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卵巢黏液性肿瘤是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主要亚型之一,其恶变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泛素化是人体主要的翻译后修饰机制,并与肿瘤密切相关.去泛素化酶可通过逆转泛素化过程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该研究旨在分析编码人体主要的去泛素化酶的癌基因泛素醛结合物1(OTU deubiquitinase,ubiquitin aldehyde binding 1,OTUB1)在卵巢黏液性肿瘤中的蛋白表达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0—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诊断的卵巢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及卵巢原发性黏液性癌病例共9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成OTUB1的免疫组织化学法表达实验并作统计分析.结果:90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中,卵巢良性黏液性囊腺瘤有14例,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有17例,卵巢原发性黏液性癌有59例.OTUB1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癌的蛋白表达率及阳性程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黏液性囊腺瘤(P<0.01);OTUB1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中上皮内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肠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P<0.01);随着FIGO分期增高,OTUB1的阳性率及阳性程度增加(P<0.05);OTUB1在输卵管有累及的患者中表达率及阳性程度均高于未累及者(P<0.05);OTUB1在子宫和大网膜累及的患者中阳性率及阳性程度均高于未累及者(P<0.05);OTUB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表达率及阳性程度均高于无转移者(P<0.05).结论:OTUB1在卵巢原发性黏液性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黏液性囊腺瘤,并且和FIGO分期及肿瘤侵袭转移性高度相关.在临床病理中可将OTUB1作为卵巢黏液性肿瘤恶变与否的评价指标及肿瘤进展的辅助判别指标.
作者:朱勤;陆铃慧;王懿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旨在分析在肺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中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的摆位误差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9例单发肺部恶性肿瘤行立体定向放疗的患者,每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将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匹配,获得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边界.同时,还分析对可能影响摆位误差的临床参数等进行分层比较.结果:29例患者共获得155幅CBCT图像.考虑误差方向时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68±3.62)、(-1.34±3.90)和(0.36±2.15)mm,只考虑误差数值大小时分别为(3.16±2.42)、(3.29±2.48)和(1.74±1.30)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CTV外扩至PTV的边界在前后、头脚和左右方向分别为9.6、10.0和5.3 mm.病灶位于周围的肺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7),下肺病灶、右肺病灶、肺转移灶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更大(P=0.008、0.000和0.000).结论:肺部肿瘤患者放疗中的头脚和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较大,立体定向放疗需采用锥形束CT扫描、呼吸控制等技术以减少摆位误差.
作者:王焱;蔡钢;陆维;许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X线摄影新技术的出现对乳腺癌诊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对比数字乳腺断层融合X线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的2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B超、全屏数字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DBT和MRI检查.高年资影像医师双盲阅片,参照2013版BI-RADS分类标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利用Z检验比较DBT与其他检查方法的统计学差异.结果:30例患者因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而排除,剩余197例患者共发现20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73例,恶性病灶132例.B超、FFDM、DBT、DBT+FFDM和MRI基于BI-RADS分类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08、0.8592、0.9167、0.9198和0.9354;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BT的AUC高于B超和FFD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B超相比,Z=7.36,P=0.0067;与FFDM相比,Z=4.89,P=0.0271);DBT与MRI、DBT+FFDM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RI相比,Z=0.02,P=0.9002;与DBT+FFDM相比,Z=0.69,P=0.4048).结论:DBT较B超、FFDM能显著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并与MRI诊断效能相当.DBT作为乳腺X摄影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汤伟;李瑞敏;高毅;王奇峰;沈茜刚;顾雅佳;彭卫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较为常见.该研究旨在探讨PTC患者术后TgAb对131I清甲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329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根据131I清甲前TgAb水平分为G1组(大于115 U/mL,n=84)和G2组(<115 U/mL,n=245),G2组再以40 U/mL为界分为S1(大于40 U/mL,n=31)和S2(小于40 U/mL,n=214)两个亚组,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清甲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观察131I清甲剂量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G1组女性居多,年龄更小(P=0.000,P=0.004),其余临床病理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组清甲成功率为35.7%,G2组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1和S2两个亚组清甲成功率分别为54.8%和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G1组高、低剂量131I清甲后成功率分别为34.1%、37.2%,与G2组的71.9%、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G1组与G2组内分别采用低剂量131I与高剂量131I清甲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甲疗效仅与清甲前TgAb值有关(P=0.018).结论:TgAb可以影响PTC患者的131I清甲疗效,TgAb越高者清甲疗效越差.增加131I治疗剂量未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清甲成功率.
