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6-7248
  • 国内刊号:31-1705/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61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
  • 口腔科学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4期文献
  • 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存活的影响

    目的:探讨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对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存活的影响.方法:盐析法提取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不同浓度的胞外蛋白(200、300、400、500、600μg/mL)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BAECs 24 h,对照组为无细菌胞外蛋白作用的BAECs;另外,用400μg/mL胞外蛋白分别作用于BAECs 6、12、24、36h,对照组细胞同样培养6、12、24、36 h,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BAECs存活率的变化;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BAECs存活率.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当作用于BAECs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浓度在200~600μg/ml.范围内时,BAECs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细菌蛋白浓度增加而降低;在36 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AECs存活率均有下降,但实验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显示细菌胞外蛋白对BAECs存活率的影响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胞外蛋白可导致体外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作者:田娜;欧阳翔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咬合恢复对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及其相应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咬合恢复对大鼠三叉神经节P物质(substance P,SP)及编码SP的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及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2组分别于第3、9周停止磨牙,任其自行萌出,恢复咬合关系.双侧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a,TG)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和原位杂交反应.光镜观察摄片,并用Image 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定.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咀嚼实验组咀嚼侧和非咀嚼侧TG内,SP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其非咀嚼侧显著低于咀嚼侧(P<0.05);而PPTA mRNA阳性神经元百分比显著增高(P<0.01,P<0.05),其非咀嚼侧显著高于咀嚼侧(P<0.01).早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SP和PFTA mRNA阳性神经元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咀嚼侧与非咀嚼侧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晚期恢复咬合实验组TG内,SP和PPTA mRNA表达情况与单侧咀嚼实验组一致.结论:早期恢复咬合关系TG内SP和PPTA mRNA表达可恢复正常,晚期恢复咬合关系其表达不能恢复正常,SP和PPTA mRNA参与了单侧咀嚼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作者:李晓光;高德安;靳松;王延秀;亓春花;朱声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内毒素诱导大鼠根尖周炎的X线片及组织病理学改变

    目的:观察细菌内毒素诱导大鼠根尖周炎的组织病理学及X线片动态变化.方法:用24只Wistar大鼠,采用磨牙开髓置入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棉球并暴露于口腔环境的方法,建立实验性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分别于0、3、7、14、21、35d时各处死4只,制作牙颌骨联合标本,拍摄根尖X线片并制作组织切片,观察根尖周变化.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第3d,大鼠根尖周出现明显炎性细胞浸润,1周时表现为急性炎症状态,2周时达重度炎症,3周后进入慢性炎症期,5周后可见牙骨质增生.根尖周阴影面积1周后开始逐渐增大,各时期之间阴影面积差别显著(P<0.01).结论:用LPS置于髓腔并开放于口腔环境的方法建立的根尖周炎动物模型,其病变发生较快且类似于人类自然感染过程,是简单易行且周期较短的研究根尖周炎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青山;高艳;荣丽;王爱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陶瓷表面离子交换剂处理对热压铸瓷冠抗碎裂载荷的影响

    目的:研究国产陶瓷表面离子交换处理对热压铸瓷冠抗碎裂载荷的影响.方法:因治疗需要拔除的16颗无龋坏磨牙,进行标准基牙预备,轴面聚合角5°,肩台宽(1±0.1)mm,制成厚度为1.5 mm的Cerinate热压铸瓷冠,上釉后对冠进行离子交换处理,以光同化树脂粘结于牙体上,垂直加压于全冠,直至其碎裂.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后牙的热压铸造陶瓷冠经离子交换处理后,其抗碎裂载荷值可达到(2891.4±25.3)N,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国产陶瓷离子交换处理可增加热压铸瓷冠的抗碎裂载荷.

    作者:王辉;陈吉华;熊宇;李雅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Cdk5/p39的表达与活性

    目的:探讨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2种激活剂p35和p39在出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免疫沉降和Cdk5活性分析,检测出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Cdk5的活性变化和Cdk5、p39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1.0软件包中的两两比较和扩展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新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组织中,p39表达较低;出生后2~3周时,p39的表达高;到成体时,其表达降低到与新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组织中的相同水平.在出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Cdk5的表达一致,而Cdk5的活性逐渐减弱,新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的Cdk5活性(115.5Kepm)比成体中的Cdk5活性(19.0 Kcpm)约高6倍,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出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p39的表达与p35表达结果在时间上有差异,Cdk5/p39和Cdk5/p35在出生后各发育阶段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亚核内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作者:马勇全;才晓慧;李伟;黄晓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植入部位对种植固定桥受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种植体不同植入部位对下颌后牙四单位种植固定桥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4种不同植入部位四单位种植同定桥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456X、45X7、4X67、X567,采用分散垂直、分散斜向、集中垂直、集中斜向4种加载方式,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分散载荷下,不管是垂直向还是斜向,4种植入方案的大Von Mises应力均位于种植体颈部-皮质骨界面处;斜向载荷的Von Mises应力在皮质骨和种植体上明显增高,为垂直向的2.9~5.6倍.集中载荷下,4种植入方案的大VonMises应力都位于邻近桥体的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处.远中悬臂设计应力集中为明显.结论:四单位种植固定桥应避免远中悬臂456X设计方案,在本实验所假设的条件下,45X7植入方案力学分布更为均匀.

