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6-7248
  • 国内刊号:31-1705/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61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
  • 口腔科学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2007年1期文献
  • 酸蚀剂浓度对光固化树脂加强型水门汀粘结强度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酸蚀浓度下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RMGIC)与正畸托槽的粘结强度.方法:6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成6组,每组1O颗.各组采用不同酸蚀浓度的表面处理,粘结后10 min,置于人工唾液室温下保存24 h.干燥、固定后,测定各样本的抗剪切强度,并记录托槽脱落后牙釉质粘结界面的粘结材料残留指数(ARI).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1)托槽的抗剪粘结强度A组为(14.786±4.940)MPa,B组未检测,C组为(7.002±3.768)MPa,D组为(7.879±3.013)MPa,E组为(7.452±2.561)MPa,F组为(7.406±2.407)MPa.C、D、E、F组托槽的抗剪粘结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与其他组的剪切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托槽脱落后,牙釉质粘结界面的粘结材料残留指数(ARI)经χ2分析,P>0.05,ARI计分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浓度的酸蚀剂对RMGIC粘接的托槽的抗剪切强度无显著影响.用不同浓度的酸蚀剂处理牙釉质后,牙釉质表面粘结剂残留指数ARI值无显著差异.

    作者:房伯君;王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鼠磨牙上皮根鞘与牙骨质发育的关系

    目的:研究上皮根鞘细胞(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的发生,非胶原基质蛋白骨桥素(osteopontin,0P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及牙骨质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出生后5 d、9 d、15 d、19 d及4个月的BALB/c小鼠共18只,光镜观察上皮根鞘的发生、牙骨质发育过程,透射电镜观察该阶段上皮根鞘细胞的超微结构.PV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0PN、BSP在牙骨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内、外釉上皮在融合过程中,2层细胞间包含个别具有丰富细胞器的一类细胞,其胞质中可见大量的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通过桥粒与内、外釉上皮连接.免疫组化显示,新形成上皮根鞘细胞呈0PN阳性表达,但未见BSP阳性表达.在牙根的发育过程中,牙本质-牙骨质交界处0PN有较高表达,伴随牙骨质基质在根面不断沉积,0PN在牙骨质中表达增强,成熟牙根表面可见厚度不同的牙骨质覆盖,0PN阳性表达.结论:上皮根鞘发生时,内、外釉上皮间可包容个别源于网状层或中间层、细胞器丰富的细胞,从而形成类似成釉器的结构.其可能在牙根发育起始阶段分泌某些蛋白和信号分子,启动根部牙本质和牙骨质的形成.

    作者:于西佼;李纾;杨丕山;肖长杰;于兰;刘宗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作用的影响

    目的:测定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及黏附作用的影响,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黏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白屈菜红碱对倍稀释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浓度范围为24.4~781.3 μg/ml.采用微生物黏着碳氢化合物法(MATH)测定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并测定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溶液对变形链球菌在玻璃表面黏附作用的影响.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处理,各浓度组总体均数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变形链球菌表面疏水性随白屈菜红碱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各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数之间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24.4~195.3 μg/ml 4个浓度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变形链球菌对玻璃表面的黏附抑制率随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升高逐渐增高,195.3 μg/ml和390.6 μg/ml 2个浓度组与对照组和其余浓度组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白屈菜红碱对变形链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和黏附具有抑制作用,提示其具有良好的防龋应用前景.

    作者:程睿波;陈旭;刘淑杰;张晓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下颌第一恒磨牙隧道洞型的应力分析

    目的:观察下颌第一恒磨牙邻面龋损时,将牙体制备成隧道洞型,其邻面洞上部的边缘嵴在不同厚度时,对牙体应力及变形的影响.方法:在下颌第一恒磨牙设计咬合面一邻面隧道洞型,在邻面设计椭圆与圆形2种洞形,保留边缘嵴厚度分为1.5、2.0、2.5 mm 3种.再应用复合树脂充填洞型.利用牙CT机扫描牙体,应用ANSYS 9.0软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在计算机上重建制备了隧道洞型并充填完成的牙体模型,对牙体承受垂直力和侧向力后所产生的应力及变形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结果:6种洞型中,边缘嵴为2 mm及2.5 mm厚的椭圆与圆形邻面的隧道洞型应力分布均匀,边缘嵴受力方向一致.圆形与椭圆形邻面的隧道洞型,牙体的应力与变形相同.结论:临床上制备磨牙的隧道洞型时,边缘嵴应至少保留2 mm以保证一定的抗力强度.

