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氟对大鼠切牙成釉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斑牙的发病机制,并通过比较给氟组与加褪黑素组MMP-20、TIMP-2表达的差异,探讨褪黑素是否对氟斑牙的发生有拮抗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A)、低氟组(B)、高氟组(C)、低氟组加褪黑素组(D)、高氟组加褪黑素组(E)和对照组加生理盐水组(F),建立氟斑牙动物模型.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浓度的氟及褪黑素对大鼠切牙成釉细胞的形态及MMP-20、TIMP-2表达的影响,采用MetaMorph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12.0软件包,分别进行图像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给氟组大鼠切牙牙面出现白垩色改变,可见釉质表面横纹;成釉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成灶性堆积,可见空泡性变;MMP-20、TIMP-2在分泌期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均有表达,MMP-20在低氟组、高氟组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低氟组和高氟组之间无显著差别;TIMP-2在对照组和高氟组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和低氟组、低氟组和高氟组表达均无显著差别(P>0.05).褪黑素组与未加褪黑素组两者的表达无显著差别.结论:过量氟可抑制MMP-20的表达,使MMP-20/TIMP-2的表达失衡,成釉基质蛋白清除延迟,导致釉质矿化不良,形成氟斑牙,褪黑素对氟斑牙的形成无拮抗作用.
作者:张雪莉;席淑华;郭晓英;程广岩;张颖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颜面赝复体配色颜料的适合加入量.方法:以MDX-4-4210硅橡胶为基质,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以未添加颜料的MDX-4-4210硅橡胶为对照,在相同条件下,对添加镉黄颜料浓度分别为0.1、0.15、0.2、0.25和0.3wt%的MDX-4-4210硅橡胶进行拉伸性能、撕裂性能和硬度等机械性能测定.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颜料添加量的增多,MDX-4-4210硅橡胶扯断强度、扯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和硬度均下降,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永久变形率(3min后)几乎不发生改变,各组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即硅橡胶的弹性性能相对稳定.结论:配色颜料加入量能够改变硅橡胶的机械性能.当颜料浓度大于或等于0.2wt%时,其机械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作者:苏方;赵铱民;冯志宏;潘景光;邵龙泉;邹石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体外pH循环实验,研究不同方法邻面去釉后釉质表面的粗糙度.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健康前磨牙30颗,分为3组,每颗牙随机选择1个邻面为实验面,另1个邻面为对照面.3组实验面的邻面去釉方法依次为碳化钨钢车针去釉后Sof-Lex系统抛光、碳化钨钢车针去釉后用10%马来酸配合So-Lex系统抛光、碳化钨钢车针去釉后Sofl-Lex 系统抛光并应用氟保护剂.全部样本进行体外pH循环60d.用粗糙度轮廓仪测量邻面釉质的表面粗糙度,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组实验面的表面粗糙度均大于对照面.差异显著(P<0.01);3组实验面之间表面粗糙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第2、3组实验面的釉质表面较第1组平滑.结论:邻面去釉后,釉质表面粗糙度增加,建议临床操作时局部应用氟化物.
作者:赵丙姣;吴海苗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桩表面2种黏结剂涂层方法对纤维桩-核树脂黏结性能的影响.方法:36根纤维桩随机分为3组,桩表面分别做3种处理.A组不处理,作为对照;B组于桩表面涂双固化黏结剂XP BondTM并光照固化;C组在桩表面涂XP BondTM,使其自固化.处理后的纤维桩与Definit Core 树脂黏结制成棒状试件,分别于水存24h和1个月后进行微拉伸强度(microtensile bonding strength,μTBS)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μTBS的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水存24h后,C组的μTBS[(17.03±6.01)MPa]显著高于A组[(9.64±4.59)MPa]和B组[(11.99±6.07)MPa],P<0.05;水存1个月后,3个实验组间的μTBS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水存1个月后的μTBS分别为(8.17±4.25)MPa和(9.85±4.11)MPa,均比水存24h后的值显著降低(P<0.05),且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明显的界面裂缝.结论:黏结剂桩表面涂层对纤维桩-核树脂的即时黏结强度的作用因黏结剂的固化方式而异,2种桩表面涂层方法均会降低纤维桩-核树脂的黏结持久性.
