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53
  • 全年订价:4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 中医学
中国针灸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周围性面瘫发病季节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目的:观察季节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0例面瘫患者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4组,每组100例,均进行常规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风池、翳风、牵正、颊车、地仓等,每日1次,共观察2个月,以面部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为疗效观察指标,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所需平均疗程.结果:春季组有效率为78.00%(78/100),夏季组为82.0%(82/100),秋季组为89.0%(89/100),冬季组为92.0%(92/100),秋季组和冬季组优于春季组和夏季组(均P

    作者:许金水;聂容荣;刘敏勇;黄建华;黄春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热敏点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对患者BMD、S-AKP、U-Ca/Cr的影响

    目的:比较热敏点灸与口服盖天力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差异,探讨其相关治疗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盖天力组,每组30例.热敏灸组在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穴上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施热敏灸治疗;盖天力组口服盖天力片,每次3片,每天3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骨密度(BMD)、血碱性磷酸酶(S-AKP)、尿钙/尿肌酐比值(U-Ca/Cr)的变化.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优于盖天力组的76.7%(23/30)(P<0.05).治疗后热敏灸组腰推(L2-L4)骨密度均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S-AKP、U-Ca/Cr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盖天力组以上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热敏点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优于口服盖天力片,其机制为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强度,使骨代谢趋于正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

    作者:李丰;何忠锅;涂国卿;孟羽;曹耀兴;黄小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留针时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两组均穴取下关和地仓,颊车和承浆,四白和迎香加辨证取穴4组穴,采用电针疗法,观察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30 min,共计留针120 min;对照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10 min,共计留针40 min.均每天治疗1次,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4.6(22/26),总有效率为100.0%(26/26),均优于对照组的34.6%(9/26),80.8%(21/26)(P<0.01,P(0.05).结论: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每组穴延长电针留针时间至30 min疗效优于每组穴留针10 min.

    作者:孙树枝;崔占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太冲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 B1)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VBI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血管(43条)、高流速型血管(79条);对照组为正常人群50例,计椎动脉100条,观察针刺太冲穴前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结果:针刺太冲后低流速型椎动脉Vs明显增高,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流速型推动脉Vs明显降低,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太冲穴以双相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作者:王国明;李丽霞;温峰云;宋永强;佟润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围针合薄棉灸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对照观察

    目的:比较围针合薄棉灸法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围针合薄棉灸组(42例)和西药组(38例).围针合薄棉灸组给予疱疹周边围针配合疱疹表面薄棉灸法治疗,西药组口服阿昔洛韦片加外用阿昔洛韦乳膏.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积分、疱疹数量积分、疱疹色泽积分、疱疹糜烂渗出积分变化及愈显率.结果:围针合薄棉灸组的愈显率为78.6%(33/42),优于西药组的39.5%(15/38)0.05).两组治疗后各疱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围针合薄棉灸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围针合薄棉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

    作者:田海燕;胡佳;杨建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

    顽固性面瘫是指病程超过2个月尚未痊愈的面瘫,常见于周围性面瘫早中期失治误治或面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种,可能与神经受损的部位较深有关,治疗后常留有面肌联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且病人痛苦大,治疗时间长.2009年3月~2010年4月,笔者采用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宁;林志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金津、玉液放血配合针刺四神聪治疗脑震荡后遗症32例

    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金津、玉液放血配合针刺四神聪治疗脑震荡后遗症3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9~45岁,平均30岁;病程2周~1年,平均1月.参照<黄家驯外科学>[1]相关诊断标准:①有头部外伤史,短暂性不省人事,近事遗忘,有头痛、头晕等症状;②神经系统检查正常;③头颅CT或MRI 未见外伤性影像学异常;④正规治疗2周后仍遗留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作者:傅春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浮针治疗腓肠肌损伤56例

    排肠肌损伤为临床骨伤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多因用力不慎,以小腿后部局限性肿痛、行走困难为主要特征,常发生在青壮年剧烈活动中,特别是运动员多见.2007年6月~2009年7月笔者采用浮针治疗腓肠肌损伤5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来源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伤科患者,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3~45岁,平均25.2岁;病程1 h~2周,平均3.8天.所有人选者均有运动后小腿腓肠肌损伤史,表现为局部局限性肿痛,行走困难.

