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测流体剪切应力作用不同时间对鼠破骨细胞碳酸酐酶Ⅱ(CA 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对破骨细胞爬片施加2.9dyne/cm2的流体剪切应力,按作用时间不同分为0 min、15 min、30 min、60 min和120 min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 Ⅱ mRNA表达水平,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15min、30min、60min和120min组CA Ⅱ mRNA表达量分别为7.88±0.09、11.14±0.12、15.83±0.18、1.94±0.02和1.37±0.01(E+5个拷贝数),任何两组间均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试验条件下,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加,CA Ⅱ mRNA表达水平有增加趋势,至30min组达到峰值,随后表达水平有减小趋势,推测流体剪切应力作用下CA Ⅱ mRNA表达水平存在一定时效关系,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保民;张庆鸿;王维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Hedgehog通路因子Shh和Ihh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新生大鼠颅顶骨成骨细胞,RT-PCR检测Shh和Ihh信号的表达;用HedgehogN端重组蛋白(N-Shh)及Hedgehog通道抑制剂Cyclopamine(cy)对成骨细胞进行干预,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碱性磷酸酶(ALP)定性定量、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钙化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Hedgehog通路相关基因Ptch和Smo的表达.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在成骨细胞体外生长过程中,Shh的表达逐渐减弱,而Ihh的表达逐渐增强;N-Shh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和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促进ALP的活性并促进Ptch和Smo表达(P<0.05);cy则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P<0.05).结论:Hedgehog通路参与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节.
作者:韩磊;张晓玲;李晅;唐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分散方法对氧化锆(zrO2)纳米填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复合材料试件挠曲强度的影响.方法:在丙酮溶液中用硅烷偶联剂Z-6030对纳米ZrO2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将经过表面修饰后的纳米ZrO2颗粒按照3%的添加量加入到义齿基托树脂Ⅱ型粉剂中,然后分别采用手工、球磨和超声湿混3种方法予以分散混合,并以不添加纳米ZrO2颗粒的PMMA作为空白对照组,再与Ⅱ型液剂反应后制成4组标准试件,后进行三点弯曲测试.实验数据采用SAS6.12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间进行两两比较(Newman-Keuls检验).结果:复合材料的挠曲强度以球磨组高,达73.64 MPa,手工混合组低,为62.86 MPa.球磨、超声2组的挠曲强度显著高于手工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球磨和超声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球磨、超声2种方法混合纳米ZrO2颗粒和PMMAⅡ型粉剂,可得到较好的分散效果,从而提高复合树脂的挠曲强度.
作者:张修银;吴伟力;边益明;朱邦尚;于卫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鼠前腭缝扩张中细胞凋亡的发生,探讨细胞凋亡与骨缝改建的关系.方法:取35天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动物用扩大簧施加(200±10)g力,扩大前腭缝,对照组不作处理.2组动物分别于扩弓后第1、2、3、5天后处死(每组5只).使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缝的组织学变化,ssD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凋亡细胞.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作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动物在扩弓后1天,前腭缝扩大,骨缝边缘成骨细胞增殖明显;第2天成骨细胞数目多,第3天有明显的新骨沉积,成骨细胞数目减少;第5天新骨大量形成呈树突状.ssD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对照组前腭缝组织中鲜有凋亡细胞,而扩张后的前腭缝中细胞凋亡发生明显增多.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骨缝边缘的成骨细胞和前腭骨内的骨细胞中,并在扩张后的第2天和第3天明显(P<0.01).结论:在大鼠前腭缝扩张成骨中有细胞凋亡发生,细胞凋亡参与了牵张力下上颌骨缝的骨改建.
作者:张蕾;陈荣敬;唐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形状和直径纤维桩核修复下颌第二前磨牙的应力分布.方法:分别在直径为根径的1/2、1/3、1/4和形状为柱形、锥形、梯形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桩核修复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上,以垂直和斜向(45°)2种方式加载200N,应用Nastran软件进行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不论纤维桩核为何种形态,当其直径增大时,桩核及基牙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变化;锥形桩和梯形桩在承受斜向加载时牙根大应力峰值较垂直加载时牙根应力峰值的增幅小.结论:纤维增强树脂桩核修复时锥形桩和梯形桩是较理想的设计.
作者:周立英;沈庆平;韩栋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对人类淋巴细胞的体外遗传毒性.方法:采用彗星试验检测含30wt%磷酸镧(3wt%三氧化二钇稳定)、30wt%磷酸镧(5wt%三氧化二钇稳定)、40wt%磷酸镧(5wt%三氧化二钇稳定)的三组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对人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小显著性差异法分析.结果:除阳性参照外,3组不同磷酸镧含量的实验组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IPS EmpressⅡ阴性对照组瓷块,空白对照组连续6d均只表现出极微弱的DNA拖尾现象,且各组之间的DNA拖尾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无明显DNA损伤作用.
