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根管冠部预处理对磨牙根管工作长度测量的影响.方法:将47例成人牙髓炎患者的48颗磨牙随机分成2组,第1组为常规治疗组,共24颗磨牙74个根管,常规去腐开髓,插入15#K型锉至根管内到根尖区感觉有明显阻力为止,标记,采用分角投照技术摄X线片.第2组为根管冠部预处理组,24颗磨牙75个根管.暴露根管口后,先用Profile.06 25#、20#镍钛机用器械扩开根管口,预备根管颈1/3,再同样插针摄片,分别测量2组X线片上K锉尖端至根尖的距离.将资料进行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根管冠部预处理后磨牙根管工作长度测量的准确性较常规组有显著提高(P<0.05),K锉尖端至根尖的距离与年龄、性别、磨牙的位置无显著相关,而与颌位显著相关,上颌磨牙的准确性明显好于下颌磨牙(P<0.05).结论:根管冠部预处理可提高磨牙根管工作长度测量的准确性.
作者:王青;熊世江;窦惠芹;周荣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口腔内金属修复物的成分,确定使用的合金种类,以使牙科金属过敏患者避免再次使用此种合金.方法:用细砂纸及圆锥形抛光磨头,采取微量口腔内金属修复物,通过EDXRF(荧光X线分析仪)测定所含金属成分,确定合金种类.结果:14例可疑牙科金属过敏患者中,牙科金属修复物120个,按照检出频度的高低,排在前10位的金属元素分别是Ag、Cu、Au、Pd、Zn、Sn、Co、Cr、In和Mo.Au-Ag-Pd合金的使用频度为65%,Ag-Sn-Hg合金为2.5%,Ag合金为5.4%,Au合金为14.6%,Ni-Cr、Co-Cr合金为10.1%,其他2.4%.2种以上异种合金共存同一口腔环境中的患者12例,5种合金同时存在者1例.含Hg的银汞合金的使用频度为2.5%,与10年前的使用频度16%相比下降明显.Ni、Cr、Co的使用频度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被疑牙科金属过敏的患者中,异种金属同存的现象严重,提示在口腔科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使用异种金属及含Hg和Ni等易诱发过敏的金属合金.
作者:刘月;藤井弘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测试比较3种烤瓷合金(Bio Herador N贵金属烤瓷合金,TILITE含钛医学合金,Heraenium S不含铍烤瓷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研究预氧化处理对烤瓷合金金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蜡片30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件.采用Bellaves SH包埋料真空包埋、铸造,铸件终尺寸为25mm×3mm ×0.5mm金属片.上瓷前对铸件按实验要求进行处理,然后上瓷、烧烤.测试金瓷结合强度.结果:3种烤瓷合金金瓷结合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BioHerador N合金,TILITE合金、Heraenium S合金.预氧化处理可增加Bio Herador N合金、TILITE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而对Heraenium S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无重要影响.结论:贵金属烤瓷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大于非贵金属烤瓷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Bio Herador N合金、TILITE合金上瓷前应作预氧化处理,以利于提高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Heraenium S合金上瓷前可不作预氧化处理.
作者:丁伟山;王铎;兰晶;杜朝霞;刘文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LA-Ⅱ类基因区基因多态性与重度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34例重度慢性牙周炎(CP)患者和81例健康对照者的颊黏膜拭子,提取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方法,检测HLA-DRB1*150l的多态性,采用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比较重度C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的分布.结果:DRB1*150l等位基因频率在重度CP组高于对照组(P<0.05),0R=3.874(2.401~6.252),提示该等位基因可能与重度CP的危险性增高有关.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携带HLADRB1*1501纯合子基因型个体患重度CP的危险性可能增高,0R=20.896 (4.866~89.726),P<0.05.结论:DRB1*1501等位基因可能与汉族人群重度CP遗传易感性相关,HLA-DRB1*1501纯合子基因型可能增加了重度CP的易感性.
