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PLAG1转基因小鼠下颌下区多形性腺瘤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方法:取3对PLAG1转基因小鼠下颌下区多形性腺瘤组织、对侧无瘤腺体组织、空白对照小鼠腺体组织,抽提标本总RNA并反转录合成cDNA探针,与芯片杂交后获得荧光信号,分析在肿瘤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随机挑选其中5个Lnc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6对样本中验证其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包中的t检验评价表达差异.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PLAG1转基因小鼠无瘤腺体组织、空白对照小鼠腺体组织相比,PLAG1转基因小鼠肿瘤中共有5627个LncRNA同时发生差异表达,其中2871个上调、2756个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个随机挑选的LncRNA中,4个(AK146794、ENSMUST00000119440、ENSMUST00000140495、Gm12873)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应用基因芯片筛选出PLAG1转基因小鼠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为进一步研究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万林;刘丽敏;卢浩;杨雯君;沈淑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4年7月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统计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69岁患者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高,为18.8%;与20~59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组的2.404倍(P=O.008).结论:高龄和糖尿病是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建议在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过程中,高度关注高龄(60岁以上)和糖尿病患者.
作者:黄林剑;陈军;严君烈;徐昕;蔡协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构式心理护理干预对微整形透明质酸注射美容患者治疗期间焦虑和术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微创治疗室接受治疗的100例透明质酸注射美容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排号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给予结构式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焦虑状态及术后满意度.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情绪平稳,心理状态及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SA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微整形透明质酸注射美容患者治疗期间实施结构式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改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敏敏;陈萍;黄莹;卞薇薇;王曹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气管前软组织厚度是否能用于困难气道的预测,找到适合中国人群的测量层面及软组织厚度临界值,并与传统气道评估方法比较预测困难气道的准确性.方法:141例择期手术患者,年龄13~88岁,ASA分级Ⅰ~Ⅲ级,术前测量颈围,上、下切牙间距,甲颏间距,Mallampati分级,使用超声仪器测量患者5个层面的颈前软组织厚度,包括舌骨平面、甲状舌骨膜平面、声带平面、甲状腺峡部平面及胸骨上凹平面.诱导后气管插管时记录Cormack-Lehane分级,将Cormack-LehaneⅢ~Ⅳ级定为喉镜暴露困难.分析困难喉镜暴露组与非困难喉镜暴露组间各种评估方法的差异,计算超声测量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及临界值,比较各种方法对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准确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17例出现困难喉镜暴露(Cormack-Lehane分级Ⅲ~Ⅳ级).困难喉镜暴露组患者甲状舌骨膜平面及声带平面的颈前软组织厚度分别为(2.43±0.50)cm和(0.98 ±0.21) cm,非困难喉镜暴露组分别为(2.08±0.39)cm和(0.87±0.20)cm,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甲状舌骨膜平面厚度与声带平面厚度之差结果也有显著差异[(1.46±0.40)cm:(1.22±0.37)cm],甲状舌骨膜平面、声带平面及两者平面之差的临界值分别为2.19、1.05和1.19 cm.结论:超声测量的甲状舌骨膜平面颈前组织厚度、声带平面颈前组织厚度以及两者之差均可用于预测困难喉镜暴露.