作者:朱慧芳;陈丽萍;张秀丽;张保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以单质银作为抗菌剂,采用真空等离子法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能.方法:采用真空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钛基材表面制备含银颗粒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按添加银粉的重量百分比,分为HA0组(0%)、HA1组(1%)、HA3组(3%)和HA5组(5%).采用薄膜密着法检测抗菌剂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并分析比较抗菌剂添加比例与抗菌性能的相关性.结果:采用真空喷涂法,当单质银重量百分比3%时,试验样品有抑菌作用.结论:采用单质银作为抗菌剂,进行钛表面真空喷涂,该涂层对变形链球菌有杀菌作用.
作者:王宇华;朱梓园;张富强;朱彩莲;李鸣宇;郑学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PRP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探讨其作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二、四前磨牙,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制备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并植入相应骨移植材料.A组植入PRP/ OAM,B组植入PRP,磷酸三钙,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种植术后8、16周各处死2只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Ca2+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周时,实验A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实验B组种植体边缘可见新骨形成,但量较少;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16周时,实验A组可见哈佛系统,实验A、B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为纤维性结合.能谱分析显示,8、16周时各组间钙含量百分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A组高,实验B组其次,对照组低.结论:PRP及PRP/OAM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并形成理想的种植体-骨结合界面.
作者:赵旺;王秋旭;刘维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人牙髓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牙髓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在正常培养基与促矿化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0μmol/L、50μmol/L和100μmol/L的NO供体亚硝基化合物-18(NOC-18),通过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测定细胞ALP活性.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NOC-18对牙髓细胞增殖和ALP活性的影响.结果:NOC-18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牙髓细胞的增殖;在促矿化培养基中,牙髓细胞体现出更高的ALP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强,但在正常培养基中却没有变化.结论:NO对牙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有较大影响,提示NO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与牙髓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丁继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从细胞水平研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导致腭裂发生的机制.方法:构建MTHFR基因沉默载体,对13天胚胎的腭突间充质细胞进行RNA干扰实验.MTT法检测MTHFR基因沉默后细胞增殖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MTHFR基因沉默后对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细胞增殖的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凋亡率检测应用U检验.结果:MTHFR基因表达下调后,在无叶酸存在的情况下,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减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源性叶酸补充不足的情况下,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减弱并发生凋亡,这可能是MTHFR基因突变与先天性唇腭裂发生相关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肖文林;石冰;郑谦;王;黄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应用双种植体支持义齿修复缺牙间隙较大的单磨牙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共38颗单磨牙缺失且间隙较大的患者,分别采用Branemark和Replace种植系统进行双种植体修复.在修复完成后3个月、1a和3a进行随访,分别观察种植体及修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牙周状况以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种植体牙周状况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x2检验;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38颗单磨牙缺失共使用76枚种植体修复,其中1枚种植体在一期种植术后2周时松动、脱落,择期再种植后无松动、脱落.76枚种植体在修复完成后3个月、1a和3a随访时均无脱落;38个修复体无松动.牙周菌斑指数、探诊出血和探诊深度在修复后3个月、1a和3a均无显著差异(P>0.05).X线显示骨整合良好,修复完成后3个月,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为(0.56±0.14)mm,随后1a和3a种植体周围骨吸收趋于稳定,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再吸收(0.15±0.05)mm和(0.17±0.06)mm,显著低于修复完成后3个月(P<0.05).结论:双种植体适合间隙较大的单磨牙缺失种植修复.
作者:毕玮;余优成;王庆;龚逸明;孙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现状,为牙本质敏感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调查,对上海市区1320名成年人进行牙本质敏感的现场检查,使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检出率为32.58%,其中男173例,女257例,男女比例为1:1.49.牙本质敏感好发于前磨牙,其次为第一磨牙,敏感好发牙面部位以牙颈部为主.95.58%的敏感人群伴牙龈退缩,其中92.75%敏感部位在牙颈部者出现牙龈退缩.结论:上海市区成人牙本质敏感检出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牙龈退缩是引起牙本质敏感的主要原因.
