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 国际刊号:1005-4979
  • 国内刊号:31-1671/R
  • 影响因子:0.98
  • 创刊:199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32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头颈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被发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报道,阐述了MALAT1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头颈肿瘤中的表达和可能的作用机制.MALAT1与多种头颈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头颈肿瘤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刘慢慢;邵晓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骨量减少、骨骼微细结构发生破坏所导致骨骼脆弱而易骨折的系统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口服或注射双膦酸盐、甲状旁腺素等.由于骨质疏松症的特殊局部环境,导致常用给药方式存在用药频率高、用量大、毒副作用相对较强的缺点.因此如何将药物靶向输送到骨表面甚至靶细胞,是研发新药的重点.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将药物靶向递送至骨或骨特异性细胞,降低给药剂量,减少全身毒性.本文对目前骨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蔡明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数字化技术在半侧颌骨肥大治疗中的应用1例报道

    目的:探讨半侧颌骨肥大(hemimandibular hyperplasia,HMH)的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板的应用.方法:对1例活跃期半侧颌骨肥大畸形的患者实施了LeFort I型截骨术、左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口内入路右侧升支垂直截骨术合并髁突切除术、右侧下颌下缘轮廓成形术等综合手术.临床流程是先采集螺旋CT数据,并对牙模激光扫描,利用Supervirtual软件进行虚拟手术设计,通过3D打印□板,在手术中应用.完整保存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放射线检查.结果:3D打印的□板精确、有效,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效果好,患者面部中线一致,面型对称.结论:本例报道显示:在半侧颌骨肥大的综合手术治疗中,数字化手术设计和3D打印□板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吴中兴;叶翁三杰;杨学文;张漫;熊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牙龈肿胀1例治疗体会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一种原因不明的恶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均伴有口腔症状,笔者报告1例左下颌阻生牙拔除后发现白血病的病例.据本病例治疗体会及文献回顾,症状轻微的白血病,其牙龈表现与慢性牙周炎难以区分.术前常规血液检查是提早发现白血病,避免白血病急性期拔牙带来医疗隐患的有效预防方法.

    作者:崔胜海;焉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导致拔牙后出血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凝血因子.本文报道1例十分罕见的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导致的拔牙后出血病例.1名29岁男性患者因拔除左上智齿后出血2 d而来我院就诊,该患者诉平素体健,否认患有系统性疾病,包括血液以及肝脏相关疾病.予局麻下清创处理,3%H2O2冲洗牙槽窝+明胶海绵处理,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1周以后的验血报告显示其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低(1.6 g/L).虽然临床上血纤维蛋白原异常的病患很罕见,但是口腔科医生仍需了解低血纤维蛋白原可能会导致术后出血风险的增加.本病例报告提示:对于患有轻度血纤维蛋白原降低的拔牙后出血患者,联合运用明胶海绵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本文还就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回顾.

    作者:於丽明;陆萌萌;罗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进行开窗减压术,定期随访,待囊腔直径缩小至1~2 cm或连续观察3个月无明显变化时,行二期囊肿刮除术.结果:开窗减压期为3~24个月,影像学显示囊腔周围新骨再生,颌骨形态改建.二期刮除术后随访6~4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开窗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方法.

    作者:张波;叶文成;李莹;叶红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负载BMP-2的形状记忆支架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目的:新型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支架用于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通过热压成形术合成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支架,应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形状记忆能力及塑形前后的孔隙变化.建立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将塑形后的形状记忆支架材料(SMP支架、BMP-2-SMP支架,并设立空白缺损对照组)植入骨缺损区.通过大体标本观察、Micro-CT检测及HE染色,对比3组骨缺损区域的成骨差异.结果: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结果示,材料塑形后孔径变小,结构更加致密;支架材料在37℃下逐渐恢复到初始形状,具有形状记忆功能.Micro-CT及HE染色显示植入SMP支架后骨缺损区有明显成骨,而支架携带BMP-2后缺损区新生骨量更多,骨质更加成熟.结论:SMP支架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而携载BMP-2可进一步提高该支架对骨缺损区的成骨修复能力,这在组织工程学修复骨缺损中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陈贵征;孙玥;刘显;刘航航;罗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OPG缺失后小鼠下颌骨微结构增龄性变化的Micro-CT评价

