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激对豚鼠牙周炎模型的影响.方法龈沟接种伴放线放线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制备豚鼠牙周炎模型24只,随机分为应激组12只(冷刺激和惊吓刺激)和对照组12只(无刺激),于1、2、4、6周后分批处死,进行临床参数、病理切片、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计数以及血清皮质醇浓度检测.结果应激组第1、2、4周皮质醇浓度升高,第2、4周牙周袋深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病理切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牙周破坏更明显,骨修复不活跃,应激组第1、4、6周破骨细胞计数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激加重致病菌感染后牙周组织的破坏,延缓组织修复,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子.
作者:葛姝云;李德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卡环固位力与基牙倒凹深度间的变化关系,为卡环设计获得佳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htillon测力仪,测定临床常用钴铬合金铸造三臂卡,在前磨牙、磨牙的0.25mm、0.50mm、0.75mm三个倒凹深度上的固位力.结果倒凹深度越大,卡环固位力也越大;相同倒凹条件下,磨牙卡环的固位力比前磨牙卡环大.不同基牙、不同倒凹深度对于卡环固位力均存在显著影响.结论在材料弹性极限内,卡环固位力与进入基牙深度成正变关系.
作者:葛起敏;张富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同根管腔的直径对根管壁应力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下颌第一磨牙模拟常规法根管预备修改的实验模型基础上,再修改根管腔直径,使根管直径扩大到牙根直径的1/3和1/2,并在修改模型上加载,计算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牙齿各部及管壁的大应力.结果根管腔直径增大会引起根管壁应力的升高,该变化主要出现在根管口和根上1/3段,侧向加载时产生的应力差异大于垂直加载时产生的应力差异.结论根管预备应以去除根管壁的感染物质,获得良好的根管成形为原则,过度的预备不仅没有必要,甚至有害.
作者:洪瑾;夏文薇;熊焕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静脉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对家兔进行面神经缺损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为对照,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但效果存在一定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时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2.10±1.2)m/s,而静脉桥接组为(6.80±1.4)m/s,神经移植组为(2.16±1.6)m/s.组织学上,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延续连贯;静脉桥接组,神经纤维排列不整齐,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结论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均可用于面神经缺损的修复,膜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修复效果优于自体静脉桥接法.
作者:马跃;徐欣;辛宁宁;王继同;黄海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本研究将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pacA和pcDNA3-pacP经下颌下腺区注射免疫Wistar大鼠,检测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免疫原性.方法重组质粒pcDNA3-pacA、pcDNA3-pacP及pcDNA3-pacA与pcDNA3-pacP联合使用作为基因疫苗经下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免疫定菌鼠,利用ELISA法测定免疫后大鼠唾液S-IgA、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重组质粒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唾液S-IgA、血清IgG抗体,且明显高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O.05).结论重组质粒pcDNA3-pacA和pcDNA3-pacP均可作为有效的免疫原,诱导机体特异性的粘膜免疫应答.
作者:曹福娴;刘天佳;杨德琴;潘巨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用MTA、Dycal、GIC即时修复不同大小髓室底穿孔,从组织学角度评价三种材料对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硬组织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3条成年杂种犬的42颗后牙,用随机法先将一侧牙分为小穿孔组,另一侧牙分为大穿孔组;每侧再分为三个亚组,分别用MTA、Dycal、GIC修复.4个月后处死动物,标本经处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材料下方牙周组织的炎症细胞及其程度、上皮增生以及硬组织形成情况.结果MTA组的14例中5例无炎症反应,其余9例仅有轻度至中度的炎症反应,4例有牙骨质形成,周围可见成牙骨质细胞;Dycal组材料下方均引起牙周组织中度或重度的炎症反应,2例小穿孔处有不规则的钙化物沉积,同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上皮增生多见(6/14);GIC组除1例大穿孔标本有少量散在的炎症细胞及纤维组织包绕,其余标本均可见中度或重度的炎症反应,有的伴有上皮增生(4/14).上皮增生与穿孔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MTA用于即时修复犬牙髓室底穿孔,能诱导硬组织形成,对组织的刺激小,效果优于GIC和Dycal.