作者:陈珏旻;蔡美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3种含漱液在口腔种植术后2周对口腔卫生维护的效果.方法:将60例口腔种植患者随机分为聚维酮碘组(PVP-Ⅰ)、氯己定组(CHX)和精油组(EO),每组20例.术后2周分别用相应含漱液维护口腔卫生.分别检查术前及术后2周时的改良菌斑指数(mPI)和改良出血指数(mBI),填写视觉模拟量化表(VAS),评价含漱液的使用感.应用实时定量PCR分析患者种植术区邻牙龈沟液中具核梭杆菌(Fn)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g)含量的改变.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mPI与mBI的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细菌含量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种植术后应用含漱液2周,各组mPI均显著降低(P.<0.05).相对于PVP-Ⅰ组,EO组的含漱液对黏膜刺激性更大(P<0.05),CHX组的含漱液更容易造成牙面着色(P<0.05).PVP-Ⅰ组和CHX组中Fn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口腔种植手术后短期应用3种含漱液,均有助于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在患者使用感主观评分上,PVP-Ⅰ优于CHX和EO.PVP-Ⅰ对Fn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徐逢源;周琳怡;顾迎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西藏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住院的9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病年龄、职业、感染原因、好发部位等.结果:90例患者中,儿童、学生及农牧民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以第一、二恒磨牙为主要病灶牙;单间隙感染71例,占78.89%;多间隙感染19例,占21.11%;下颌下间隙受累多.结论: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发病年龄较早,应及早对儿童及父母开展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医疗保健意识,并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作者:王欢;格桑;吴小燕;次旦扎西;乌丹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作者:张兆弢;张风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lncRNA-HOTHP在低氧诱导人舌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正常氧(20%O2)或低氧(1%O2)状态下培养舌鳞癌SCC9、CAL27细胞48 h,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HOTTIP与HIF-1α的表达水平;通过小干扰RNA(Si-HIF1α)转染舌鳞癌细胞,检测HIF-1α敲低后lncRNA-HOTHP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通过小干扰RNA (Si-HOTHP)转染舌鳞癌细胞,验证敲低lncRNA-HOTHP后E-cadherin、Fibronectin与Vimentin的蛋白和mRNA水平,以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舌鳞癌细胞SCC9、CAL27在低氧培养48 h后,lncRNA-HOTTIP与HIF-1α均显著升高;Si-HIF1α转染SCC9、CAL27并于低氧培养后,HIF-1α水平显著降低,lncRNA-HOTHP表达下降.Si-HOTTIP转染SCC9、CAL27并在低氧培养后,lncRNA-HOTHP水平降低,间质标志蛋白Vimentin和Fibronectin在蛋白和mRNA水平显著降低,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升高,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结论:低氧可通过上调HIF-1α并激活lncRNA-HOTTIP表达,进而促进人舌鳞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及转移.
作者:林志立;梁建平;周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种植中心收治的牙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种植患者牙槽骨骨质量的基本情况.方法:记录387例种植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植部位及骨质量分类,通过Excel和SPSS 22.0软件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及回顾分析.结果:387例患者中,骨质量分类集中在Ⅱ类和Ⅲ类,Ⅰ类骨较少,无Ⅳ类骨.种植部位主要集中在后牙区,下颌后牙区缺失牙所占比例大,其中上颌后牙区Ⅲ类骨比例高;下前牙区Ⅱ类骨比例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并且患者的年龄范围大多在20~60岁之间,各年龄段骨质量均以Ⅲ类居多.行附加手术的患者中,Ⅲ类骨人数多.结论:不同种植位点处骨质组成不同;年龄、性别对牙槽骨骨质量有一定影响,在骨质量较差的部位,种植附加手术的比例增高,不同类型骨质量对种植失败率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阚文娇;樊卜熙;刘旭;刘许正;隋江;韶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emdogain对直接与间接共培养条件下成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成骨及成血管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成骨样细胞(MG63)按2∶1比例于12孔板内进行直接及间接共培养,并使用不同浓度(0、0.1、1、10、50上g/mL)的emdogain共培养细胞72 h.采用细胞计数仪结合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共培养细胞.对分选后的成骨样细胞及内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蛋白(Col-1)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1(Flt-1)、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2(KDR)、von Willebrand因子(vWF)、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EPCR)、E选择素(E-Selectin)、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直接与间接共培养条件下,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细胞增殖率逐渐下降.50 μg/mL浓度的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为明显.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MG63表面ALP和Col-1表达水平逐渐增加;50 μg/mL浓度条件下,表达水平高且与其他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1).同一emdogain浓度条件下,直接共培养MG63表面ALP及Col-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P<0.01).