    目的:基于Micro-CT评价骨保护素基因敲除(Opg-knockout,Opg-KO)型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的下颌骨微结构增龄性变化,以便更好了解小鼠下颌骨的增龄性骨质改建情况.方法:分别采集6周、12月龄Opg-KO小鼠和WT小鼠各6只,采用Micro-CT扫描观察小鼠下颌骨三维结构,对感兴趣区域根分叉部位松质骨及前牙颏孔前缘区皮质骨骨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WT小鼠相比,Opg-KO小鼠6周时第一磨牙根分叉处松质骨、髁突颈部、下颌角处、前牙颏孔前缘区均出现了明显的坑凹状吸收;12月时,这些区域破坏愈发严重,甚至出现穿孔;根分叉松质骨区域骨小梁平均厚度、骨密度、骨体积分数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分离度明显升高(P<0.05);前牙颏孔前缘区皮质骨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OPG缺失引起小鼠下颌骨发生严重的骨质破坏,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破坏程度越发严重,并且松质骨骨微结构改变更显著.

    作者:杜海明;张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下调miR-21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下调miR-21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CC15和CAL27口腔鳞癌细胞,根据转染不同,分别将细胞分为miR-21抑制物组、miR-阴性对照物组和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增殖情况,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miR-21、β-catenin、C-myc和Dkk1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β-catenin、C-myc和Dkk1蛋白表达.结果:SCC15和CAL27细胞中,miR-21抑制物组细胞转染48 h和72 h时,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miR-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15和CAL27细胞中,miR-21抑制物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miR-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C15和CAL27细胞中,miR-21抑制物组细胞中miR-21、β-catenin基因和蛋白、C-myc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miR-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而Dkk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miR-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调miR-21可显著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促使细胞发生凋亡,可能与促进Dkk1基因表达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贺娟;刘亮;严翔;辛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炎症因子白介素-6对骨细胞表达RANKL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炎症因子白介素-6对骨细胞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炎症因子在骨细胞参与骨重塑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MLO-Y4细胞系细胞,并应用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6受体(IL-6R),共同作用刺激骨细胞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试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RANKL以及酪氨酸激酶2(JAK2)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应用不同浓度人工合成的IL-6和IL-6R,共同作用刺激骨细胞后,RANKL的表达水平随着IL-6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并且IL-6通路中的JAK2蛋白磷酸化亦增加,提示IL-6及其受体可以促进骨细胞表达RANKL,并且与JAK2的活化密切相关.结论:炎症因子IL-6可以通过增加JAK2蛋白的磷酸化,来促进骨细胞表达RANKL.

    作者:吴情;周小康;黄丹青;纪映辰;康非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口腔癌术后放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口腔癌术后放疗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5-04—2016-04期间,于我科行口腔癌手术且术后进行放疗的3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测定其放疗前及放疗终,放疗后6个月,放疗后1年时,T3、T4、FT3、FT4及TSH的血清水平.结果:放疗终、放疗后6个月及放疗后1年较放疗前,患者T3、T4、FT3、FT4激素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放疗后6个月、放疗后1年,患者T3、T4、FT3、FT4激素水平随时间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H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癌患者术后放疗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趋势,放疗术后应将甲状腺功能作为随访项目之一.