作者:张韶君;杨爱玲;章锦才;张蕴惠;唐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眼眶骨折进行CT检查分析,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颌面部外伤伴眼眶骨折的138例患者的145只眼CT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眼眶骨折以眶内壁、眶外壁骨折多见,且以多壁骨折为主.145只眼中发生单壁骨折51例(35.17%),双壁骨折48例(33.10%),三壁骨折31例(21.38%),四壁骨折15例(10.35%).结论:颌面部外伤大多存在复杂的眼眶骨折,应将CT列为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韩永顺;李开成;余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造影对颞下颌关节上腔囊内粘连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内错乱的连续33例(36侧)患者,进行颞下颌关节上腔磁共振造影检查,其中30例(31侧)进行关节镜检查并同期治疗,按照磁共振造影对颞下颌关节囊内粘连诊断的影像学标准,确定有无粘连,分阳性组、可疑组及阴性组;并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得出真、假阳性及真、假阴性关节例数.应用SPSS软件制作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从而评价磁共振造影诊断囊内粘连的整体准确性.结果:关节镜诊断囊内粘连为70.97%(22/31).磁共振造影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对照后得出:阳性组20侧,其中19侧真阳性,1侧为单个游离体;可疑组3侧,其中1侧假阳性,2侧真阳性;阴性组8侧,其中1侧假阴性,7侧真阴性.ROC曲线下面积=0.91(0.86,0.95),P<0.05.结论:磁共振造影兼具平片造影和MRI的优点,诊断准确率高,而且能对囊内粘连作定位诊断,是一种诊断囊内粘连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善勇;杨驰;王旭东;范新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试图建立一种面部软组织的快速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采用工业用ATOS快速三维光学测量仪,对1例下颌骨发育过度患者的面部轮廓模型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数据的采集精度高,生成的图像逼真.结论:本方法改进了传统的投影光栅装置,应用2个CCD摄像头接收信号,实现了对面部三维数据的快速精确采集.
作者:朱敏;邱蔚六;房兵;唐友盛;鞠鲁粤;李光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导致根面牙本质敏感症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对5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1453颗牙进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随访3个月.总结治疗后患者根面牙本质敏感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39例共432颗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根面牙本质敏感症,给予积极治疗后症状大多消失.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可使部分牙本质小管敞开暴露于口腔环境中,使外来刺激遵循液体动力学原理激发痛觉.结论:脱敏治疗应纳入牙周治疗计划中.
作者:徐保东;杨丕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与颌间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颌间弹性牵引加小型钛板内固定术(30例),另一组采用上、下牙弓夹板固定加颌间弹性牵引术(29例),治疗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组术后在感染发生率、骨愈合率方面疗效基本相同;在咬合关系、张口度的恢复及体重改变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对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肯定,在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方面优于颌间固定术.
作者:温新凤;莫晓东;区跃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颧上颌复合体(ZMC)骨折的致伤原因、三维CT检查及坚强内固定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25例患者均经三维CT检查、图像重建并行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25例患者中,交通事故伤13例(52%),工业事故伤5例(20%).局部塌陷畸形21例,咬合紊乱19例,张口受限15例,复视伴眼并发症17例,眶下神经支配区麻木11例,5例伴有上颌矢状骨折.25例患者三维CT重建图像均清晰显示主体解剖图像及周围关系,图像直接显示了颌骨骨折的部位及空间结构关系.所有患者选用微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手术治疗,22例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ZMC骨折患者,通过选择局部切口、冠状切口及前庭沟切口,用微型钛板行坚强内固定术,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马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颏部骨折应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12例颏部单线骨折采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3~6个月.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应用1枚螺钉固定,2例应用2枚螺钉固定.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良好,张口运动正常.结论:颏部骨折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加压和稳定效果.皮质骨螺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术中避免了弯制接骨板以适应复杂的下颌骨外形的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可在骨折线上产生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黄林江;马兴章;阮土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颈部大血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处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2例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致伤原因、急救方法、结果、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颈部外伤患者,应高度重视颈部大血管损伤的可能,迅速填塞加局部压迫止血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暴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休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急救手术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率十分重要.