作者:张娜;梁军;林岩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液态活检是一种从血液、尿液等非实体生物组织中取样分析,主要用于恶性肿瘤诊断、监测及判断预后的方法.该研究通过优化尿液miRNA的提取方法,建立标准化的液态活检手段,筛选并验证膀胱癌患者尿液miRNA标志物以阐明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9月膀胱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尿液,应用miRNA表达谱芯片进行筛选,在78例膀胱癌患者及23例健康对照者的晨尿中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验证,分析液态活检的miRNA标志物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结果:通过对6例膀胱癌及6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筛选出了10个miRNA有差异表达,结合既往文献报道的膀胱癌尿液miRNA标志物,我们挑选了20个miRNA进行RTFQ-PCR验证,发现miR-509-5p/miR-124比值在膀胱癌患者尿液中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尿液miR-509-5p/miR-124比值随着患者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的上升而升高(P=0.003).当界值定在0.41时,miR-509-5p/miR-124比值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为73.1%,特异度为82.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到0.864,比尿液脱落细胞学的诊断价值高(P=0.0002).结论:该研究优化了尿液miRNA的提取方法,建立了标准化的液态活检尿液miRNA标志物的检测手段,发现miR-509-5p/miR-124比值可能是膀胱癌理想的诊断标志物.
作者:沈益君;谢湖阳;万方宁;卞晓洁;肖文军;朱一平;戴波;叶定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肿瘤细胞持续存活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主要限速环节.与肿瘤微环境类似,转移前器官的局部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为肿瘤细胞的存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是肿瘤细胞在远端器官持续存活、增殖的重要条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这一环境中的关键成分,其构筑的促增殖、炎症、免疫抑制及血管重塑的转移前微环境在肿瘤细胞的种殖、转移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抗肿瘤转移治疗的潜在靶点.该研究主要介绍MDSCs构筑转移前微环境的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为干预转移前微环境的抗肿瘤转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魏华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初诊常见症状,经放化疗后部分患者仍存在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外科手术是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残留和复发挽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延长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归纳了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残留和复发的规律、不同手术方式的应用指征及疗效.
作者:韩立涛;渠宁;史荣亮;嵇庆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头颈部鳞癌的第8版TNM分期在前版基础上做出了许多重要改进,进一步提高了该分期在评估患者预后、指导治疗方案方面的价值.但很多研究表明,该分期的某些方面仍存在改进的空间.该文将对第8版与第7版TNM分期的主要差异、仍旧存在的不足之处,头颈部鳞癌分期的新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简要综述.
作者:史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外科手术后必不可少地会存在瘢痕形成的问题,尤其是肿瘤术后,彻底地清扫造成较大组织损伤,使得瘢痕修复成为伤口修复的主要模式.外科医师认识术后瘢痕的形成与治疗相关信息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指导患者术后护理,增加满意度.该文从手术切口瘢痕的转归、影响因素及早期干预措施简要论述头颈部肿瘤术后瘢痕处理的必要性和方式.
作者:武晓莉;陈立彬;陈宗安;WON Taeho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背景与目的:全球范围内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较为常见.该研究描述了2003—2012年上海市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主要发病特征及其变化,为探寻病因学研究线索,制定和评估相关癌症预防、研究与控制的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患者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唇、口腔和咽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描述2003—2012年的发病概况、性别和年龄分布;对诊断依据、病理类型及诊断时期别等诊断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并分析前后5年的变化.结果:2003—2012年,上海全市年均新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1105例,占所有部位恶性肿瘤的2.08%,发病率为8.01/10万,标化发病率为4.45/10万,鼻咽癌患者数多,占50.81%.男性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大于女性.病理诊断比例达到85.77%,病理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主,占57.58%.鼻咽癌标化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近10年上海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男性比女性多发,病理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主.鼻咽癌患者约占一半,且发病集中的年龄较年轻,诊断时期别相对较晚.
