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RNA在抑制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反义VEGF cDNA质粒转染入食管癌细胞TE-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原位杂交和RT PCR技术检测VEGF的表达水平,FCM分析细胞周期,并对转染前后细胞进行裸鼠体内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实验.结果:转染反义VEGF cDNA质粒的TE-1细胞中VEGF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裸鼠体内成瘤时间延长,肿瘤生长速度减慢,质量和体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VEGF反义RNA能抑制食管癌TE-1细胞VEGF表达,对裸鼠体内TE-1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有望成为食管癌基因治疗的优选基因之一.
作者:潘立峰;单保恩;郑宝军;李巧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测定中药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BCDC)提取物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浓度的影响,探索柴胡提取物逆转BEL-7402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方法:以Fura-2/AM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指示剂,用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不同条件下的BEL-7402细胞内[Ca2+]i.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BCDC作用于BEL-7402后细胞内VCR蓄积情况的变化.结果:柴胡提取物可使人肝癌细胞BEL-740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下降(P<0.001),可使细胞内VCR浓度升高(P<0.01).结论:柴胡提取物可以增加VCR在BEL-7402细胞内的积聚浓度,部分逆转BEL-7402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可能为柴胡提取物逆转BEL-7402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晓红;盖晓东;薛延军;陈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槲皮素联合苏拉明对肺腺癌LA795细胞的T739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接种LA795肺腺癌细胞T739小鼠随机分成5组:A对照组、B顺铂组(DDP)、C槲皮素组、D苏拉明组、E槲皮素+苏拉明组.用药16 d,观察药效、不良反应及肿瘤生长情况,于接种后24 d处死各组小鼠,收集移植瘤标本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原位凋亡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①B、C、D、E各用药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质量明显低于A组(P<0.05),其抑瘤率分别为23.03%、39.77%、34.40%、54.70%,联合用药组抑瘤作用明显者增强(P<0.01).②光镜观察:B、C、E组肿瘤细胞出现坏死,D、E组肿瘤间质中血管数减少.③免疫组化:D、E组MVD值明显低于A、B、C组,各用药组都能减少VEGF、PC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差异显著性;各用药组的凋亡指数都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④不良反应:B组有不良反应.结论:槲皮素联合苏拉明可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其微血管形成、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贺兼斌;张平;王小华;欧立文;龙治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经载体介导的RNA干涉对肝癌细胞c-myc基因表达抑制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并合成2条靶向癌基因c-myc的RNA干涉模板片段,分别将其连接至pSilencer 1.0-U6载体上构建siRN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法将上述重组质粒转入BEL-7402肝癌细胞株.半定量RT-PCR分析c-myc基因的表达抑制效率,以及c-myc基因表达下调细胞中CDK4、hTERT和Gadd45β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获得2个能在细胞内有效转录生成靶向c-myc基因siRNA的重组载体pSic-myc-1和pSic-myc-2;其中pSic-myc-2可有效介导肝癌细胞BEL-7402 c-myc基因的表达抑制,抑制率高达90%以上;在c-myc基因经RNAi抑制的细胞中,CDK4和hTERT基因的表达分别下调至85%和57%;而Gadd45β的表达上调约110%.结论:肝癌细胞BEL-7402中c-myc基因的表达可被载体介导诱发的RNA干涉有效抑制,进而导致细胞中与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
作者:黄清流;连云宗;兰风华;王水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转录相关锌带蛋白基因(zinc ribbon domain-containing 1 protein,ZNRD1)作为靶分子进行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Western blot检测ZNRD1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构建ZNRD1基因的小干扰RNA载体并将其转导入HL-60/VCR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MTT法检测细胞转染前后生长速度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细胞转染前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耐药相关蛋白P-gp、MRP的表达变化.结果:ZNRD1在HL-60/VCR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HL-60细胞;成功建立了低表达ZNRD1的白血病细胞模型;转染后的细胞对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的敏感性增强,且低表达P-gp和bcl-2.结论:该小干扰RNA真核表达载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
