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6-7248
  • 国内刊号:31-1705/R
  • 影响因子:0.77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61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
  • 口腔科学
上海口腔医学杂志   2013年4期文献
  • 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早期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观察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植入早期破骨细胞的产生,探讨破骨细胞变化与骨改建的关系.方法: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4组,在胫骨近心端近骺板处植入微种植体1颗,分别于植入3、7、14、28 d后处死(每组5只).HE染色观察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标记破骨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种植体植入3d后,种植体骨接触区可见大量红细胞、炎症细胞、间叶细胞和骨碎屑,无明显破骨细胞.7d后,编织骨新生,呈颗粒状,破骨细胞位于骨陷窝中.14 d时,大量新生的编织骨呈网格状,破骨细胞增多,骨改建明显.28 d时,编织骨成片状,与层状骨相连,破骨细胞数目减少.TRAP染色半定量分析显示,破骨细胞数目在14 d时达到高峰,各时间点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早期破骨细胞产生,在新骨生成的活跃阶段破骨细胞数目增多,提示破骨细胞参与微种植体周的骨改建过程.

    作者:张薇;郭佳佳;朱文倩;唐国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双端固定桥修复基牙及支持组织的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加载时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固定桥力学行为的改变,为临床压低基牙后再进行牙体预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健康人上颌骨、牙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二维图像,通过Mimics10.01、Ansys13.0等图像合成、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基牙牙槽骨水平吸收10%,上颌后牙分别压低0、0.5、1.0、1.5、2.0 mm后双端固定桥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在1个咀嚼周期0.875 s内连续性施加垂直向、斜向(颊向与舌向)载荷作用,比较压低基牙前、后修复体、牙、牙周膜及硬骨板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压低量增加,修复体、牙体应力发生一定改变,这一改变与修复体结构、牙体结构有很大关系.牙周膜及硬骨板面积增大,整体应力有所降低.在一个动态载荷周期内,随着时间的积累,牙、修复体、牙周膜、硬骨板的应力均逐渐增大,在斜向载荷作用下,应力达到峰值,卸载终期仍有少量的应力残余.结论:采用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降低了修复体、牙、牙周膜、硬骨板的应力.在1个咀嚼周期中,基牙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具有时间依赖性,侧向(牙合)力对其影响大于垂直向(牙合)力,且1个咀嚼周期结束时,基牙及支持组织有应力残余.随着基牙压低量的增加,残余应力减少.

    作者:朱霖;徐培成;鲁刘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渗透技术及抛光对人工早期釉质龋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釉质龋形成后,渗透树脂治疗后不同抛光处理对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抛光系统提供参考.方法:制取牛下切牙唇面样本54个,随机分为6组,设健康釉质组、早期釉质龋组,其余4组先用部分饱和酸缓冲系统形成早期釉质龋,然后进行渗透树脂治疗,根据抛光与否和抛光工具种类(橡皮杯、抛光碟、矽粒子)进行分组.采用表面粗糙度轮廓仪PGI800测量各组样本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参数取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和轮廓大高度(Rz).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釉质龋组较健康釉质组表面粗糙度均值略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釉质龋渗透树脂治疗后,不抛光组表面粗糙度显著高于早期釉质龋组(P<0.05);渗透树脂治疗后,3种不同工具抛光组之间两两比较,表面粗糙度无显著差异(P>0.05);各抛光组较未抛光组表面粗糙度均减小,差异显著(P<0.05);各抛光组与早期釉质龋组相比,表面粗糙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龋进行渗透树脂治疗后,表面粗糙度明显升高,需要进行抛光处理,使用橡皮杯和粒度较小的抛光碟抛光,是较有效的表面处理方法.

