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NF-kB信号转导通路在紫草素诱导Tca-811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IkBa,磷酸化-IKBa、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采用EMSA方法检测NF-KB的DNA结合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分析Caspase 3、8、9的活性.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经过紫草素作用的癌细胞,磷酸化-IkBa蛋白及NF-kB的DNA结合活性均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Caspase 3、8、9在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被激活.泛Caspase阻断剂Z-Asp-CH2-DCB可以明显抑制紫草素引起的细胞凋亡(P=0.021.结论:紫草素诱导口腔鳞癌细胞的凋亡作用,至少部分通过抑制NF-kB信号通路活性,继而调节其下游调亡调控分子,包括bcl-2家族及Caspase家族等来实现.应用紫草素特异性抑制口腔鳞癌中高激活状态的NF-kB通路,可望成为口腔鳞癌防治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阮敏;严明;杨雯君;曲行舟;周晓健;陈万涛;张陈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口腔疣状癌伴灶性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移植瘤原代模型,探讨建立模型的方法.方法:将口腔疣状癌伴灶性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组织,通过组织块皮下接种法建立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模型.观察其生长状况,对移植瘤、裸鼠肝、肾、肺及淋巴结行系列检查并与来源肿瘤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成瘤率87.5%(7/8),移植瘤具有来源肿瘤组织类似的形态学特征,肝、肾、肺未见转移,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论:通过组织块皮下接种法,成功建立了口腔疣状癌伴灶性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移植瘤原代模型.
作者:王月红;陈明伟;唐瞻贵;刘欧胜;方小丹;全宏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3种临床常用牙科烤瓷合金材料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一种能快速评定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的CCK-8比色法,检测镍铬合金(Ni,77.36%)、钴铬合金(Co,61.0%)、金合金(Au,58.0%)等3种烤瓷合金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电泳),检测3种烤瓷合金材料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DNA的损伤情况.采用SAS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镍铬合金组、钴铬合金组和金合金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分别为(75.9510±7.6244)%、(84.8920±8.2660)%和(88.5420±12.3611)%.镍铬合金组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钴铬合金组(P<0.05)和金合金组(P<0.05),而钴铬合金组与金合金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3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1级,表现为轻微毒性;镍铬合金组DNA损伤程度的彗星数目显著高于钴铬合金组(P<0.05)和金合金组(P<0.05).而钴铬合金组与金合金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钴铬烤瓷合金材料的细胞毒性显著低于镍铬烤瓷合金材料,而与58%金烤瓷合金材料的细胞毒性接近.临床上应尽可能选择钴铬烤瓷合金或58%金烤瓷合金等细胞毒性较低的烤瓷合金材料.
作者:乔广艳;沈庆平;苏俭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利用螺旋CT技术与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统一坐标系下上颌埋伏尖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正畸牵引治疗埋伏尖牙的研究提供数字模型.方法:从正畸患者中选取一埋伏牙病例为实验样本,利用螺旋CT设备,Mimics、Unigraphic(UG)等软件.建立埋伏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实体(CAD)模型,并将建立的3种CAD模型导入MSC.Mentat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可用于力学分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利用螺旋CT设备,Mimics、Unigraphic(UG)等软件,建立了上颌埋伏尖牙及其支持组织(牙周膜和上颌骨整体)的三维实体(CAD)模型,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几何相似性.结论:利用螺旋CT扫描技术、Mimics、UG、MSC等工程软件建立的上颌埋伏尖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度高,结构完整,网格质量好,可以满足对埋伏牙进行各种模拟牵引加载的需求.
作者:靳淑梅;王媛;任旭升;张丽娜;张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光固化复合树脂用卤素光固化灯和第2代LED光固化灯照射后复合树脂硬度的差别.方法:设5℃(冷藏)、23℃(常温)、40℃(加热)3种不同温度处理光固化复合树脂Clearfil AP-X.再分别用卤素光固化灯Translux CL和LED灯Elipar FreeLight2照射,采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量树脂试件表面和底部的硬度.结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40℃加热处理后的树脂试件表面和底部的硬度值均较其他2种温度处理后的树脂硬度值增高(P<0.01).3种温度处理后.LED灯照射树脂试件表面和底部硬度值比卤素灯照射后的硬度值高(P<0.01).结论:树脂试件使用前预加热处理,可以增强树脂的硬度;第2代LED灯的固化效率优于卤素灯.