作者:陈昕昳;郑平;陈邦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牙列缺损伴部分牙中、重度磨损与磨耗的设计及修复治疗,探讨重建口颌系统正常秩序,适当恢复颌高度、重建咬合平衡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对上述类型180例患者采用整体设计,以联冠式牙(合)垫(塑胶或铸造)加天然牙与黏膜共同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治疗,并进行修复后2、4、6周随访观察.结果:180例中,戴用修复体2~3周适应者148例(82.2%);4~5周内适应者24例(13.3%);5~6周内适应者8例(4.5%).远期疗效通过信访长达10a~15a以上,临床效果满意,均达到预期修复目的.结论:此设计修复不仅保留了才体组织,而且恢复了原有组织的外形和功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德贵;陈蕊然;李崇强;张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颌面部神经鞘瘤误诊原因,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6例颌面部神经鞘瘤误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误诊原因,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和注意的问题.结果:26例误诊病例,术前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4例,腮腺恶性肿瘤3例,颧骨骨瘤1例,颈动脉体瘤4例,鳃裂囊肿1例,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3例,咽部恶性肿瘤2例,舌部纤维瘤4例,口底皮样囊肿2例,舌下腺恶性肿瘤2例.26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的颌面部神经鞘瘤,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应特别注意与类似病变鉴别诊断.
作者:王旭霞;张君;魏奉才;赵作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用替硝唑地塞米松碘仿糊剂和甲醛甲酚液作为慢性根尖周炎的根管消毒剂,比较两者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生的差异.方法:选择慢性根尖周炎恒牙520颗,随机分为2组,替硝唑地塞米松碘仿糊剂组(A组)和甲醛甲酚组(B组).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拍摄X线片,常规进行根管预备后,A组用替硝唑地塞米松碘仿糊剂消毒根管,B组用甲醛甲酚纸尖消毒根管,1周后复诊根充.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用临床根尖周指数(CPI)进行疗效评定,随访2a,观察疗效.结果:A组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2a后成功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硝唑地塞米松碘仿糊剂作为根管消毒剂,可减少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过程中急症的发生,远期效果可靠.
作者:王海花;黄林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弯曲、堵塞根管采用超声根管预备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塑化、干髓治疗后及增龄变化所致根管狭窄、堵塞而需行根管治疗,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牙髓炎和根尖周炎伴根管弯曲狭窄用传统手工器械无法再通,不能进行常规根管治疗的92例117个根管,应用超声根管治疗仪进行预备再通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117个堵塞根管,再通成功完成根管治疗108个,成功率923%,2个发生侧穿;7个再通失败,其中2个根管堵塞于弯曲处,2个出现于老年患者,根管完全闭锁,3例出现于塑化治疗后未能再通.结论: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根管再通,成功率高,术后反应少,解决了手用器械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对有些经塑化治疗后的细小根管及钙化闭锁根管,很难再通.另外还存在根管成型作用不如手用器械的不足之处,故仍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李小凤;方秋萍;王维倩;王仁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国产BME-10X型医用胶原膜与羟基磷灰石(HA)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治疗牙周炎、根尖囊肿造成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患者的9颗Ⅱ度根分叉病变牙的9个位点、11颗近远中二、三壁骨下袋牙的16个位点、6颗根尖囊肿牙,在骨缺损区填入HA后,用胶原膜覆盖,观察1年以上的愈合情况.结果:骨下袋病变成功率75%,根分叉病变成功率77.8%,根尖囊肿成功率100%.结论:胶原膜/HA引导再生术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黄忠锁;丁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216例隐裂牙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8例患者216颗隐裂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隐裂牙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隐裂部位为近中沟.主要治疗措施是粘固带环、调牙(合)并行牙髓治疗后进行人工冠修复,成功率为92%.结论:隐裂牙虽多发,但不可轻易拔除,经治疗后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作者:孙为民;胡丽荣;颜春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报告1例口-面-指(趾)综合征Ⅰ型患者,进行腭、舌和多生趾的矫正手术,术后患者舌运动接近正常,而语音功能不能完全恢复.认为患者的功能恢复取决于智力发育状况,OFD Ⅰ基因突变在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邵现红;付其宏;刘杨;朱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采用特殊肥大细胞染色法、免疫组化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40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5例正常腮腺组织进行肥大细胞和bFGF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腮腺幼年型血管瘤中肥大细胞的数量、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腺小叶内及幼稚毛细血管中出现大量的肥大细胞;血管瘤组bFGF呈高表达,bFGF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胞浆,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呈浅网状.本研究表明:bFGF和肥大细胞与腮腺幼年型血管瘤的发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作者:林晓萍;刘维贤;李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骨生成和改建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参与骨的生成过程,又参与破骨过程.PDGF可刺激骨间质细胞增殖、分化,并对基底膜的钙沉积产生作用,刺激软骨细胞增殖、分化.PDGF还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促进破骨过程的进行.PDGF的这种双重作用,有利于骨的生成和改建.
