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盐酸托烷司琼用于预防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带气管导管(以下简称为带管)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120例全麻下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ASA评分Ⅰ或Ⅱ级,术前无恶心、呕吐,无胃肠疾病,术前24h未用任何抗呕吐药物,术毕苏醒后均带管人SICU.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及麻醉史.对药物过敏,有精神性恶心、呕吐者除外.以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A、B、C、D、E、F 6组,每组20例.A为对照组,不使用盐酸托烷司琼;B组在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2.5mg;C组在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5mg;D组只在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中加盐酸托烷司琼2.5mg;E组只在PCIA泵中加盐酸托烷司琼5mg;F组在手术结束即刻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2.5mg,同时在PCIA泵中加盐酸托烷司琼2.5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12、24、48h镇痛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对恶心、呕吐评分.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均有恶心、呕吐患者,但其发生率及程度不同,A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F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程度显著低于A、B、C、D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镇痛评分(VAS)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盐酸托烷司琼能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带管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且持续泵入给药较单次静脉给药效果更确切.
作者:康华;孙宇;纪均;刘和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对面部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颢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患者17例,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13~2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用Simplant11.04软件对患者头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立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下颌骨、上颌牙合平面三部分测量项目,垂直向以FH,平面为参照平面,横向以正中矢状面SAG为参照平面,建立相关结构的三维测量方法.测量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侧外耳道上点Po点、颞下颌关节窝上点GIF点及关节结节下点ArE点垂直向位置均较正常侧低(P<0.05),两侧差异量分别为(1.26±0.55)mm、(1.37±0.57)mm及(1.22±0.49)mm.研究对象患侧髁突长度较正常侧短(4.18±4.16)mm(P<0.01).患侧髁突内、外侧大径CoI-CoO较正常侧小(1.90±1.48)mm(P<0.01).患侧下颌支长度及下颌支投影长度分别比正常侧短(6.67±3.26)mm(P<0.01)、(5.76±4.92)mm(P<0.01).患侧下颌支宽度Ra-Rp也较相应正常侧窄(1.05±1.09)mm(P<0.01),下颌体长度Go-Gn较正常侧短(1.40±2.60)mm(P<0.05).所有研究对象须顶点均向患侧偏斜,平均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3.62±2.49)mm.研究对象患侧上颌牙合平面3个观察点位置均较正常侧相应观察点高,即患侧上颌牙合平面较正常侧高(P<0.01).结论: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可造成患者面部不对称,累及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下颌骨及上颌牙合平面,患侧髁突高度减小是面部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作者:吴勇;杨驰;沈国芳;房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描述口腔癌患者术前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状况;分析社会人口学特点、临床特点对术前QOL的影响.方法:采用36条目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第4版,对97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的QOL进行测量.将97例患者分别按社会人口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分组.组间差异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将癌症患者SF-36的得分与普通人群参考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①与普通人群配伍组比较,高龄患者有着相似的QOL值,而低龄患者则在躯体角色、身体疼痛和情感角色等领域表现出较低的QOL值;②T分期是影响术前QOL的重要因素;③社会人口学特点如性别、年龄和共病等对QOL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活力、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情绪等反映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指标上,而与口腔相关的特异性问题(口干除外)基本无关.而临床特点如肿瘤分期和部位对QOL的影响则不仅表现在与口腔相关的多项特异性问题上,如咀嚼、吞咽、发音、味觉等,还与身体疼痛、躯体角色、情感角色等反映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指标密切相关.结论:与普通人群参考值进行比较.能更精确地反映口腔癌患者的QOL信息;临床特点对术前QOL的影响大于社会人口学特点;将普适性测量与头颈特异性量表结合,能更全面地评价口腔癌患者的QOL.联合使用UW-QOL和SF-36能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严颖彬;毛驰;彭歆;郭传瑸;张建国;俞光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全景片对髁突骨折的诊断价值,探讨全景片易出现漏诊的髁突骨折的特点.方法:对163例220侧由CT确诊为髁突骨折病例的全景片进行读片,根据CT进行分类,统计各类髁突骨折全景片的检查结果.按骨折类型是否为囊内骨折进行分组,比较两组资料在全景片上的检出率,应用SAS6.1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囊内骨折、髁颈骨折和髁突下骨折分别为155侧、45侧和20侧,全景片未检出及检出髁突骨折分别为38侧和182侧,囊内骨折中有33侧全景片未检出骨折,122侧检出骨折但均无法定位骨折位置.囊内骨折组检出率显著低于髁颈骨折及髁突下骨折组(P=0.0149).结论:全景片可初步诊断髁突骨折,但对于囊内骨折,特别是细微骨折及无移位的骨折漏诊率较高.对于骨折线的定位、骨折块内外向移位角度的确定,全景片作用有限.