    作者:陶岚;徐晓;宁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颊黏膜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颊黏膜缺损的效果.方法:以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壳多糖-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PCCL),用5-BrdU标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后,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大鼠口腔颊黏膜圆形缺损(用直径8 mm的圆形刀制成);2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FPCCL组(12只)及对照组(9只).术后行大体观察、创面直径测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所有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大鼠创面无感染,术后7 d时,2组创面均被浅黄色膜覆盖,术后14、21 d时,2组创面完全被新生黏膜覆盖.术后7 d时,对照组创面比FPCCL组创面显著为小(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7 d,2组创面未完全上皮化.术后14、21 d时,2组创面完全上皮化,有钉突;上皮复层,表面有角化物;新生固有层中细胞数量较多,含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PCCL组术后7、14、21 d时阳性成纤维细胞出现在肉芽组织的细胞密集处和新生固有层中,与新生组织共同参与了颊黏膜缺损的修复重建,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结论:FPCCL在修复重建颊黏膜缺损、限制创口收缩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FPCCL作为颊黏膜缺损区永久性固有层替代物是可行和有效的.

    作者:武志强;黄立莉;丁越;王伟;张力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静磁场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蛋白2和Ⅰ型胶原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磁场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静磁场的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置于0.062T磁感应强度的静磁场中,分别作用24 h、48 h和72 h.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对成骨细胞中骨形成蛋白2(BMP-2)和Ⅰ型胶原的影响,并完成Ⅰ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A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经静磁场作用后,BMP-2蛋白表达量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增加.静磁场作用48 h时,BMp-2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2.1倍;静磁场作用72 h时,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6倍,差异显著(P<0.01).而且静磁场作用后,成骨细胞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较深.结论:0.062T静磁场可以诱导BMP-2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分泌Ⅰ型胶原.

    作者:仇丽鸿;钟鸣;汤旭娜;王兆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骨形成蛋白-2基因转染对辐射后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过不同剂量X线照射成骨细胞后,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为100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骨形成蛋白-2(Ad-hBMP-2)基因转染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从Wistar大鼠乳鼠颅骨中获取成骨细胞并传代培养,分别进行0、100、300、500、700、900cGy的X线辐射.更换培养液后,加入Ad-hBMP-2进行转染.常规培养6 d后,首先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细胞的形态区别,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X射线剂量为100cGy时,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剂量增至300cGv时,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转染Ad-hBMp-2后,增殖活性提高(P<0.05),经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可提高至接近未接受放射线组细胞的水平;放射线剂量增至500cGy时,Ad-hBMP-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当剂量增至700cGy以上时,Ad-hBMP-2对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转染Ad-hBMp-2可以提高低剂量放射线照射后成骨样细胞的增殖能力,但在高剂量放射线条件下,细胞受到损伤,Ad-hBMP-2对细胞生长无影响,增殖能力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

    作者:马锋;赵华强;王克涛;魏奉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成骨生长肽对种植术后放疗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种植术后放疗骨密度的变化及使用成骨生长肽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在24只兔的胫骨内植入钛种植体48颗,随机分为3组.Ⅰ组空白对照,Ⅱ组单纯放疗,Ⅲ组放疗前每天注入0.5 μg/kg成骨生长肽.术后第4周、16周时各处死每组动物4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双能X线、组织形态学及骨计量学分析骨密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4周时,单纯放疗组种植体周骨密度比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放疗+成骨生长肽组种植体周骨密度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16周时,3组的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放疗延缓种植体周骨的生长,而全身应用成骨生长肽可以促进骨生长,减轻钛种植术后放疗的骨损伤.

