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肿瘤,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并且对放、化疗不敏感。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远期疗效较差,如何提高化疗的疗效是目前困扰临床的一个难题。近年来,高热作为一种新的治癌方法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表明热疗可以提高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2]。本研究旨在探讨热疗对化疗药盐酸吉西他滨增敏的规律及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小平;郑磊贞;王雅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卵巢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的发病机制假说有持续排卵假说、炎性反应假说、间质假说、促性腺激素假说、雄激素/孕激素假说等,但无一能阐明卵巢癌的所有问题,目前卵巢癌的死亡率仍然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病因学研究发现外周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水平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有关,对于年龄<55岁的患者,外周血中IGF-Ⅰ水平越高,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就越大[1]。对于卵巢癌患者,外周血IGF-Ⅰ水平在病情的进展过程中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卵巢癌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54例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及化疗不同阶段外周血中IGF-Ⅰ水平,旨在探讨IGF-Ⅰ在卵巢癌患者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月香;李秋丽;王承缙;祁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行直肠低位双吻合,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及“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如何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仍处于探索之中。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探讨腹腔镜下垂直切割闭合直肠远端在改进直肠低位双吻合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完成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12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以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下缘离齿状线距离及肿瘤分期等为指标,逐一配对。其中A组(观察组)55例,在进行“第一吻合”时,将常规的直肠远端切割闭合,由水平方向改为垂直方向;行“第二吻合”时,行肠-肠“端-角”吻合,去除直肠远侧闭合线上端角部(“狗耳”);血管夹夹闭去除下端“狗耳”;加强缝合“端-角”吻合后形成的一处钉合线“T”形交汇处(“危险三角”)。B组(对照组)65例,按直肠低位双吻合常规操作完成手术,两只“狗耳”及两处“危险三角”不作任何处理。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在垂直切割闭合直肠远端后,“狗耳”及“危险三角”均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便于观察和处理。“端-角”吻合后远近端肠管轴线形成一定交角,远端直肠腔形成类似“壶腹”样膨隆;无“狗耳”存在,一处“危险三角”得以缝合加强。B组完成“端-端”吻合后远近端肠管在同一轴线上,留有两只“狗耳”及两处“危险三角”。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吻合口出血、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耗时、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数、排便次数、里急后重、术后再次手术造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低位双吻合时垂直切割闭合远侧直肠,使双吻合后肠管的走行和形态更接近直肠的生理弯曲和形态;同时方便了术中去除“狗耳”和“危险三角”的加强缝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作者:陈少骥;吴云云;韩善亮;莫秦良;马远明;赵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组织标本中,应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可以全面观察组织,其在病理诊断、形态学研究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制作技术、设备限制、工作量较大等原因,目前在临床上尚未常规开展。本研究通过比较RP后行常规切片及病理大切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变量,评价RP后病理大切片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RP后做病理大切片的229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行RP后做常规病理切片的393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包括两组患者年龄,术前PSA值,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确诊方式,确诊时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RP后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手术切缘、前列腺包膜外侵犯、精囊侵犯、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变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及病理变量:RP后病理Gleason评分、病理分期、前列腺包膜外侵犯情况、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手术切缘及精囊侵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 vs 17.6%,P=0.010;23.1%vs 17.0%,P=0.025)。结论:应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可明显提高前列腺标本切缘阳性及精囊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因此病理大切片技术值得在前列腺癌病理诊断中推广。
作者:常坤;杨晓群;王朝夫;甘华磊;郑爱华;杨珺;戴波;瞿元元;张海梁;施国海;朱耀;叶定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等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初步评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9月—2013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住院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在家属陪同及医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 QLQ-C3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等调查量表,并对各量表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56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中,18例有抑郁倾向,24例有焦虑倾向,16例焦虑合并抑郁。分析显示,有心理障碍组,除认知功能外,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功能评分明显较无心理障碍组低,而SCL-90评分及疲倦、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经济困难等方面,有心理障碍组评分较无心理障碍组明显升高。患者SAS、SDS评分与整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而与患者的症状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比例较高,且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主诉症状较多或者自觉生活质量较差的患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心理状况,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干预,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明辉;陈萌蕾;顾筱莉;张哲;成文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多对放射治疗敏感,研究鼻咽癌放疗抗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在经放射治疗的鼻咽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放疗敏感及放疗抗拒的鼻咽癌中表达的差异,与放疗抗拒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NFAIP3多点标记的地高辛探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NFAIP3 mRNA在放疗敏感及放疗抗拒的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TNFAIP3 mRNA中度及强阳性表达率在放疗敏感及放疗抗拒的鼻咽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5.00%和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16)。