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增殖和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淫羊藿苷配制成终浓度为1×10-9、1×10-8、1×10-7、1×10-6、1×10-5、1×10-4 mol/L的溶液,以0 mol/L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用于体外培养犬BMSCs。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然后实验分为淫羊藿苷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含或不含成骨、成脂诱导液条件下,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实验,通过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钙沉积和脂质形成面积。结果:发现淫羊藿苷1×10-6 mol/L组促进犬BMSCs增殖,而1×10-4 mol/L组抑制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淫羊藿苷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不含成骨、成脂诱导液条件下,各组均几乎未见明显钙沉积和脂质形成;含成骨、成脂诱导液条件下,淫羊藿苷组(1×10-6 mol/L)钙沉积面积高于对照组,脂质形成面积低于对照组。结论:淫羊藿苷能促进犬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并抑制其成脂分化。
作者:刘天麟;张学斌;张忻;潘汀;吴艳玲;黄远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摸索优化获取小鼠颌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方法:通过调整小鼠年龄、胶原酶浓度及酶消化时间等,采用骨片培养法从C57BL/6小鼠下颌骨中分离培养MSCs,并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采用3~4周龄小鼠、0.3%胶原酶消化2 h的方法,分离培养出的细胞增殖能力强,第3代MSCs即可高表达CD44、CD90及低表达CD34、CD45。各种条件所得MSCs均在成骨诱导后经茜素红染色、成软骨诱导后经甲苯胺蓝染色,结果呈阳性,其成骨、成软骨能力相同。结论:该改良后的骨片培养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分离出较高纯度的小鼠颌骨间充质干细胞,适用于多种实验研究需要。
作者:赵航;盛青;苏俭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OS, nNOS)在面神经核团中的表达,探讨NO在面神经损伤后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白鼠20只,其中5只作为正常对照。其余15只为面神经损伤组,在双侧面神经下颊支制作挤压伤。术后1、2、3、4、5周各取3只损伤组大鼠作面神经核团nNOS表达的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正常情况下面神经元不表达nNOS。面神经损伤后,出现运动神经元变性,其神经元细胞nNOS免疫染色为阳性,并持续至损伤后第5周。结论:面神经损伤后其运动神经元的核团中会出现nNOS的表达。
作者:王鹏;臧晓燕;张引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成骨分化及TGF-β1在基因水平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观察不同浓度PNS(50、100、200 mg/L)对兔BMSCs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qRT-PCR检测TGF-β1表达水平。结果:各浓度PNS培养下的细胞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100、200 mg/L PNS组的钙结节数量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PNS可促进兔BMSCs的成骨分化并刺激其分泌TGF-β1,但无明显促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唐弈遥;周诺;郭宇航;汪延;林海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颊侧骨壁缺损修复中的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将PRF作用于比格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第21天测定钙结节量;4、7、11 d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9只成年比格犬拔除上颌左右两侧的侧切牙,构建颊侧骨壁缺损的拔牙位点,并随机分为血凝块组、PRF组和组织工程骨组,在手术后即刻、6周及12周时评价各组的颊侧骨高度和拔牙窝的骨密度。结果:PRF在体外实验中能明显促进BMSCs的增殖,提高成骨分化以及钙化能力(P<0.05)。动物实验中,PRF表现出了促进早期伤口愈合的能力。在颊侧骨壁缺损的修复中,组织工程组在6周时骨高度和骨密度分别为(2.63±0.57) mm、(765.19±59.70) HU,较血凝块组[(5.65±2.91) mm、(599.08±53.88) HU]和PRF组[(4.14±1.16) mm、(644.76±65.39) HU]显著增高(P<0.05)。结论:PRF复合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在早期有效地修复拔牙窝骨壁缺损。
作者:于佳;郝永明;陆家瑜;邹德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口腔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01-2010-09,采用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共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6岁。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7例,中分化鳞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腺样囊性癌1例。TNM分期:T1N0M04例,T2N0M06例,T3N0M03例。皮瓣大小为(6 cm×4 cm)~(12 cm×5 cm)。其中8例为腭部洞穿性缺损,5例缺损鼻腔侧黏膜尚完整。结果:13例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腭部、颈部创面均一期愈合,腭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无张口受限、头部后仰受限及面瘫等继发功能障碍,颌面部无明显畸形。3例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患者术后初期出现鼻塞症状,3个月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颏下岛状肌皮瓣血供明确可靠、制备方便,适宜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的组织缺损。