作者:姜滨;陈敏洁;张善勇;何冬梅;杨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对头颈癌术后调强和常规放疗后的口干症行前瞻性评估,以确定调强放疗预防口干症的效果.方法:82例头颈癌患者(口腔癌71例、口咽癌11例)分别行调强放疗(40例)和常规放疗(42例).在放疗前、后5个时间点,对口干进行综合评估.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调强组腮腺平均放射剂量(22.21±5.02)Gy显著低于常规放疗组的(50.22±5.86)Gy(P<0.01);调强和常规组在放疗后6个月的中重度田干发生率,分别为RTOG评分法30%和92.9%,上海九院评分法25%和90.5%;口干问卷法15%和83.3%;调强组放疗后6个月时的静态和刺激唾液流为放疗前的51.0%和72.5%,常规组仅为放疗前的3.6%和8.2%(P<0.01);九院口干评分法结果与2种唾液流率均显著相关(r=0.79和0.78,19<0.01).结论:调强放疗后口干症明显减少,推荐上海九院评分法用于口干症评估.
作者:阎超;王中和;金冶宁;胡海生;石慧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83例应用经皮穿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无水乙醇平均注射总量为15mL,28例(28/83)发生并发症,其中包括面神经麻痹12例,开口受限8例,皮肤、黏膜溃疡2例,乙醇过敏1例和血红蛋白尿5例;无肝肾功能损害及肺动脉痉挛、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除1例发生面神经额支永久性麻痹外,其他所有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均治愈.结论: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可以接受,但此项技术需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
作者:王延安;郑家伟;张志愿;范新东;叶为民;何悦;苏立新;竺涵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改良手术进路-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mandibular lingual releasing approach)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之间接受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方式治疗的口腔癌病例20例.采用病历对照方法,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分期相当的20例下唇或下颌骨切开进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20例,原发灶部位分别为:口底(8例)、舌活动部(6例)、舌根(2例)以及其他部位(4例).临床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8例.随访1~40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2%和64.9%(P=0.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和50.0%(P=0.67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40%和30%(P=0.5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唇裂开或下颌骨切开进路比较,下颌骨舌侧松解进路方式治疗口腔癌,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既克服了口腔进路受限制以及切除不彻底的弊病,又避免了下唇裂开进路在面部遗留瘢痕的弊端.手术后患者外观改变不明显,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张彬;安常明;徐震纲;唐平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RECK(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e rich protein with Kazal motif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两者与成釉细胞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69例成釉细胞瘤(原发AB 45例,复发AB 24例)、6例成釉细胞癌和16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KCOT)中RECK、MMP-2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ECK在KCOT、AB和成釉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发AB的RECK表达显著低于原发AB(P<0.01).MMP-2在AB和成釉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KCOT(P<0.05),且MMP-2的表达在AB与成釉细胞癌以及原发AB与复发AB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ECK与MMP-2在AB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1,P<0.001).结论:RECK与AB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控MMP-2参与AB的浸润、复发和恶性转化过程.