    作者:付高勇;周文学;喻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十七椎与多穴对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的观察: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和多穴针刺治疗痛经的疗效差别,为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19例.单穴组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十七椎、三阴交、地机、次髎,两组分别在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每天针灸1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对患者痛经总频率、痛经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单穴组痊愈率为68.4%(13/19),有效率为31.6%(6/19),多穴组分别为78.9%(15/19),21.1%(4/19),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总频率评分、痛经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01),但两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在疼痛时进行针刺,只取一个穴位十七椎即可达到与选取多穴相同的止痛效果.

    作者:李艳梅;卜彦青;侯文静;陈少宗;高树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

    斑秃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局限性圆形斑状脱发,为皮肤附属器官的常见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毛发脱落,无痛、不痒或间有微痒.笔者自1982年以来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8~52岁;病程15天~3个月.脱发面积小1.2cm×2.5cm,大3cm×3.7cm;脱发面积少1个,多3个.

    作者:黄桂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艾灸预处理对大负荷训练运动员Th1/Th2失衡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大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12名中长跑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空白组(6名)和艾灸组(6名),艾灸组在训练时采用艾灸关元、足三里和关元、三阴交,每日交替施灸,连续4周;空白组只训练不予任何干预.分别在运动训练前、运动训练3周后、调整训练1周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结果:①大负荷训练3周后,血睾酮/血皮质醉(T/C)比值空白组为0.017±0.003、艾灸组为0.021±0.007,分别与同组大负荷训练前(0.036±0.009、0.0370.013)相比,T/C比值明显降低(均P<0.01);②大负荷训练3周后,空白组IFN-γmRNA(2.76±1.28)和IFN-γmRNA/IL-4 mRNA比值(3.28±1.76)明显高于同组大负荷训练前(1.75±0.44、1.52±0.76)(均P<0.05);调整训练1周后,空白组IFN-y mRNA/IL-4 mRNA比值(0.86±0.66)明显低于同组大负荷训练后(3.28±1.76)(P<0.05);③艾灸组运动员IFN-γmRNA、IL= 4 mRNA及IFN-γ mRNA/IL-4 mRNA比值随时间的变化先上升,后恢复,但3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灸预处理方法可预防大负荷训练期间中长跑男子运动员Th1/Th2失衡.

    作者:高明;吴瑛;李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测定健康人不同腧穴对隔姜灸和悬灸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便更好地指导灸法的临床应用.方法:43名健康学生随机分为隔姜灸组(22名)和悬灸组(21名),于肾俞、中脘、足三里、外关穴分别行隔姜灸和悬灸,用测温仪分别测量受试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值,测得数据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灸法、不同腧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悬灸时的耐受温度为(40.69±1.85)℃,低于隔姜灸的(42.44±3.90)℃(P<0.05);隔姜灸肾俞的初感温度比其他腧穴低4~5℃;悬灸时外关穴的初感温度低.结论:人体不同穴位对隔姜灸和悬灸各阶段的热感温度有一定的差异;隔姜灸的热感温度耐受阈高于悬灸;人体在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之间应存在一个稍高于正常温度的灸治佳温度区域,临床上,医者应设法延长该温度区域的作用时间,以提高疗效;耐受温度作为受试者所能忍受的极限温度,可为临床安全施灸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路玫;张丽繁;袁晔;于冬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技术的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研究——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

    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在具有针灸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中,通过自填式问卷,实施具有描述性的学术专业横剖调查.对针灸临床专家的意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进行统计处理,以界定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的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结果表明通过对64种病症的104种亚型的统计分析,获得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针灸Ⅰ级病语13种亚型,Ⅱ级病谱51种亚型,Ⅲ级病谱10种亚型,Ⅳ级病谱30种亚型.说明针灸治疗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症有较为广泛的优势.

    作者:杜元灏;熊俊;黎波;徐彦龙;刘维红;李颖;李晶;石磊;林小苗;肖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吴炳煌教授徒手急救法临床经验介绍

    介绍吴炳煌教授徒手急救法的取穴及操作要点,内容包括昏迷急救法(虚脱、昏厥、血晕、晕针、晕灸或休克等),手法镇痛、镇咳止喘法(包括腹痛、呕吐、腹泻、头痛、牙痛、痛经、腰痛、落枕、咳嗽及哮喘等),并列举了典型病例.

