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我们对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9月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27例(27眼)患者的原因及术中处理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楚良;蔡继林;沈林雄;郭静;袁金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扁桃体恶性淋巴瘤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因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局部活检及常规病理学诊断有时较困难,故早期误诊率高.为探讨单侧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预防误诊,现将我科2005~2011年收治的14例单侧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报告如下.
作者:周建业;周卫东;李继红;王玲;袁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科对支撑喉镜无法充分暴露的36例声带息肉患者运用鼻内镜联合电动喉切吸器手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郑建文;陈英武;刘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上睑下垂是上睑的提上睑肌或Müller平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即在向正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上部角膜超过2 mm.上睑下垂轻者并不遮盖瞳孔,但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影响视功能[1].研究[2]表明老年性上睑下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提上睑肌腱膜的退行性变所造成的腱膜薄弱或断裂而引起.临床表现为轻、中度上睑下垂.我们运用提上睑肌腱膜修复术治疗老年性上睑下垂62例(122眼),随访6个月~1年,观察其临床应用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梅建忠;刘晓娟;黄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腺样体肥大为腺样体的病理性增生,多见于儿童,可引起鼾症、鼻窦炎、中耳炎等多种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也具有一定影响.腺样体切除手术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关腺样体肥大影响儿童体格及智力发育早有报道,然而,针对腺样体切除术后儿童体格发育及认知能力变化的研究少见.本研究应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Ⅳ, WISC-Ⅳ) 来探讨腺样体肥大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及腺样体肥大手术切除后儿童认知能力的变化.
作者:郑华平;周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神经视网膜退行性变造成的一种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丧失的疾病.它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病变.随着人口老龄化,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在亚洲其发病率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因其病因不明,治疗棘手,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因此进行AMD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对于探索其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病率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浙江大学进行了AMD流行病学调查,并与C反应蛋白的数值做相关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陈芝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命名也不统一.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方法有多种.传统方法是作鼻侧切开术或柯陆手术,手术创伤大,面部肿胀明显,术后恢复慢.有时因手术损伤三叉神经分支伴面部麻木感,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术中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通畅引流,使上颌窦病变愈合.我们采用鼻内镜下不同径路手术治疗32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姚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手术前后持续正压通气(CPAP)压力滴定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经多道睡眠监测(PSG)确诊的重度OSAHS患者42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次/h,经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üller试验、上气道CT检查等确定存在鼻腔、鼻咽、腭咽及舌咽两平面或以上阻塞.所有患者术前先行经鼻CPAP(nCPAP)治疗5~7 d;然后同期行悬雍重腭咽成形术联合鼻腔、舌根、下咽以及喉部的多平面手术.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6个月的CPAP平均压力值及大值、体质量指数(BMI)、AHI、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量表(ESS)的变化.结果 42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6个月,CPAP平均压力值从(14.5±2.4) cm2 H2O分别下降到(7.6±2.2) cm2 H2O和(5.6±2.8) cm2 H2O;CPAP高压力值从(15.6±3.2) cm2 H2O分别下降到(8.2±2.8) cm2H2O及(6.2±1.5) cm2H2O; BMI从(29.2±2.8) kg/m2分别下降到(22.4±3.2) kg/m2及(21.4±2.5) kg/m2; AHI从(62.4±15.2)次/h分别下降到(25.4±13.3)次/h及(20.3±10.3)次/h;LSaO2min从65.5%±12.3%分别上升至75.3%±13.4%及80.3%±12.2%;ESS从17.8±5.7分别下降到12.3±2.6及10.3±2.2.上述各参数术前分别与术后1个月及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度OSAHS患者手术前后CPAP压力滴定值有明显变化,术后CPAP压力值低于术前.
作者:蒋振华;王杰;董钏;刘国旗;邓伟;张珍;柳庆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儿童高度远视性弱视的疗效以及对远视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度远视性弱视儿童101例(202眼),其中使用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治疗的研究组49例(98眼),常规综合治疗的对照组52例(104眼).两组分别治疗1年以上,治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矫正视力为0.75±0.22,基本治愈率为62.24%(61/98),与对照组的0.54±0.20及23.07%(24/1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3~4岁、5~6岁、>6岁各年龄层进行分别比较后,发现6岁以下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远视等效球镜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高度远视性弱视能有效降低远视屈光度,提高弱视疗效,需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作者:胡甸萍;姚勇;窦红波;朱靖;孙建初;邵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正常视力的陆勤人员在不同对比度条件下,视力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关系;评估特殊兵种选拔和征兵体检时,引入测量低对比度视力和反应时间的重要性.方法 54例(108眼)正常视力的现役陆勤人员,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先后测试亮、暗背景下对比度为100%、25%、10%、5%时的logMar视力及反应时间.结果 ①相同背景亮度时,随对比度的下降各组视力呈下降趋势,低对比度组视力明显低于高对比度组(P<0.001);对比度相同时,暗背景组视力明显低于亮背景组(P<0.001).②背景亮度相同时,随着对比度的下降各组的反应时间逐渐延长,亮背景下对比度10%组与5%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背景下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度相同时,暗背景组反应时间延长,在5%对比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配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视力的陆勤人员在亮背景下的视力优于暗背景,随着亮度和对比度降低,视力渐趋下降,个体差异增加,辨识物体的反应时间延长.应用MFVA-100测试不同对比度视力和反应时间,可以作为部队特殊兵种筛选和征兵体检时评估视功能的一种敏感而简便的辅助手段.
