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6-7248
  • 国内刊号:31-1705/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61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
  • 口腔科学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红外光谱仪检测4种暂时冠材料的单体释出特性

    目的:研究4种暂时冠桥材料戴用后的单体释出特性.方法:用4种暂时冠桥材料给犬进行暂时冠修复,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分别在戴冠前及戴冠后1周、2周、1个月,用红外光谱仪定量测定4种暂时冠桥材料中残余的单体种类和含量.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戴冠早期,化学固化型丙烯酸树脂(自凝塑料)及热固化型丙烯酸树脂(热凝塑料)暂时冠中残余单体(主要为有机叔胺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显著大于DMG-TEMP树脂及松风SWIFF-TEMP树脂暂时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减少.DMG和松风树脂暂时冠中的残余单体量在戴冠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维持较低水平.结论:自凝塑料冠及热凝塑料冠在戴冠早期均有明显的单体释出(自凝塑料尤为明显).DMG-TEMP树脂及松风SWIFT-TEMP树脂冠戴用后,未见显著单体释出.

    作者:俞懿强;邹德荣;苏剑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固定矫治用磁体产生的三维矫治力分析

    目的:分析固定矫治用磁体自身产生的三维矫治力的特征及大小.方法:使用万能材料实验机,分别测试2块固定矫治用磁体间的吸引力、排斥力、倾斜矫治力、旋转矫治力及磁体与钛镍丝组合后的倾斜矫治力、旋转矫治力.结果:2块磁体0~5mm间距的吸引力为4.68~0.45N,排斥力为3.00~0.40N.当2块磁体间距为0、1、2mm,倾斜10°~40°时,其倾斜矫治力分别为1.54~1.67N、0.63~0.69N、0.47~0.54N.当2块磁体间距为0、1、2mm,水平向内外旋转10°~40°时,其矫治力分别为0.97~1.32N、0.53~0.59N、0.39~0.48N.0.014英寸镍钛丝与4mm间距磁体组合后.倾斜10°~400的矫治力达0.32~0.5N.0.012英寸镍钛丝与3mm间距磁体组合后,旋转10°~40°的矫治力达0.32~0.39N.结论:磁体制作成托槽自身能产生矫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机械矫治力.

    作者:代昕;侯志明;姚戈;温井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核心结合因子α1在BMP-2调控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cbfa1)在BMP-2调控体外培养的牙乳头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反义核酸技术,体外阻断培养的牙乳头细胞中cbfα1的表达,分别用RT-PCR、Western印迹等方法观察200ng/mL BMP-2作用6h后细胞中相关基质蛋白,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连蛋白(ON)、骨桥素(OPN)、骨涎蛋白(BSP)、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以及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的表达,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外源性BMP-2能明显上调牙乳头细胞中ALP、OC含量以及OPN、BSP和ON的表达,当反义阻断cbfα1的表达时,ALP、OC、OPN和BSP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cbfα1参与了BMP-2调控体外培养的牙乳头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信号转导过程.