    作者:陈波;胡欢;李东;施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CBCT对儿童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定位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对儿童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136例多生牙患儿的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分析多生牙的数目、位置、形状、大小、生长方向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结果:136例患儿共182颗多生牙全部显示,其中90例为1颗多生牙,46例为2颗多生牙;92颗位于11与21牙位间,123颗位于舌侧;110颗为圆锥形,平均长度为(12.72±2.12)mm;88颗倒置生长,116颗与邻近恒牙或恒牙胚接触;101例恒牙列伴有各种异常.结论:锥形束CT能准确诊断和定位多生牙,可作为多生牙患儿术前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施雄;李生娇;周剑萍;陈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锥形束CT对牙种植区骨密度测量的应用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对拟种植区域的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探讨其在种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牙科锥形束CT机,扫描43例拟种植患者缺牙区,利用examvision软件重建扫描图像,测量53个预种植位点骨密度.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差异.结果:下颌前牙区的平均骨密度值大,为(922.71±182.41)HU;其次为上前牙区(692.37±71.55)HU、下颌后牙区(542.17±197.40)HU;上颌后牙区骨密度值小,为(323.57±108.92)HU.缺牙区域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预种植区域中,下前牙区平均骨密度值大,上颌后牙区平均骨密度值小.锥形束CT提供了种植区骨质的情况,对术前种植部位选择,植入和手术方案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作者:朱正娴;宋萌;潘劲松;李长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微创拔牙即刻种植动物实验

    目的:通过微创拔牙术拔除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前牙,即刻植入种植体,探讨建立即刻种植义齿动物模型的方法,为种植义齿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6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前牙微创拔除,以穿龈方式即刻植入11枚种值体,可吸收线缝合创口使牙龈和愈合基台紧密接触,术后护理,定期临床检查及X线检测.结果:术后1个月11枚种植体均稳固,周围软组织颜色粉红,未见炎性体征;X线片显示种植体螺纹中骨质长入,提示获得良好的骨结合.结论:微创拔牙结合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口腔种植实验动物模型,缩短实验时间,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作者:聂红永;聂红兵;董红;王芳;王冰阳;王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 与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重建

    肿瘤、感染、外伤等原因常造成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由于下颌骨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被破坏,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和外形障碍,需要进行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当前仍主要依靠自体骨移植,特别是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髂骨移植,能取得较好的修复重建效果.但受骨源、骨量及自体骨塑形等方面的影响,尤其对大范围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来说,要达到较理想的形态和功能修复仍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CAD/3DP)迅速发展,其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中,能个体化恢复下颌骨的自然外形、成功设计制作与患者下颌骨自然外形匹配的修复体,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目前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方面的独特引领作用.

    作者:吕春堂;张庆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口腔内寄生蝇蛆虫病例报告1例

    蝇蛆病(myiasis)是蝇幼虫寄生于人体和动物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蝇蛆病多见于华南温热地区,报道的蝇蛆病中,多为眼蝇蛆病和皮肤蝇蛆病为主,口腔蝇蛆病极为罕见,相关文献报道尚未见出现于华北地区.我院收治了1例口腔内蝇蛆虫病患者,在上颌牙龈取出活体蝇蛆1只,经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鉴定为蛆症金蝇,患者经我院治疗痊愈.本文对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报道,并结合文献对此病的流行病史、病因、诊治及预防进行了分析.

    作者:许诺;刘强;邹阳;颜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Gardner综合征的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多发骨瘤和软组织肿瘤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为肠道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高达100%,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1例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Gardner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直结肠腺瘤性息肉、副鼻窦及下颌骨多发骨瘤和颈部硬纤维瘤.此外,本文还就Gardn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

    作者:蒋瑞芳;宿玉成;余立江;赵大春;张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影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04-01—2016-10-01期间,由同一医疗组拔除的单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511例,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局部解剖学特征、手术方式等相关因素.以手术时间为因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价影响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手术的多种相关因素.结果: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术前开口度、影像学检查显示的牙根数目与形态,均与手术时间无相关性;而反映阻生类型的改良Pederson评分越高,所需手术方式越复杂,术中断根发生率越高,手术时间相应增加.结论:改良Pederson评分、手术方式、术中断根是影响手术难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评估预测手术难度时需提高重视.

