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小鼠热休克蛋白47(47 kDa heat shock protein,HSP47)基因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表达载体,及HSP47第一外显子克隆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株)中对HSP47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针对小鼠HSP47的mRNA序列,在368、718位点分别设计两对21nt的,编码HSP47siRNA基因片断的寡核苷酸,退火成双链后将其连接到pSilencer1.0质粒的U6启动子下游,构建pSilencer-HSP47siRNA重组质粒;同时构建HSP47第一外显子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转入MH3T3细胞,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HSP47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经酶切、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siRNA真核表达载体及靶基因克隆表达载体.经脂质体转染NIH3T3细胞后,RT-PCR显示NIH3T3细胞中HSP47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所构建的HSP47-siRN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成功地抑制了目的基因的表达.结论:构建的小鼠HSP47基因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HSP47siRNA,在NIH3T3细胞中有效地发挥了对HSP47基因表达的干涉作用,从而提示HSP47特异的siRNA具有抑制皮肤瘢痕形成的潜力.
作者:李琳;王佐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的理化性能进行检测,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电镜观察、SIS浸提液的pH值测定、皮肤致敏试验、热原试验等方法,对SIS的理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IS具有光滑面和粗糙面两个面,孔隙率可达60%左右;浸提液的pH值接近中性,热原试验及皮肤致敏试验表明SIS无致热性、无抗原性,致敏反应轻微.结论:SIS具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良好生物理化性能,是一种较好的生物支架材料.
作者:张凤兰;李华;徐力群;张陈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犬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和活性检测.方法:抽取犬骨髓3 mL,使用成骨条件培养液,贴壁法体外培养,将培养的第2、3代细胞进行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生长曲线、碱性磷酸酶、Von Kossa和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第2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表达;第3代细胞Von Kossa染色、骨桥素、骨涎蛋白和骨钙蛋白呈阳性表达;第3代细胞透射电镜显示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丰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第3代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较第2代增加.结论:犬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作者:何悦;张志愿;蒋欣泉;张秀丽;郭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液氮冷冻(fluid nitrogen cryopreservation)对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传代鉴定后液氮冻存3个月,复苏.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冻存前后成骨细胞的免疫原性.同时采用成骨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培养(osteoblasts and lymphocytes mixed culture,OLMC)的方法,测定液氮冷冻对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细胞经鉴定为成骨细胞,液氮冻存3个月后存活率>90%.FCM及OLMC实验结果均表明冻存后成骨细胞的免疫原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低温液氮冷冻是一种理想的降低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方法.
作者:于洪波;魏奉才;孙善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以及沿神经播散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和作为对照的人舌癌细胞系(Tca-8113)分别与不同浓度的NGF共培养24、48和72 h.用MTT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人重组神经生长因子β(hβNGF),对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2及对照组舌癌细胞系Tca-8113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40 ng/mL和80 ng/mL的NGF对ACC-2细胞作用48 h和72 h后,ACC-2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NGF对ACC-2细胞的凋亡则没有影响;NGF对Tca-8113的增殖和凋亡均没有作用.结论:NGF作用于腺样囊性癌细胞,能有效促进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这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和沿神经播散的理论基础.
作者:罗小龙;吕春堂;周中华;刘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扩大切除术.11例中有5例首次术后病理报告为富有细胞型多形性腺瘤,占45.5%;有2例恶变(18%)者术后已辅以放疗.二次手术后随访3~15年,除1例多形性腺瘤恶变者第2次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病例二次术后均未见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手术越简单其复发率越高.结论: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作者:曹春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外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提供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的对策.方法:统计78例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和住院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将发生原因、发生后果、解决途径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病房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大于门诊,病房以并发症型和疗效型为主,门诊以其他类型为主;Ⅰ、Ⅱ级医疗纠纷发生比Ⅲ、Ⅳ级纠纷发生多;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以化解和协商为主.结论:医疗纠纷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引起的医患权益之争,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医疗质量控制是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措施.