作者:张凌;陈吉华;李芳;王迎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2种光固化灯对3种复合树脂聚合收缩的影响.方法:相移投影栅形貌测量仪测量Z100、Z250、AP-X 等3种复合树脂在卤素灯和发光二极管同化灯开始固化后50s及开始固化后400s的树脂聚合收缩量.使用SPSS12.0 软件包对 QTH 及LFD 固化组聚合收缩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开始固化后50s和400s,QTH同化灯和 LED 固化灯固化Z100、Z250树脂产生的聚合收缩量有显著差异,QTH 固化灯固化Z100、Z250树脂产生的聚合收缩量显著大于LED固化灯(P<0.05),QTH和 LED 固化灯固化 AP-X 树脂产生的聚合收缩量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ED及QTH固化灯固化Z100、Z250树脂产生的聚合收缩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LED及QTH固化灯固化 AP-X 产生的聚合收缩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邓小林;张保卫;陆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相关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以模拟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局部损害的免疫应答环境,为进一步体外研究OLP提供较可靠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正常口腔黏膜角质形成细胞,利用磁珠阴性分选法获取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利用MTT法测定T细胞增殖,利用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采用SAS.6.12软件包中的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达PD-L1、PD-L2的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组T细胞的增殖程度比T细胞单独培养组高(P<0.05),共培养组较T细胞单独培养组IFN-γ分泌水平升高(P<0.01).结论:表达PD-L1、PD-L2的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共培养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OLP局部损害的免疫应答环境.
作者:李琴;杜观环;唐国瑶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敲除的突变株,研究该基困缺陷对于生物膜多糖基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向生物膜培养悬液中加入与细菌直径相近的磁性小珠,利用这些小珠由于生物膜约束而在磁场中位移受限的原理,采用生物膜定量分析仪,定量比较luxS突变株与野生株在利用外源性碳水化合物合成生物膜多糖基质能力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Dunnet双侧t检验.结果:变异链球菌luxS基因突变株与野生株均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合成胞外多糖基质,且外源性糖的加入可显著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在加入1%蔗糖时,2菌株生物膜均在1h内迅速形成,而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加入1%葡萄糖时,两菌株的生物膜形成速度均有所加快,突变株的改变则更为明显.结论:luxS基因参与调节细菌对多糖基质代谢的过程,而其对于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也更多是通过调节多糖基质代谢实现的.
作者:王倩;唐子圣;马瑞;刘正;朱彩莲;黄正蔚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利用牙周细胞体外创伤模型,探讨 MTA、银汞合金和 IRM 对人牙周韧带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皿中形成人牙周韧带细胞的融合培养物,以机械方法去除宽3mm的细胞层条带形成体外创伤模型.在受损培养物中,分别加入以上3种根尖倒允填材料的浸提液,并以含有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作为阳性对照组,含有0.1%胎牛血清的培养液作为阴性对照组.继续培养2、6、9d,对每个时间点细胞增殖能力和对创面的覆盖能力进行检测,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2天时,细胞增殖能力为MTA组>银汞合金组≈IRM组;第6天和第9天时,细胞覆盖能力为MTA组>银汞合金组>IRM组(P<0.05).结论:3种材料中,MTA的生物相容性好,其次是银汞合会,而IRM差.
作者:李玲;王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蛋白酶抑制剂MG-132诱导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常规培养Tca-8113细胞,实验分为5组,3个实验组分别加入MG-132,终浓度为10.0、20.0、30.0μmol/L;阳性对照组加入毒胡萝卜素,终浓度为5.0μmol/L;阴性对照组加入1640培养液.培养24h后,Hoechst 33258 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GRP78 mRNA,Western 印迹检测caspase-12 蛋白的表达,ELISA 法检测人泛素蛋白连接酶E3浓度.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G-132作用Tca-8113细胞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MG-132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随MG-132浓度升高而逐渐升高,存在浓度依赖性;MG-132 组 GRP78 的 mRNA 及caspase-12蛋白表达增强;MG-132 组人泛素连接酶E3的浓度分别为28.75±2.28、18.16±0.65、8.85±0.72.结论:MG-132可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诱导Tca-8113细胞的凋亡,MG-132可抑制人泛素连接酶E3的表达.
