者完全性切除术前所作的18FDG-PET结果,对可能影响原发灶SINmax的各种临床因素作偏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偏相关分析提示SINmax与原发灶大小、病理分期相关(P<0.05),但与年龄、病理分化程度、新辅助化疗疗效无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腺癌(53例)、鳞癌(24例)、腺鳞癌(4例)、大细胞癌(4例)、鳞腺癌(2例)、巨细胞癌(2例)和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2例)的平均SUVmax分别为5.18±4.46、7.65±3.57、5.84±3.02、3.35±2.47、6.00±4.59、4.30±1.70和5.85±4.15,组间的平均SUNmax差异无显著性;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显示SINmax仅与原发灶大小相关,但与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年龄、新辅助化疗无相关性.结论:偏相关分析提示NSCLC原发灶SUNmax与原发灶大小、病理分期相关,单因素方差分析揭示SUVmax在NSCLC各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显示SUNmax仅与原发灶大小相关.
作者:杨衿记;吴一龙;陈刚;乔穗宪;谷力加;杨学宁;钟文昭;黄玉娟;廖日强;黄逸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放射性核素内乳前哨淋巴结(IMSN)显像可引导术中γ探测、摘取IMSN进行活检,由确切的病理学证据指导术后放疗,但用腋窝前哨淋巴结显像的方法观察,则IMSN的显像率很低.本研究旨在探讨改变示踪剂99mTC-硫胶体(SC)的标记时间、分析其性状,以提高IMSN的显像率.方法:将99mTC-SC标记过程中的煮沸时间由说明书要求的3~5 min缩短为2min,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胶体颗粒的直径、分布和稳定性,然后进行IMSN显像.结果:新标记条件下胶体颗粒的形态、分布在3 h内基本保持稳定,90%的胶粒直径为10 nm;之后颗粒逐渐聚合、沉积,4 h后直径大于100 nm.标记后3 h内新鲜使用情况下,IMSN显示清晰. 结论:新条件下制备的9mTc-SC在标记后3 h内,胶粒性状能满足进入深部毛细淋巴管的要求,使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影.
作者:周敏;章英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传统的乳腺癌外科治疗切除的范围包括乳头乳晕复合体,因为普遍认为保留它有残留癌的可能性.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癌细胞浸润的概率,分析保留NAC的可行性.方法:168例乳腺癌患者,保留乳头乳晕后方5mm软组织取材行病理检查,分别了解乳头、乳晕及深部软组织受累情况.结果:168例乳腺癌中3例乳头、乳晕及深部软组织浸润,10例累及乳晕及乳晕后组织,13例仅乳晕后方软组织受累.乳头以及乳晕受累的癌肿位于中央区且位置表浅.乳头乳晕复合体受累与肿瘤位置(X2=9.672,P=0.002)、乳头乳晕区皮肤改变及肿瘤大小(X2=7.141,P=0.008)、淋巴结状况(X2=6.081,P=0.014)、临床病理分期(X2=10.142,P=0.006)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如果无乳头以及乳晕临床表现异常,肿瘤距离乳晕边缘2.5 cm以上,肿瘤≤5 cm,保留NAC是安全的.
作者:戴岳楚;潘印;王四玲;范广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紫杉醇(TXL)联合顺铂(DDP)已成为治疗宫颈癌的常用化疗方案,但DDP毒性反应大.新一代铂类制剂奈达铂(NDP)对宫颈癌抗瘤活性高,毒性低.本实验通过与TXL+DDP方案进行比较,研究TXL+NDP对HeL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以及毒副反应.方法:以HeLa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将裸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TXL组,NDP组,DDP组,TXL+NDP组,TXL+DDP组),观察肿瘤体积及体重变化.单药组评价用对照组(C)和治疗组(T)肿瘤体积比率T/C评价生长抑制,应用合用率评价联合用药,体重减轻超过20%为达到毒性范围.结果:TXL+NDP与TXL或NDP相比,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172±60)mm3 vs(304±55)mm3,P<0.001;(172±60)mm3 vs(356±67)mm3,P<0.001],TXL与NDP合用呈协同作用(CR=0.76),而且大体重减轻率为8.3%,未达到毒性范围.TXL+DDP抗癌活性与TXL+NDP基本等同[(198±77)mm3 vs (172±60)mm3,P>0.05],但毒性反应增大,有4只裸鼠死亡.结论:TXL+NDP对HeLa细胞抗癌活性与TXL+DDP相似,但毒性反应小,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美琴;姚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耐药性是影响肺癌化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耐药基因蛋白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谷胱甘肽硫转酶(GST-π)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耐药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及在临床中对肺癌诊断、治疗及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226例肺癌组织及23例正常肺组织芯片,并用S-P法免疫组化检测组织芯片中耐药基因蛋白P-gp、MRP、LRP和GST-π的表达.结果:在226例肺癌组织中P-gp、MRP、LRP和GST-π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6.O%、42.0%、54.4%、62.4%,正常肺组织中分别为17.4%、13.0%、17.4%、21.