作者:吴晓霞;杨海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釉基质蛋白对双重热酸蚀及碱热处理纯钛表面仿生矿化沉积磷灰石层的影响.方法:提取猪未萌恒牙胚表面EMPs,用SDS-PAGE电泳进行验证.纯钛片经抛光清洗,分别进行双重热酸蚀和碱热处理,放入含EMPs(150 μg/mL)的改良模拟体液(m-SBF)中浸泡7d,对照组为不含EMPs的m-SBF.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能谱,X射线衍射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分析其元素成分及晶相结构.结果:酸蚀组经仿生矿化.对照组试件表面无沉积物生成,实验组加入EMPs,钛片表面有一定量的沉积物生成,能谱分析显示主要由Ca、P、O和C等元素组成.碱热处理组经仿生矿化,对照组与实验组试件表面均有沉积层形成,但后者有较多直径约为300~600nm的孔隙生成,元素组成主要为Ca、P、O和C,X射线衍射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沉积物为碳羟基磷灰石.结论:碱热处理纯钛表面有利于磷灰石层的形成,加入EMPs能促进磷灰石层的形成并改变其形貌.
作者:王晓洁;黄慧;杨斐;张富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诱发大鼠下颌骨垂直向功能性移位,阐明这一方向上的位移在髁突改建中的作用.方法:5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佩戴上颌后牙(牙合)垫,使下颌骨发生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实验组大鼠进一步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在佩戴袷垫后第3、6、9、12天处死.采用组织形态学测量及AB-PAS染色,定量分析髁突的形态及软骨的组织学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后12d,髁突高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前斜面更倾斜;髁突后上区前成软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层厚度在实验第3~6天无明显差异,第9天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厚,这种变化持续到实验第12天;肥大软骨细胞层厚度在实验第3、9、12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实验第6天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间充质细胞层变化不大.结论:下颌垂直向功能性移位可致髁突高度增加、前斜面更倾斜,髁突软骨厚度的增加是髁突高度增加的组织学基础,垂直向移位也是构成功能性矫治器促进下颌骨发育的重要方面.
作者:储沨婷;唐国华;沈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体外观察硝苯地平(nifedipine,NIF)对人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HGECs)bcl-2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探讨NIF诱导的药物性牙龈增生(drug-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DGO)与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牙周手术切除的健康牙龈组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GEC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培养细胞进行细胞鉴定;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NIF(1 μg/ml、2 μg/ml和3 μg/ml)刺激下HGECs中bcl-2 mRNA水平,以0 μg/ml NIF为空白对照.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酶消化法获得的HGECs在体外培养中生长状态良好;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GECs抗角蛋白染色阳性,抗波形蛋白染色阴性;NIF处理24h后的HGECs bcl-2 mRNA水平随NIF浓度的增高而上升,3 μg/ml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NIF处理48h后.2 μg/ml、3 μg/ml浓度组HGECs bcl-2 mRNA水平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NIF调节体外培养的HGECs中bcl-2基因转录的水平.
作者:文海燕;束蓉;蒋少云;姜云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模拟口腔菌斑生态环境,建立能够对生物膜形成过程连续观察的动态研究模型.方法:自制发酵罐和多出口连续培养室.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乳酸杆菌、内氏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将羟磷灰石片、玻片等置于连续培养室中,通过调节温度、氧分压、pH值、清除率、循环流速及代谢底物等参数建立模型.以25 mM蔗糖和蒸馏水进行系统测试.观察系统中实验菌CFU计数、pH动态变化等各项反应及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生物膜的微结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Dunnet t双侧检验.在α=0.05的情况下比较蔗糖加入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蔗糖的给予,连续培养室中pH表现出相似于天然口腔的致龋环境,蒸馏水组pH值始终维持在7.5左右.而蔗糖组pH值呈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低在4.5以下,但4~5h后,其pH值仍能逐步恢复到6.5左右.观察到细菌计数、生物膜形态的时间依赖性.随着处理液的加入.2组生物膜的活菌计数均明显增加,约72h趋于稳定.对120h生物膜,蔗糖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细菌计数显著高于蒸馏水组(P<0.05);蔗糖组变形链球菌计数高,而蒸馏水组血链球菌计数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蔗糖组大量的胞外多糖基质和细菌成团、成片分布;蒸馏水组虽然也存在细菌和基质增多的时间依赖性.但膜细菌基质团块仍清晰可见.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体外模型能稳定控制有关参数,各观察指标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模型的建立,实现了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动态观察.