作者:刘宪斌;陈双峰;陈海英;张彬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区快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建立可靠的实验平台.方法:选择8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4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牵张完成后即刻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张成骨区;另外4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结果:接受牵张成骨手术的4只犬,双侧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1cm,前牙出现反合,无实验犬死亡.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实验组牙移动显著快于对照组,X线观察实验组牙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组织学观察压力侧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以Beagle犬为实验对象,用成品牵张成骨器借助种植支抗钉和自制的牙移动装置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可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
作者:娄新田;房兵;沈国芳;江凌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充填治疗非龋性颈部缺损时,洞型设计、窝洞深度及充填材料和咬合调整因素的影响.方法:构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其颊侧颈部有不同洞型(楔形、矩形和弧形)和窝洞深度(0.5mm、1.0mm和1.5mm),模拟用玻璃离子黏固剂(GIC)、复合树脂和银汞合金充填,计算模型在正常(牙合)的侧向、垂直向加载及创伤(牙合)的侧向、垂直向加载时,应力值和应力分布.结果:正常(牙合)颊侧颈部主要为拉应力,近根尖向出现压应力,应力分布较均匀:创伤(牙合)时主要也为拉应力但应力集中,且较正常(牙合)产生更大的应力.2种咬合状态在侧向加载都比垂直向产生更大应力和加重应力集中.不同窝洞深度间应力差异小,但有深度加深、应力变大的正相关性.深度0.5mm、1.0mm的楔形、弧形和矩形洞型差异小.但在1.5mm时,矩形洞型产生的应力远大于楔形(约4倍),楔形洞型应力略大于弧形(0.8~4.1MPa).相同条件下,银汞合金充填体界面应力值大于GIC和复合树脂(3-9倍),GIC小于复合树脂(0.2~2.4MPa).结论:窝洞较浅时,洞型不是影响治疗的首要因素,窝洞较深则应避免矩形洞型.
作者:皇甫若奇;徐晓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抑郁心理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慢性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对照组),通过抑郁体验问卷(DEQ)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上述2组的每一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测试并计算每份问卷的分值,然后计算各组的依赖性因子(DEQ-A)、自我批评因子(DEQ-Ⅰ)和SDS的平均分值.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SDS平均分值在慢性牙周炎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DEQ-A和DEQ-Ⅰ的平均分值在慢性牙周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在重度慢性牙周炎人群中DEQ和SDS的平均分值较轻度者都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抑郁心理与慢性牙周炎有一定关系;重度与轻度慢性牙周炎比较,患者的DEQ-A、DEQ-Ⅰ和SDS的平均分值均增加;与牙周健康组比较,其情感依附性抑郁因子和内射性抑郁因子的平均分值均增加.
作者:唐云环;曹放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患者损害组织中浸润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BV基因的取用格局.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OLP患者损害组织中浸润的T细胞和外周血中T细胞TCR BV基因的取用格局.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0软件对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43例OLP患者的损害组织对BV4、BV14和BV18基因的取用显著高于39例OLP患者外周血对这些BV基因的取用.结论:OLP患者损害组织浸润的T细胞优势取用BV4、BV14和BV18基因,提示带有BV4、BV14和BV18基因的T细胞参与了OLP的发病.
作者:姚辉;李慧源;周永梅;沈雪敏;唐国瑶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免疫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OSCC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7例处于不同临床分期的OSCC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IL-8水平.检测结果以-x±s表示,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OSCC肿瘤组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Ⅲ、Ⅳ期OSC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有颈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1).结论:血清IL-8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OSCC临床检测指标.
作者:顾文莉;杨佳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智牙拔除后,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充填拔牙窝,修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患者在阻生智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组织工程骨微粒(小牛无机松质骨Bio-oss、倍骼生PerioGlasf?)于牙槽窝内,术后定期随访,并从临床和X线影像检查比较术后1、12周时,第二磨牙远中牙龈附着水平和牙槽嵴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周时,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后即刻植入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有利于保持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的高度.
作者:陈志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颅面形态的影响.方法:测量89对双生子女童的头颅侧位片.采用混合纵向观察法,终得到有效双生子对数183对(其中同卵110对,异卵73对).利用双生子法对切牙位置做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纵向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6个切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环境因素作用(P<0.05),角度LI-MP有显著家族遗传因素作用(P<0.05).结论:单纯的牙位置关系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弱,但遗传对切牙位置的影响需予以重视.
作者:吕靖;彭静;邓辉;曹采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采用上颌快速扩弓技术与下颌后牙后倾技术相结合的非减数治疗模式治疗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患者后所引发的牙骨性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方法:收集9例符合安氏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特征的青少年患者,平均年龄13.4岁,上颌平均拥挤度为(6.7±2.8)mm,下颌平均拥挤度为(2.6±0.4)mm.采用Hyrax上颌快速扩弓装置及固定矫正装置予以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比较,SNA增大1°,A点前移1.69mm,SNB减小0.69°,B点后退1.88mm.两者相结合,导致ANB增大1.69°(P<0.05);下颌平面下旋1.50°,Y轴角增大0.88°,表明下颌出现下旋(P<0.05);上切牙唇倾度增加4.75°(P<0.05),下切牙唇倾度无明显变化;鼻唇角无明显变化,上唇位置前移1.00mm(P<0.05),下唇位置后退0.63mm,使得上、下唇突度的差异度减小(P<0.05).结论:该治疗模式有利于患者矢状向骨性关系及上、下唇关系的改善.