作者:叶玮;王国英;吕进;冯希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骨延期不翻瓣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要求拔牙后作牙种植修复的病例,在拔牙后的牙槽窝即刻植入人工骨粒(Bio-oss或脱钙骨).3个月后,在植骨位置行临床常规X线和骨量器检查,确定足够的牙槽骨骨量并行不翻瓣牙种植.结果:通过临床和X线观察,植骨后牙槽骨外形丰满,高度和宽度基本保持.不翻瓣牙种植顺利,手术损伤反应小.36颗牙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均达30N以上,随访观察6~62个月,种植全部成功.结论:拔牙后牙槽窝即刻植骨,可有效保持牙槽骨外形,提供足够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在足够骨量基础上行延期不翻瓣牙种植,可简化种植前检查和种植过程,减轻种植局部反应.
作者:林海燕;陈松龄;张兴;王宝锷;黎炽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Bolton指数在各类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分布特点、性别差异及上、下颌牙量关系在各类骨性错(牙合)畸形中可能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180副模型,每种骨性错(牙合)各60副(男、女各30副),分别测量12颗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近远中宽度,计算各组前牙比和全牙比,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各组错(牙合)男女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与Ⅰ类和Ⅱ类错(牙合)有显著差异,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无显著差异,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人数分布与Ⅱ类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牙比和全牙比较骨性Ⅰ类、骨性Ⅱ类大,且其前牙Bolton不调的人数比例较大.
作者:杨臣杰;储讽婷;钱玉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探讨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2例.根据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为生长发育期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采用SAS8.2软件包.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价前牵引疗效,以单因素相关分析评价上气道间隙变化与颅颌面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矫治后患者的鼻咽(PNS-ad1,PNS-ad2)及腭咽(PSP-SPPW,P-MPW)气道间隙显著增大(P<0.01),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减小(P<0.05),喉咽气道间隙(V-LPW)无显著变化(P>0.05).PNS-Ba的改变分别与PNS-ad1、PNS-ad2以及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1的改变分别与P-MPW、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0的改变与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其余颅颌面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上气道间隙的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对上气道间隙有一定影响,且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作者:聂萍;朱敏;卢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应用模型测量分析结合问卷调查,评价重衬术对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预测义齿重衬后的效果.方法:对15例全口义齿修复下半口义齿固位不佳的患者,通过闭口印模,制取下半口模型,在模型的5个标志线处切割模型,测量标志线处的牙槽嵴高度、宽度、截面积,用Tokuyama Rebase FastⅡ硬衬材料对患者下半口义齿进行直接法重衬.重衬7d后,进行修复效果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利用SPSS15.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磨牙处牙槽嵴条件与下半口义齿固位效果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牙槽嵴截面积与固位间相关性为显著(P<0.01),其中颊侧截面积的影响大于舌侧截面积;牙槽嵴宽度与固位间存在相关关系;以牙槽嵴颊侧截面积作为主要指标.所得Logistic方程对义齿重衬后固位效果的预测准确率接近70%.结论:前磨牙处牙槽嵴丰满程度对下半口义齿重衬后固位效果影响大,提示模型测量可用于预测全口义齿重衬后的固位效果.
作者:周师毅;张建中;朱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不同角度的前方牵引力,在不同部位颅面复合体骨缝的应力变化特征.方法:使用头颅CT扫描数据,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模型上分别加载与(牙合)平面呈-40°、0°、+40°的前方牵引力,分析复合体上各个骨缝的应力变化特征.结果:当加载力值的方向与耠平面呈-40°时,各骨缝受到的应力明显小于加载力值与(牙合)平面呈0°时或呈+40°时的应力.在加载情况相同时,颧额缝的应力小.同一骨缝上不同点的应力值也不同.角度改变对鼻额-额颌缝和鼻颌缝的应力影响较大.结论:不同方向的前方牵引力,在颅颌骨缝上产生的应力大小不同,而以-40°时小;在加载角度相同时,同一骨缝上不同的点受到的应力也不同.
作者:沙焱;邓瑛;傅石雨;吕超贤;闫晓军;杨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并探讨上海地区女性少年儿童颈椎骨龄的测量方法.方法:选择上海地区240名8~15岁女性少年儿童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参考Mito的颈椎骨龄测量计算法,对第三、四颈椎体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包计算各个年龄组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相邻2组测量结果的差异,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颈椎骨龄计算方法.结果:第三、四颈椎体各测量项目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与Hassel等的形态学研究基本一致;建立的颈椎骨龄计算回归方程为Y=-5.696+8.010 AH3/AP3+6.654 AH3/H3+6.045 AH4/PH4(r=0.912).结论:应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计算出的颈椎骨龄,可作为上海地区女性少年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作者:孙燕;陈荣敬;于泉;范莉;陈蔚;沈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做骨移植的上颌窦内提升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后的牙种植体留存率及周围骨组织变化规律.探讨种植体突人上颌窦内(≤3mm)病例中种植体周围有无新骨形成及其稳定性.方法:23例单个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种植区剩余垂直骨高度(residual bone high,RBH)为5~8mm,接受OSFE+牙种植体植入术,控制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长度≤3mm,植入后3~4个月行种植体上部结构永久修复.通过牙种植体植入后2a连续临床观察,分析种植体留存率;通过X线测量(手术后及植入后3、6、12、24个月),观察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的长度变化及成骨规律.结果:2a种植体留存率为100%;X线测量显示,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部分,其近远中侧有成骨现象且2a内保持稳定.结论:在适当病例中进行不做窦底骨移植的OSFE是可行的.