作者:朱昞;李继遥;郝玉庆;周学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2种不同类型机用镍钛根管预备器械Mtwo、K3的根管成形效果.方法:选择36个离体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侧根管.根据其弯曲度分成A(弯曲度≥20°)、B(弯曲度<20°)2组,每组再随机分成2个亚组,分别采用镍钛锉Mtwo和K3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前后,分别向根管内注入造影剂并拍摄数字X线片,利用合作研制的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生成预备前根管几何中心线并投影至预备后根管,测定根管偏移量(几何中心线偏移量)及根管弯曲度的变化.所有数据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样本经t检验分析,根管弯曲度≥20°时,根管弯曲起始处的根管偏移量Mtwo组显著小于K3组(P<0.05);根管弯曲度减小量Mtwo组显著小于K3组(P<0.05).根管弯曲度<20°时,Mtwo、K3组间根管偏移量及根管弯曲度减小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two、K3根管预备时均能良好维持原始根管的中心位置;预备弯曲度大于20°根管时,Mtwo可更好维持原始根管弯曲度及走向.
作者:李喆;于静涛;寿奋勇;李里;吴洪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使用硬组织切片机和常用的三维成像软件,对磨牙根部牙体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一种观察牙体内部结构、形态的方法,并比较牙体的X线成像与三维成像观察到的根管数目.方法:取12颗因牙周病拔出的成人离体磨牙,拔出前拍摄体内X线片.运用硬组织切片机,将样本从根尖末端至根分叉进行连续切片,通过体视显微镜放大每个牙根横切面后,数码相机摄片,所得照片经过3dsmax软件重建,得出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牙体形态和结构的三维图像.结果:利用硬组织切片机和三维软件3dsmax能重建牙体的形态与结构,X线成像可观察到的根管总数为19个,远远少于在三维成像中观察到的根管总数(47个).结论:使用硬组织切片机和三维软件3dsmax.可建立起一?实验室牙体三维重建的方法.
作者:傅翔;陈文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估改良斜面导板在前导下颌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2例Ⅱ类Ⅱ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设为第1组,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11岁8个月.先采用上颌同定矫治器纠正上前牙内倾,再采用改良上颌斜面导板前导下颌;同时选择12例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设为第2组,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1岁6个月,采用Twin-block前导下颌:对2组患者前导下颌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评估、对比,采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患者下颌均向前生长,第1组下前牙唇向倾斜较第2组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向及(牙合)向的移动,第2组显著大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治Ⅱ类Ⅱ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采用改良上颌斜面导板前导下颌不失为一种经济、简化、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雷英;孙冬梅;沈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对2007年上海市公立口腔医疗单位进行普查,分析了解2007年上海市公立医疗单位口腔卫生人数、结构、层次、分布以及设备状况和口腔门诊工作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上海的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上海市达到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上海市所有公立口腔医疗单位进行普查.调查方式采用直接访问和电话访问.调查内容包括上海市公立医院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层次、分布、设备状况、门诊工作状况以及目前上海市公立口腔医疗单位紧缺口腔医师专业等.结果:上海市公立口腔医疗单位共有364家,三级医院26家,二级医院99家,一级医院239家;口腔医生2046人,护士634人,技工281人.椅位2010台:口腔医生的结构以初级职称、中青年、大学本科学历、口腔综合专业为主,分别占47.85%、77.17%、42.23%和68.04%,护士的结构以初级职称、中专及以下人员学历组成,占66.88%和68.45%,医生、护士、技工比为7:2:1:上海市公立口腔医疗单位和口腔卫生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占41.48%),68.23%的口腔医生,79.81%的护士和82.21%的技工集中在此区域;2007年门诊量为514.65万人次,其中26.95%选择三级医院就诊;15.79%的单位认为门诊量过多,56.23%认为恰好;27.20%的单位(主要是中心城区)认为本单位缺口腔科医生.其中,66.67%的单位认为缺口腔综合医生.结论:上海市公立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少,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结构层次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三级医疗机构,同时患者也主要选择中心城区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
作者:张晴;冯希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我国地震灾区人群口腔医疗需求现况.探索地震灾后口腔疾病发病规律和开展口腔医疗保健对策,为今后地震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以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为标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将口腔医疗需求情况按需要医疗的程度分为4类,分别进行口腔健康问卷和检查.利用FoxPro6.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完成都江堰市灾区15个平板房社区共计970人的口腔健康调查,共有81.3%人次需要定期进行口腔医疗,62.8%人次需要及早口腔医疗,6.1%人次需要口腔医疗急诊,仅有3.8%人次不需要任何口腔医疗.结论:地震灾区人群的口腔医疗需求十分普遍,口腔医疗任务也十分艰巨,应该重视地震灾区人群口腔健康问题,加强口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李刚;郭静;荣长根;廖崇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异位脑膜瘤在口腔颌面部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90-2008年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3例异位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①本组病例中位年龄37岁,总体性别差异不明显,但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②好发部位依次为咽旁间隙(13例),颞下窝,翼腭窝(5例),颞部(3例);眶部、颊部各1例.③影像学表现与颅内脑膜瘤相同.④23例均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17例,部分残留6例.⑤随访12例,复发3例;出现相应神经损伤症状8例.结论:口腔颌面部异位脑膜瘤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及老年女性;好发于颌面深部间隙,多与颈鞘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彻底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主要是相邻的神经损伤.