作者:朴瑛;刘丽梅;洪流;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itamin E succinate,VES)对MDA-MB-435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 分析凋亡诱导分子Fas表达的变化.方法:以VES刺激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雌激素受体阴性)12、24和48 h,VES浓度为5、10和20μg/mL,以MTT法测定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Fas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VES作用后Fas蛋白水平变化.结果:VES对MDA-MB-435乳腺癌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MDA-MB-435细胞的自然凋亡率为1.5%,5、10和20μg/mL VES分别作用48 h后凋亡率升高至13.1%、20.2%和46.5%.TUNEL法检测VES作用后乳腺癌细胞凋亡指数由1.1±0.4升高至10.8±1.0、30.4±2.7和51.4±4.7,细胞Fas蛋白水平分别升高1.3、1.9和4.3倍,细胞表面Fas平均荧光强度由46.29升高至59.66、84.54和103.41.结论:VES对MDA-MB-435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与细胞表面Fas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张伟;徐昕昀;张军初;朱大乔;张玲珍;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抗坏血酸(AA)对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 8226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透射电镜、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Annexin Ⅴ染色以及细胞周期测定,观察As2O3联合AA对RPMI 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PMI 8226细胞死亡受体DR4分子的表达.结果:单用AA对RPMI 8226细胞的生长无影响;As2O3抑制RPMI 8226细胞的生长,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s2O3联合AA较单用As2O3对RPMI 8226细胞的抑制作用强(P<0.01).单用5μmol/L的As2O3对靶细胞作用后,无明显凋亡形态学改变;100 μmol/L的AA联合5 μmol/L的As2O3作用靶细胞后:光镜、电镜和AO EB染色显示出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Annexin V染色检测到早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显示: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减低,并有凋亡峰.As2O3能上调RPMI 8226细胞表达DR4分子,AA联合As2O3可以增强上述效应(P<0.05).结论:AA对As2O3诱导RPMI 8226细胞凋亡有增敏效应,该效应过程可能依赖于死亡受体DR4的过度表达.
作者:葛繁梅;白庆咸;刘延香;黄高昇;陈协群;刘卫生;王哲;高广勋;张伟平;王文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neoplasms,PHC)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CD44v6 mRNA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0例PHC患者、40例肝良性疾病(10例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10例肝硬化,10例慢性肝炎)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D44v6 mRNA的表达.同时RT-PCR检测PHC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CD44v6 mRNA的表达.结果:PH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为53%(32/60),而肝癌组织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中检出率为17%(6/36).在肝癌组织中不表达CD44v6 mRNA的肝癌病例,40例肝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以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出CD44v6 mRNA.PH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mRNA检出率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血管浸润、肝内外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CD44v6 mRNA可能作为肝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检测结果有助于判断PHC患者的预后,监测其复发以及对PHC的鉴别诊断.
作者:李坚;王洪林;涂刚;董蒲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多西紫杉醇对人胃癌中分化细胞株SGC-7901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多西紫杉醇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 V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后胃癌细胞的凋亡.PI染色法检测凋亡晚期的胃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西紫杉醇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相关分子Fas蛋白、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0.92、3.7、14.8、59.2μg/mL多西紫杉醇作用于SGC-7901细胞72 h,抑制率分别为13.3%、21.6%、57.5%、61.0%.多西紫杉醇可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发生细胞凋亡.多西紫杉醇使SGC-7901凋亡分子Fas表达增加,作用前后分别为(26.5±7.2)%、(37.9±7.0)%;多西紫杉醇作用SGC-7901前后Bcl-2表达分别为(38.9±9.1)%、(31.2±5.6)%,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多西紫杉醇对胃癌中分化细胞株SGC-7901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胃癌细胞系SGC-7901凋亡,凋亡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多西紫杉醇诱导Fas分子表达有关.
