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国际刊号:1007-3639
  • 国内刊号:31-1727/R
  • 影响因子:2.01
  • 创刊:199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75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全国肿瘤类核心期刊
  • 肿瘤学
中国癌症杂志   2009年7期文献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OPN、CD44v6的表达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其受体--CD44受体和整合素受体结合后,参与骨重建、骨质重吸收、血管重塑、癌细胞浸润和转移等过程.为此本研究检测了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OPN和变异的CD44受体(CD44v6)水平,以探讨其与MM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32例MM患者,分为A组(包括初发和复发病例)和B组(化疗后病情稳定)2组,同时收集外伤骨折或非肿瘤良性贫血患者15例作为对照.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了患者和对照组的单个核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eells,BMSCs)培养上清液的0PN、CD44v6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组(19例)患者的0P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13例)和对照组患者(P<0.05).对A组中的14例患者和B组中的10例患者进行了CD44v6水平检测,其结果A组的CD44v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患者(P<0.05),B组的CD44v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PN水平与CD44v6(r=0.52,P=0.000)、恶性浆细胞数(r=0.74,P=0.000)、M蛋白水平(r=0.53,P=0.014)、血β2-MG水平(r=0.62,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0PN和CD44v6水平升高与删的发生和病情进展有关;可能与MM的肿瘤负荷、疾病阶段和肿瘤浸润有关.

    作者:黄仲夏;季风清;陈文明;孙海梅;吴垠;刘晋伟;张蕾;戴红;陈世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靛玉红甲肟对HT-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有报道称靛玉红甲肟(indirubin-3'-monoxime)在体内外实验中对部分实体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尚未见其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影响的研究报道,因而本文旨在研究其对HT-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靛玉红甲肟处理HT-29细胞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制作生长抑制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RT-PCR检测细胞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及凋亡促进基因Bax mRNA的变化.结果:靛玉红甲肟明显的抑制HT-29的增殖,其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F=11.25,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以10 μ mol/L的靛玉红甲肟处理HT-29细胞后,其凋亡率呈时间依赖性上升(F=195.25,P<0.01).RT-PCR检测发现HT-29细胞survivin(F=78.75,P<0.01)和Box(F=87.61,P<0.01)转录上升,而bcl-2转录显著下降(F=95.82,P<0.01).结论:靛玉红甲肟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bcl-2/Bax比例有关.

    作者:陈小兵;张军辉;董文杰;曹新广;罗素霞;索振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颅内血管内皮瘤临床及影像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背景与目的: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天幕起源的EH,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确诊为颅内EH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颅内EH是罕见病变,属于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交界性或不确定性肿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肿瘤由排列呈巢状、索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31、CD34和FⅧ阳性.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其对放疗敏感.EH的预后较好.结论:EH少见,需与脑膜瘤鉴别,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潜在的侵袭性,建议尽可能完全切除以及密切随访,对于术后残留病灶推荐放疗.

    作者:张军;梁宗辉;耿道颖;朱莉;李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Smad4基因沉默促进PanIN裸鼠移植瘤增殖和微血管形成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由已建立的小鼠基因打靶模型证实,K-ras突变启动了胰腺癌前病变一胰腺腺管内上皮瘤(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p53或p16失活均可单独促进小鼠PanIN发展为浸润性胰腺癌.作为人胰腺癌中另一失活频率高发的抑癌基因Smad4,其失活对PanIN的转化作用及是否可单独促进PanIN发展为胰腺癌目前仍不清楚.基于此目的,在已成功分离建立K-ras突变启动的PanIN细胞株基础上,本研究拟进一步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PanIN细胞株中内源性Smad4表达,以探讨siRNA干扰Smad4基因对PanIN细胞恶性转化作用.方法:构建Smad4基因沉默慢病毒质粒,筛选Smad4沉默稳转细胞并命名为PanIN-S细胞;分别用PanIN和PanIN-S细胞并采用皮下接种的方法,构建获得PanIN及PanIN-S细胞组裸鼠移植瘤模型(每组5只),2周后测定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1的表达及其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Smad4基因SiRNA体系;与未干扰PanIN细胞组相比,PanIN-S组裸鼠肿瘤体积和质量显著增加(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胰腺癌(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CNA和CD31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Smad4基因沉默可促使在K-ras突变基础上的小鼠PanIN细胞的恶性转化;裸鼠移植瘤中Smad4失活可显著促进小鼠移植瘤增殖和肿瘤微血管形成,这些可能是其致瘤恶性转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齐晓光;慎睿哲;王立夫;曹海霞;朱黎明;董文杰;孙萍胡;章永平;张本炎;Tuveson DA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列腺癌3种常用治疗方法的生存和预后分析及影响因素

    背景与目的: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因素有许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前列腺癌3种常用治疗方法的生存及预后,探讨影响前列腺癌生存预后的因素.方法:对494例前列腺癌患者行病史采集,包括年龄、临床分期、分级和治疗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表达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红蛋白值(Hb)以及治疗方法等.采用Kaplan-Meiel-法计算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494例患者1、3和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96.0%、89.0%和80.0%;不同治疗组的3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近距离放射治疗(transperineal interstitial permanent prostate brachytherapy,PB)92.4%,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100%,内分泌治疗(hormonal therapy,HT)80.6%(P=0.008).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分级、治疗前PSA水平以及治疗方法均对前列腺癌的生存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PSA水平及年龄是影响患者存活的独立重要因素.结论:接受PB治疗和RP治疗的患者均比HT治疗生存率高,影响前列腺癌生存预后的因素中临床分期、PSA水平及年龄都是重要的独立因素.