作者:傅锦业;高学舸;李思毅;王丽珍;胡永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分析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颌面部硬组织的对称性,研究造成颏部偏斜的主要骨性因素.方法:选择女性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41例,根据颏点偏斜程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偏斜超过4mm)和对照组(偏斜不足4mm).三维CT成像后,测量并分析2组间及组内两侧的中面部、下颌骨结构的对称性差异.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实验组偏斜侧U3及U6的垂直向位置显著高于对侧(P<0.01):2组间比较,上颌两侧牙槽高度之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偏斜侧长度显著小于对侧及对照组偏斜侧(P<0.01),下颌角向上旋转(P<0.01);对侧明显向前、内侧倾斜(P<0.01),下颌角位置偏前、内侧(P<0.05).(3)颏点偏斜与偏斜侧高度、两侧升支高度差异等骨性因素明显相关.结论:与偏斜侧相比,对侧升支生长过多,向前、内侧倾斜是导致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颏部偏斜的主要骨性因素.
作者:潘爽;王春玲;刘东旭;董仁萍;韩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对2007年上海市非公立口腔医疗单位进行普查,分析了解2007年上海市非公立医疗单位口腔卫生人力的数量、结构、层次、分布、设备状况及口腔门诊工作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全上海的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上海市达到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上海市所有非公立口腔医疗服务单位进行普查.调查方式采用直接访问和电话访问.调查内容包括上海市非公立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层次、分布、设备状况、门诊工作情况以及目前上海市非公立口腔医疗单位紧缺的口腔医师专业等.结果:上海市非公立口腔医疗单位共有488家,医生1172人,护士848人,技工79人,椅位1377台;口腔医生以中级职称、中青年、大学本科、口腔综合为主,分别占44.88%、86.9%、51.28%和89.59%,护士以初级职称、中专及以下人员组成,占81.84%和75.47%,医生、护士、技工比为15:11:1;上海市非公立口腔医疗单位和口腔卫生人力资源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占54.1%),57.85%的医生、61.57%的护士和79.75%的技工集中在中心城区;2007年门诊量为97.665万人次.其中61.42%选择中心城区就诊,38.97%的单位认为门诊量较少或太少,57.82%认为恰好;20.04%的单位认为本单位缺口腔科医生,其中,68.09%的单位认为缺口腔综合医生.结论:上海市非公立口腔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结构层次合理,患者也主要选择中心城区的医疗机构就诊,有相当比例的单位认为门诊量少,口腔综合医生的需求量相对大.