作者:陈晓萍;薛兴奎;张沂平;宋恕平;宋现让;盛立军;马胜林;王泽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提高抗癌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塞莱昔布、顺铂及多西紫杉醇单独或联合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HeLa细胞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①联合LY294002能够显著提高塞莱昔布、顺铂及多西紫杉醇对HeLa细胞和MCF-7细胞抑制率(P<0.05).②LY294002与塞莱昔布、顺铂及多西紫杉醇的协同治疗指数均小于1,具有协同治疗作用.③联合LY294002能够增加HeLa细胞和MCF-7细胞的凋亡水平.结论: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能够显著提高塞莱昔布、顺铂及多西紫杉醇对HeLa细胞和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夏曙;于世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上皮型钙粘附素基因(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分布情况,分析其与上皮性钙粘附素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启动子甲基化对于蛋白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的PCR(MSP)检测38例正常卵巢上皮和8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E-cadherin表达的情况,并结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E-cadherin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中表达明显降低(P<0.05);34例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全部出现在卵巢癌组,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甲基化频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35vs 8/45,P<0.05);卵巢癌组织中有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者,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无甲基化者(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降低与上皮性卵巢癌转移关系密切,CD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导致E-cadherin表达蛋白表达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于月成;辛晓燕;汪海丹;李红梅;李奇灵;黄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卵巢癌中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 α,TopoⅡα)、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erasesπ,GST-π)、P-糖蛋白(P-glycoproein,P-gp)的表达与化疗反应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计算机图象分析技 术对80例卵巢癌、2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opoⅡα、GST-π、P-g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GST-π、P-gp阳性组患者的化疗反应率显著低于阴性组(分别为51.60% vs 88.90%;43.80% vs 70.80%,P<0.05).GST-π、P-gp阳性对耐药的预测值为48.40%、56.20%;GST-π、P-gp阴性对化疗反应的预测值为88.90%、70.80%.TopoⅡα阴性而GST-π、P-gp阳性组以及TopoⅡα阳性而GST-π、P-gp阴性组患者的化疗反应率分别为33.30%、100.00%,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GST-π、P-gp阳性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均显著短于阴性组(P<0.05,P<0.01).TopoⅡα阴性而GST-π、P-gp阳性组 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显著短于TopoⅡα阳性而GST-π、P-gp阴性组(P<0.0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P-gp的表达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TopoⅡα、GST-π、P-gp的联合检测对合理制定化疗方案、预测化疗反应性及估计预后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慧君;吴绪峰;陈惠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动态CT指标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关系.方法:搜集动态CT扫描资料完整、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38例,并根据动态CT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瘤组织的峰值组织血流比(tissue blood ratio at peak time,TBRp)、末次扫描组织血流比(tissue blood ratio at last time,TBRL)、曲线升段斜率(ascendingslope,Sa)、动态曲线下面积(area,AR).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瘤细胞的GFAP进行染色,分析GFAP的表达程度,并将其与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结果相对照.结果:胶质瘤的GFAP表达与其病理级别、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间变型胶质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胶质母细胞瘤(maglignant globlastoma,MGB)与星形细胞胶质瘤(astrocytoma,A)之间TBRp、TBRL、Sa、AR相差显著(P<0.05).TBRp、TBRL、Sa、AR均与GFAP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胶质瘤动态CT扫描强化的幅度及模式与GFAP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文利;张冬;王文献;邹利光;孙清荣;戴书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9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MMPRIN的表达,分析EMMPRIN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神经组织浸润、浸润肠壁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全组结直肠腺癌EMMPRIN的阳性率为43%(38/89).53例癌旁腺上皮的阳性率为17%(9/53),明显低于同组腺癌组织的58%(31/53)(P=0.016).EMMPRIN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神经组织浸润、浸润肠壁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EMMPRIN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明显较癌旁腺上皮增多,但与癌的生物学行为关系不大.
作者:李海刚;吕志强;曾弘;王林;曾韵洁;沈溪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胸腺素β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大肠癌组织中胸腺素β4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1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正常黏膜组织中胸腺素β4和VEGF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胸腺素β4和VEGF 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胸腺素β4 mRNA表达(0.82±0.2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53±0.19)(P<0.05),C+D期组中胸腺素β4 mRNA的表达(0.82±0.22)明显高于A+B期组中的表达(0.51±0.18)(P<0.05);VEGF mRNA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94.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0%)(P<0.05),C+D期组中VEGF mRNA的表达率(94.4%)明显高于A+B期组中的表达率(47.8%)(P<0.05).胸腺素β4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胸腺素β4和VEGF可作为大肠癌临床分期和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瑞;袁宏银;熊斌;毛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与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化疗药物的增敏及毒副作用.方法:72例中晚期食管癌随机分为2个组:①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late course accelerated hyper frac-tionation radiotherapy,LCAFR)组34例,先常规照射,2.0 Gy/次,5次/周,40 Gy后改2次/d,1.4 Gy/次,间隔≥6 h,至65 Gy左右;②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LCAFR+C)组38例,在LCAFR的同时加用顺铂20 mg,静滴,第1~5天,第28~32天,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卡莫氟(HCFU)200 mg/次,3次/d,至放疗结束.结果:2组梗阻症状得到改善时放疗剂量范围:LCAFR+C组为第1天(31.8±8.0)Gy,LCAFR组为(35.8±8.0)Gy,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疗终影像学表现(满意+基本好转):LCAFR+C组为81.6%,LCAFR组为58.8%,X2=4.498,P<0.05,差异有显著性;2组1年局控率和生存率:LCAFR+C组分别为68.4%、73.7%,LCAFR组分别为50%、55.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症状改善快,可取得满意近期疗效.