    作者:黄庆丰;张富强;胡研;王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岛素对高糖条件下体外培养的大鼠牙囊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高糖条件下体外培养的大鼠牙囊细胞(dental follicle cells,DFC.)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出生7d的SD大鼠上、下颌磨牙牙囊,原代培养牙囊细胞,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4代细胞,在糖生理浓度(5.5mmol/L)和高糖条件下(16.5 mmol/L和49.5 mmol/L)与6μg/mL胰岛素共同孵育,分别于培养1、3、7、9d时采用MTT法和1~7d采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胰岛素对高糖条件下体外培养的大鼠牙囊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培养的细胞波形丝蛋白阳性,角蛋白阴性.在第1、3天,16.5mmol/L葡萄糖促进第4代大鼠牙囊细胞的增殖,而49.5 mmol/L葡萄糖抑制牙囊细胞的增殖,胰岛素下调16.5 mmol/L葡萄糖下牙囊细胞的增殖,上调49.5 mmol/L葡萄糖下牙囊细胞增殖;在第7、9天,高糖促进牙囊细胞增殖,胰岛素上调高糖下牙囊细胞的增殖.在1~7d内,高糖提高第4代大鼠牙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胰岛素下调高糖下牙囊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结论:本实验培养的细胞是来源于外胚层间充质的牙囊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能纠正急性高糖对大鼠牙囊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鄂玲玲;刘洪臣;徐璐璐;王东胜;吕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较大下颌骨缺损及伴牙脱位的下颌骨缺损后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的效果.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下颌骨缺损后未植入骨复合材料,B组为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C组为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同时在其上植入自体脱位牙.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2周,A组下颌骨缺损处形成一较原截骨范围略小的骨缺损;B组下颌骨缺损区基本由新生骨组成,X线观察骨缺损区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组织学观察骨植入物基本形成板状骨;C组动物自体再植牙有17例无明显松动,X线观察13例根尖无透射区,组织学观察有13例出现替代性吸收.结论: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较大下颌骨缺损效果良好,在其上进行自体牙再植,近期效果较好.

    作者:方利华;平金良;孟祥勇;温辉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表皮生长因子对结合上皮和牙龈上皮体外损伤修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JE)和牙龈上皮(gingival epithelium,GE)体外损伤后细胞修复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CFR)mRNA和蛋白在JE和GE中的表达;制备细胞爬片,待生长融合至单层时,于玻片中央作宽为3mm的损伤区,然后加入含有EGF(20ng/mL)的条件培养液继续培养,直接加新鲜培养液作为阴性对照.在损伤后第5、9和12天,分别作H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l antigen,PCNA)染色,计算细胞修复率及PCNA阳性率,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T-PCR显示,JE表达EGFR mRNA,与GE之比为1:1.2;EGFR蛋白在两者表达均为阳性.在第9天,EGF促进GE和JE损伤后的细胞增殖,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GE和JE两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另外,EGF也可以促进GE和JE损伤后的细胞修复,在第9和12天,GE的修复速度显著快于JE(P<0.05).结论:JE和GE细胞均存在EGFR,EGF对两者体外损伤后的细胞修复与增殖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李树波;李德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gingivalis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产生白介素-18(IL-18)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厌氧培养P.gingialis,并用其感染HUVE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IL-18和CRP的含量.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HUVECs自身表达少量的IL-18和C反应蛋白,P.gingivalis剂量依赖性增强HUVECs产生IL-18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IL-18蛋白水平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在P.gingivalis 刺激后的4 h开始增加,在8、12和24 h继续增加,且相同浓度作用下,HUVECs分泌CRP的量显著高于其分泌IL-18的量,P<0.05.结论:P.gingivalis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增强HUVECs产生IL-18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IL-18和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调节牙周病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王晓燕;王俊莲;丁鳌;孙燕;王勤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牙牙髓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并向成骨细胞诱导.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人乳牙牙髓干细胞,有限稀释法分离纯化,测定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计数法测定生长曲线,细胞爬片行HE染色,抗波形蛋白(Vimentin)、CD44和STRO-1免疫组化染色,并向成骨细胞诱导,行HE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Von Kossa染色、Van Gieson染色和抗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结果: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了人乳牙牙髓干细胞,并诱导成成骨细胞,表现出与典型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结论:成功从人乳牙牙髓中分离出牙髓干细胞,并诱导为成骨细胞.