    作者:洪昆达;万甜;王林林;吴明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古代针灸方法防治人间狂犬病的经验

    查阅从唐代至清代的针灸防治人间狂犬病有关文献,发现本病病因是狂犬所带风毒致伤人类,病机主要是犬毒入心,潜伏期集中在7~100天,针灸治疗方法有针灸、放血拔罐等,而其中各种灸法尤其具有独特的疗效.

    作者:李道丕;陈嘉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症研究进展

    从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年来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症的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结果表明电针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能给予患者持续刺激,能够加强针刺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眼外肌刺激的佳电针阈值尚未见报道,临床采用电针参数尚不规范,使临床治疗效果未达佳水平,且电针治疗该病的机制探讨尚不明确.建议今后要提升研究水平,开拓思路,探求眼外肌佳电针刺激参数,并明确电针治疗该病的机制及寻找有价值的观察指标.

    作者:周凌云;纪晓杰;赵明;蒋磊;张晓梅;徐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网络思维和网络分析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将网络思维的认识论和网络分析技术的方法论相结合,从复杂网络的新视角探讨经络研究.结果表明经络可以看作是由腧穴和经脉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网络分析的思维和方法应用于经络分析的范式正在形成,有望对理解经络实质和指导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林枫;王媛媛;江钟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络的本质——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利用人体细胞膜电学特性,解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并对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机制、感传循经停顿现象、感传性质及感传宽度等经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经络就是独立于已知九大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

    作者:商振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关节局部取三穴一点刺络拔罐法治疗该病,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120例病例来自2000年7月~2006年10月门诊,男50例,女70例;年龄小25岁,大70岁,其中35~65岁85例;病程短1周,长3年.主要症状为肩关节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夜晚疼痛甚,肩部怕凉,白天稍轻,遇热痛减,遇气候变化和劳累时则疼痛加重,经常反复发作.

    作者:张宏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围刺为主妙治睑黄瘤

    睑黄瘤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沉积于上眼睑内眦部而引起的对称性皮肤的黄色或橙色斑块,多无不适,常见于中年人,多伴有高脂蛋白血症和(或)高胆固醇血症.近5年来,笔者收治本病患者3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36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小42岁,大63岁,平均51岁;病程0.5~5年,平均2.6年.患者多较肥胖,均表现为双上眼睑内眦部对称性皮肤表面黄色或橙色斑块,微微高出皮肤,与正常皮肤截然分开,边界不规则,小的如米粒,大的似黄豆.

    作者:王学红;周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梅花针加拔罐治疗蚊虫叮咬性皮炎

    蚊虫叮咬性皮炎多见于夏秋季节,多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常用一些外涂药涂抹局部以止痒,但维持时效短,继而又痒,反复搔抓,痒痛难耐,留下抓痕或色素沉着,久而不去,甚者可并发淋巴管炎或局部感染而引起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笔者近两年来,采用梅花针叩刺局部加拔罐疗法治疗蚊虫叮咬性皮炎5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忠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三通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三通推拿法与常规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三通推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7%(5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81.7%(49/60),对照组愈显率为63.3%(3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自身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2.25±3.15、25.56±5.27,对照组分别13.32±3.26、20.46±4.2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采用的方法在改善腰椎功能方面更为显著.结论:在应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三通推拿法较常规推拿法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雷龙鸣;黄锦军;林桂权;陈家升;庞耀辉;何育风;唐宏亮;甘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开塞露依赖性便秘

    小儿便秘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给患儿带来许多危害,引起习惯性排便障碍.由于排便困难,部分小儿可发生食欲不振,睡眠不安,或由于便时用力太过,引起肛裂或痔疮,进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服药依从性差,服用某些泻剂或长期使用开塞露易产生依赖性,导致习惯性便秘.因此,寻求一种治疗小儿便秘的有效的非药物疗法临床意义重大.笔者于2008年4月~2010年7月运用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开塞露依赖性便秘1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玉华;康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作者:顾陈怿;沈利荣;丁依红;楼怡;吴焕淦;施征;马晓芃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