    作者:陈晓莉;李忠林;张文斌;叶展超;柯淑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远缘链球菌黏附与游离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的比较

    目的:比较远缘链球菌在游离和黏附状态下合成水溶性、水不溶性多糖的能力并探讨其原因.方法:在不同培养时间和多种蔗糖浓度条件下,对远缘链球菌进行摇动培养和静止培养,以模拟该菌在游离和黏附的状态下生长.采用蒽酮法测定细菌合成的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多糖的含量,实验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分析,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Dunnet t双侧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生物膜形成发展期,游离菌合成的水溶性多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多,黏附菌合成的水溶性多糖则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生物膜成熟期,黏附菌合成的水不溶性多糖多于游离菌(P<0.05),而两者合成的水溶性多糖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菌合成的水溶性、水不溶性多糖随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各个蔗糖浓度条件下,黏附菌合成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量显著多于游离菌(P<0.05),而水溶性胞外多糖的量差异不大(P>0.05).结论:培养时间和蔗糖浓度增加,导致远缘链球菌合成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较游离状态明显增加;生物膜特殊的生长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作者:蒋丹;宁美芝;葛剑平;蒲晓芬;周学东;胡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釉原蛋白编码区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人釉原蛋白(amelogenin,AMG)成熟肽编码区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运用TA克隆技术,将AMG基因片断插入质粒pMD 18-T,通过BamH Ⅰ和Xho Ⅰ双酶切后,T4 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AMG与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终获得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AMG.结果:对重组质粒pMD 18-T/AMG和pGEX-4T-1/AMG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酶切电泳图和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人釉原蛋白(AMG)成熟肽编码区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作者:张雪洋;赵华;胡飞;赵红宇;章锦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下颌骨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

    目的:利用数字人数据集建立人下颌骨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方法:选择合适的尸体标本,经固定、动脉灌注、包埋、切削、数据采集,获得数字人数据集.取其数据图像中有关下颌骨的二维图像,提取轮廓线,应用Amira软件重建下颌骨.结果:采集到完整精确的下颌骨断面数据,利用软件将数据在三维方向上重建了下颌骨,精确地显示了下颌骨的解剖形态、下颌牙及下颌管的位置与走行.结论:通过数字化虚拟人体数据采集方法获取下颌骨数据集,应用软件重建下颌骨模型,从三维角度观察下颌骨,形态真实,立体感强,为口腔颌面解剖及外科教学、下颌骨疾病的诊断及手术以及下颌牙种植等提供了可视化模型.

    作者:李宁毅;马彦博;谷芳;王钰;单涛;于仕超;李新照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4种黏结材料与氧化锆陶瓷黏结剪切强度的比较

    目的:探讨适合牙科氧化锆陶瓷的黏结材料.方法:将烧结后的氧化锆陶瓷片分为4组,每组16片,分别采用RelyXTM ARC、PanaviaTM F、RelyXTM Luting、Fuji plus 4种黏结材料与喷砂后的氧化锆陶瓷片黏结,水浴24 h和水浴30 d后,测试其黏结剪切强度,数据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黏结断面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PanaviaTMF树脂黏结材料黏结强度好,分别为(34.7±3.44)MPa(水浴24 h)、(31.5±3.44)MPa(水浴30 d),与其他组黏结强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RelyXTMLuting,Fuii plus 2种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可以获得较好的初期(水浴24 h)黏结强度,分别为(15.5±2.71)MPa和(16.0±1.77)MPa,但水浴30 d后明显下降至(6.80±1.24)MPa和(3.38±2.32)MPa,P<0.05.结论:含有MDP磷酸单体的树脂黏结材料可以使牙科氧化锆陶瓷获得好的黏结效果,使用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可以产生较好的初期黏结强度,但黏结效果不能持久.