作者:朱亚琴;夏文薇;夏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一种利用随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P-PCR)来鉴定不同血链球菌的方法.方法利用25碱基的引物5'AAG AGA GGA GCT AGC TCT TCT TGG A 3',对血链球菌染色体DNA进行AP-PCR检测.结果不同菌种的血链球菌DNA经AP-PCR扩增后,产生不同的DNA片段;用不同方法提取同种血链球菌DNA可以得到相的DNA片段.结论AP-PCR可用于对血链球菌群中不同菌种进行鉴定和分类.
作者:施育才;张卫东;陈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的正常年轻恒牙牙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分布特征,探讨其在牙髓发育成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牙根发育1/3~3/4的恒牙牙髓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做图像定量分析.结果bFGF在年轻恒牙牙髓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在冠髓,牙髓中心区的灰度值高于牙髓外层;而在根髓则相反(P<0.05).结论bFGF可能参与牙髓的发育和成熟.
作者:陈旭;王兆元;刘淑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复合物内化的影响.方法用氯胺T法标记125I-hEGF.采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法比较在37℃和4℃时,125I-hEGF细胞表面结合的量和内化的量.结果37℃时,在10min后受体复合物内化超过细胞表面结合的量.4℃时,内化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结论4℃时,配体结合反应稳定,适宜配体结合分析实验.EGFR复合物内化现象的研究,为临床筛选EGFR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孙沫逸;刘宝林;蒋月桂;杨成;商洪涛;李建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组织学观察,比较MTA(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和氢氧化钙制剂(Dycal)在直接盖髓时对牙髓的影响.方法3条健康杂种犬尖牙12颗,随机分为2组:MTA,Dycal.用裂钻在尖牙唇侧颈部穿髓后以MTA和Dycal盖髓,GIC修复牙体缺损.4个月后将犬处死取下尖牙,常规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牙髓炎症反应和牙本质桥形成情况.结果MTA盖髓的实验组中,5/6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反应,该组所有标本均有牙本质桥形成.Dycal盖髓的对照组牙髓均有轻度或中度的炎症反应,只有2例出现了牙本质桥.结论MT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用于直接盖髓术,有望替代现有的盖髓材料.
作者:朱亚琴;夏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牙患龋与第一恒磨牙患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WH0龋齿调查标准,对100例6岁儿童进行龋齿检查,数据用SA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Fisher检验表明,6岁儿童乳牙患龋与第一恒磨牙患龋之间有联系,乳牙龋均与第一恒磨牙龋均呈正相关,r=0.5629,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乳牙患龋经历可作为预测恒牙患龋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临床及预防工作中,对乳牙多发龋的儿童应加强治疗及恒牙龋的预防.
作者:陈旭;刘红波;刘淑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隧道式充填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邻面龋坏所致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患牙35颗,常规牙髓治疗后进行隧道式充填,跟踪随访2年.结果1a后35例患者的35颗牙进行临床复查,成功率为100%;2a后,2例2颗牙失访,33例患者的33颗牙进行临床复查,成功率仍为100%.结论隧道式充填法保留了患牙的邻面接触点和边缘嵴,对于恢复牙齿的邻接关系,提高患牙抗折力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好.
作者:王艳;杨丕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平阳霉素(PYM)、地塞米松(DXM)和鱼肝油酸钠(SM)联合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350例,采用PYM、DXM、SM三药联合注射治疗.用DXM5mg/1ml,配PYM 8mg,加1%普鲁卡因注射液4ml,按体表瘤体面积每1cm×1cm注射1ml混合液计算剂量,进行瘤体内注射,再按相对大剂量鱼肝油酸钠注射方法继续注射鱼肝油酸钠.每隔5~7d注射1次,3~5次为1个疗程.未愈者可重复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经6~48个月随访,治愈246例(70.29%),基本治愈88例(25.14%),好转16例(4.57%),有效率为100%.结论PYM、DXM、SM联合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具有疗程短、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的治疗方法.