作者:沈怡珉;徐悠游;徐爽;徐培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比较Crystaleye分光光度计电脑比色仪比色和目测法的比色效果,探讨电脑比色仪临床使用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前牙或第一前磨牙区的单颗Ni-Cr烤瓷全冠修复患者63例,分别用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目测比色法和Crystaleye电脑比色仪比色,根据2种比色方法的比色结果,制作1组修复体(冠V和冠S).修复后,用Crystaleye电脑比色仪对每组修复体和比色参照的天然牙进行测色,计算每组修复体体部与天然牙体部的总色差⊿E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由患者(p)和医师(d)按照双盲法,分别对2套冠进行比色评价(Vp,Vd,Sp,Sd),对评价结果进行配对x2检验.结果:V组⊿E(3.13±0.80)和S组⊿E(2.68±0.7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色评价上,Vp组和S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35);Vd组和S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rystaleye电脑比色仪的比色效果优于肉眼比色,Crystaleye电脑比色仪可用于临床并辅助医师比色.
作者:王夏衡;陈利民;高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不同牙周炎症状态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l gingivalis,P.gingivalis)rag-1基因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收集1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PCR法检测P.gingivalis和rag-1基因.对P.gingivalis rag-1基因阳性的菌斑样本,采用RT-PCR法检测rag-1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不同炎症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秩相关检验.结果: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rag-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9±0.06、0.46±0.05和2.22±0.10(P<0.05).结论:rag-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牙周组织破坏程度及炎症状态的不同而改变.
作者:汪贯华;张冬梅;潘亚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总结568例腭裂手术治疗的效果与经验.方法:对568例不同年龄、性别的腭裂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式均以两瓣法为主.术中配合使用高频电刀,两侧松弛切口填塞碘仿纱条或可吸收性止血纱布.观察其术后的饮食、体温变化、创口愈合情况及有无出血、复裂或穿孔等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均无明显感染征象,其中出现发热24例,多为术创填塞碘仿纱条者,而且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亦较迟;并发术后出血8例,复裂或穿孔13例.结论:腭裂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可明显减少手术出血量,一般无需输血;两侧松弛切口填塞止血纱布,更有利于创口愈合及术后康复;术中应尽量减少硬腭裸露骨面和手术创伤,以降低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作者:华春清;李海如;葛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舌鳞癌(TSCC)中细胞质膜微囊蛋白-1(caveolin-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测定92例TSCC患者舌体癌组织及癌周正常舌组织中caveolin-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SCC中caveolin-1基因mRNA表达水平(24.6±1.8)及蛋白水平(471.2±68.1)分别低于正常组织的167.2±20.5及964.5±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TSCC中,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为5.6±1.4,高于中、低分化的1.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Ⅰ~Ⅱ期表达水平为6.1±2.0,高于临床Ⅲ~Ⅳ期的2.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淋巴结转移与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无关(P>0.05).结论:TSCC组织中caveolin-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而与肿瘤转移无关.
作者:张军;李今朝;王智明;张力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牙下颌覆盖种植义齿早期负载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5例无牙下颌患者,在两颏孔之间种植4~6枚种植体,即刻取模,制作套筒冠固位式覆盖义齿,10天内负载使用,均于负载后1、3、6、12、24、36个月复诊,以后每年复诊1次,复查种植体稳固性、周围牙龈组织状况、处理种植体周围结石等,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骨吸收和骨结合状况.结果:25例患者共植入103枚种植体,未获得初期稳定性失败3枚,其余成功.临床检查种植体稳定、龈组织健康、无种植体周围X线明显透射阴影.患者对修复满意.结论:对下颌无牙(牙合)患牙,在双侧颏孔间植入4~6枚种植体,采用种植体为主要支撑的套简冠固位覆盖义齿修复,早期负载,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郑庆忠;谢雪梅;王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苯妥英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牙龈增生,严重者对患者口腔的美观和功能造成影响,但是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从其对牙龈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平衡以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张延慧;孙钦峰;杨丕山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