    作者:郑虎;张献芳;韩栋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套简冠固定桥的骨组织应力分析

    目的:研究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式套筒冠固定桥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例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病例,分别设计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种植体(位于下颌第二磨牙)联合支持固定桥模型(模型Ⅰ)和套筒冠固定桥模型(模型Ⅱ).在分散垂直和分散斜向2种载荷情况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基牙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分散垂直载荷下,模型Ⅰ中的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2.58 MPa和43.92 MPa:模型Ⅱ中,相应的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2.17 MPa和20.23 MPa.分散斜向载荷下,模型Ⅰ中的天然牙和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2.23 MPa和46.37 MPa;模型Ⅱ中,相应的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为1.91 MPa和21.19 MPa.结论:套筒冠固位体能缓冲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部分应力,但对垂直应力和侧向应力的缓冲能力差别不大.进行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修复时,可在种植体端设计套筒冠固位体,以缓冲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水平,防止或减轻种植体支持组织的损伤.

    作者:谢广平;陈晔;韩栋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人工(牙合)干扰部位对下颌前伸运动轨迹的影响

    目的:观察(牙合)干扰部位对下颌前伸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检查下颌切点的运动轨迹随(牙合)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通过SAS 9.0统计软件包分析(牙合)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牙合)干扰部位的后移,下颌切点在矢状轴的运动距离有增大趋势;在垂直轴的运动距离无显著规律,与(牙合)干扰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在水平轴有向非干扰侧偏斜的趋势,并且在矢状轴上得到(牙合)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直线回归的混合效应模型:(^y)=4.9429+0.1336x1,δ=0.3144,P<0.001.结论:随(牙合)干扰部位的后移,下颌前伸运动轨迹更向前、向(牙合)干扰对侧偏斜,且在矢状轴方向的改变随着(牙合)干扰部位的后移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作者: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在唇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在唇颊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临床手术经验进行初步总结.方法:应用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对5例唇颊部缺损患者进行手术修复,掌长肌腱与残余口轮匝肌可共同维持唇颊部形态和功能,对折的前臂皮瓣则可同时修复皮肤与黏膜缺损.术后定期随访,短随访时间20个月.结果:5例游离复合瓣移植后均获得成活,成活率100%,在术后6个月,复合瓣外观形态较好;术后10~12个月,患者能很好地进行开闭口、咀嚼等运动.结论:前臂桡侧-掌长肌腱复合瓣修复唇颊部缺损,形态和功能均令人满意.

    作者:江银华;田克斌;刘伟东;樊彤海;郦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O.3%玉洁纯涂膜预防儿童乳牙龋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0.3%玉沽纯涂膜的防龋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2~5岁儿童606例,分布于4所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2所为试验组,另2所为对照组,试验组用0.3%玉沽纯涂膜,每半年的第1个月开始涂布,1年中共涂布2次.1年后对受试儿童口腔内患龋情况进行复查,记录2组儿童的龋面均.用SPSS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儿童基线的龋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1年后复查,对照组儿童的龋面均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0.3%玉洁纯涂膜,能有效预防儿童乳牙龋的发生.

    作者:曹慧珍;汪隼;潘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根管治疗技术在浙江省临床应用的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浙江省多家医院口腔内科医师,分析根管治疗术在浙江省的应用现状.方法:随机抽查浙江省各级医院口腔内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牙髓病首选治疗方法和考虑因素,根管充填术所采用的具体器械、材料等.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以及Mann-Whiteney U检验.结果:共有76家单位的410名医师接受调查,回复率为91.1%.其中93.5%的口腔医师首选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病,认为其对牙髓病治疗的远期疗效佳;90.2%使用手用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在前牙主要采用常规法,在后牙主要采用逐步后退法;88.3%选择H2O2作为根管冲洗液;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选择樟脑酚作为根管消毒剂;77.6%的口腔医师选择冷侧压法进行根管充填,使用频率高的充填材料是牙胶尖辅以碘仿糊剂:74.6%的口腔医师曾做过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其中部分医师在术后使用了抗生素或激素.结论:浙江省口腔内科医师已广泛应用根管治疗术治疗牙髓病,但在具体的技术方法和材料器械的应用方面,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和发展更新.