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中高分化非小细胞癌与低分化非小细胞癌、非小细胞癌(NSCLC)与小细胞癌(SCLC)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中高分化非小细胞癌的阳性表达分别为59.7%、58.1%、73.6%、79.1%,低分化非小细胞癌分别为33.3%、22.8%、33.3%、47.4%,非小细胞癌分别为51.6%、47.3%、61.3%、69.4%,小细胞癌分别为20.0%、17.5%、22.5%、30.0%;P-gp、MRP、GST-π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腺癌、鳞癌、小细胞癌,相对应临床化疗敏感性由低到高:术前化疗病例(84.1%、61.9%、69.8%、93.7%)高于未化疗者(31.3%、34.4%、48.5%、50.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复发转移的P-gp和GST-π阳性率(55.7%、71.1%)高于无复发转移者(31.4%、47.1%),MRP、LRP虽然也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X2=3.08及1.37,P>0.05).结论:肺癌耐药由多基因及多途径参与发生,联合检测肺癌组织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化疗疗效及预后.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肺癌组织样本是可行的.
作者:吴胜勇;吴佩宁;张绍明;段德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p33ING1b基因作为一个新的候选抑瘤基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实验旨在研究p33ING1b基因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生长的影响.方法:经Western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通过生长曲线绘制、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p33ING1b基因转入对SW480细胞生长增殖以及细胞周期改变和凋亡率方面的影响,并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3组细胞p53、p21WAF1、Bax及Bc1-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p33ING1b基因抑瘤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与未转染组(SW480)和空载体组(pcDNA3.1(+)/SW480)相比,p33ING1b蛋白转染组(pcDNA3.1(+)/p33ING1b/SW480)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减慢(P<0.05);软琼脂集落形成率降低(P<0.01);凋亡率增高(P<0.05),而对细胞周期的改变不明显(P>0.05).p33ING1b基因在SW480细胞中高表达,能有效抑制SW480细胞的生长,并促进其凋亡.Western印迹法分析显示SW480细胞中p33ING1b基因高表达,导致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1-2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及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稍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表达外源性p33ING1b基因后,SW480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减慢,凋亡增加,其机制可能与Bax蛋白表达上调、Bc1-2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赵帅;贺修胜;吕文玲;罗桥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调强放疗已广泛应用于鼻咽癌,与传统放疗相比,调强放疗对摆位精确度要求更高.本研究通过移动等中心模拟系统误差,研究系统误差在鼻咽癌放疗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比较调强放疗计划及适形放疗计划中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受摆位误差影响的敏感度.方法:分别制定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调强及适形放疗计划,在治疗计划系统中移动等中心,假设在每次治疗时所有的射野都向同一个方向偏移的情况,分别模拟三维6个方向上2mm和5mm的系统摆位误差.在不改变射野分布和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移动等中心后所有的剂量评估指标与正式计划相应指标的比值,从而比较适形和调强计划受系统误差影响的敏感度.结果:频数分布显示:调强计划当摆位误差为5mm时,4.2%的GTV D98及12.5%的CTVD95剂量减少大于3%,当摆位误差为2mm时,GTV D98、 CTV D95均未出现剂量减少大于3%的情况:而适形放疗计划无论摆位误差为2mm还是5mm,均未发生剂量减少大于3%的情况.当系统摆位误差为5mm时,调强计划正常组织的剂量明显增加,脊髓、脑干、左右腮腺剂量增加超过了正式计划10%的机会分别为10.4%、14.6%、31.2%、25%.当系统摆位误差为2mm时,脊髓和脑干剂量增加超过原计划5%的机会仅为6.3%及4.2%,左右腮腺剂量增加超过了正式计划10%的机会分别为12.5%、8.3%.适形放疗计划系统摆位误差为5mm时,仅10.4%脊髓、6.3%脑干剂量增加超过了正式计划的5%,而腮腺剂量增加不明显.无论是靶区还是正常组织,调强计划与适形计划相比,剂量变化百分值的均数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P<0.05);误差越大,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变化百分值也越大(P<0.05).结论:误差越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无论是靶区还是正常组织,与适形放疗相比调强计划的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当调强放疗时,系统误差对靶区CTV剂量的影响较GTV明显,而腮腺的剂量与脊髓和脑干相比受系统摆位误差的影响更大.
