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3
  • 全年订价:4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 中医学
中国针灸杂志   2008年9期文献
  • 电针干预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留置尿管和膀胱冲洗,第8天起每天用TDP照射腹部30 min,连续5天.电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一第12天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外关、水道、归来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住院天数.结果:电针组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尿潴留、尿失禁人数分别为51例(51/55)、4例(4/55)、O例,第28天分别为53例(53/55)、2例(2/55)、0例;常规组第14天分别为27例(27/55)、25例(25/55)、3例(3/55),第28天分别为43例(43/55)、11例(11/55)、1例(1/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平均尿流率比较,电针组均优于常规组(P<0.01或P<0.05);电针组术后住院天数为(21.1±3.3)天,常规组为(25.5±3.5)天,电针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以促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及早恢复,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有益于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和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易伟民;李建军;陆晓楣;金丽玲;潘爱珍;邹燕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药组30例,针刺神庭、百会、四神聪等,同时口服美多巴片;药物组30例,单纯口服美多巴片.分别观察其综合疗效及帕金森病功能量表(改良UPDRS)评分比较.结果:针药组总改善率为80.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60.0%(P<0.05);针药组改良UPDRS积分减少,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常学辉;张良芝;李彦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穴电体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经穴电体操疗法与电针疗法的效应差异,推广电体操疗法.方法:采用三中心、随机、多盲的试验方法,将153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成电体操组(77例)和电针组(76例),分别给予经穴电体操疗法和传统电针的治疗.2组均取上肢的手三里和外关、下肢的阳陵泉和足三里,经穴电体操疗法应用JD-2008型偏瘫治疗仪治疗.采用感觉、运动功能(Fugl-Meyer)评测方法,评测治疗前后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四肢感觉功能、平衡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结果:在改善上下肢运动功能、四肢感觉功能、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等方面,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2种治疗方法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电体操疗法与传统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经穴电体操疗法安全可靠、操作方便,适合患者长期康复治疗的需要及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杨华元;刘堂义;王延红;应盛国;郑超英;蒯乐;高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剂量吗啡内关穴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之胸痛

    目的:探寻治疗急性心梗胸痛时吗啡的有效注射途径.方法:将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穴位注射组行双侧内关穴分别注射吗啡2 mg,静脉注射组采用吗啡5 mg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组采用吗啡5 mg皮下注射,其他治疗3组相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3组病人治疗5、10、30、60、180 min后镇痛效果,并记录并发症.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 min、30 min、180 min镇痛效果穴位注射组优于其他2组(均P<0.01);穴位注射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3%,低于静脉注射组的40.0%和皮下注射组的20.0%(均P<0.01).结论:小剂量吗啡内关穴注射治疗急性心梗时的胸痛疗效确切,镇痛效果好,吗啡用量少,镇痛时间长,吗啡并发症少.

    作者:张雪羽;李文慧;温塘芳;李春海;程铮;张秀丽;苏心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关元、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对41名训练期间运动员进行穴位埋线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训练相关情况及血睾酮、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运动员睡眠质量、晨起精神、饮食情况、训练欲望、训练体能、训练质量、训练注意力的集中等训练相关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睾酮和血红蛋白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结论:穴位埋线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睾酮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关.

    作者:陈永珍;许易;杨威斌;吕熠豪;方海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调肾疏肝针法对乳腺增生患者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较佳配穴和作用机制.方法:将20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调肾疏肝针法组(简称调肾疏肝组)、常规针刺组和中药组.调肾疏肝组穴取肾俞、命门、风府、灵墟、神封、步廊、期门等,每日针刺1次;常规针刺组穴取足三里、膻中、肝俞、乳根、内关、期门,治疗方法同调肾疏肝组;中药组口服乳癖消片,每次6片,每日3次.3组患者皆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及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变化情况.结果:调肾疏肝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0%、94.0%,常规针刺组分别为86.0%和88.0%,中药组分剐为78.0%和84.0%,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肾疏肝组疗效优于另2组;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血清PRL、P、P/E2均有显著改善(P<0.05),调肾疏肝组降低PRL和升高P、P/E2作用优于另2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调肾疏肝组和常规针刺组E2、CD+4、CD+4/CD+8有显著改善,调肾疏肝组降低E2的作用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调肾疏肝针法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对乳腺增生患者的内分泌、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