    作者:袁昌青;窦国文;邓婧;耿国梁;孙培;曹颖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切牙颈部穿髓型缺损唇、舌面入路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颈部穿髓型缺损的切牙,在唇侧和舌侧不同开髓入路下的牙体受力情况,探讨唇侧入路在抗折力方面是否具有优势.方法: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采用Mimics、Catia、Ansys软件建立上切牙模型,分别用唇、舌侧2种入路及直接树脂充填、纤维桩树脂修复、纤维桩全瓷冠修复3种不同修复方式,对其施加载荷,比较缺损部位及髓腔根管表面应力分布和大Von Mises值,采用Ansys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实验条件下,直接树脂修复时,唇、舌侧入路无明显区别;纤维桩复合树脂修复时,唇侧入路可以转移牙体应力集中部位,降低缺损处牙体折断几率而增加根折几率;桩冠修复可有效分散缺损处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牙体从缺损处折断的几率.结论:对于颈部穿髓型缺损的切牙,直接树脂充填时,唇、舌侧入路均可采用;纤维桩树脂修复和桩冠修复时,分散了牙体应力的集中,而唇侧入路较舌侧入路更为明显.

    作者:苏凡;赵莹;苏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种牙科石膏模型喷雾消毒效果的比较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喷雾消毒剂对牙科石膏模型的消毒效果.方法:自制2.5 cm×2.5 cm×1 cm的石膏试件并消毒,表面涂布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变异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混合菌液,分别用麦瑞斯消毒液和戊二醛消毒剂对样本进行喷雾法消毒,5 min和15 min后取样、接种、培养,进行菌落计数,并与另一组染菌而未消毒者进行比较,以评价消毒剂的消毒效果.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麦瑞斯消毒液喷雾消毒5 min,可有效消灭所有的样本菌,且15 min后仍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消毒效果显著优于戊二醛消毒剂.结论:麦瑞斯喷雾消毒剂对石膏模型的消毒效果快速而有效.

    作者:张屹;傅远飞;徐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抗菌肽rHBD3对义齿软衬材料表面白色念珠菌黏附性能的影响

    目的:初步评价重组人β防御素3(rHBD3)对附着于义齿软衬硅橡胶材料表面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方法:在软衬硅橡胶试件上面接种0.1 mL的白色念珠菌,然后将试件分别浸泡在25 μg/mL rHBD3和5.25%NaClO溶液中5、10、30、60 min.将接种过菌液的一面的试件放置在BHI琼脂培养板上15 s.隔天计算菌落数,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HBD3对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细菌生物膜的作用.结果:白色念珠菌菌落数在rHBD3作用不同时间后,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30 min后,rHBD3与5.25%NaClO组间无显著差异.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在rHBD3作用30 min后,SYTO9/PI染色显示死菌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rHBD3不仅能够消除软衬表面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的感染,而且对其形成的细菌生物膜也有很好的抑菌效果.rHBD3用于软衬材料的清洁维护,为预防义齿性口炎的发生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石勇;宋玮;刘晓芳;高利敏;宋光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下颌第一磨牙分根后单冠与联冠修复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研究下颌第一磨牙分根后2种修复方式对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和Mimics 、Geomagic、UG处理图像,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分根术后单冠和联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计算正常下颌第一磨牙及2种修复方式下牙体和牙周组织的应力.结果:垂直载荷时,2种修复模型与正常磨牙牙体、牙周应力分布相似;牙体应力极值和牙周膜大主应力值均增加,单冠模型增幅较大.斜向载荷时,联冠模型与正常磨牙牙体、牙周应力分布相似,单冠模型远中根及牙周膜颊侧根下半部应力集中区增大;牙体应力极值和牙周膜大主应力值均增加,单冠模型增幅较大.结论:下颌第一磨牙分根术后选择联冠修复更为合理.