    作者:余擎;朱庆林;孙汉堂;田宇;何文喜;肖明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变形链球菌黏附对2种不同抛光方式的纯钛、钛合金表面腐蚀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厌氧环境下变形链球菌粘附对2种抛光方式的纯钛及钛合金表面腐蚀的影响.方法:将牙科用纯钛、钛合金材料制备成30mm×8mm×1mm板片,各32片,分为2组,分别进行机械抛光和电化学抛光.再将每组试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培养基对照组、3个月实验组和6个月实验组.将试件放入各组对应的试管,置于95%N2、5%CO2、37℃环境中,细菌每周传代1次,试件按各组预定时间取出,消毒灭菌.以表面轮廓仪测试各组试件表面粗糙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态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纯钛实验组较对照组粗糙度无显著差异(P>0.05),钛合金实验组较对照组粗糙度有显著差异(P<0.05).同种材料2种抛光方式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粗糙度变化无显著差异.扫描电镜下可见纯钛及钛合金试件表面存在腐蚀.纯钛表面腐蚀孔较钛合金少.结论:变形链球菌黏附对纯钛、钛合金表面产生腐蚀,单纯机械抛光和电化学抛光对变形链球菌腐蚀作用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沈晓艇;刘丽;莫康楠;章燕珍;梁伯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微螺钉支抗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研究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在不同加载力值、加载时机与颌骨的结合程度及种植体的稳定性.方法:在3只杂种犬的上、下颌骨分别植入36枚钛合金微螺钉种植体,根据植入颌骨的部位(左、右侧)分为即刻加力组和延期加力组.植入犬左侧颌骨内的延期加力组种植体暂时不加力,4周后与植入犬右侧颌骨内的即刻加力组同时加力.每侧近中种植体不加力,远中2枚种植体相互加力,上颌骨加载1.96N力,下颌骨加载3.92N力.第13周处死动物.标本常规脱钙,行BMP-2免疫组化染色,利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骨界面区BMP-2的平均灰度值,分析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即刻加力组(1.96N力、3.92N力)、延期加力组(1.96N力、3.92N力)与非加力组的种植体骨界面BMP-2平均灰度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刻加力组与延期加力组之间平均灰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即刻加载、延期加载正畸矫治力均有助于提高微螺钉支抗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骨性结合的能力.正畸力的加载时机对微螺钉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作者:姜晓红;张扬;韩雪;刘继辉;马天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hASCs)的分离方法、体外增殖能力及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潜能.方法:从脂肪抽吸物中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脂肪干细胞,比较原代(P0)及传代第1、2、5代(P1、P2、P5)细胞的生长曲线.实验组取P2细胞.应用成骨诱导液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以未诱导组为对照组,利用ALP染色,von Kossa染色、免疫荧光检测、RT-PCR等方法对细胞成骨潜能进行评价.结果:传代细胞较原代细胞增殖速度快.P1、P2、P5均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传代培养的潜伏期约为24 h,传代培养细胞的对数增殖期约为2~3 d,接种后第4~5天进入平台期;细胞诱导14d后,实验组ALP染色呈阳性反应,对照组阴性;von Kossa染色.实验组出现深棕色结节状沉积,且随诱导时间增加而加深,对照组无结节状沉积出现;免疫荧光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表达Ⅰ型胶原,实验组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检测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或弱阳性;RT-PCR检测表明,实验组诱导14d时有ALP、Osteopontin表达,对照组阴性;实验组、对照组及成骨细胞均有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hA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P2细胞在诱导培养下可向成骨细胞分化,为以hA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奠定了基础.

    作者:万光勇;蔡景龙;张明宾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牙科用镍铬合金表面等离子磁控溅射氮化钛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目的:研究等离子磁控反应溅射氮化钛(TiN)膜对镍铬合金表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等离子磁控反应溅射技术,在牙科用镍铬合金表面沉积TiN离子膜,通过电镜观察TiN膜的形貌,并采用摩擦磨损仪测定其摩擦系数和磨损失重量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TiN膜的表面形貌为细小弥散均匀分布的三棱锥结构.未沉积前,摩擦系数的均值为0.651,沉积TiN膜后为0.525(P<0.05):未沉积前磨损失重量均值为0.0113g,沉积TiN膜后为0.0007g(P<0.05).结论:牙科用镍铬合金表面等离子磁控反应溅射TiN膜后,其耐磨性能有所提高.

    作者:严晓东;毛钊;唐成忠;梅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动态有限元法在前牙咬合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动态有限元方法模拟前牙咬合过程,分析上、下前牙在功能咬合过程中的运动和受力变化规律,为全程描述前牙生理咬合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上、下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动态有限元法,定义上、下颌前牙咬合接触关系,在模拟前牙动态咬合过程中,分析上、下颌中切牙所承受的Von Mises应力与咬合过程的关系.结果:在咬合过程中,上、下前牙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应力随咬合时间及下颌运动过程而变化,上颌前牙牙冠唇、舌侧颈部以及咬合功能面承受较大的Von Mises应力,下前牙在整个咬合过程中牙冠近、远中颈部始终保持较高的应力水平.结论:动态有限元法对咬合过程的模拟可以全程、准确描述出前牙的运动状况和上、下前牙随咬合运动的应力和变形趋势.为描述前牙生理咬合过程、促进动态有限元法在口腔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辛海涛;梁照;赵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玷污层对根尖微渗漏的影响

    目的:利用扫描电镜和葡萄糖定量法评价玷污层对离体牙根管充填后根尖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51颗单直根管离体牙,随机分为5组进行根管预备,并按分组进行根管冲洗.A组(11颗)--17%乙二胺四乙酸和1%次氯酸钠,B组(11颗)--1%盐酸四环素和1%次氯酸钠,C组(11颗)--10%枸橼酸和1%次氯酸钠,D组(9颗)--1%次氯酸钠.E组(9颗)--生理盐水.每组各选取1个样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其余样本进行根管侧压充填.于第1、2、4、7、10、15、20、30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从冠方向根方渗漏的葡萄糖量.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A、B、C组根管无玷污层结构,微渗漏量较D、E组小(P<0.05);D、E组根管玷污层多,微渗漏量大,E组微渗漏量大于D组(P<0.05).结论:去除玷污层可有效减少微渗漏的发生.