作者:刘志敏;朱枝莲;张建国;黄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两种方法拔除下颌阻生的第三磨牙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其可能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分别用涡轮机钻法和凿劈法拔除的524例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病例中,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131例病例.结果:采用涡轮机钻法拔除的298例病例中,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有53例,占17.8%;而采用凿劈法拔除的226例病例,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的有78例,占34.5%.手术创伤大、保护措施不到位和术中产热量大,是造成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结论:涡轮机钻法拔除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可减少拔牙手术并发症,术中并发症的出现会导致和加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建国;步中琦;朱亚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脉管瘤的疗效.方法:将8.0 mg平阳霉素、5.0mL 2%利多卡因、5.0mg地塞米松制成6.0mL的混合药液,根据瘤体大小每次注射0.5~6.0mL,7~14 d注射1次,一般注射2~5次.结果:56例患者(64个瘤体)治疗完成后经6~24个月随访,治愈和基本治愈率达87.5%,好转率10.7%,有效率为98.2%.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瘤,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设;刘殿江;高敏;牛金城;矫国田;郭振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自体骨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高度4~6 mm)的患者种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例上颌后牙骨量不足(高度4~6 mm)而需种植修复的病例,实施自体植骨的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共9枚.自体移植骨来自种植窝制备时中空钻取骨,在需做牙槽嵴修整处的牙槽骨棘取骨,如不够再用刮骨器取骨或从颏部手术取骨,将所取之骨碾碎备用.结果:术后7个月拍片,均显示骨性愈合;冠修复后行使功能18~24个月效果理想.结论:自体取骨植骨用于上颌窦提升,可扩大种植手术适应证,降低种植成本.
作者:宋治锋;丁载雄;张莉萍;顾圣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进行综合治疗及其预后评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首次术后病理已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并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128例中,平均年龄为61.8岁.肿瘤生长方式以浸润性为主(62.3%).首次手术时pTNM分期:pTi~2占36.3%,pT3~4占63.7%,pN~2占22.7%.初次手术行单纯行病灶扩大切除者占44.6%,术后病理为SCC Ⅰ~Ⅱ级者占83.1%.第一次复发距手术的时间平均为10.9月,复发于原发部位者占77.3%.结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与年龄、肿瘤生长方式、pTNM分期有关,术后1年内为复发的高危时期.复发的部位大多发生在原手术区域.
作者:李华;徐立群;李思毅;张陈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腭裂修复手术松弛切口填塞可吸收性止血纱布和填塞碘仿纱条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腭裂手术病例,术中填塞可吸收性止血纱布组50例,填塞碘仿纱条组40例,临床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体温变化、出血多少、创口愈合情况、饮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填塞可吸收性止血纱布组术后体温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填塞碘仿纱条组(P<0.01);且创口愈合时间早于后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较后组早,术后出血少.结论:腭裂松弛切口填塞可吸收性止血纱布比填塞碘仿纱条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王益都;张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髁突、下颌升支及下颌体生长活性的特征,为该类畸形患者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9例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了下颌骨各部位99mTc-MDP吸收状况的测定,并以患者自身第4腰椎的吸收值作为参考以排除个体间差异.将病例分为大年龄组(≥20岁)和小年龄组(<20岁),其中大年龄组13例,小年龄组16例.对下颌骨髁突、升支、下颌体各部位的99mTc-MDP吸收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年龄组下颌骨各区的吸收比值双侧无显著差异,个别患者在20岁以后仍显示出畸形区活跃的生长活性;小年龄组双侧髁突区吸收比值差异显著(P<0.05);检测结果显示下颌骨发育不良侧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而发育过度侧与正常侧及发育不良侧的差异显著.结论:在20岁以前发育性下颌骨不对称畸形大部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岁以后趋于平稳;少数病例在20岁以后其畸形的下颌骨在髁突区仍有活跃生长的现象.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手术治疗,术前可以通过核素显像检查确定非正常发育是否停止来决定手术时机的选择.
作者:高益鸣;田伟家;邱蔚六;唐友盛;沈国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自行开发研究的计算机自动X线头影测量分析系统(computerized automatic cephalometric analysis system,CACAS)自动定位标志点的可信度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随机选择20例牙颌畸形患者的X线头影侧位片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应用CACAS的自动定位与手工定位方式,对这20例样本的17个标志点进行定位.分别计算出两种方式定位的相应误差;并对两种方式定位的17个标志点中每个标志点的定位误差,进行比较对照及配对t检验.结果:17个标志点中,10个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定位的误差小于手工定位的误差;除P、Li、Mes三个标志点外,其余14个标志点的两种方式定位的误差无显著差别(P>0.05),而P、Mes两个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定位更精确(P<0.05);13个标志点的计算机自动定位误差小于1 mm,其准确率近80%.结论:CACAS系统在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临床应用中是相对准确而可靠的.