    作者:陆家瑜;华丽;周文锐;邹德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适应证分析

    目的:评价和分析Damon自锁托槽矫治器非拔牙治疗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选取上、下颌均用Damon技术做非拔牙矫治的骨性Ⅰ类中度以上牙列拥挤患者19例,包括治疗前(T1)需要拔牙但患者拒绝拔牙的病例7例.排齐上、下前牙后(T2),根据软组织侧貌的变化分为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成功组T2时Z角≥70°或≥T1时Z角,反之为失败组.测量2组患者T1和T2的模型和X线侧位定位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9例患者中.治疗成功11例,治疗失败8例(包括全部7例需要拔牙的病例).牙弓周长和牙弓宽度在T1和T2时均无显著差异.2组患者在T2时上、下前牙和上唇位置均有明显前移,变化量无显著差异,但T1时成功组患者上、下前牙唇倾角和上唇至E线距离显著小于失败组(P<0.05).下唇位置的前移量失败组为3.4mm,显著大于成功组的1.6mm(P<0.05).失败组Z角减少10.7°,而成功组基本不变.软组织Holdaway分析显示,上唇紧张程度2组无显著差异,而颏部紧张程度成功组显著小于失败组(P(0.05).结论:Damon矫治技术不能使需要拔牙的病例免除拔牙.平直的软组织侧貌和直立的上、下前牙,是非拔牙治疗的先决条件,而协调的颏唇关系是非拔牙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唐国华;张蕾;许晓岑;李晅;储沨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学龄期唇腭裂儿童Rutter心理行为问题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唇腭裂儿童与正常儿童个性心理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以现场调查形式对上海地区100例学龄期唇腭裂儿童和135例正常儿童进行心理行为调查.应用SPSS 10.0软件包对2组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学龄期唇腭裂儿童,Rutter行为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正常儿童(P<0.05),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男性的A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结论:要加强对学龄期唇腭裂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干预,尤其是男性儿童,以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

    作者:吴正一;张勇;陈利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的髁突轨迹特征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在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及其与正常(牙合)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26例为实验组,个别正常(牙合)26例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选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髁突轨迹不流畅变异大,两侧运动轨迹不对称.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位移、垂直位移以及空间大位移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位移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锁(牙合)侧髁突的矢状倾斜度大于锁(牙合)侧和对照组,水平倾斜度小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下颌侧方运动过程中两侧髁突运动轨迹不对称.

    作者:陈军;邓锋;李建霞;范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性别、年龄与微种植钉支抗稳定性的关系

    目的:对286颗用于前牙内收的上颌微种植钉支抗植入后的松动率进行总结,探讨性别、年龄与微种植钉植入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43例患者的286颗上颌后牙牙槽嵴区的自攻型微种植钉的松动率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种植钉植入后松动率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组双侧种植钉同时松动率的差异.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X2检验或U检验.结果:286颗种植钉中共有50颗出现松动,平均松动率为17.5%,其中,儿童组男女种植钉松动率分别为23.1%、20.7%,成人组男女种植钉松动率分别为10.0%、12.1%,均无统计学差异;儿童组总的松动率为21.8%,成人总松动率为11.2%,有统计学差异(双侧X2检验,P<0.05).儿童和成人双侧种植钉同时松动的发生率为分别8.2%、1.7%,有统计学差异(单侧U检验,P<0.05).结论:本组微种植支抗的平均松动率为17.5%,性别与微种植钉稳定性无明显关系,儿童微种植钉松动概率远大于成人.

    作者:嵇国平;于泉;沈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与感官法、硫化物检测仪检测口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价新型便携式气相色谱仪(GC-SCS)与常用口臭检测方法检测口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例全身健康的受试者,由嗅辨员对其进行感官分析评分,同时采用便携式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Tm)检测口腔可挥发性硫化物总量,应用GC-SCS检测3种挥发性硫化物含量.所得结果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GC-SCS所测硫化氢、甲硫醇及VSCs总量与感官分析法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529和0.491(P<0.01).GC-SCS所测硫化氢、甲硫醇及VSCs总量与Halimetr所测VSCs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522和0.436(P<0.01).结论:GC-SCS检测所得的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与感官分析得分、Halimeter检测所得挥发性硫化物总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口臭检测方法.