作者:白植宝;黄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各类颧骨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7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分别应用改良冠状切口(42例)与传统切口(45例)进行复位和固定,对比分析改良冠状切口的优越性、可能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结果:改良组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6个月,面部瘢痕不明显,开口度恢复理想,咬合关系正常,术后秃发率及颞部凹陷率较低,无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传统组中,2例术后第5天出现创区感染,切口延期愈合,术后肿胀反应明显;4例患者术后3月时仍存在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秃发率及颞部凹陷率较高。结论:改良冠状切口较传统切口具有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好、复位精确、美观效果好、面神经损伤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彭布强;高振杰;申露露;郝保平;蔡明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唇腭裂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腭裂的发生是腭发育不正常的结果。腭发育过程中有原发腭与继发腭之分,它们都是由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形成。原发腭在人类胚胎第7周(鼠胚第12.5天,简写E12.5)由两侧的中鼻突融合完全后而形成。继发腭的发育开始于人类胚胎第45天(短吻鳄胚胎为第17天、鸡胚为第6天,鼠胚为第11.5天[1]),双侧上颌突生长形成腭突,双侧腭突于舌两侧垂直向生长;人类胚胎第9周左右(鼠胚第14天,即E14.0),由于舌的下降、下颌发育,双侧腭突上抬,水平向生长向中线靠拢;人类胚胎第12周(鼠胚第15~15.5天,即E15.0~E15.5)双侧腭板接触并且融合,形成腭中缝,中线上皮带(midline epithelial seam, MES)消失,双侧腭板完全融合,继发腭形成。继发腭形成之后,向上与原发腭结合,向下与鼻中隔融合,形成腭。腭发育过程受多种基因和细胞因子调控,任何调控异常都将导致腭裂的发生,而这些基因和细胞因子在腭发育中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腭发育中复杂的基因网络以及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腭发育每一步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2-3],其中 BMP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骨形态发生蛋白),SHH(sonic hedgehog,音猬因子)和FGF(fibroblast growth facto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腭突生长中有重要作用,PDG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信号影响腭突的上抬,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转化生长因子-β)影响腭突的融合[2]。虽然发现了大量与腭发育有关的基因与细胞因子,但对于它们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互相的联系并没有清楚的认识。Sox9(Sqry-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box gene9,Sry相关高迁移率组基因9)基因本身作为胚胎早期发育的重要基因,与腭的初期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受Shh基因影响参与了腭发育的多个环节[4],并起到重要作用,但内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学者对Sox9基因的研究,综述并初步探讨Sox9基因在腭发育中的作用。
作者:庞骁霄;李承浩(综述);石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临床工作中颌下腺内异物相对少见,目前文献报道有笤帚梢杆经口底黏膜进入颌下腺内1例,采取手术治疗[1];吞咽麦芒1月后颌下不适,超声检查发现麦芒异物1例,手术取出异物[2];也有报道颌下腺内铅笔芯1例,但因病史较长文献未能提供异物移行颌下腺内的可能途径。本文报道咽部鱼刺异物移行颌下腺1例。
作者:董鹏飞;王恒琨;王仁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校友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化疗是晚期肿瘤患者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常导致临床化疗失败。肿瘤干细胞能驱动肿瘤生成,如果化疗药物不能有效靶向作用于肿瘤干细胞,即使肿瘤缩小,残存的肿瘤干细胞也会迅速驱动肿瘤的复发。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关于肿瘤干细胞参与化疗耐药可能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和靶向使肿瘤干细胞对治疗敏感性增加的新方法。
作者:张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及上颌窦状况,评价其指导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上后牙缺失且经CBCT检查确认,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BCT信息制定手术方案。同期植入种植体85枚,延期植入11枚,术后6~8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修复后3、6、12月定期复查。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出现黏膜穿孔,术后随访中未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未出现明显骨吸收,患者未诉主观不适。种植手术成功率及随访期间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结论:CBCT可为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提供全面可靠的指导,术前精确测量与检查,对提高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冯海楠;常晓峰;杜良智;贺龙龙;孟兆理;刘少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本文详细介绍了针对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践阶段,建立的一套考核体系,从操作、理论、科研和医德4方面考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该考核体系客观、科学,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效果来看,该考评模式可作为保障口腔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作者:吴珺华;苏俭生;王鹏;李生娇;冉幸;赵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