作者:张彬;徐志英;黄洪章;陈伟良;潘朝斌;谢宏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HSP70多肽(HSP70 peptide complexes,HSP70-PC)对人脾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人舌癌Tca8113细胞在43℃条件下加热30min,恢复12h后,用亲和层析方法提纯HSP70多肽,并用Western印迹鉴定;将提纯的HSP70多肽体外刺激人脾淋巴细胞扩增、活化,然后用MTT法测定其对舌癌Tca8113细胞的杀伤作用,并用电镜和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培养上清舌癌Tca8113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1g湿重的肿瘤细胞可提取纯化HSP70蛋白85μg,通过SDS-PAGE和Western印迹证实为HSP70抗原肽复合物;提取舌癌Tca8113细胞的HSP70-PC与体外免疫扩增的人脾淋巴细胞形成致敏CTL,当致敏CTL与Tca8113细胞效靶比为100:1和50:1时,致敏CTL的杀伤率分别为(77.4±2.9)%和(78.9±1.9)%,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HSP70诱导的CTL对Tca8113的杀伤率与非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受攻击的舌癌Tca8113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论:Tca8113细胞来源的HSP70多肽具有较强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能刺激人脾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并能介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肖林;梁新华;肖胤;胡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4-1BBL肿瘤细胞联合抗CD28单抗体外诱导抗肿瘤活性的能力.方法: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pEGFP/neo-h4-1BBL转染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经G418(400μg/mL)筛选及有限稀释后,获得稳定高表达克隆,分别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细胞中h4-1BBLmRNA和蛋白的表达.将转染与未转染4-1BBL基因的Tea8113细胞用丝裂霉素C(MMC)处理后,制成肿瘤细胞瘤苗.联合抗CD28单克隆抗体与经体外抗CD3mAb诱导的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测定T细胞增殖、CTL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能力.实验数据以SPSS12.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h4-1BBL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Tca8113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转染h4-1BBL基因的Tca8113细胞联合抗CD28单抗能显著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P(0.01),促进IL-2、IFN-γ分泌(P<0.01),并能有效地诱导CT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P<0.01).结论:转4-1BBL肿瘤细胞联合抗CD28抗体能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诱导T细胞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作者:张淼;岳磊;孙顺涛;罗娟;杨辉俊;黄冬兰;杨宏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舌鳞癌组织中CD44v3及CD44v6的表达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CD44v3及CD44v6作为预测舌鳞癌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单纯手术治疗的舌鳞癌石蜡标本中CD44v3及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3及CD44v6的表达与舌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1)生存期≤2年的舌鳞癌组患者CD44v3阳性细胞百分率及CD44v6阳性细胞百分率均高于生存期≥5年组(P值分别为0.049和0.004).(2)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只有淋巴结转移可作为舌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48和0.011).(3)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舌鳞癌组织中CD44v6和CD44v3阳性强度越高,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越短.但经Log Rank(Mantel-Cox)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舌鳞癌组织中CD44v3或CD44v6的表达与预后不良关系密切,但尚不能证明可作为舌鳞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王茜;潘朝斌;叶华山;王建广;赵小朋;李海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在兔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兔右侧TMJ设为建模组,左侧TMJ作为对照组;分别在第1、2、3、4周全麻下获取关节滑膜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VEGFR-1、VEGFR-2、VEGFR-3 3种受体的mRNA表达,用GAPDH内参标准化VEGFR mRNA的相对表达值,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比较2组相对表达值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周和第4周,建模组VEGFR-2亚型的相对表达值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VEGFR-1和VEGFR-3亚型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2、3周建模组的VEGFR-1、VEGFR-2和VEGFR-3 3种亚型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R-2在TMJ ID及囊内黏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特异性阻断受体、抑制黏连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作者:张善勇;魏魁杰;曹巍;刘秀明;杨驰;恽白;陈琢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于纹理映射的方法构建颅颌面三维形貌模型,大限度包含颌面部解剖形态、纹理、色泽及质地信息,并能于虚拟环境下显示.方法:通过Visual C++6.0语言编程,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曲面参数化方法,开发编写贴图软件.利用面部软组织解剖标志点,将颅面部CT扫描重建三维模型与面部正侧位摄影照片间建立纹理映射,构建颅颌面三维形貌模型,行面部形态分析及虚拟环境下显示.结果:构建的颅颌面三维形貌模型既包含软硬组织的解剖结构形态,又包含面部色泽、纹理、质地等信息,形态逼真,实现了虚拟环境下显示,并可以任意视角观察分析.结论:纹理映射法构建颅颌面三维形貌模型,为颅面部的测量、诊断分析、术后预测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简单、经济有效的建模方法,具有较高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于洪波;沈国芳;刘炳凯;范秀敏;王旭东;张诗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检测成釉细胞瘤(AB)中心体的改变,分析其与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关系,探讨中心体异常与AB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1例AB、5例成釉细胞癌、10例正常口腔黏膜及10例口腔鳞癌(OSCC)的中心体状况和kj-67的表达,检测细胞DNA含量,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9.7%的AB和70.0%的OSCC表现出中心体异常,而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无中心体异常表现(X2=165.905,P=0.000).②AB细胞DNA含量平均为15420.37,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低于OSCC组(F=16.523,P=0.000).③AB中心体异常组和OSCC中心体异常组细胞DNA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存在显著差异(F=10.222,P=-0.000).AB及OSCC的中心体异常组与中心体正常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40.901,P=0.000和F=7.863,P=-0.023).④AB ki-67 LI平均为3.41,且随AB的复发,与恶变有增强的趋势(F=4.344,P=0.017).⑤AB中心体的异常与ki-67的表达相关(r=0.341,P=0.006),但细胞DNA含量与ki-67 u无相关(r=0.156,P=0.218).结论:部分AB中存在中心体的异常,与细胞DNA含量的增多有关,并可能与AB基因组不稳定相关.