    作者:张丽芬;宋阿凤;王志华;卢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婴幼儿感冒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治疗婴幼儿感冒的有效疗法.方法:将255例感冒患儿随机分为激光组(130例)和药物组(125例).激光组给予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外照治疗,穴取天突、人迎、大椎、风门等;药物组口服西药金刚烷乙胺片为主治疗.治疗5天后评定疗效.结果:激光组在缓解咳嗽、鼻塞、流涕、痰鸣音方面均显著优于药物组(P<0.001,P<0.01);激光组治愈率为68.5%,药物组为42.4%,激光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P<0.001).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婴幼儿感冒疗效显著.

    作者:周国赢;周国胜;张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痛的临床疗效及取效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12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地机、三阴交等穴针刺;对照组按<针灸学>取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阳陵泉等穴针刺.2组均每日治疗2次.以临床症状体征、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服用量;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尿β2微球蛋白、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等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而且能改善ST段下移的程度和左室舒张功能,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尿白蛋白水平亦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的显效率为50.00%,优于对照组的13.79%.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糖、脂异常造成的心血管损害,降低尿蛋白水平,抑制MCP-1过度表达,并能减轻心肌负荷,提高心搏出量.

    作者:张智龙;吉学群;赵淑华;张景江;康涛;杨秀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

    目的:为临床运用内关穴治疗心脏病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非阻断组35例,分别于针刺内关穴前后采用食道左房调搏技术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窦房结有效不应期(SNERP)和心率(HR);阻断组15例,用静脉注射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植物神经阻断,分别于阻断前和针刺后测定SNRT、SACT、SNERP和固有心率(IHR).结果:非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ACT、SNERP和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N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断组针刺前后比较,SNRT、SACT和SNE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IHR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窦房结功能有显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内关对窦房结的自主神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有关.

    作者:岳进;徐珊珊;马玲;杨绍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电针合局部封闭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将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局部封闭组(简称电针局封组)和西药组.电针局封组予针刺加电针治疗,穴取隐白、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阴陵泉、阿是穴等,并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西药组口服消炎痛25 mg,每日3次;口服别嘌呤醇100 mg,每日3次.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血清尿酸变化情况.结果:电针局封组有效率为96.4%,西药组为84.1%,电针局封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电针局封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48±1.05、0.94±0.85,西药组分剐为3.45±1.07、2.11±0.91;电针局封组血尿酸含量治疗前后分别为(539.16±34.49)μmol/L、(376.30±52.85)μmol/L,西药组分别为(552.29±46.15)μmol/L、(425.79±48.69)μmol/L,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血清尿酸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局封组镇痛效果及降血尿酸效果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结论:电针结合局部封闭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可降低血尿酸.

    作者:刘滨;王红梅;王凤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外洗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32例

    笔者自2006年1月以来用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外洗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患者3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低高血糖即时效应的临床观察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了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即时降糖效应,希望观察所得对耳针降糖机制的研究或医者同仁在耳穴治疗糖尿病穴位的选择上,有所帮助或启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真真;夏玉卿;朱兵;王宏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嗜睡症15例

    嗜睡症是一种过度的白天睡眠或睡眠发作的病症.笔者从2005年至今在临床中应用针灸治疗嗜睡症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凌;周彩霞;张彩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刀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2例

    笔者自2004年6月开始运用针刀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波;邹翠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透刺滞针抽提术治疗顽固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37例

    从2001年起,我科采用眼周腧穴毫针透刺并行滞针抽提术对顽固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傅云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感冒后久咳案

    患者,男,5岁,于2007年9月24日来诊.其母代诉患儿素体虚弱,易患感冒.8个月前感受风寒后发热(38.5℃),恶寒、咳嗽、咽喉疼痛,遂到某医院求治,诊断为感冒.曾给予头孢他啶针、地塞米松针静脉点注,口服退烧药(泰若林),小儿止咳糖浆等药治疗,用药4天后症状减轻,但又出现咳嗽,咽喉痒,遂又到某医院门诊治疗,先后给予中药、西药(具体用药不详)等治疗,均取得短期疗效.