    作者:陈晖;朱海华;李秀央;孙威;张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唾液腺肿瘤中survivin mRNA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唾液腺肿瘤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及其与唾液腺肿瘤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制备组织芯片,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良、恶性唾液腺肿瘤组织以及周边腺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表达.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Survivin mRNA的表达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有显著差别(P<0.05);在癌旁腺体与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在恶性肿瘤中,高分化组与中、低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复发瘤与原发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不同大小肿瘤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有关,可作为唾液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作者:齐红;王康敏;梁永强;杨荔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牙合)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作者:林焱;钟萍萍;张端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颌面骨折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使用不同旋转轴,观察不同角度骨折的三维病变图像,结合临床进行CT图像分析.对骨折的部位进行分类和测定,同时根据三维CT影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骨折部位进行检查.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复杂颌面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与X线平片、二维CT影像比较,三维重建在显示颌骨骨折类型、位置、范围、骨折移位、塌陷深度等方面明显占优.对下颌骨和面中部等处的粉碎性骨折,其显示出畸形的立体形态更为直观,尤其对下颌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三维CT对骨折片无移位的线性骨折诊断率较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复杂颌面骨骨折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确定复杂颌面骨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卢萌;倪欢胜;韩翔;周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超声骨刀在上颌骨陈旧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利用超声骨刀切开、钛板/钛网固定,采用正颌外科手段治疗12例伴错位愈合的上颌骨陈旧性骨折,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上颌骨陈旧性骨折患者,采用Le Fort Ⅰ型截骨术进行治疗.术中应用意大利Mectron的超声骨刀代替摇摆据进行切开,微型钛板/钛网固定,随访6~12个月,评价术后功能和美观效果.结果:利用超声骨刀切骨,切割高度精确,并且上颌骨没有发生任何振动损伤.手术所需时间比常规钻所用时间稍长.骨愈合良好,无任何神经血管异常.伤口一期愈合,咬合关系及外观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超声骨刀可用于颌骨陈旧性骨折的切开,精确度高,损伤小.

    作者:郭照中;刘学;李炎;邓艳芳;王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颞下颌关节区关节外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颞下颌关节区的关节外弥漫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作者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认为本病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可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应广泛切除肿块周围组织包括关节囊、滑膜等,术后辅以放疗.

    作者:方利华;平金良;刘逢佳;陈关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1例报告

    报告1例少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病例.患者女,17岁,出生至今口腔内仅有1颗牙.家族中有近三代近亲结婚史.全身皮肤汗毛少,干燥、光滑,头发稀疏,眉毛和睫毛稀少、淡黄色,腋毛和阴毛缺如.双唇外翻、突出、干燥,上、下牙槽嵴呈未发育状,仅有左上第三乳牙,畸形,无松动.采用全口义齿修复,咀嚼功能恢复.

    作者:王雪;李金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下颌骨角化囊肿诱发三叉神经痛1例报告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病因比较复杂.本文报道1例由下颌骨角化囊肿诱发的三叉神经痛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因进行了讨论.

    作者:陈安威;王建华;王克涛;李国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纹唇引发唇结核1例报告

    报告1例纹唇引发的唇结核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处理方法,为类似病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梅;王旭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纤维桩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桩核系统一直以铸造金属为主,但其弹性模量高于牙本质,常导致严重根折.纤维桩因其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相当,可减少根折的发生,有利于牙的保存和失败后的再修复,从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有关纤维桩材料的机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于卫强;张修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β-磷酸三钙、胶原及其复合物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口腔颌面部骨质缺损临床常见,目前主要通过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或人工骨移植等方式进行修复,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足.应用骨组织工程修复骨质缺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作者就目前β-磷酸三钙、胶原及其复合物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认为β-磷酸三钙/胶原复合物是一种很有希望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韩祥永;傅远飞;张富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超声骨切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骨切割是临床医学的一项基本技术,涉及与骨组织手术有关的临床学科,如口腔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和耳鼻咽喉科等.骨切割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一直在探寻安全、高效的骨切割技术.骨切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的手动、气动和电动等切割方式,目前出现的超声骨切割技术将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者:宿玉成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