    作者:戴小锋;黄昕;汪良;施乐;余优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同期植骨术对邻牙远中成骨的影响

    目的:临床观察阻生齿拔除术同期植入自体骨与人工骨粉混合物联合可吸收膜覆盖,对相邻磨牙远中牙周情况的影响.方法:挑选24例25~45岁,下颌第三磨牙近中低位阻生或水平阻生患者,研究组接受拔除术同期植骨术,对照组仅接受阻生齿拔除术.术后6月后询问患者主观感觉,牙周探诊检查探诊深度;全景片观察牙槽骨密度;CBCT观察相邻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SAS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6月,研究组感觉不适者1例,无明显异常者11例,对照组患者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9例,无明显异常者3例.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深度探诊结果为实验组(2.92±0.90)mm,对照组(3.00±1.35)mm,P值为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检查结果显示远中牙槽骨骨密度,研究组为129.42±7.81,对照组为121.82±9.44,P值为0.0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CT结果示研究组牙槽骨高度增加(4.07±0.91)mm,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增加(2.38±1.09)mm,P<0.01.结论:阻生齿拔除同期植入自体骨与人工骨粉混合物,并用可吸收膜覆盖,能有效减轻低位阻生齿拔除后牙槽骨的吸收,并促进远中硬组织的形成,增加临床附着,减少术后第二磨牙远中根面暴露引起的牙周疾病,有助于患牙相邻磨牙牙周组织长期稳定.

    作者:陈慧娟;肖国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切线法与传统法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的阻力分析比较

    目的:比较切线法阻力分析后推拔除阻生牙的方法与传统阻力分析拔除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以传统阻力分析后分牙拔除方法,乙组按切线法阻力分析后完整拔除阻生牙,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交,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乙组所用时间分别为(22.39±13.13)min和(19.11±13.14)min,乙组(切线法)的拔牙时间短于甲组传统法(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除干槽症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均能顺利地完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术后并发症较低.乙组(切线法)有拔牙时间短,干槽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并能完整拔除阻生牙,可为阻生牙移植提供前提条件.故切线法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一种较好的阻力分析及拔除的方法.

    作者:郭涛;冷春涛;陈冲;古力巴哈·买买提力;吾斯曼江·艾尔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尼龙线在外伤松动牙、脱位牙及牙槽突骨折复位固定的应用

    目的:介绍1种新的外伤牙松动、脱位及牙槽突骨折复位固定方法.方法:通过正确的复位,应用0.2 mm尼龙线,将松动或脱位牙两边1~2个正常牙上与需固定的牙连续结扎在一起,反复结扎3道进行固定.结果:经尼龙线在外伤松动牙、脱位牙及牙槽突骨折复位固定方面5年的临床应用,共治疗患者106例,患牙265颗,上前牙172颗、下前牙84颗、前磨牙9颗,伴牙槽突骨折13例.牙周有红肿及溢脓、患牙疼痛不适、患牙松动度大于Ⅰ度以上、X片显示牙槽骨及牙根有吸收,均评价为失败病例.固定后通过1~36个月的随访,共失败10例18颗牙,成功率93.2%.结论:尼龙线固定外伤松动牙、脱位牙及伴有牙槽突骨折移位牙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固位的稳定性、美观、舒适性方面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作者:孟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ALP、Runx2及OCN在大鼠拔牙后牙槽骨来源BMSCs中的表达

    目的:通过分离培养大鼠拔牙后不同时间点牙槽骨组织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拔牙后不同时间点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方法:选用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拔除上颌右侧磨牙建立动物模型,分别于拔牙后1、4及12周处死大鼠.取拔牙后各时间点牙槽骨组织BMSCs进行培养及鉴定,通过cck-8检测各组BM-SCs增殖情况,对比各组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及q-PCR检测钙结节形成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各组BMSCs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结果:拔牙后各时间点获得的牙槽骨组织BMSCs增殖能力无差异;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显示,拔牙后4周形成的钙结节多,12周少;成骨诱导后q-PCR检测ALP、Runx2、OCN的表达,结果3种基因均在拔牙后4周时表达高,12周时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后不同时间点牙槽骨组织BMSCs的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差异,但4周时来源的BMSCs成骨能力强,与其他时间组有差异.

    作者:李庆帆;王佐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