在放疗抗拒的鼻咽癌中,TNFAIP3 mRNA中度及强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Ⅲ~Ⅳ期TNFAIP3 mRNA中度及强阳性表达率为48.28%,I~Ⅱ期表达率为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0,P<0.005);在有、无远处转移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1.81%和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P=0.0115)。结论:TNFAIP3虽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参与了放疗抗拒的鼻咽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邓香群;叶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是脑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会导致一定的神经毒性。为避免临床混杂因素的干扰,本研究采用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探讨脑部照射对情绪和记忆的影响及其规律。方法:6~8周SD大鼠,用直线加速器进行脑部照射22 Gy制作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分别在脑部照射1、10个月后,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评价大鼠的活动度及焦虑情绪;用被动回避实验检测大鼠的情绪记忆;用新位置识别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结果:脑部照射1个月后,大鼠在旷场中的移动距离和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总探索次数和探索开放臂的探索比例降低,在被动回避实验中进入暗室的潜伏时间变短,在新位置识别实验中探索新位置的探索比例降低。脑部照射10个月后,大鼠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中的表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被动回避实验中进入暗室的潜伏时间,及在新位置识别实验中探索新位置的比例较对照组均降低。结论:脑部照射可导致大鼠活动度降低、恐惧记忆,并可导致空间记忆受损;脑部照射导致的情绪障碍可以恢复,但记忆损伤将长期存在。
作者:范兴文;贯士阔;吴开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通过将紫杉醇与人血白蛋白相结合新型制剂方式提高了紫杉醇的疗效,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进展迅速或联合化疗后复发的晚期乳腺癌。本研究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难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或联合方案化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疾病进展迅速和多线治疗后患者,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不良反应,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共58例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入组,均可评价疗效,67.2%(39/58)为三线以上化疗患者,32.8%(19/58)接受一、二线解救化疗的均为辅助化疗后1年内复发、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58例中84.5%的患者伴有内脏转移,93.1%的患者既往使用过紫杉类药物。化疗的客观有效率为13.8%(8/58),临床控制率为60.3%(35/58),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4.0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0.1个月。其中23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13.0%,临床控制率56.5%,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4.1个月,总生存时间为6.6个月。3~4度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低的发生率34.5%(20/58),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5.2%(3/58),贫血12.1%(7/58),血小板减低6.9%(4/58)。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及联合方案是进展迅速或多线治疗失败的难治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种治疗选择,对既往接受过紫杉类药物治疗和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也显示出一定疗效,且毒副作用可耐受。
作者:梁旭;李惠平;邸立军;姜晗;宋国红;严颖;王超颖;邵彬;林晓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国内外科系统的合理用血比例不足半数,肿瘤患者手术过程中易出现急性大失血,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患者术中用血情况,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血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行非急诊手术并输注异体血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分析术中各科室用血合理性。结果:共纳入299例肿瘤患者,成分输血率为100%,红细胞合理性输注比例为91.8%,血浆合理性输注比例为85.0%。妇科、胃肠外科、骨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胸外科红细胞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88.9%、91.8%、94.3%、96.3%、91.6%、100%和81.3%,血浆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86.2%、71.8%、96.4%、78.4%、100%、100%和87.5%。结论:术中成分输血虽开展良好,但仍存在术中不合理输血现象,需对医务人员加强临床输血知识的培训。
作者:闫睿;孟馥芬;刘亚华;王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目前肿瘤长度与食管癌的预后关系争议较大,有关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癌患者的不同病变长度与其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探讨病变长度对淋巴结阴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6例淋巴结阴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时间。运用SPSS软件的决策树模型决定截点(cut-off)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病变长度对淋巴结阴性食管癌的预后影响。结果:cut-off值3 cm以上,死亡风险明显上升。取3 cm为cut-off值,将淋巴结阴性食管癌分为cut-off值≤3 cm及>3 cm两组。两组性别、发病年龄、病变位置、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T分期与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0.373)。病变长度≤3 cm的419例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84.4%和76.1%,病变长度>3 cm的267例患者分别为88.3%、57.8%、4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别按照病变长度及T分期进行分组,≤3 cm与T1-2的生存曲线重合较好,而>3 cm与T3的生存曲线也很相近。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为淋巴结阴性食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食管癌的病变长度与浸润深度关系密切,建议将病变长度纳入T分期,且可将≤3 cm归为T1-2分期,>3 cm归为T3分期。淋巴结阴性食管癌的病变长度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可以据此区分食管癌术后的高风险人群。