作者:刘义;冯希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数码摄影在特殊色牙患者瓷修复比配色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提高颜色匹配性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选取口腔修复中50例特殊色牙患者,进行数码摄影结合肉眼视觉比色,终修复体由患者本人和医师对其进行美观效果满意度评价,应用课题组自行开发的Dental ImgShop图像处理软件采集得到相应的修复体和邻牙或对侧同名牙颜色指标(L*a*b*值),计算饱和度(Cab)和色相角(hab°),应用SAS 6.12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并计算色差△E值.结果:对终修复体形态、颜色分布、切端半透明度等方面评价,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8%,医师满意度为94%.特殊色牙的色度总体分布为L*值54.50~92.29,a*值-0.97~8.12,b*值-0.73~20.85,饱和度(Cab)0.85~21.34,色相角(hab°)29.73°~89.20°;终修复体与其比较.L*a*b*值,Cab及hab°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9、0.54、0.34、0.08和0.57(P均>0.05);△E在0.136~3.45(平均为0.948),其中仅有3例E≥2,在临床不可接受范围.结论:利用数码摄影结合视觉比色能全面、逼真记录和传达特殊色牙的颜色,操作更简便快捷,解决了特殊色牙患者口腔修复比配色困难的问题,达到了更佳的美观效果.
作者:阮丹平;吴春云;张丁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家用过氧化脲凝胶对氟斑牙着色斑漂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4例氟斑牙患者的108颗着色氟斑牙,根据着色区着色深浅分为轻、中、重度3组.用过氧化脲凝胶进行家庭漂白.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采用CMYK色值表对氟斑牙着色斑进行比色,记录漂白前、后的色阶变化及疗程,计算漂白有效率并评价疗效稳定性;用数字化疼痛评判法记录受试者术中牙的敏感度.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1)轻度氟斑牙着色斑脱色效果显著,1个疗程内漂白有效率达100%;中、重度氟斑牙着色斑脱色效果稍差,有效率分别为94.29%和86.2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1年后复查,3组漂白有效率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用药时,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牙酸痛症状,敏感率为56.52%,停止用药2~3h后,敏感症状消失.结论:家用过氧化脲凝胶治疗氟斑牙着色斑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作者:张慧;吉爱红;邓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量前牙宽度问的比值,研究其间是否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为临床美学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实验对象常规取模,倒模,利用圆规及游标卡尺在模型上测量前牙的近远中宽度.多次测量,得到每个前牙宽度的平均值.使用SAS6.12软件包对相关数据分别进行团体t检验、配对t检验及REG回归分析.结果:上、下颌前牙宽度间的比值为0.618或1.618,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宽度阃的相关系数有显著差异(P=0.0001).结论:上、下颌前牙宽度间不存在黄金比例,但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尹吾琛;郑元俐;许全林;季佩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陕西省老年人群口腔健康行为和习惯,为开展老年人群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在陕西省抽取65~74岁老年人405例,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喝茶以及日常口腔卫生行为习惯等.所有数据输入Epi data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受调查者每天进食新鲜水果、甜点心、糖果,巧克力、糖水、果汁、碳酸饮料和含糖奶制品的人口比例分别为27.5%、14.3%、6.6%、17.0%、0.7%、0.5%和39.5%;其中每天进食新鲜水果、饼干,蛋糕,面包等甜点心、含糖奶制品的人口在城市显著高于乡村(P<0.01).每天吸烟、喝酒、饮茶的人13比例分别为31.4%、33.8%和70.6%;吸烟、喝茶的城市人口比例高于乡村,男性多于女性(P<0.01);喝酒者男性较女性多(P<0.01).而在城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天刷牙频率在1次以上的人口占55,8%:79.3%的人未使用过牙签;牙线的使用率仅占0.7%;城市人口的刷牙率和牙签的使用率多于乡村人口.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为29.1%,在城乡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陕西省老年人群与口腔健康相关的行为和习惯尚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作者:黄瑞哲;孙妍;田剑刚;钟翠翠;阮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将整体式腭托(牙合)导板应用于获得性下颌骨缺损伴全舌、口底切除患者的修复,评价其修复效果.方法:通过对1例下颌骨伴全舌、口底切除患者设计制作整体式腭托殆导板,评价其在恢复患者部分生理功能和减轻患者术后继发畸形及下唇唇炎中的临床效果.结果:该患者经过整体式腭托(牙合)导板修复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修复体固位良好,患者外形得到较好恢复,吮吸功能改善,继发畸形及下唇内陷均得到控制.结论:整体式腭托(牙合)导板在获得性下颌骨缺损伴全舌、口底切除患者的修复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蒋永林;李杰;孙健;张富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下颌第二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变异大.作者报告1例进行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根有3个根管,近中中根管位于近中颊根管和近中舌根管之间.根管系统的解剖对根管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如遗漏根管,可导致根管治疗失败.
作者:张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