作者:寿柏泉;寿卫东;孟昭业;杨震;张森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本文旨在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S)患者的上气道及其周围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7例替牙期男性儿童OSAS进行了颅、面、颌、咽部形态特征研究,并与正常儿童作比较.结果替牙期男性OSAS患者颅底长度、腭平面角和下颌平面角均增大,舌体高度增加,舌骨位置下降,舌根和软腭后气道前后径减小,软腭与舌体占整个口咽腔的比例增大.结论儿童OSAS患者的颅、面、颌、咽部结构存在有别于正常儿童的异常特征.X线头影测量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评估OSAS的方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作者:魏咏华;蔡中;钱玉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腭裂术后伤口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40例腭裂患者行两瓣法修复,随机分为2组,一组松弛切口放置碘仿纱条,另一组为空白对照,观察二组患者的体温和治疗结局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的术后体温较碘仿组低,全身和局部反应较轻,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不置碘仿纱条是可行的,患儿术后精神、体温恢复快,局部反应轻,创口愈合快.
作者:郭秀娟;杨育生;陈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确定乌鲁木齐市汉族青少年正畸治疗的需要量.方法根据随机化原则,按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562例11~19岁汉族青少年的硬石膏模型,应用错严重程度指数(MSI)确定是否需要正畸治疗的量.结果男性MSI分值为21.91±17.09,女性MSI分值为22.28±17.26,无性别差异(P>0.05).根据MSI的分数分类,男性需正畸治疗者为54.55%,女性为55.40%.结论乌鲁木齐市汉族青少年中需要正畸者较多,应加强防治力量.错严重程度指标是确定正畸需要量的一个准确、可信、使用简便的指数,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米丛波;范雪兰;田英;彭力;郭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首发于下颌骨的浆细胞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地介绍5例首发部位为下颌骨的浆细胞肉瘤,就诊断方法、误诊、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例病例中误诊为颌骨中心性血管瘤2例,成釉细胞瘤1例,诊断不明确1例.结论细胞学穿刺有助于早期诊断,ECT、MRI有助于明确颌骨以外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
作者:陈林林;郭伟;徐立群;邱蔚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颧骨骨折,使颧骨骨折病人有效恢复面部外形及功能.方法本组16例颧骨及复合骨折的病人,对开放性的颧骨骨折采用软组织开放创口手术进路,闭合性骨折采用口内前庭沟黏膜切口、眉弓外三分之一切口联合睑缘下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线,使颧骨各断端达到解剖复位.选用适合的微型钛板在颧牙槽嵴、颧额缝及眶下缘处行坚强内固定.结果本组16例病人15例一期愈合,经3~6个月复查,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1例开放骨折的病人,术后伤口感染,经治疗伤口二期愈合;另1例并发颧弓骨折的病人,术后轻度张口受限.结论采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颧骨骨折,可以有效地恢复病人的外形及口腔功能.
作者:孟海峰;杨刚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替硝唑碘仿根管糊剂和甲硝唑碘仿根管糊剂在治疗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伴异位窦道疗效上的差异.方法选择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伴异位窦道的患者127例,随机分为2组,替硝唑碘仿根管糊剂组(实验组)和甲硝唑碘仿根管糊剂(对照组).应用两次法与牙胶尖充填根管,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6月后拍摄X线片,观察根尖阴影是否消失.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硝唑碘仿根管糊剂在治疗慢性化脓性根尖周炎伴异位窦道的疗效优于甲硝唑碘仿根管糊剂.
作者:季佩红;江中明;许全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1994~2001年8年中使用一段式CDIC螺旋状种植体修复前牙区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患者选用60枚CDIC一段式种植体进行修复.分别在修复后行使功能1~2a、3~5a、6~8a时检查并记录各种植体的牙龈出血指数、松动度指数、龈沟深度、菌斑牙石指数、X线表现指数及临床问卷调查研究,按Mckinney的各指征成功标准计算成功率.结果6~8a成功率为58.83%,3~5a成功率为86.67%,1~2a成功率为96.67%.结论CDIC一段式螺旋状种植体修复前牙区牙列缺损5a内成功率在85%以上,5a后成功率逐步下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瑞;洪炯;程礼斌;刘兴坤;顾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磷酸钙人工骨在修复磨牙髓室底穿通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磷酸钙人工骨作磨牙髓室穿底填塞料,治疗6月~12a后,根据X线片和临床症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成功49例(87.5%),失败7例(22.5%).结论磷酸钙人工骨在修复磨牙髓室底穿通的临床疗效较高.