作者:邵明雯;陈亮;李红霞;马兰;束永前;刘连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内源性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microRNA-335(miR-335)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参与了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35是否靶向抑制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ho associated coiled-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ROCK1)基因的表达,并以此调控人骨肉瘤细胞MG-63侵袭及转移。方法:理论预测并通过荧光素酶基因报告验证miR-335与ROCK1基因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的特异性结合作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miR-335对ROCK1表达的负性调控作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iR-335过表达及下调ROCK1表达后MG-63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Targetscan预测显示,miR-335与ROCK13'-UTR存在结合位点。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335 mimic和ROCK13'-UTR能够靶向结合;miR-335在MG-63细胞中低表达,ROCK1则呈高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335 mimic或转染ROCK1 siRNA后ROCK1的蛋白表达减少。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335或下调ROCK1后穿过基膜的细胞数目明显下降。结论:miR-335能特异性结合于ROCK1基因的3'-UTR并下调ROCK1的表达,抑制人骨肉瘤细胞MG-63侵袭转移。
作者:王勇;王科峰;赵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背景与目的: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甲基化异常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是一种可用于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探讨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P)法,对86例乳腺癌组织、36例乳腺良性肿瘤的癌旁正常组织及其配对的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进行检测,并结合乳腺癌的主要临床病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86例乳腺癌组织中Sox1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为77.9%(67/86),与其相应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为61.6%(53/86),3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血浆中均未检测到Sox17基因异常甲基化。患者血浆循环DNA中Sox17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与肿瘤组织中该基因的甲基化显著相关(r=0.502,P=0.000)。在乳腺癌组织标本中Sox17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肿瘤分期(χ2=6.18,P=0.041)、淋巴结转移(χ2=13.54,P=0.001)显著相关,在血浆标本中,Sox17基因甲基化率与患者肿瘤分期(χ2=27.06,P=0.000)、肿瘤大小(χ2=9.65,P=0.007)及淋巴结转移(χ2=20.80,P=0.000)显著相关,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及ER、PR、HER-2/neu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1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相关。血浆中Sox17基因甲基化,是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符德元;任传利;谭好升;魏金丽;祝玉祥;何春兰;邵稳喜;章佳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患者男性,82岁,2001年经当地医院病理诊断为声带白斑,并行喉激光手术,术后声音一直嘶哑,随后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主诉术后声音嘶哑并呈进行性加重。体格检查结果显示,声带均呈慢性充血,轻度肥厚,前端有少许白膜,前联合声门下处见少量肉芽样组织增生,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自2001年—2007年1月,每3个月到本院复诊1次,于门诊在纤维喉镜监测下行保守治疗。2006年底声音嘶哑加重且有轻度疼痛,复诊发现:双侧声带充血、右侧声带前1/2及前联合可见不光滑的白色角化样新生物,前联合声门下处肉芽新生物面积较前增大,病理活检报告结果显示局部有癌变。3D-CT诊断结果显示右侧声带略增厚并见一小隆起突向声门裂,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赵宁;李笑天;王琰;郭星;潘子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肿瘤影像学》杂志自1992年创刊以来深受医学界赞颂,1998年经国家科委、中央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正式期刊,刊号:ISSN 1008-617X,CN31-1793/R。杂志由优质铜版纸印制,大16开,80页,暂定为季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主要报道医学影像领域中科研成果、临床应用、综述、病例报告、讲座及与理工结合的有关论文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抗癌》杂志于1988年创刊,主管单位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上海市抗癌协会,杂志刊号:CN31-1664/R ISSN 1008-3065。征稿栏目及内容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国癌症杂志》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肿瘤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肿瘤基础、临床防治研究的中高级工作者。主要报道内容: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快速报道、专家述评、肿瘤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文献综述、学术讨论、临床病理讨论、病例报道、讲座和简讯等。《中国癌症杂志》已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全国肿瘤类核心期刊,并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CMCC)”等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抗癌》杂志于1988年创刊,主管单位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上海市抗癌协会。《抗癌》杂志是供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的公益性科普期刊,树立了为科研服务的思想意识,坚持以读者为导向,架起读者和医院之间的桥梁。杂志刊号:CN31-1664/R ISSN 1008-3065。欢迎广大读者订阅。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第一届“朝阳国际医学大会”将于2014年12月20~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美中华医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联合主办,主题为“加强合作,推动创新,促进医学发展”。大会将以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中美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未来全球医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谓是一次融国际、地区和国内学术活动于一体的医学盛宴。届时,美国二十余位呼吸、心血管、神经、急诊与危重症、转化医学、泌尿系统疾病及新药开发、肿瘤和免疫等领域的顶级专家以及国内数位颇具影响力的工程院院士将亲临论坛,为全体参会者做精彩纷呈的报告和演讲。我们还将精心组织六个紧贴临床、紧扣热点、紧跟国际的专题分论坛,邀请北京朝阳医院知名医学专家以及美国同道对所在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同与会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作为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一个分型,其分子及生物学行为具有多方面特殊性,并存在多个分子靶点的异常,这些异常分子靶点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肿瘤对电离辐射的反应,从而调节三阴性乳腺癌的放疗敏感性。现就TNBC的放射治疗及其放疗敏感性相关分子靶点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冰馨;傅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上皮性卵巢癌是当今致命的妇科肿瘤之一,也是妇产科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大难点。究其原因,除了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及有效的诊断方法外,还由于缺乏对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准确而全面的认识,故相关研究旨在更好地掌握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机制,有望在今后的诊断及治疗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上皮性卵巢癌公认的三大发病机制是:高促性腺激素理论、“二元论”和干细胞假说。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纪晓宁;丰有吉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