作者:吴春晓;鲍萍萍;黄哲宙;张敏璐;顾凯;向詠梅;彭鹏;龚杨明;郑莹;仲伟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经过规范的手术、选择性131I治疗及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后预后良好,然而,仍有部分转移性DTC的患者在早期或131I治疗过程中失去了摄碘能力发展为碘难治性DTC(radioiodine-refractory DTC,RAIR-DTC).RAIR-DTC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为这些患者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一直是甲状腺癌领域研究的热点.该文对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及早识别这些患者,并为其他可能获益的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及放疗等的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作者:林岩松;杨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头颈部肿瘤的准确分期是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关键,而颈部淋巴结的评估又是决定分期的关键.目前评估颈部淋巴结的方法有超声、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CT、MRI和PET/CT等,超声引导下的FN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和禁忌证少等优点,联合细胞块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病理学诊断目的.该文对超声引导下的FNA在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王芬;常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来源于甲状腺癌和颈部不同区域的鳞癌,根据首站转移淋巴结区域可以大致推测原发病灶的来源.鳞癌和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有其各自特点.需要与这些转移性淋巴结鉴别的有淋巴结炎性改变、结核、淋巴瘤、Castleman及一些非淋巴结起源的软组织肿瘤.
作者:顾雅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临床研究显示,术后放化疗能够提高头颈部鳞癌术后高危患者的治疗疗效.放疗实施时需根据原发肿瘤部位、临床分期、术后病理和术后影像学评估情况来确定照射靶区和剂量.目前临床上推荐放疗同步应用单药顺铂方案已经达成共识,而放疗同步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和(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抗的疗效则仍不确定.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阳性口咽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术后放化疗适应证和辅助放化疗的治疗模式至今仍不明确,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陆雪官;胡超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头颈部肿瘤种类繁杂,威胁人类健康.头颈外科专科医师的培养是推进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头颈部解剖位置特殊,手术易造成外观损毁及功能丧失,因此其治疗是以外科医师为主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过程.头颈外科专科医师的培养需注意头颈部病种多样、技术多样、手术多样、解剖复杂及注重功能的特点.专科医师要着眼于基础研究,深入理解疾病,建立起多学科综合诊疗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专科化的手术操作特点.头颈外科专科医师必须经规范化专科解剖、手术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自主学习专业书籍,实时跟进新文献,并不断培养自身科研思路及临床技能.一位优秀的专科医师必能为患者诊疗及学科整体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嵇庆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由于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所限,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居高不下.近年来,靶向化疗在抑制甲状腺癌生长及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也带来了一些临床困惑.该文综述了激酶抑制剂在甲状腺癌靶向化疗中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临床问题,更新甲状腺癌的治疗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靳雨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甲状腺癌日趋增多,其主要手术风险喉返神经损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al monitoring,IONM)这一项在国外已经普及的技术,在国内的使用也逐渐成熟.该文结合临床实践对IONM的原理、操作、应用及优缺点进行讨论.
作者:王宇;杨舒雯;李端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外科手术领域中发展迅速,取得了受人瞩目的进展.尽管其目前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较少,但因其如微创、美观及恢复快等优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文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就其手术方式、适应症、优点及前景等进行综述.
作者:雷博文;王玉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头颈部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位置深在且复杂,临床上主要采用根治性放疗或同期放化疗.早期疗效评价对肿瘤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物理学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对疾病早期做出诊断的需求.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在解剖结构改变之前探测到包括增殖、凋亡及乏氧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信息的变化,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该研究综述了PET/CT显像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郑营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水平有待提高.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肿瘤,HNSCC主要机制包括免疫耐受的导入、局部的免疫逃逸和T细胞信号的破坏.免疫检查点是T细胞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的抑制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均显示出针对复发或转移性HNSCC具有一定的解救治疗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值得期待.
作者:郭晔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