作者:魏明贵;王国世;潘昱;丁国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生素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单盲法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中药金黄散油膏外敷腮腺病变区域,同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和甲硝唑片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和甲硝唑片.记录两组的临床病程变化和疗效评价,应用EXCEL 2003和SAS6.12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经Ridit分析,U=4.967,P<0.01,两组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结论:中药金黄散油膏外敷,联合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早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可缩短病程,有效控制炎症,防止炎症扩散,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晓蓉;张小燕;余锦豪;杨华伟;杨启祥;周成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带蒂(肌)皮瓣或黏膜瓣修复颊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39例颊癌术后缺损行带蒂瓣修复的病历资料,其中颈阔肌瓣修复12例,舌瓣修复9例,额瓣10例,胸大肌瓣3例,颏下岛状皮瓣2例,腭瓣、胸锁乳突肌皮瓣各1例,舌瓣联合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缺损1例.结果:39例颊癌术后缺损的带蒂瓣修复中,成活或基本成活34例,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3例,成活率为87.2%.结论:带蒂瓣是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作者:黄星星;张文峰;赵吉宏;刘芸;乔纪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牙胚的发生(initiation)与机体其它器官发生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表明,牙胚的发生是胚胎时期口腔牙源性上皮与其下方的颅神经嵴细胞来源的外胚间充质互相作用的结果[1].口腔中的牙齿,无论是切牙、尖牙还是前磨牙,都有各自特定的位置,如果位置不当,会造成错(牙合)畸形及咀嚼功能的缺陷.正常情况下,牙胚发生的位置受到严格而精确的基因调控,这种调控是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及其受体和转录因子来实现的[2].本文对决定牙胚发生位置的主要信号分子及相关基因加以综述.
作者:蒋备战;王佐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唇腭裂畸形是人类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缺陷之一,全世界的发病率为1/500~1/1000,近年来各国报道的唇腭裂发病数字仍有上升的趋势[1].在我国,先天性唇腭裂的发生率约为1‰~2‰,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
作者:范国正;李运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下颌骨位于面部中下1/3,解剖位置和形态特殊,是面部诸多骨骼中唯一可动骨,正常行使功能要求双侧关节联动,功能结构复杂.下颌骨节段性缺损(mandibular segmental defect,MSD)通常是指下颌骨连续性中断的部分下颌骨缺损,多由于良恶性肿瘤切除所致,其它疾病如创伤和感染等也可以导致下颌骨节段性缺损.MSD由于下颌骨连续性的中断,常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有关生理功能障碍和颜面畸形,其修复重建往往既要考虑生理功能的恢复,又要照顾美观功能.随着功能性外科和功能性修复的日益受到关注,如何使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达到更理想的功能恢复效果一直是临床颌面整复外科的追求.本文就MSD分类和修复重建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张庆福;吕春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颏下岛状皮瓣于1993年由Martin等[1]首先报道.该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部组织十分相似、外观自然;皮瓣蒂长、旋转范围大;可提供的皮肤组织量大;血供稳定、成活率高;供区隐蔽,可以一期缝合;而且操作较为简单,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目前已成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本文现将该皮瓣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国萍;隋军;李晓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颧骨在面中部,对面部宽度、突度,以及面中部高度起着重要作用.颧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对颧骨及周围软硬组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避免发生继发畸形和减少再次手术的可能.
作者:王育新;唐友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颞下颌关节外科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是一个器官,所罹患的疾病种类几乎包含了其他器官(其他关节)的所有病变.虽说颞下颌关节有其特殊性,但总体上应遵循其他关节外科的术语、分类、诊治原则和方法、疗效评价方法和成功标准.
作者:杨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王某,男性,30岁,务农,2005年5月21日因左侧下后牙反复疼痛,要求拔除而来我院就诊.检查:一般情况好,否认过敏史,否认高血压及心脏病等病史.口内:8近中倾斜阻生,(牙合)面深龋,叩痛(±),牙龈无异常.另8 呈近中水平阻生,远中颊尖已萌出,局部龈组织正常,余无异常.
作者:达拉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