    作者:陈杰;徐丹枫;高轶;任吉忠;姚亚成;刘玉杉;崔心刚;车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背景与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类高危乳腺癌,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PR)和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因而不能从针对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和Her-2的靶向治疗中获益.本研究旨在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和Her-2均为阴性的1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长期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9.0%.T1、T2患者占78.1%,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48.4%,Ⅰ、Ⅱ期患者占60.9%.5年无病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1.1%、84.3%、75.8%和8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肿块大小、分期和脉管癌栓与TNBC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17.449,P=0.000)、原发肿块大小(RR=31.237,P=0.000)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结论:TNBC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时常年轻、有淋巴结转移、肿块较大,有乳腺癌家族史,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和肿块大小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

    作者:罗湘;史艳侠;李志铭;张东生;苏争艳;姜文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鼻咽癌中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炎症导致肿瘤的重要性近来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联系肿瘤和炎症之间的桥梁.本文旨在探讨CRP水平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例健康人群、20例鼻咽良性炎症及68例鼻咽癌不同分期患者的CRP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CRP水平与炎症及肿瘤的关系.结果:放疗前鼻咽癌患者的血清CRP水平[(19.8±4.7)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2±1.8)mg/L],但显著低于良性炎症组[(45.6+7.9)mg/L,P<0.05] ;鼻咽癌T4组CRP水平[(25.6±3.9)mg/L]均高于T1期组[(17.4±5.8)mg/L]、T2期组[(18.6±8.5)mg/L]和T3期组[(15.6±1.8)mg/L],N3期组CRP水平[(28.0±7.1)mg/L]均高于N0期组[(17.6±6.8)mg/L]、N1组[(21.3±5.1)mg/L]和N2组[(18.6±5.6)mg/L],Ⅳ期组CRP水平[(25.7±5.5)mg/L]均高于Ⅰ期组[(14.2±1.9)mg/L]、Ⅱ期组[(16.1±3.9)mg/L]和Ⅲ期组[(23.0±7.7)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组间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RP与鼻咽癌和鼻咽良性炎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鼻咽癌分期越晚CRP值越高.

    作者:蒋春灵;李金高;敖帆;邱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胃间质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背景与目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胃是消化道间质瘤的常见的发生部位,以往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在肿瘤中的表达的发现,胃间质瘤的诊治出现了重大的进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凶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收治的2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剂量为400 mg/d.分析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肿瘤切除率100%,发现肝转移3例,一并手术切除转移灶.复发转移6例,其中低度危险组1例,中度危险组1例,高度危险组4例.肿瘤大小从2~15 cm(中位数5.5 cm).术后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17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1例(80.8%),Vimentin阳性25例(96.2%).术后3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以上,1例目前无瘤生存,1例肝脏带瘤生存,1例6个月后死亡.本组随访时间4~36个月,术后失访4例(15.3%),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组病例1、3生存率分别为96.2%和84.6%.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是判断胃间质瘤预后的重要指标,发生转移者预后差.手术仍是胃间质瘤的首选方式,靶向治疗可改善其预后.

    作者:谭玉林;严国度;法镇中;耿宏;张伟元;闵震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siMDR1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A549和A549/DDP细胞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癌症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MDR1基因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重组慢病毒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对顺铂耐药的A549/DDP细胞的MDR1基因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获得针对MDR1的短发卡状RNA(small hair pin RNA,shRNA)的寡核苷酸序列,退火后插入线性化的pSUPER载体(H1启动子下游).把构建获得的载体转染A549细胞,RT-PCR法检测其对MDR1的干扰作用,筛选确定MDR1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01igo DNA,与含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PTM载体连接产生PTM-siMDR1慢病毒载体;用重组慢病毒体外感染A549和A549/DDP细胞.结果:成功构建可以表达针对MDR1的发卡状RNAi,能有效的下调MDR1的表达.成功构建获得针对MDR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TM-siMDR1,包装慢病毒,浓缩病毒悬液的滴度为0.5×109TU/mL.感染PTM-siMDRI的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明显提高,逆转倍数达3.81倍.结论:siiDR1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A549/DDP细胞,能明显改善其对顺铂的耐药性.