    作者:王桃;李可;邱晓霞;周琳;莫三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钴铬钼合金对L92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牙科用钴铬钼合金对L92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制备医用纯钛、钴铬钼合金、钴铬合金、镍铬合金的浸提液,在浸提液与L929细胞作用24 、48、72 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通过CCK-8实验评定4种材料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评价材料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L929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时间点除镍铬合金组可见少量细胞核固缩,呈现轻微中毒状态外,其余3组细胞生长情况良好;钴铬钼合金组在各时间点的OD值、细胞凋亡率、细胞黏附数量均显著低于医用纯钛组(P<0.05),而高于钴铬合金组(P<0.05)和镍铬合金组(P<0.05);观察期内,医用纯钛组、钴铬钼合金组、钴铬合金组细胞毒性均为1级,镍铬合金组为2级,表现为轻微毒性.结论:钴铬钼合金对L929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无明显不良影响,符合口腔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周群;苗磊;冯靖雯;余和东;郭蕾;林晓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复合树脂、玻璃离子对人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常用复合树脂、玻璃离子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巨噬细胞增殖活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诱导培养人的单核血细胞株THP-1,获得巨噬细胞,MTT法测定2种常用复合树脂材料Filtek Z350(3M)、Filtek P60(3M)和玻璃离子材料的24h浸渍液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ELISA试验检测各组材料浸渍液对细胞分泌IL-1细胞因子活性的影响.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种复合树脂材料浸渍培养液对体外培养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检测各材料对巨噬细胞分泌IL-1的影响,2种复合树脂材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玻璃离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合树脂对人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活性有显著影响,可能与复合树脂充填产生牙本质敏感症状有关.玻璃离子对人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可能会促进炎症发展.

    作者:龚瑜;杨荣强;杨红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载辛伐他汀β-磷酸三钙支架复合脂肪干细胞修复兔颅骨缺损

    目的:应用辛伐他汀(simvastatin)作用于脂肪干细胞,研究其对细胞生长、成骨、成血管分化的影响;利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三维支架材料负载辛伐他汀,与脂肪干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用于兔颅骨缺损模型的修复.方法:原代培养兔脂肪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rASCs),分别以含0、0.01、0.1和1 μmol/L辛伐他汀的培养液培养,计数法检测细胞数目;以0、0.05、0.1 μmol/L浓度辛伐他汀培养ASCs,1、7d后,实时定量PCR检测成骨、成血管基因的表达(RUNX2、OPN、OCN、VEGF);7 d后行ALP染色;14 d后行茜素红染色.12只新西兰大白兔颅顶双侧8mm缺损,分别以4组材料修复(A:β-TCP,B:β-TCP/Cell,C:β-TCP/Sim,D:β-TCP/Cell/Sim),每组6例,植入8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0.05 μmol/L辛伐他汀对脂肪干细胞RUNX2、OCN、OPN和VEGF等成骨、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 Kossa染色更为明显;植入体内8周后,β-TCP/Cell/Sim组材料的成骨面积显著大于其他3组.结论:0.05 μmol/L辛伐他汀在体外对ASCs具有明显的促成骨作用,载辛伐他汀β-TCP复合脂肪干细胞可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徐恋祎;孙小娟;张秀丽;金玉琴;吴玉琼;蒋欣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NF-κB在牙髓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小鼠成骨细胞白介素6表达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牙髓卟啉单胞菌(P.e)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l白介素6(IL-6)表达中的作用.方法:10 mg/L P.e-LPS刺激MC3T3-El细胞不同时间后,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F-κB核易位情况和BAY-117082对NF-κB核易位抑制情况,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Y-117082对MC3T3-El细胞的IL-6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结果:在静息状态下,NF-κB定位在胞质中,10 mg/L P.e-LPS刺激MC3T3-El细胞30 min后即引起NF-κB快速的核易位;60 min后,大部分NF-κB重新定位在胞质里,10μmol/L BAY-117082预处理1h可抑制P.e-LPS引起的NF-κB核易位,降低P.e-LPS诱导MC3T3-El细胞IL-6 mRNA表达水平和IL-6蛋白的分泌水平,其中,蛋白分泌水平从(774.983±6.585) ng/L降低至(377.384±14.620) ng/L(P<0.01),而BAY-117082单独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P.e-LPS可诱导MC3T3-El细胞中NF-κB的核易位,P.e-LPS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途径诱导MC3T3-El细胞产生IL-6.