    作者:陈曦;林育华;孙立洲;冯希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磁性附着体在下颌全口覆盖义齿应用中的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磁性附着体在下颌全口覆盖义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磁性附着体为17例患者制作下颌全口覆盖义齿,粘固磁体前、后,进行大咬合力、固位力和咀嚼效率测试,并比较2基牙和3基牙磁性附着体全口覆盖义齿的功能效果.采用SPSS13.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牯固磁体后,全口覆盖义齿的大咬合力、固位力和咀嚼效率显著提高(P<0.01);3 基牙磁性附着体全口覆盖义齿与2基牙者相比,大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固位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应用磁性附着体下颌全口覆盖义齿能有效改善覆盖义齿的咬合力、固位力和咀嚼效率;2基牙磁性附着体制作下颌全口覆盖义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军岐;王玉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器械根尖倒预备效果的扫描电镜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波和传统慢速手机进行根尖倒预备对根切面的影响.方法:27颗根管结构为一个峡部连接2个主根管的离体上颌第二前磨牙,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采用3种处理方式进行倒预备.①超声波Ⅰ组,超声波配金刚砂尖Berutti与镍钛尖RE2;②超声波Ⅱ组,超声波配40#K锉;③慢速手机组,慢速手机配NO.2圆钻.扫描电镜观察倒预备后的根切面环氧树脂模型,评价微裂数目、类型及管腔边缘质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Kruskal Wallis 秩和检验.结果:2个超声组微裂数目显著少于慢速手机组(P=0.002);超声波倒预备与慢速手机倒预备2种倒预备技术之间,微裂类型无显著差异(P=0.657).对于管腔边缘质量,超声波Ⅱ组优于慢速手机组(P=0.039);超声波Ⅰ组与慢速手机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2个超声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结论:超声根尖倒预备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作者:张平娟;陈文霞;曾启新;谢方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波恩式铸造全冠修复原活动义齿基牙对义齿固位力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波恩式方法制作的金属全冠修复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的效果.方法:选择48颗基牙残冠,首先恢复牙体解剖形态,然后利用波恩制作方法完成铸造金属全冠,基牙修复完成后,戴入原可摘义齿,定期临床检查,评价修复效果.结果:经过3~6个月的随访观察,48颗患牙经波恩冠修复后获得满意效果,1例患者出现牙龈炎.结论: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体缺损进行全冠修复时,波恩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好.

    作者:许美莲;马洪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面中骨折术后眶下神经损伤恢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面中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恢复状况.方法:对28例面中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通过患者自述、针刺检测、两点辨别觉及直流感应电测仪测定眶下神经的恢复状况及恢复时间.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5例患者的眶下神经损伤得到恢复,神经恢复时间在4~6个月,平均25周;3例患者未能恢复,成为永久性损伤.未发现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结论:大部分骨折后眶下神经损伤是暂时的、可恢复的,极少数为永久性损伤.对伤后6个月神经功能仍未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行眶下神经减压术.

    作者:赵洪波;张世周;张东升;孙树征;刘俊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改良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估小型加压钛板内固定加颅颌牵引复位技术治疗下颌骨单发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下颌骨单发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采用小型加压钛板内同定加颅颌牵引复位技术;对照组56例,采用传统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技术.钛板的固定位置参考Champy等的方法,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4周开口度均大于37mm;X线复查,下颌骨愈合良好,未见错位愈合、骨愈合不良和假关节形成.治疗组出现3例咬合关系不良,占5.36%;对照组出现12例,占21.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骨单发性骨折的小型加压钛板内固定加颅颌牵引复位疗效显著,避免了颌间结扎,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小,减少了术后咬合关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邓文正;郭庆;邱伟芳;黄汝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固定修复体引起磁共振伪影的研究进展

    固定修复现已成为临床常用的修复方式之一,磁共振成像也已广泛用于影像学的检查和诊断.但是,由于固定修复体不能随意取下,戴有含金属义齿的患者在接受头颈部磁共振扫描时会产生图像伪影,而伪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磁共振的成像质量.国内外学者就牙科修复体对磁共振图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主要的研究方法、特点和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胡艳艳;魏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覆盖义齿附着体基牙再植1例报告

    报告1例59岁女性患者,下颌永磁体固位的覆盖义齿基牙脱位后即刻再植.3个月后复查,该牙根无不适.重新安放磁体,制作覆盖义齿,使用20个月后复查,义齿功能正常,临床检查未发现异常,X线片检查结果阴性.

    作者:周丽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婴幼儿血管瘤的现代治疗

    血管瘤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良性脉管肿瘤,40%-60%发生于头颈部.近,许多作者对血管瘤的病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实施了具体治疗的病例和只进行了保守观察的病例之间预后的差别进行了比较,根据这些研究,制定了对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主张,较小、处于稳定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的血管瘤适于随访观察,增生期血管瘤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积极治疗,浅表血管瘤可采用咪喹莫特软膏局涂、单纯激光或激光+激素治疗;深部血管瘤可采用瘤内注射激素、平阳霉素治疗;多发性血管瘤、重症血管瘤或生长快速的血管瘤首选口服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无效时,采用干扰素α(2a或2b)皮下注射;手术治疗不再作为早期血管瘤的首选,而是用于血管瘤后期残存病变的切除或修整.

    作者:郑家伟;叶为民;王延安;周国瑜;张志愿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