作者:骆泉丰;王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成牙本质细胞作为牙髓细胞的主要成分,具有在牙发育期间和成熟牙内生成牙本质的功能.目前的研究多基于牙髓细胞的二维体外培养,随着对牙髓组织研究的不断深入,牙髓细胞体外三维立体模型的建立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对成牙本质细胞的研究情况,主要阐述了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超微结构、功能、蛋白表达的特征及其研究进展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戈迎迎;翁雨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诊断试验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诊断试验需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恰当地选用各项评价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往往是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比较生疏的问题.为了使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正确掌握临床诊断试验各项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及意义,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客观地评价临床诊断试验,作者结合实例,对临床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
作者:张志愿;郑家伟;杨驰;张善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计数资料是由分类变量组成的,是研究不同类别或属性中频数的多少或频率大小所获得的资料.在临床科研中,收集的数据中往往包含了一些分类变量.由这些变量组成的计数资料必须根据资料设计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分为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统计描述主要指可以计算相对数的指标,如率、构成比和相对比.统计推断主要是估计相对数指标的可信限以及做假设检验,如率的95%可信区间的估计以及进行卡方检验等.本文主要阐述计数资料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旨在帮助临床科研人员采取恰当的方法,分析处理收集的计数数据.
作者:蔡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美国<口腔修复学杂志>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状况.方法:抽取了美国<口腔修复学杂志>2001年至2003年的论著448篇,对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进行总结、归类和分析.结果:2001年到2003年论著中的统计方法使用率分别为28.06%、48.34%、51.02%,逐年增加(x2=29.453,P<0.001).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依次为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非参数统计、t检验、直线相关与回归和x2检验.结论:与国内文献相比,该杂志文献中较复杂的统计方法使用率以及使用多种统计方法的文章的比例较高,使用统计学方法的种类丰富.
作者:王宇;余金明;耿建平;郑家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口腔疾病患儿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畏惧症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预防和降低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依据牙科畏惧症评判标准,对571例在儿童口腔科门诊接受治疗的患儿进行评判与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患儿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不同,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差异显著(X2=52.0864,P<0.001);男孩与女孩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不同,但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X2=1.6595,P>0.01);不同带养方式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显著(X2=27.7085,P<0.001);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显著(X2=14.3434,P<0.001).以往的牙科经历、其他儿童的言行、陌生的医生及诊疗环境等,都可导致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结论: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由综合性因素造成,需要通过患儿、家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来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何宏;韩俊力;徐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综述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头影测量分析产品的基本需求,应用相关产品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方法:通过数字X线机、数码相机、口腔内镜或扫描仪将患者影像导入系统数据库,对图像进行编辑、测量、绘图、分析、存储,对患者依据不同需要做诊断分类以方便组合检索,通过开放的报告系统设计包含口腔普查图表、诊断分类结果、分析结果图表、图文报告等内容的多页电子病历,形成完整的患者数据库系统.结果:积累400余例病历资料,显著提高向潜在患者表达科室医疗成果的效果,方便了医师业务交流和治疗方案的确定,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研究生课题和科研课题的开展.结论:使用功能完善的相关产品开展规范化的头影测量分析并建立规范化的包含图像信息的患者数据库.当此种数据库积累到相当数量时,将成为医疗机构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提高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杨连平;宋维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