作者:朱振胜;王达;任晓;于甬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血浆纤溶分子标志物含量、mRNA水平的变化以探索其与肿瘤浸润、播散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mRNA水平;用ELISA法同步检测患者血浆纤溶分子标志物含量,包括t-PA、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等.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浆u-PA、u-PAR、PAP含量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其中,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者u-PA升高更为显著.肿瘤细胞u-PA mRNA表达增高,在不同临床分期组中有显著差异,而t-PA mRNA则减少.雌孕激素受体双阳性组t-PA mRNA表达较其他组为高.结论:乳腺癌患者纤溶功能明显亢进,可能是其易播散、浸润的主要原因之一.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技术,使t-PA mRNA、u-PA mRNA有望成为临床上乳腺癌病情监测、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的辅助指标.
作者:吴方;璩斌;王学锋;王鸿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与探讨CD11a、CD54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2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及16例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a和CD54的表达率.结果:ALL组及AML组CD11a、CD54表达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化疗后ALL及AML完全缓解者(CR)CD11a、CD54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非CR者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LL及AML髓外浸润组CD11a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浸润组(P<0.01).结论:CD11a、CD54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异常,可能作为观察疗效、提示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宋嘉;张荣莉;宋文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瞬时受体势(TRP)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在各种生物细胞中有着广泛的表达.哺乳动物TRP通道蛋白包括6个关联的蛋白家族:TRPC,TRPV,TRPM,TRPP,TRPN以及TRPML,其中每个家族又有许多亚型.TRPC是TRP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它的激活机制依赖于PLC信号通路,被认为是可能的钙库操纵性钙通道和受体操纵性钙通道的分子基础.TRPC包括7个亚族,即TRPC1-7.钙离子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特殊神经元等各类细胞中.细胞内钙离子与肿瘤关系密切,直接参与调控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和分化.鉴于细胞内钙离子与肿瘤细胞生长的密切关系,笔者推测作为调控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的TRP通道,可能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起着介导作用.而且,在神经胶质瘤和卵巢癌上进行的前期研究发现TRPC在这2种肿瘤细胞膜上均存在过表达现象.因此,本研究推测TRPC也存在介导肝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性.
作者:孙宏伟;沈锋;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对胃癌多层螺旋CT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着重阐述了胃癌CT检查的准备、体位、参数设置、胃癌的一般表现、术前分期、术后处理技术及限度及对胃癌分型的价值等.目前研究重点是CT的术前分期,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不仅可以检出胃癌,而且对胃癌分期的准确性较高,现阶段已成为胃癌术前分期首选的检查方法.但CT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不大,术后复查首选螺旋CT门静脉期单期增强.
作者:任刚;朱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是以已知肿瘤发生中涉及的异常分子和基因为靶点而设计和研制的药物.实践证明,肿瘤靶 向药物治疗为乳腺癌、肠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肿瘤靶向药物分为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靶向药物,其中前者又包括抗肿瘤单抗药物和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本文对肿瘤抗体介导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现状作一阐述.