作者:史胜;原源;肖其瑞;姚佩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鉴别鼻咽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以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2例鼻咽癌组织(其中5例为高分化鳞癌、18例为中分化角化型鳞癌、9例为未分化型)的胚胎干细胞表面标志物SOX2 和OCT4进行检测,并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Notch1信号途径的相关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有3种类型的鼻咽癌组织中均发现有部分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标记物SOX2 和OCT4,其阳性率分别为65.6%(21/32)和71.9%(23/32),而在正常的鼻咽部黏膜中则没有表达.在SOX2 和OCT4阳性表达细胞中,中分化非角化型(49.3%)以及未分化型(51.5%)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高分化角化型(31.2%)(P<0.05),并且Notch1受体(阳性率为78.1%,25/32)及其活化形式NICD(阳性率为68.8%,22/32)以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阳性率为65.6%,21/32)在这些细胞中均有明显表达.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着肿瘤干细胞,并且Notch1信号途径在这些细胞中呈激活状态,肿瘤干细胞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建华;张悦;陈建福;张虎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41眼)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周、4周、3个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获得性上斜肌麻痹以双侧为主,病因主要为闭合性颅脑外伤,常有昏迷病史,有旋转复视主诉,代偿头位以下颌内收多见,斜视检查表现为双下方为主的外旋.本组病例中35眼行Harada-Ito术,5眼行上斜肌折叠术,1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见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旋转复视消失,1例仍有轻微头向肩倾斜的代偿头位.41眼术前同视机检查上方注视野外旋(9.1±2.1)°,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1.0±2.4)°,下方注视野外旋(15.0±3.3)°,与术后1周[分别为内旋(7.5±2.3)°,内旋(4.7±2.4)°,内旋(2.2±2.4)°],术后4周[分别为内旋(5.3±1.9)°,内旋(3.5±2.3)°,内旋(1.9±2.3)°],术后3个月[分别为内旋(1.8±2.2)°,外旋(1.4±2.1)°,外旋(4.2±2.3)°]相比,旋转斜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时间推移,术后旋转斜视度有一定程度的回退趋势.结论 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旋转性复视,需依据临床检查结果选择Harada-Ito术、上斜肌折叠术或下斜肌减弱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以适度过矫为宜.手术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作者:刘艳;张晓慧;刘睿;邹蕾蕾;刘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每隔2 h与每隔3 h测量24 h眼压的差异,从而制订出对患者更方便、更行之有效的24 h昼夜眼压监测方法.方法 选择青光眼患者27例(54眼),相同条件下,使用非接触眼压计,分别进行每隔2 h与每隔3 h的24 h眼压测量.比较2 h测量组与3 h测量组的峰值出现的时间,并比较2 h组与3 h组的全天时间段和睡眠时间段的峰值眼压、谷值眼压、波动值、平均值眼压.结果 2 h组中,有59.26%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睡眠时间;3 h组中,有61.11%的患者眼压峰值出现在睡眠时间,2 h组和3 h组达峰值的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天时段2 h组和3 h组的眼压峰值、谷值、平均值及眼压波动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睡眠时间段2 h组和3 h组的眼压峰值、谷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h组眼压波动值大于3 h组(P<0.01).结论 24 h眼压监测能更好地发现青光眼的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每隔3 h昼夜眼压监测可以代替2 h发现高眼压和眼压波动异常,是既行之有效,又更为简单的方法.