    作者:于雅琼;郭佳杰;仇丽鸿;吕游;贾舸;郭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表兄链球菌的检测与儿童猛性龋的关系

    目的:探讨表兄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S.sobrinus)与儿童猛性龋的关系.方法:根据前期郑州市区猛性龋调查结果,随机抽样选择3~5岁儿童66例,其中猛性龋、普通高龋及无龋组各22例.采用TYCSB培养基作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及S.sobrinus初步筛选,结合生理生化鉴定,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作终鉴定.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实验组与对照组S.mutans和S.sobrinus的检出率进行x2检验,组间均数作t检验.结果:S.sobrinus在各组儿童牙菌斑中均不能脱离S.mutans而单独检出,猛性龋组S.mutans检出率高于高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2组儿童S.sobrinus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猛性龋组与无龋组S.mutans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S.sobrinus检出率差异显著(P< 0.01).同时检出S.mutans和S.sobrinus的样本,其猛性龋的发生率及龋失补牙数、龋失补牙面数和平滑面龋均数与只能检出S.mutans及2种细菌均不能检出的样本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mutans与S.sobrinus是儿童猛性龋的主要致病菌,S.sobrinus与儿童猛性龋的发生有关.S.sobrinus对儿童猛性龋的发生、发展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云霞;刘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交叉象限与上、下半口龈下刮治对龈沟液IL-27水平的影响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龈沟液中IL-27的浓度,探讨IL-27在牙周炎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交叉象限刮治)和B组(上、下半口刮治),每组30例,另选牙周健康者30例为C组(对照组).A组和B组于基线和治疗后1、2、3周分别取样,记录每例患者的各项牙周临床指标.ELISA法检测龈沟液IL-27的浓度.应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第2、3周,A、B2组的PD、AL、BI、PLI均有明显改善,各分组象限与基线比较IL-27浓度均升高,而A组PD、AL、BI及IL-27浓度的变化较B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3周各分组象限IL-27浓度与C组无显著差异.IL-27浓度与PD、AL、BI、PLI呈负相关.结论:龈沟液IL-27可作为牙周病防治及疗效评估的潜在靶分子,交叉象限与上、下半口龈下刮治相比,短期效果更显著.

    作者:韩佳佳;刘明朋;靳赢;刘迪昕;方絮;林晓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牙冠延长术模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

    目的: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牙冠延长术手术模板的设计与制作,初步探索可行的方案.方法:利用三维扫描仪对1位需行牙冠延长术患者的上颌牙列石膏模型进行扫描.遵循龈缘形态的美学原则,结合患者口腔实际情况,对点云数据进行编辑,生成代表龈缘形态的3D曲线.按照曲线位置确定模板区域,通过抽壳等操作获取模板的三维数据模型.后将数据导入快速成型机,加工出树脂模板.结果:初步实现了牙冠延长术手术模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提高了术中定位切口的速度和准确性.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制作牙冠延长术模板,为科学设计龈缘的位置和形态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作者:赵彦博;吴琳;唐晓琳;郭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NA修复基因ERCC4 rs6498486、ERCC5 rs751402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4、ERCC5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33例经组织学确诊的唾液腺肿瘤病例和142例按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ERCC4 rs6498486与ERCC5 rs751402 2个多态基因型进行检测,应用SPSS18.0软件包中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基因多态性与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关系评估.结果:与(CC+CT)型相比,ERCC5 rs751402多态纯合TT型携带者唾液腺肿瘤发病风险降低(OR=0.45,95% CI:0.21,0.9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唾液腺肿瘤病例组与对照组间ERCC4 rs6498486多态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携带ERCC5 rs751402多态TT型个体唾液腺肿瘤的发病风险可能降低.

    作者:孟雪;王秋旭;陈莫耶;秦刚;王宇鹏;刘维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BBM骨替代材料在上颌窦外提升中的三维影像学研究

    目的:通过螺旋CT数据的三维重建与测量,评估用含量为100% DBBM无机牛骨(Bio-Oss)充填材料进行上颌窦提升后提升区组织的体积稳定性.方法:对12例用100% DBB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一期植骨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与6个月行提升区的螺旋CT扫描,将CT数据通过SurgiCase CMF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与测量,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充填区体积的变化.数据计算由Stata10软件包完成.结果:充填物总体积平均减小19.40%.其中,颊腭向宽处平均减少0.29%,近远中向宽处平均减少5.87%,垂直向高处平均减少14.32%.结论:DBBM在术后6个月内有一定的体积收缩,以垂直向为显著.