作者:陈林玲;游清玲;杨一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回顾1978年-2009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专科门诊的口腔白斑病例,统计口腔白斑癌变率和癌变时间的基线资料,同时评价影响口腔白斑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SAS6.12软件包对合适的病例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寿命表法和乘积极限法)和Cox回归,分析和描述口腔白斑的癌变率和影响因素.结果:576例口腔白斑中,男350例,女226例,66例癌变,男女各33例,总癌变率为11.46%.适合生存分析和Cox回归的病例共267例,根据病程计算1年癌变率(寿命表法、乘积极限法)为(0.40±0.40%、(0.86±0.61)%,2年癌变率上升至(2.84±1.15)%、(2.93±1.18)%,5年癌变率达(11.28±2.70)%、(11.31±2.71)%.在多因素分析得出的Cox回归模型中,部位和年龄是影响口腔白斑癌变的主要因素.结论:口腔白斑的癌变率与随访时间有关,影响癌变的主要因素是发病部位和年龄.
作者:王宇峰;尚书;周曾同;唐国瑶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激光焊点对金瓷界面结合的影响分析与临床评价,探讨激光点焊技术在固定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Herapuls激光点焊机对200例存在缺陷的冠桥行点焊修补,再行烤瓷修复.结果:200例不同材料、不同缺陷原因的问题冠桥,经分类点焊修补调整后,均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经1a随访,无焊接点处崩瓷、断裂.结论:激光点焊对金瓷界面修复无直接影响,此技术可以解决冠桥制作中的常见问题.
作者:翁佳炜;戴文安;邬雪颖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运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对口腔领面部肿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NRS2002在口腔领面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筛查出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59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询问病史、近期进食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测量身高、体重,并测定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参照NRS2002对患者的具体要求,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d及7d分别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术后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营养干预.比较营养治疗7d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前患者营养风险的检出率为27.1%,术后1d则提高到71.2%.与术前相比,术后营养风险显著上升(P<0.05),且患者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术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营养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营养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干预7d后,对照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中除血红蛋白略有下降外,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较干预前略有上升,其中前白蛋白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除血红蛋白略有下降外,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营养干预后,再次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干预后的NRS2002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NRS2002能方便、快捷地反映口腔颌面部肿瘤住院患者手术前的营养风险,且术后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感染性并发症,改善预后.
作者:姚嘉晖;张美芳;张海峰;马蓓蕾;殷秋明;唐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并使用上颌发育不足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前方牵引力值对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以期为上颌前方牵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例9岁上颌发育不足的女性志愿者,采用螺旋CT扫描、数据传输与转录、Mimics10.0软件建立颅上颌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10.0软件,在上尖牙近中牙槽骨处加载与水平面呈向下30°的3~8N前方牵引力,分析颅上颌复合体的位移变化和内部应力分布.结果:不同力值下,N、A、ANS点在Y、Z向位移趋势一致,上颌骨向前上方移动;上牙弓后牙区近中向位移;随牵引力的增大,位移量及颅上颌复合体范式应力和大主应力也增大.当牵引力大于5N/侧时,各向位移及应力更显著.结论: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可产生颅上颌复合体的前上方向位移以及上牙弓缩窄.慎用>5N的牵引力.
作者:邹敏;林伟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连续波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行根管充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前牙单、直根管患牙50颗为研究对象,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锉预备至F3锉,随机分为2组,每组25颗患牙.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显微镜下连续波热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应用术后即刻X线片和术后2年X线片分别进行2组患牙根管充填质量和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充填质量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根管显微镜下操作的充填质量高于常规充填操作(P<0.05).术后2年复查显示,显微镜下操作的根管治疗成功率与常规操作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显微镜进行连续波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根管,能有效提高根管充填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薛明;詹福良;于静涛;仇丽鸿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7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术后的缺损,其中舌癌32例、颊癌16例、口底癌10例、牙龈癌9例、口咽癌8例、面部皮肤癌1例,评价移植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76例皮瓣中,74例移植皮瓣成活,2例坏死,成活率为97.4%.成活皮瓣术后效果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运可靠,可切取面积大,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郭峰;闵安杰;蒋灿华;翦新春;陈新群;苏彤;唐瞻贵 刊期: 2011年第01期
本文主要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牙学院(以下简称UCLA)开设的综合素质相关课程中的<行为科学导论>、<患者管理学>及<牙科学的循证方法>3门课程作相关介绍,深入探讨3门课程的内涵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改革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在课程设置种类、课时数及开设时机等方面,比较了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与UCLA的综合素质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发现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开设的综合素质课程涵盖内容较少、课时数不足并且开设的时机较晚.建议国内口腔医学院校逐渐开设此3门综合素质相关前沿课程,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作者:商思霞;孙惠强;邓艳南;邵琦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