作者:王理伟;周翡;李琦;Keping Xie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误诊误治原因及近期再手术的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 2005年5月因误诊误治需再手术的2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手术甲状腺癌原发灶残留占35.7%,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占28.5%,侧颈淋巴结转移占32.1%.结论:甲状腺癌首次手术时,误诊误治使手术范围不足是导致近期内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对有再手术指征者应尽早进行手术,并选择规范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伟宏;朱火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康莱特注射液改善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岁以上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停止化疗2个月以上,将其随机分成2组,2组均采用营养支持加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康莱特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康 莱特注射液,比较2组KPS评分,体质量等变化差异.结果:KPS评分:治疗组改善加稳定率占78.85%,高于对照组52.08%,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变化:治疗组体质量增加和稳定率占6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42%,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疗效:虽然2组均未有达到CR+PR者,但治疗组病情稳定率占40.38%,高于对照组的20.83%,疾病进展治疗组占59.62%,低于对照组的79.17%,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已失去放、化疗机会或不能耐受放、化疗者,选用康莱特注射液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疾病进展,而且临床应用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姚淑莲;成涛;宁亚利;李东辉;李珉;陈星;刘清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四肢恶性骨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疾患.它不仅能导致肢体残疾,还可通过血液转移至其他重要器官危及生命,以往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截肢.20世纪80年代年以来,经过临床不断实践,特别是化疗药物与外科肢体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保肢治疗.保肢不仅保存了患者的肢体功能,而且若无转移,或转移灶能被控制,则患者的生存期会大大延长.因此保肢是目前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主要发展方向.本研究将就保肢治疗的适应证与手术方法等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董扬;蒋垚;眭述平;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非小细胞肺癌是全球发病率高的癌症之一,约80%肺癌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70%~80%发现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能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吉西他滨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随机研究证实吉西他滨与顺铂联合用药对于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1],但许多患者由于年龄、全身情况,和(或)多脏器转移等而不能耐受含顺铂的化疗方案.奥沙利铂是一种环己二胺铂类化合物,和顺铂相比,其消化道毒性低且无肾毒性,和吉西他滨合用时有协同作用[2].2002年9月~2003年12月,本课题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56例非小细胞肺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美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转移瘤多以肺癌为原发灶,且肺癌的主要死因是脑转移.由于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故肺癌脑转移的研究具有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期,现将1994年10月~2003年12月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综合治疗的4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何安泰;蔺素琴;岳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随化学治疗发展,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缓解率明显提高,但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加之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多,使院内感染成为AL的一个重要死亡原因.为了探讨AL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本课题对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248例AL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雨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全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和吸烟与膀胱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PCR方法对404例正常对照和414例膀胱癌病例的基因组DNA进行GSTM1和GSTT1基因分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携带GSTM1(+)基因型者比,GSTM1(-)基因型的男、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分别为1.66(95%CI:1.18~2.33)和1.08(95%CI:0.59~1.98).同样携带GSTM1(-)基因型,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膀胱癌的危险性更加明显.与不吸烟且携带GSTM1(+)基因型男性比,GSTM1(-)基因型的目前吸烟者的OR值为2.99(95%CI:1.56~5.74),而携带GSTM1(一)基因型同时吸烟年限≥40年者OR为4.33(95%CI:2.14~8.73).尽管女性吸烟例数较少,但携带GSTM1(一)基因型的吸烟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显著高于不吸烟的GSTM1(+)基因型者,OR值为6.72(95%CI:1.69~26.80).与不吸烟且携带GSTT1(+)基因型男性相比,携带GSTT1(-)基因型的吸烟者患男性膀胱癌危险的OR值为1.38(95%CI:0.79~2.42).携带GSTT1(-)基因型的吸烟女性患膀胱癌危险性是不吸烟的GSTT1(+)基因型者的3.04倍(95%CI:0.77~12.01).结论:GSTM1(-)基因型能显著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风险,该基因型与吸烟可能有一定的联合作用.GSTT1基因型可能与上海市区男、女性膀胱癌无关.
作者:邵常霞;项永兵;张薇;方茹蓉;程家蓉;袁剑敏;高玉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面访填写调查表,以PCR技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52例病理证实原发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320例健康对照者的GSTM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膀胱癌患者GSTM1缺失基因型频率为45.2%,对照组为30.9%,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OR值为1.89(95%CI=1.28~4.40).吸烟者中,患者组GSTM1缺失基因型频率为66.2%,对照组为27.3%,差别显著(P<0.01),OR值为8.9(95%CI=5.36~14.82).同时憋尿及有家族肿瘤史也能增加患膀胱癌的危险性,但多饮牛奶则能降低膀胱癌的危险性,而水果摄入多少与膀胱癌发生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TM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有关,该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邵剑锋;钱立新;吴宏飞;顾民;华立新;周建伟;张正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