作者:王鑫;胡超苏;应红梅;朱国培;何少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恶性黑色素瘤对单纯放、化疗不甚敏感,然而,它是一种免疫原性较高的肿瘤,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因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合理性在于它的综合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观察Ⅲ、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应用生物化学、生物或化学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分析102例Ⅲ、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化学治疗(达卡巴嗪、顺铂、福莫司汀)、生物治疗(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α-2b、树突状细胞)或生物化疗(上述两者联合续贯)的临床疗效.中位随访时间2年(1至4年).结果:近期疗效:生物化疗组36例,有效率(RR)为69.44%,与生物治疗组(34例,RR29.41%)和化学治疗组(32例,RR 46.8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期疗效生物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MST)为2年9个月,与生物治疗组(MST为2年2个月)和化学治疗组(MST为1年2个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然而,毒副作用在生物化疗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经一般处理,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经生物化学治疗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并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杜楠;李留树;肖文华;李秋文;孙君重;赵晖;王如良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Sixl(sine oculis homeobox homolog 1)基因的编码产物属于复合同源异犁蛋白家族一员,主要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眼、肾、肌肉等组织器官的发育.新的研究表明six1也参与了调控转录和细胞周期,进而发现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转移相关.在骨肉瘤中,Six1的功能还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拟对Six1在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人骨肉瘤MG-63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针对其Six1基因序列设计小干扰RNA片段,筛选出能高效沉默目标基因的片段序列后,重组其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转染入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干扰质粒的细胞克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转染后Six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并将肿瘤细胞注入裸小鼠体内进行肿瘤转移的观察.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shRNA对Six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有显著的下调作用.骨肉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减慢,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由25.62%±1.81%下降为18.25%±1.56%,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由57.31%±2.11%上升N65.51%±2.65%.裸鼠转移瘤实验发现转移瘤的抑制率为69.5%. 结论:下调Six1基因后,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抑制,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骨肉瘤的靶点之一.
作者:谢柏臻;陈安民;郭风劲;宋登新;祁军;朱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BRCA1和BRCA2基因是已经证实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与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湖南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以来自湖南地区的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52%)有乳腺痛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和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5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有5种致病性突变,其中2种为新发现突变--BRCA2基因无义突变2372C>G和移码突变2808delACAA.BRCA1基因中发现一种已报道的无义突变220C>T;其他两种为已报道的BRCA2移码突变位点1796delTTTAT和6275delTT.我们还发现4个未知功能的突变位点(UV)及11个基因多态性位点.湖南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率4%低于BRCA2突变率16%. 结论:在中国湖南人群中,BRCA2基因的突变对于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生可能具有较重要意义:新发现的2个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中的特有突变;湖南地区BRCA1在家族性乳腺癌中突变率明显低于国内外报道,而BRCA2突变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但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这可能是中国湖南人群中的特有特征.
作者:黄隽;唐利立;胡震;夏婷;饶南燕;邵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背景与目的:常规血液生化、腹水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腹腔肿瘤的敏感性低,剖腹探查术又不适用于终末期患者.超细腹腔镜是近年来发展的诊断腹腔疾病的新技术.本研究评价超细腹腔镜在腹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8年6月间2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腹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其中经超细腹腔镜诊断10例,经剖腹探查术诊断1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费用、麻醉费用、围手术期护理监护和治疗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结果:在腹腔恶性肿瘤的诊断上,超细腹腔镜探查术和剖腹探查术相比较,手术费用和麻醉费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围手术期药品费用和围手术期护理监护费用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和<0.01).同时,超细腹腔镜诊断术的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都显著少于剖腹探查组(P值均<0.01).在手术前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上,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超细腹腔镜诊断腹腔肿瘤是微创、经济、安全、可推行的方法.
作者:王剑;倪燕君;陈世耀 刊期: 2008年第08期
近年来,对于前列腺癌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前列腺癌就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前列腺癌干细胞与前列腺癌的形成、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等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前列腺癌干细胞的分离和相关表型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加深了对前列腺癌干细胞的认识,亦为临床前列腺癌的诊治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者:李曾;王德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2008年5月30日-6月3日,第44届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召开,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内科治疗仍是大会讨论的主题之一.
作者:周彩存;任胜祥 刊期: 200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