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阿咪替啉药物组进行对照治疗观察.结果表明疗程结束时,针刺组和药物组的显著缓解率、总缓解率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疗程结束6个月后,针刺组的显著缓解率、总缓解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说明针刺组的远期疗效优于药物组.
作者:张友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即“CT”)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简称CT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并与传统头针治疗(即针刺言语一、二、三区)27例比较.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86.67%,后者总有效率为62.96%,提示CT定位围针法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疗效优于传统头针疗法(x2=4.31,P<0.05).
作者:江钢辉;李艳慧;陈振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针刺加艾灸配合穴位注射当归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设电针配合穴位注射当归液组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1%,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尹淑英;石现;王新宇;马珠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探讨皮电刺激(TENS)对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在针刺穴位的应用及皮电刺激机理的研究的基础上,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皮电组、催产素组、空白组3个组,分别对分娩疼痛程度、疼痛进展趋势、宫口张开时间、有效宫缩频率及血中皮质醇含量等多项目进行对比.皮电组在减轻疼痛、加快产程进展及提高血中皮质醇含量方面都具有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无副作用、简单有效、可行的无痛分娩方法.
作者:王冰洁;李万瑶;熊小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针灸督脉、神经干、脏腑俞募穴或华佗夹脊穴及一些常规穴位的方法,并与常规中药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发现①无论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截瘫,针灸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并有优于常规中药的趋势;②不完全性截瘫单纯针灸治疗即可起到良好效果,常规中药的介入无明显意义;③针灸加中药治疗完全性外伤性截瘫有协同作用,有优于单纯针灸与中药的趋势.
作者:刘洁;胡湘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线穴位植入治疗组360例,对照组即羊肠线穴位植入组150例,观察药线穴位植入治疗对单纯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近期临床控制率为71.1%,对照组为69.3%,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远期治愈率为65.6%,对照组为5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药线穴位植入治疗单纯支气哮喘远期疗效作用肯定,药线起到了叠加效应.
作者:李月;李星;王丽萍;黄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继发脑-心综合征40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率变异性均有改善,针刺组SDNN,rMSSD,PNN50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侯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按面神经损伤平面定位分为单纯性面神经炎、Bell氏面瘫、Hunt氏面瘫,并进行了3种类型的疗效比较.结果表明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越低疗效越佳,否则反之.
作者:魏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上腹部CT扫描病人221例,随机分为耳穴贴压组和肌注山莨菪碱组,分别测定扫描中十二指肠扩张程度、张力改变情况以及扫描前后心率、瞳孔、对光反应、视物情况、排尿时间等变化.结果:两组胃窦、十二指肠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及胰尾部空肠等造影剂充盈的上等率几乎接近,而瞳孔变化、心率增速等副作用耳压组则明显小于肌注山莨菪碱组.
作者:闵学进;申华军;王吉根;王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妊娠晚期需要引产的单胎初产妇400例,随机分为耳针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耳针组:选孕妇左耳内分泌、子宫两穴,定穴后用麝香膏固定耳针,令孕妇每隔20分钟自行按压1次,持续5分钟,待分娩后24小时取下.对照组:除产科常规处理外,不做特殊处理.结果耳针组宫口扩张迅速,产程短,产后出血少,新生儿窒息少.
作者:石淑贤;白丽敏;高永珍;胡青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将93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随机分为穴敷组33例、针灸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经治疗1月,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86.67%,63.33%;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84.85%,86.66%,63.33%;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代针膏穴敷与针灸均明显减少溃疡面积(P<0.01),使幽门螺杆菌(HP)明显消失(P<0.05),使血清IgG、IgM明显升高(P<0.05).说明代针膏具有类似针灸的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作者:梁繁荣;鄢路洲;朱慧民;何刚;任亚东;王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运用针刺腧穴行针之时活动肩关节治疗肩周炎,与传统的局部循经取穴针刺法进行疗效对比,其有效率分别为98.6%和95.7%,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临床治愈率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这一结果表明治疗组对肩周炎的治疗更具快捷而良好的疗效;此外如将这种针刺同时配合运动的方法进一步引申拓展也可用于治疗其他一些运动系疾病.
作者:何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6年来采用艾绒压灸百会穴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2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孙龙军;李爱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3年~1997年,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血管性偏头痛120例,镇痛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于兰;高玲;王淑琴;蔡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漏下症,是妇科经、带、胎、产四大症之一,多发生在青春期或更年期,在妇科疾患中占的比例较大.笔者采用培土法则,运用针加灸的手段,治疗漏下取得满意效果,特介绍如下.