    作者:高希言;乔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腹膜硬化淋巴漏并发带状疱疹案

    患者,女,47岁,教师,于2007年11月5日就诊.主诉:左侧外阴及下肢带状疱疹24天.现病史:2001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右足浮肿渐上延至大腿,后左足同样浮肿渐上延至大腿,呈凹陷性水肿,无压痛,活动稍缓慢,入住当地医院行多项检查,未明确诊断,对症处理出院.

    作者:唐艳;刘智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隔姜温和灸经渠治疗落枕

    落枕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经脉不通,气血瘀滞,瘀阻经络所致,症状见颈、肩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是临床常见病症.笔者对36例落枕病人给予艾灸经渠穴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凤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刺捻转补泻的研究进展

    回顾近15年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就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机制及其效应做简要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规范并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针刺操作的量化参数、捻转补泻的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覃蔚岚;秦谊;苻永鋆;曾贵刚;刘清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对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的商榷

    对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简称国标)中部分腧穴的定位进行了探讨.结合解剖学、古代文献记载及教学经验分析国标中臑会、承山、风市、中渎、头临泣、阴包、少商穴的定位,并提出相关的定位方法.

    作者:黄建军;程凯;解秸萍;秦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三棱针放血、按摩加针刺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25例

    踝关节位居人体下位,经常处于负重下活动,因而受损的机会比其他关节多.很多踝关节扭伤的患者,由于在急性期(通常2周以内)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疗或休息,局部往往在较长时间内留有肿胀和疼痛不适症状而成为慢性损伤.特别是感受寒冷、潮湿或行走、站立时间过久时上述症状加重.笔者采用三棱针放血、按摩加针刺治疗慢性踝关节扭伤患者25例,均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朱守应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筋针刺治疗牙痛

    笔者自2007年采用经筋疗法针刺治疗23例牙痛患者,取得了极佳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锦宏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别求是

    将经别置于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考查,显示其属于十一脉模式经脉理论的遗存,表达阳脉与脏腑的联系及阴阳经脉具一定共性的关系,是<灵枢·经脉>之前的十二脉成分.现代对经脉体系的表述,混淆了其与<灵枢·经脉>十二脉理论的关系.

    作者:赵京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针刺治疗非洲HIV/AIDS患者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艾滋病(HIV/AIDS)患者合并周围面神经麻痹和非HIV/AIDS患者周围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IV/AIDS阳性31例设为观察组,HIV/AIDS阴性3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取患侧翳风、下关、颊车、太阳、地仓、鱼腰、攒竹、迎香等穴,根据不同病期进行个体化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有效率为96.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痊愈率为9.7%,对照组痊愈率7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个体化针刺治疗HIV/AIDS患者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但较难痊愈.

    作者:周中元;代铁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梅健寒老师对现代针灸学术的贡献

    探索现代针灸高等教育和学术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家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梅健寒老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有:总结了十四经腧穴主治纲要,提出了经穴处方规律和腧穴主治规律,阐明了经脉循行与病候的关系,总结了经别和经筋理论特点,绘制了十四经腧穴分部主治图、经脉循行与痛候关系示意图、经别循行示意图和经筋循行与痛候关系图,发明了指测等分取穴法,阐明了下合输概念,简化子午流注推算方法并发明子午流注计算盘、简易取穴表.晚年,梅老师还系统研究了奇经八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提出了经络定理等.

    作者:张建斌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