    作者:郭雪华;姜茜;阮宏;罗英;余优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牙周炎患者行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修复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伴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5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平均(5.95±1.19)mm.采用经牙槽突进路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s@种植体47颗,分别于3~6个月后行上部修复,随访期为6~30个月,通过影像学及临床PD、PLI、BOP等评价指标,评价种植体修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5.74%,45颗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良好.术中2颗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26%.随访期内,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良好,PD平均为(3.22±1.07)mm,平均累积边缘骨丧失为(1.38±0.59)mm.结论: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短期疗效可靠,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运昕;李超伦;束蓉;谢玉峰;刘晓峰;刘大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体冠突移植在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冠突移植在颞下颌关节强直关节重建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9例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应用自体冠突移植关节重建术式治疗,间隙插补物采用自体关节盘或口腔生物膜,比较术前、术后开口度、咬合情况和锥形束CT检查结果.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大开口度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无改变,在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复发.锥形束CT显示,移植冠突与下颌支骨性愈合,移植的冠突顶端变圆钝,向髁突形态转变.结论:自体冠突移植关节重建术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有效术式.

    作者:谢庆条;黄旋平;江献芳;杨媛媛;李华;林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和牙槽骨开窗发生率的锥形束CT研究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高(21.23%),上中切牙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良;王博;房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体动脉在腮腺导管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缺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截取一段颞浅动脉,重建缺损的腮腺导管;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复诊,检查患者腮腺局部有无肿胀、涎瘘,导管是否通畅.结果:6例患者腮腺局部无肿胀,无涎瘘,腮腺导管通畅,腮腺分泌功能正常.结论:以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架,采用自体动脉重建腮腺导管缺损效果良好.

    作者:池宇峰;王维;谭锡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PBL教学模式在牙体牙髓病科研究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到牙体牙髓病科研究生岗前培训中,以提高教学质量.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2008-2012级共30名硕士研究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分别采用PBL、传统授课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授课,通过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PBL组在基础知识、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口腔检查3方面的分数高于LBL组,但两者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病例分析、口腔操作、理论成绩总分、实践成绩总分、总成绩5方面的分数高于LBL组,两者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参与PBL教学的学生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结论: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适用于研究生岗前培训.

    作者:邵丽娜;王雪梅;仇丽鸿;詹福良;薛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IgG4相关硬化性腮腺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通过对1例IgG4相关硬化性腮腺炎疾病的诊治的介绍和相关文献的回顾复习,增加国内口腔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作者:张青;方利华;平金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颊黏膜非典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间叶来源的肿瘤.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56岁男性患者的颊黏膜非典型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组织学不典型区域为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4个/HPF).完全切除后,长期随访非常重要.

    作者:裴婧;陈蔚华;贾云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排龈膏和排龈线在固定义齿修复中应用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排龈膏和排龈线在固定义齿修复中对牙龈保护、牙体预备、印模清晰度及修复体适合性的作用.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中文口腔医学杂志.偏倚风险评价由2位评价者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标准独立完成,同时独立进行数据提取.运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患者1153例,9个研究均为中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排龈膏能够明显保护基牙牙龈健康[RR=1.05,95% CI (1.00,1.11),P=0.04],提高临床医师对牙体预备满意度[RR=1.17,95% CI (1.07,1.28),P=0.0008],提高印模及模型清晰度[RR=1.08,95% CI(1.03,1.13),P=0.0009],且与排龈线相比,有相似的修复体适合性[RR=1.07,95% CI (0.96,1.19),P=0.21].结论:排龈膏在保护基牙牙龈健康、提高口腔医师对牙体预备满意度和提高印模及模型清晰度方面优于传统排龈线,在提高修复体适合性上也不逊色于传统排龈线,但还需要多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作者:洪乐观;郭丽萍;薛丽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positive dental pulp stem cells:new hope for patients with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neural injury

    作者:DAI Jie-wen;YUAN Hao;SHEN Shun-yao;LU Jing-ting;ZHU Xiao-fang;YANG Tong;ZHANG Jiang-fei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