    作者:谢晓莉;陈敏憨;刘柳慧;殷凌云;姜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工唾液环境下弹力链力值衰减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连接体类型、圈数、初始力对弹力链力值衰减的影响.方法:在37℃人工唾液中保持各连接体类型、圈数组合的弹力链不同初始力时的拉伸长度,4周内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各弹力链的剩余力,采用SPSS11.5软件包计算剩余力百分比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不同组合的弹力链力值在4h时剩余力降至初始力的60%~90%,24h时降至50%~80%,24h后的各时间点间力值相对稳定,4周时剩余力降至40%~70%.连接体类型对力值衰减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距型、短距型、紧密型及长距型剩余力百分比依次增大;圈数对力值衰减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4、5个罔数剩余力百分比依次增大;初始力对力值衰减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链力值在4h内衰减快,24h后衰减趋于稳定;连接体越短,力值衰减越慢;圈数越多,力值衰减越慢;初始力对力值衰减速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桑婷;伍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3种隔湿剂提高玻璃离子水门汀边缘封闭性的比较

    目的:观察凡士林、Cocoa butter、光亮漆3种隔湿剂对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体边缘封闭性能的影响,为临床使用隔湿剂提供依据.方法:将80颗新鲜离体后牙备洞后,随机分为A、B组(各40颗牙),分别用Gc Fuji Ⅸ型和上海产玻璃离子体水门汀充填窝洞.A、B 2组又分4个亚组(3组为实验组,1组为对照组),分别用凡士林(A2/B2组)、Cocoa butter(A3/B3组)、光亮漆(A4/B4组)涂在充填体的表面,对照组(A1/B1)充填体表面不做任何处理.经冷热交替实验(5℃/55℃,循环30次),采用染料渗入法,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充填体与洞壁间染料的渗入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等级分组资料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2种玻璃离子充填体在各组中均有微渗漏现象;各实验组的边缘微渗漏较对照组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3种隔湿剂均可提高传统玻璃离子充填体与窝洞壁间的封闭性能.

    作者:邓婧;孙慧斌;孙培;许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50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2.2)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67枚Straumann SLA种植体.术后3~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情况.随访期为(12.8±5.6)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7.01%,65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术中4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48%.术后当天与术后6个月X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增加(2.5±1.3)mm,边缘骨丧失(1.1±0.7)mm.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对窦底骨高度极度不足(<4mm)亦有治疗可能.

    作者:赖红昌;张志勇;张运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口腔鳞癌中VCAM-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的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48例口腔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CAM-1mRNA和VCAM-1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CAM-1mRNA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VCAM-1蛋白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膜和胞质;VCAM-1mRNA和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VCAM-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理分级无关:VCAM-1的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VCAM-1的高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孙乐刚;宋宇峰;刘玲;杨佑成;王芳;王丽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钛重建板联合胸大肌肌皮瓣同期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切除术后缺损

    目的:探讨一种因大剂量放疗引起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修复治疗手段.方法:2003年7月-2008年7月,对12例大剂量放疗引起的颈部受区血管破坏,无法进行显微外科修复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采用截骨并应用重建钛板联合胸大肌皮瓣进行修复,评价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修复效果.结果:12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钛重建板无排异和外露,术后下颌骨全景片显示钛板同位良好,残余下颌骨无明显异常反应;1例患者术后2.5a出现钛板断裂.12例患者中,7例开口度达2.5cm以上,5例达2.0cm以上;对术后外形满意者6例,基本满意4例,稍不满意2例;术后残余牙咬合关系的偏差在0.5~1个牙位之间.结论:对于经受大剂量放疗导致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尤其是放疗时颈部受区血管破坏,无法进行显微外科重建的患者,钛重建板联合胸大肌皮瓣修复是一种有效、安全、相对简单的方法.