作者:张辉;江志坚;董健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ORK-CAM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近视性散光(验光度数和轴向与角膜地形图数据大致相同)≥2.00 D,等值球镜度≤8.00 D的67例(89眼)患者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ORK-CAM组39例(53眼)接受ORK-CAM非球面切削的LASIK治疗; LASIK组28例(36眼)接受传统LASIK治疗.两组术前球镜度数分别为(-4.23±1.31)D和(-4.42±1.58)D(P>0.05);柱镜度数分别为(-2.50±0.52)D和-(2.49±0.47)D(P>0.05).平均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Q值变化和对比敏感度等情况.结果 ORK-CAM组和LASIK组术后球镜度数分别为(-0.14±0.76)D和(-0.12±0.82)D(P>0.05);柱镜数度分别为(-0.51±0.63)D和(-0.98±1.21)D(P<0.01).裸眼视力≥1.0者分别占81%和80%(P>0.05);术后慧差分别为(0.33±0.15)μm和(0.42±0.27)μm(P<0.05);球差分别为(0.51±0.24)μm和(0.92±0.32)μm(P<0.01);Q值分别为0.55±0.34和1.17±1.23(P<0.001); ORK-CAM组1个月时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LASIK组3个月时才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ORK-CAM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性高度散光的像差矫正优于传统LASIK.
作者:姚达强;沙翔垠;李林;叶翠玉;丁宇虹;刘咏仪;李玥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资料患者女性,51岁,2012年5月18日突发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及呕吐,急送当地县医院查颅脑CT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立即转入我院,复查颅脑CT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收入我院神经外科治疗.入院后卧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应用脱水降颅压、补液、止血、缓解血管痉挛药物、预防消化道溃疡药物,进行颅脑血管成像检查.
作者:史勇洪;姚庆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正常耳蜗血流对维持耳蜗内环境稳定和听功能至关重要.耳蜗血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自动调节、局部代谢物调节共同起作用.耳蜗血流异常在噪音性聋、老年性聋、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耳蜗血流调节及其与内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提高对噪音性聋、老年性聋、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的认识,为临床研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作者:陈克光;戴培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下列哪些说法正确的是:A.光线暗的时候可能会发作;B.急性发作时视神经杯盘比扩大;C.很少需要外科手术;D.急性发作后可以看到虹膜萎缩和晶状体前囊下混浊;E.患者应避免应用口服避孕药.
作者:王楷迪;江睿;褚仁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鼻内给药对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奠定基础.方法 豚鼠鼓室内注射灭活的流感嗜血杆菌,建立豚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听力下降、中耳积液).50只豚鼠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组(A组),40只中31只双耳造模成功,随机分为造模组(B组)10只;生理盐水组(C组)10只;肺表面活性物质组(PS组,D组)11只.观察各组鼓膜形态,记录声导抗鼓室图和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组鼓膜透亮,光锥形态正常;鼓室图A型;ABR阈值为(14.1±4.8) dB HL.B组鼓膜浑浊,光锥消失,鼓室积液;鼓室图为B型或C型;ABR阈值提高至(51.2±6.3)dB HL,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鼓室积液无明显变化,鼓膜浑浊;ABR阈值为(52.8±7.1) dB HL,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7 d后,D组鼓室积液减少或消失;鼓室负压降低;ABR阈值降至(27.4±8.8) dB HL,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滴鼻给药可以显著降低分泌性中耳炎豚鼠的中耳负压和ABR阈值.
作者:朱正华;胡炯炯;郭燕明;崔佳文;费刚;马兆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磁性液体后,兔眼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方法 将1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眼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磁性液体,其中右眼注射浓度为1%,左眼注射浓度为0.5%.分别于注射后l d、1周、1个月和3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活体观察兔眼前节形态,并于注射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处死6只实验兔,制备视网膜铺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后1 d,所有术眼前房清亮,未见明显Tyndall征;术后3个月,所有术眼也未出现白内障.视网膜切片可见,术后1周时磁性物质分布于视网膜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磁性物质有所减少,整个过程均未见明显的视网膜及视盘组织结构的水肿.结论 光学显微镜下两种浓度的磁性液体对兔视网膜组织无明显损伤.
作者:龚雁;董子献;周子梅;周行涛;王正才;袁建树;王育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超声生物显微镜作为一种超高频的超声诊断技术,对眼前段组织的细致观察为眼外伤的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将具体阐述其在眼前段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变态反应性喉炎(allergic laryngitis)也称过敏性喉炎,由Williams于1972年首次提出这一疾病概念[1].喉是下呼吸道的门户,与消化道毗邻,接触各类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的机会很多,因此喉部发生变态反应可能并不少见,但至今未得到临床的足够重视,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相比,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对变态反应性喉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做一介绍,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程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 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鼻变态反应性疾病.流行病学及遗传学证据表明,该病具有多基因调控的特征, 某些相关基因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及AR相关基因的不断深入研究,AR的基因治疗研究已成为学科的前沿领域.
作者:章如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气道炎症,特别是变应性炎症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免疫学机制历来受到重视.但除此机制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作用机制呢?如果存在的话,这些机制对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本文以神经肽调控肥大细胞脱颗粒为例,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作者:赵长青;索利敏;祁雪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