作者:洪岩松;于阳阳;钟鸣;刘洁;魏振辉;郭艳;张波;侯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新研究发现,Sturge-Weber综合征及其相关综合征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源于局部原发性静脉发育异常,通过持续性的交通静脉通路和代偿性的侧支静脉通路效应,将静脉高压传递到周围区域.葡萄酒色斑起因于一种血管病症而非神经紊乱,其症状轻重取决于静脉发育异常的程度和部位.已发表的资料及对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眶周静脉流量进行的研究和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都证明了该假说.此种新发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同时也阐明了组织肥大的机制,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侧支静脉血流通路,从而消除葡萄酒色斑,达到美观效果.在某些病例中,侧支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可能会加重大脑淤血及神经症状.
作者:周琴;郑家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微动力系统辅助拔除阻生智牙与高速涡轮机辅助拔除阻生智牙的优缺点.方法:随机抽取下颌阻生智牙患者163例,分为2组手术,分别使用涡轮机牙钻和微动力系统辅助拔牙.对拔牙手术时间、术中患者自我感觉、术后局部反应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涡轮机组用时略少于微动力组,患者自我感觉、术后局部反应微动力组明显小于涡轮机组.结论:颌面外科微动力系统辅助拔除阻生智牙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使用前景.
作者:孙刚;党骅;赵永光;张玉东;钱晶;崔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口底畸胎样囊肿临床病理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方法:对2000年4月-2008年5月有详细记载的10例口底畸胎样囊肿的临床特点、组织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口底畸胎样囊肿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儿童,表现为活动的囊性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由于位于口底,常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进食困难,从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组织学观察该囊肿除复层鳞状上皮衬里外,还有呼吸道上皮和(或)胃肠上皮.所有患儿均采用手术摘除,随访3-103个月无复发.在对患儿呼吸道无明显压迫等情况下,可以待患儿身体状况较好时行囊肿摘除术.结论:口底畸胎样囊肿由于生长位置的特殊性,尽管系囊性病变,但对患儿影响较大.B超、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处理,早期手术彻底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梁赟;杨育生;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唾液腺非侵袭性恶性多形性腺瘤(Ca-ex-PA)又称发生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原位癌,是较少见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相似,有条件完整切除肿瘤,复发或转移少见,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下颌下腺非侵袭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认为鉴别非侵袭性Ca-ex-PA和侵袭性Ca-ex-PA对判断预后十分重要,并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WHO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分型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作者:刘军兰;文世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术机构日益完善,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作者:邱蔚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SCI论文是目前评价教育界和学术界成就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发表SCI论文是广大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主要介绍SCI论文撰写和发表的体会,针对论文的语言基础、构思、准备、撰写、投稿、修改等步骤展开讨论,抛砖引玉,以期对广大科研人员有所启迪和帮助.
作者:钟来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龙星教授`龙星教授,1983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2年~1993年分别赴日本、美国进行口腔颌面外科颞下颌关节病的临床研究及学术交流.
作者: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