    作者:黄建峰;沈振亚;许林;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放射治疗头面部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9例疗效分析

    背景与目的: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常累及头面部.治疗手段尚无统一标准,但认为放射治疗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治疗LCH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7月-2007年5月期间本院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8例嗜酸性肉芽肿和1例韩-薛-柯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肉芽肿5例患者行肿块部分切除和放射治疗,3例活检后单纯放射治疗,韩-薛-柯病1例进行手术、化疗、再程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5~8年,总有效率为89%.结论: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采用放射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放射剂量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丁浩;王胜资;王纾宜;厉慧青;郭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诊断纵膈淋巴结的初步应用

    背景与目的: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是用于诊断纵隔淋巴结等病变的新微创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EBUS-TBNA用于纵隔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2009年4月1日-2009年7月16日之间,共计2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接受EBUS-TBNA检查.总结穿刺结果,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20例患者共穿刺淋巴结37组,穿刺成功率100%,未发生并发症.EBUS-TBNA检查总体准确率90.00%(其中上皮性癌诊断准确率100%),灵敏度84.62%,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77.78%.每组淋巴结平均操作时间为11.9 min.20例患者术后住院1~17 d,中位住院1 d.前3例患者各组平均操作时间为36.25 min,后17例患者各组平均操作时间为7.76 min,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z-=3.247,P=0.001).结论:EBUS-TBNA检查安全性好,准确率高,是用于纵隔淋巴结定性诊断的较好方法.

    作者:胡鸿;周贤;陈海泉;平波;冯丽青;罗晓阳;杨富;沈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与目的:疱疹病毒相关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herpesvirus-associated 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HAUSP)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去泛素化蛋白酶.近的研究表明,HAUSP能在体内外使p53去泛素化,避免其降解,提示HAUSP可能通过稳定p53蛋白发挥胜瘤抑制功能.本研究旨在观察HAUSP在乳腺癌组织及非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HAUSP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3例新鲜乳腺癌组织及13例癌旁组织中HAUSP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69例乳腺痛组织和40例非癌组织以及13例新鲜乳腺癌组织中HAUSP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AUSP mRNA转录量为1.85±0.04,癌旁组织为2.74±0.03,HAUSP mRNA在乳腺癌中的转录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ItAUSP蛋白在乳腺癌及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和75.0%,乳腺痛组织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AUSP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瘤体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HAUSP蛋白表达与其mRNA转录一致;HAUSP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与p53蛋白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同时具备HAUSP蛋白阳性和p53蛋白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高于HAUSP蛋白阴性或p53阳性的患者.结论:乳腺癌HAUSP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提示删USP基因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同时评价HAUSP蛋白和p53蛋白的状态可能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作者:任媛媛;何妙霞;应明真;王雅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治疗和临床特征分析

    背景与目的:桥本病(Hashimoto's disease,HD)并存甲状腺癌(thyroid careinoma,TO的发病率在0.5%~38.0%之间,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HD合并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对本院198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因甲状腺结节行外科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HD的417例患者(包括93例HD合并T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HD并存TC患者共93例,占22.3%;1995年以前HD与TC并存患者6例,占同期手术治疗HD病例的9.2%(6/65);1995年以后HD与TC并存患者87例,占同期手术治疗HD病例的24.7%(87/352),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存TC病例中乳头状癌66例,滤泡状癌15例,混合性癌9例,黏膜相关淋巴瘤3例;全组中微灶癌43例,占并存TC病例的46.2%(43/93).手术方式包括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部分切除和活检术.结论:HD并存甲状腺结节的病例中TC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临床上应警惕并存TC特别是微灶癌的可能性.

    作者:李里;黄新余;郑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BRCA 1基因相关的DNA修复通路异常与三阴乳腺癌化疗药物选择的关系

    三阴乳腺痛以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以及Her-2阴性为特征,临床表现为组织分化差,术后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且脏器比骨骼更容易发生转移.因对内分泌治疗和以Her-2为靶向分子的治疗无效,化疗成为治疗方案中的主体.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比较,三阴乳腺癌患者与乳腺基底细胞样癌和乳癌基因1(BRCA1)相关性乳腺癌在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方面具有很多共性.不同个体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和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BRCA1以及相关的DNA修复通路中的不同基因,如BRCA2、ATM、RAD51和CHEK2对维护基因组稳定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三阴乳腺痛患者BRCA1相关的DNA修复通路异常而导致DNA修复能力异常,影响了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可能促进了高转移特性的形成.导致三阴乳腺癌重要脏器转移高发的原因,是肿瘤本身的转移相关基因异常的内因所致,还是对所接受的治疗耐药而使肿瘤细胞处于逃逸状态而引起,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对BRCA1相关的DNA修复通路异常与三阴乳腺癌高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宁;王雅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尿液中膀胱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易复发,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目前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仍是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由于膀胱镜检查会带给患者创伤且检测费用昂贵,同时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膀胱肿瘤标志物被逐步发现,因此选择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膀胱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近年来膀胱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国良;薄隽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量患者死于术后转移和复发.循环肿瘤细胞是存在于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的肿瘤细胞,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关键,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彭之磊;杜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ET 2周与3周方案的疗效对比研究

    剂量密集疗法是指在每次用药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尽快结束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治疗方法.著名的cALGB9741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动摇了辅助化疗每3周重复的观点[1],在2005年NCCN治疗指南中,已推荐AC→T密集化疗方案作为具有高危复发因素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

    作者:冯俊;吴云飞;徐惠绵;周珩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