    作者:何悦;张志愿;竺涵光;张陈平;孙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江西省中老年人龋患和牙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江西省中老年人龋齿、牙周病患病现状,为龋齿、牙周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西省35~44岁、65~74岁2个年龄组共1584人进行龋患和牙周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35~44岁年龄组患龋率为59.4%,龋均为2.19,根龋患病率为32.7%,龋均为0.28,牙周健康率为0.1%;65~74岁年龄组患龋率为85.5%,龋均为4.91,根龋患病率为79.5%,龋均为1.25,牙周健康率为5.3%.结论:龋齿、牙周疾病是江西省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应加强中老年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改善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欧晓艳;熊伟;胡友德;胡逸鹏;朱洪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东北地区65~74岁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分析龋病、牙周疾病的患病情况,为开展老年人口腔预防保健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对东北三省65~74岁年龄段的城乡居民2364人进行龋病和牙周疾病的调查.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三省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7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为67.5%,龋均为2.68.城市患龋高于农村.牙周健康检出率及牙龈出血、牙石、牙周袋、附着丧失检出率分别为15.4%、72.0%、86.6%、58.0%和60.1%,其中黑龙江省、辽宁省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吉林省.结论:东北三省老年人群龋病、牙周疾病患病率高,口腔健康状况较差.提示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是提高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前提.

    作者:张颖;程敏;李岩;程睿波;刘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与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B函数,分析比较安氏Ⅱ1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选择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例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13.8岁.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由中切牙接触点、双侧尖牙牙尖点和双侧第一磨牙远中颊尖点5个点确定个体弓形.应用SPSS11.0软件包将2组弓形中的尖牙宽度(Wc)、磨牙宽度(Wm)、尖牙深度(Dc)、磨牙深度(Dm)以及e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下牙弓宽度在矫治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上、下牙弓长度治疗前、后尖牙长度变化不明显,而第一磨牙长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后,上、下牙弓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牙弓形态包括牙弓大小及牙弓形状.正畸治疗中,有时需要改变牙弓大小,但应保持患者治疗前的牙弓形状,以期获得稳定的长期疗效.

    作者:李济强;朱吉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根尖切除加直视根管充填一次完成术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根尖切除加直视下根管充填一次完成术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因根管治疗失败或根尖病变范围较大而无法单纯用根管治疗治愈的患者34例(患牙40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20颗;观察比较根尖切除加直视下根管充填一次性完成术(A组)与根管充填完成后再行根尖切除术(B组)在治疗时间、术后疼痛率、充填质量和近期疗效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12.0软件包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根管充填时间A组显著少于B组(P<0.05):术后疼痛率、充填质量和近期疗效评价,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尖切除加直视下根管充填一次性完成术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操作简便,临床近期疗效与根管充填完成后再行根尖切除术相似.

    作者:蔚一博;朱强;曹志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颏部位置对面部侧貌唇突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颏部位置对侧貌唇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标准中国人面型的成年男性1名,描绘其头颅侧位片的侧貌轮廓,制作成剪影图作为标准侧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标准侧貌的面突角进行变动,获得5张具有不同颏部位置(颏部位置正常、后缩5°、后缩10°、前突5°、前突10°)的剪影图.在此基础上,以E线为参考线,将各剪影图的上、下唇分别后移1mm和前移1mm各4次,每张剪影图分别得到9幅具有不同唇突度的侧貌图.选择180名大学生对侧貌图进行审美评价,从9种面型中选出喜爱的3种.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部位置正常时相对后缩的唇突度受欢迎,受欢迎的3种面型与其他面型的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颏部位置的后缩,人群倾向于喜爱略微前突的唇部位置;而随着颏部位置的前突,人们则倾向于喜爱更加后缩的唇部突度.结论:颏部位置对美观侧貌的唇突度有显著影响,颏部位置不同,唇突度的审美标准亦不同.对不同错<牙合>类型的临界拔牙患者进行矫治设计时,应考虑颏部位置对唇突度的影响.