作者:赵长泉;赵勇;韩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小12岁,大18岁,以14~16岁居多;病程短7天,长2年.单侧14例,双侧3例.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从1994年开始,用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头痛36例,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现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天生;王天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是反复感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易在寒热交替时发病,发作初期多伴有低热.究其根源,正气虚弱,易受外邪入侵,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
作者:张倩如;程建东;艾宙;刘媛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所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麻木、大小便失禁等为主的病症.就其病机多为阴血亏虚,筋脉失养,风阳内动;中气不足,血不养筋,气血涩滞,肾虚精亏所致.临床中康复期多采用中药、针灸治疗,效果尚可.近年来笔者采用腕踝针治疗58例,较常规疗法效果更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晓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于××,女,64岁,退休工人,1999年4月15日就诊.住院号:44544.现病史:于1998年3月出现厌食,恶心,乏力,全身黄染,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胰腺癌晚期,行胆总管一空肠吻合术后,放置化疗泵化疗1年.
作者:管钟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龚×,男,65岁,1998年10月10日突发心前区及肩背部持续性撕裂样剧痛,晕厥数分钟神志不清、气促,咯粉红色泡沫痰,尿失禁,皮肤发凉苍白,血压由120/70 mmHg迅速下降至60/20 mmHg,HR108次/分,双肺可闻湿性哕音
作者:税开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案1蔡×,男,50岁,工人.主诉:左手腕皮肤溃烂坏死半年余.患者于1996年6月3日行结肠腺癌手术切除,伤口Ⅰ期愈合后接受5-Fu(五氟脲嘧啶)、MMC(丝裂霉素)、DDP(顺铂)联合化疗,因化疗药液渗漏致腕关节皮肤溃烂、坏死,经西医治疗半年余,未见好转,遂于1997年5月16日来我科治疗.
作者:王振琴;关世医;阎利群;孔凡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刘××,女,72岁,初诊于1999年3月23日.主诉:胸口部绞痛7~8年,加重20天.现病史:心下部绞痛有7~8年,经某医院诊断为胆结石,遂做了胆囊切除术,但绞痛并未消失,约8~10天发作1次,持续时间约半小时左右,近20天来疼痛发作频繁,发不定时,绞痛持续约2~3小时,伴有恶心欲吐汗出.
作者:马兰萍;魏明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综合<灵枢>有关经脉的论述,结合笔者针灸临床体会,设想人体经脉似附着于一定组织上的功能带,并对这个假说进行了推理分析,终得出结论:经脉不是独立的系统及组织,不是单一组织的功能体现,而是借助于“筋膜”类组织,产生特殊物质,具有多种功能的调节体系.并对今后经络实质的研究提出了想法.
作者:郑利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NBP)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血循环的影响.结果,模型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回升至正常水平.提示,针刺治疗NBP取效与加快血循环有关.
作者:冀来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用挑筋膀胱经穴、华佗夹脊、督脉等穴方法,对25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免疫球蛋白、甲襞微循环进行治疗前后观察.结果发现AS患者治疗前IgA、IgG、CRP、ESR、IgM均较正常值升高(P<0.001,P<0.01),并存在明显微循环障碍.治疗后IgA、IgG、CRP、ESR以及微血管形态、流态、总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挑筋膀胱经穴、华佗夹脊、督脉等穴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作者:罗健;孔令深;黄柳和;明顺培;童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观察针刺治疗对角膜组织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制作兔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测定针刺治疗后角膜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na ldehyde,MDA)含量和胶原酶活性.结果:针刺联合抗生素治疗能更有效地减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活性胶原酶生成.结论:针刺治疗能够影响角膜组织胶原酶的活性,联合抗菌素应用对细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时杰;王秋;李学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针灸的疗效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辨证、二是取穴、三是手法.手法问题迄今还未得到有效简便的操作规则,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否则将限制针灸更好的发挥作用.
作者:仲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拜读刘进先等同志《毫针剥离手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中国针灸》2000年第1期),心中颇有疑惑,久思不得解,一一提出,与前辈同仁商榷. 毫针的质地虽有一定的弹性、韧性,但针体较小针刀细.
作者:李小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夹具疗法是选用金属夹、竹夹或塑料夹等夹具,夹挤人体一定部位,形成局部充血、瘀血,以刺激经络和腧穴,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无创穴位疗法.其效果好,简便易行,更适用于患者的自我施治.
作者:田开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临床常用腧穴,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穴较多,在针刺时曾出现几次后遗疼痛,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赵刚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缺血性脑损伤是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效“时间窗”内采取多靶点、多水平、多通道的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本文从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及针刺结合药物的超早期(6小时内)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作者:陈坚;陈汉平;程介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百病皆生于气也”,治病应以顺应脏腑升降出入之性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任脉穴治疗气虚、气滞、气陷、气逆等各种气机失调病症,提出“任脉主气”的理论.
作者:刘琴;吴崇胜;李学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简单回顾了日本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从教学机构、学生来源、入学考试、课程设置、使用教材、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国家考试、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现在日本针灸教育的状况,认真分析了日本针灸教育持续升温的几个主要原因,如广阔的老人市场、稳定的经济收入、诱人的国家资格、独立开业的可能等,指出日本的针灸教育重视法制法规教育,规范师资培养等措施有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注重国家考试,而专业教学不足、实习机会缺乏等缺陷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者:刘晓燕;陶惠宁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