作者:黄云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倍骼生填充颌骨骨腔及在根尖诱导成形术中作根管充填剂的疗效.方法对34例因根尖囊肿、慢性根尖脓肿、牙髓牙周联合病变造成的颌骨缺损,用倍骼生充填;对7例根尖诱导成形术患牙用倍骼生填充根管,共41例作实验组;并以10例颌骨缺损不填充任何材料,6例用Ca(OH)2填充根管作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术后软组织无不良反应,一期愈合率达97.5%.X线片显示,骨腔大多在治疗后6月愈合,较大骨腔在治疗后1年左右愈合;根尖孔6~8月闭合.而对照组愈合时间较晚.结论倍骼生组织相容性好,能促进硬组织的早期形成.
作者:胡秀莲;汪竹平;王继同;王铎;曹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牵引速率是影响牵引成骨效果及疗程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不同牵引速率对下颌骨及颌周组织的影响作一回顾,借以探讨适当加快的牵引速率对缩短临床疗程并获得终理想效果的可行性.
作者:蒋朝华;唐友盛;卢晓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剩余牙槽嵴的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受植床骨量不足,是影响种植修复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探索不同外科术式的同时,骨移植物的开发研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生物学特性、成骨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对骨移植物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阎俏梅;张富强;翁雨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我科近5年的30例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患者,对其临床症状,关节液的性质和量,关节液的组织学和细菌学表现,影像学检查,其它实验室检查及后遗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为成年人(>18岁占29/30);血源性感染多见;多数(25/30)局部症状轻,全身反应不明显;关节液组织学检查见大量粒细胞,可伴纤维蛋白或纤维软骨碎片;15/30患者关节液细菌学检查见到细菌,培养出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后遗症轻,主要为继发性骨关节病.结论当今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表现出感染源隐匿性、症状不典型性、后遗症轻等特点;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分析是其必要的诊断手段.
作者:蔡协艺;杨驰;张志愿;邱蔚六;哈揪;王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我科近5年就诊的30例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患者,关节局部进行单针低压灌洗、双针低压灌洗、关节腔灌洗结合颞下间隙切排及关节内镜手术等4种方式治疗;治疗效果通过关节腔穿刺、张口度、颌疼痛和颌功能等方面的检查来评判;随访观察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30/30);单针低压灌洗、双针低压灌洗、关节腔灌洗结合颞下间隙切排和关节内镜手术的有效率分别为14/20、9/13、1/1和4/4;后遗症主要为骨关节病.结论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急性期的治疗要素是适当的关节腔低压灌洗、减轻关节负荷及全身配合应用抗生素;对伴有颞下间隙脓肿的患者,在进行关节腔灌洗的同时,还可行下颌下切口的颞下间隙引流;对一些灌洗治疗无效或有后遗症的患者,关节内镜手术有优异的疗效.
作者:杨驰;蔡协艺;张志愿;邱蔚六;哈揪;王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离、培养和保存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病原菌,了解其种类,探索合适的培养条件.方法对近5a就诊的30例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患者,抽取关节液,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分别采用血琼脂培养基、室温保存菌种培养基、乳酪消化大豆胨琼脂(TSA)和乳酪消化大豆胨肉汤(TSB)等4种培养基在需氧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关节液涂片细菌检出率为50%(15/30),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7%(5/30),培养出的病原菌主要为腐生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用的培养基以TSB为佳.结论作者成功地分离出2种病原菌,其中腐生葡萄球菌为首次发现,但检出率较低,尚需进一步完善培养技术.
作者:蔡协艺;杨驰;张志愿;邱蔚六;哈揪;王旭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省口腔医学会和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暨第六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于2002年11月5-7日在美丽的春城昆明顺利召开.
作者:李青云;杨驰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