    作者:苏盈盈;王春玲;刘东旭;董仁萍;李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应用牙科全麻技术治疗30例儿童牙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牙科全麻技术(DGA)治疗的30例儿童牙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分布特征以及处置项目情况与随访结果.方法: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童牙科2006-2007年应用DGA治疗的病例30例,一次性治疗口内所有患牙,处置项目包括龋齿充填术、间接盖髓术、活髓切断术、根管治疗术、拔牙术以及对所有牙的龈上洁治术、光滑面涂布氟保护漆、余留健康前磨牙和乳、恒磨牙窝沟封闭.对患者的自然情况、处置项目以及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DGA治疗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布以及各种处置项目所占的比例在乳、恒牙之间的差别.结果:患者年龄19个月~14岁,均为不合作儿童,其中智力发育障碍者占10%,智力健康者占90%;在各年龄组中,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在各处置项目中,龋齿充填术占18.67%,间接盖髓术占23.26%,活髓切断术占0.77%,根管治疗术占29.16%,拔牙术占2.05%,窝沟封闭术占26.09%;乳牙根管治疗术的比例高于窝沟封闭术,而恒牙则相反,统计学上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11.630,P=0.001).复查时,除2例智力发育障碍儿童外,均可配合检查治疗:经过6~12个月的复查,无一例有新龋发生,3例患儿出现充填物脱落,其中前牙3颗,根管治疗后的后牙2颗.结论:龋齿充填术和根管治疗术是儿童DGA治疗的主要项目,采取龋病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降低儿童的新发龋坏;DGA是对不合作儿童进行治疗的安全有效的行为管理技术.

    作者:陈旭;刘尧;金世富;张倩;金玄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420例颌面部创伤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对1420例颌面创伤病例进行临床回顾分析.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5-2006年间因颌面部创伤住院的1420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明确发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和伴发损伤.结果:1420例颌面创伤病例中,男女比例为3.24:1;21~30岁(36.22%)为发病的高峰年龄段:道路交通伤(42.07%)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颧骨(41.83%)和下颌骨(29.50%)为骨折高发部位;发生创伤超过3周后才获得治疗的病例占43.6%.结论:道路交通伤在目前仍为主要的致伤原因,颧骨和下颌骨为常见的创伤部位,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因治疗不及时以及治疗不当造成牙颌面畸形,值得引起注意.

    作者:史俊;邱蔚六;徐兵;唐友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5.12地震灾区口腔溃疡52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口腔溃疡的特点和发病原因,提出预防建议.方法:对灾区52例口腔溃疡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灾区口腔溃疡的发生与精神紧张、生活失去规律、生活环境条件恶劣有直接关系;经综合治疗,痊愈率为82.7%(43/52),有效率为15.4%(8/52),无效1例.结论:对灾区口腔溃疡应进行综合防治,消除紧张情绪、改善生活条件、注意劳逸结合是预防口腔溃疡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腾月;朱飒飒;康宁;周建丽;张晓霞;韩伟;喻帅;程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方丝弓矫治器在恒前牙外伤脱位固定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方丝弓矫治器应用于恒前牙外伤脱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7例69颗外伤引起的不伴有牙折的脱位牙.常规口内消毒,复位半脱位牙,避免用暴力强迫完全复位;完全脱位牙及牙槽窝适当处理后,将牙再植,然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固定;对于牙根发育完全的嵌入型脱位牙,在弓丝上弯制牵引曲,轻力牵引、复位、固定.半脱位牙固定约2~4周,完全脱位牙固定约4~6周,嵌入型脱位牙或伴牙槽骨骨折的外伤牙可适当延长固定时间,固定约6~8周.结果:经过3a随访观察,69颗外伤牙中,显效32颗,有效35颗,失败2颗,总有效率97.10%.结论:方丝弓矫治器用于恒前牙外伤脱位固定安全简便,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张秋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研究进展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头颈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下颌骨为常见.其发展慢、病程长,因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明确,目前缺乏针对性治疗,多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病损,往往造成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肿瘤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本文就其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贺捷;何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美观托槽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对正畸治疗中的美观要求不断增加,美观托槽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美观托槽主要有陶瓷托槽和塑料托槽,美观托槽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美观托槽的材料、设计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美观托槽正逐渐克服材料本身的各种缺陷,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美观托槽的临床应用例如粘结、去除、再粘结也不断改进.但仍需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其能否达到理想的临床要求.

    作者:张哲谌;钱玉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口腔颌面部地震伤的诊治特点及其救治——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经验与感想

    以华西口腔医院参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具体实践为依据,分析口腔颌面部地震伤的诊治特点和救治措施,希望为未来国家应对大规模灾难性事件中口腔颌面部伤的救治提供参考.

    作者:梁新华;朱桂全;周昊;郑谦;胡静;王晓毅;唐休发;邱蔚六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