除10 μg/mL组外,直接共培养条件下,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P<0.01).50 μ,g/mL组直接共培养的HUVEC表面Flt-1、KDR、vWF、E-select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及直接共培养的其他各组(P<0.01).间接共培养条件下,HUVEC表面EPCR及Ang-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直接共培养(P<0.05).结论:Emdogain对共培养MG63和HUVEC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50 μg/mL可能是emdogain作用的关键浓度.在直接共培养条件下,50 μg/mL emdogain抑制MG63及HUVEC细胞增殖,但能同时促进MG63及HUVEC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且该条件下emdogain的作用显著强于其他实验条件,细胞间直接交联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珊珊;XiaohuiRausch-Fan;OlehAndrukov;林毅;林李嵩;施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蛆虫清创治疗(maggot debridement therapy,MDT)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MDT的清创效率和精确度优于任何外科医师,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及促愈合作用,能有效对抗耐药菌群,促进难愈性创面的愈合.在过去几十年内,世界范围内就MDT各方面的作用机制,一直不够明确.本文就近年来MDT清创、抗菌、促愈合等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朱方兴;祁磊;徐兵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口腔癌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专科护士缺乏及社区医院的供不应求,家庭照顾者需承担所有的生活照顾.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在照顾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需求.本文综述了照顾者的此类需求,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徐诸凤;郁玺玺;王悦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指细胞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基因编码信号或活动的死亡方式.细胞凋亡、自噬、胀亡、焦亡等均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其中,焦亡是一种依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焦亡与炎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均有关系.充分了解焦亡发生的机制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对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针对焦亡的相关机制及焦亡与头颈部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骞予;黄志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颌面部为主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20例颅颌面部为主多发伤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9~83岁,平均40.8岁)的救治情况,包括早期急救、组织器官损伤、损伤控制性手术开展、功能恢复或重建、创面愈合以及预后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初级生命支持情况分别为急诊清创止血19例,单纯液体复苏13例.大量液体复苏+输血4例,气管插管或切开5例,外固定(石膏或骨牵引)4例.损伤情况分别为2处损伤3例,3处损伤4例,4处损伤7例,损伤5处及以上6例.损害控制性手术开展情况分别为损伤控制性手术10例,其中,眼球探查修补1例,颅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1例,剖胸探查止血+肺裂伤缝合+胸腔闭式引流1例,介入止血1例,骨牵引外固定2例,创面修复(清创后负压封闭创面)4例.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情况分别为6例患者在抢救室经初级生命支持后,生命体征稳定而直接转入专科,做确定性手术治疗;14例患者由抢救室转入EICU继续高级生命支持,其中10例病情稳定后联合专科行早期确定性手术,4例病情严重无法早期确定性手术患者伤情稳定后直接出院,后续行整形或功能重建.20例患者全部存活,无死亡.结论:实现急诊急救一体化,早期器官功能支持,是颅颌面部严重创伤成功救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者:葛奎;吴嘉骏;钱立;王繁麟;范晶娴;梁翔;史俊;张诗雷;谢挺;徐兵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咽喉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11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咽喉部静脉畸形患者20例,在气管切开下行咽喉部静脉畸形无水乙醇栓塞治疗.结果:15例患者经2次无水乙醇栓塞后咽喉部静脉畸形萎缩并治愈.5例患者合并Ⅱ、Ⅲ度呼吸道阻塞,颞面、下颌、舌体及口底弥漫性静脉畸形行无水乙醇栓塞后,气道阻塞症状治愈,颌面部青斑褪色,静脉畸形缩小并恢复颌面部正常形态;其中3例合并巨舌,行舌体静脉畸形切除成形术取得成功.咽喉部静脉畸形治愈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治愈率50%,有效率100%.结论:咽喉部静脉畸形应早期治疗,气管切开下行无水乙醇栓塞治疗是治愈咽喉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雷书赞;汪接兵;张银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报告1例因巨大下唇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导致的下唇缺损病例,应用上唇动脉逆行血供的扇形邻位旋转组织瓣和Bernard-Webster颊部推进组织瓣,即刻修复缺损,术后半年行口角开大修整术.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比较各种下颌缺损修复方法的优缺点.
作者:王耀钟;杨银辉;官群立;林锡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下颌骨缺损多由良恶性肿瘤切除、创伤和感染所致,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颜面畸形和生理功能障碍.下颌骨缺损具有复杂性,不同部位、范围的缺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功能损害,相应的修复重建难度也不相同.因此,下颌骨缺损的精准分类对功能性重建及术后康复意义重大.本文在前期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基于髁区(condyle region)、(牙合)区(occlusion region)和肌区(muscle region)3大不同功能区域的新型下颌骨缺损分类方法,即COM法.希望有助于下颌骨的功能性修复重建指导及康复效果预测.
作者:张陈平;阮敏;刘剑楠;杨溪;李思毅;曲行舟;季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脉管异常是一组常见的先天性血管或淋巴管病变.Mulliken和Glowacki于1982年提出的脉管异常生物学分类已被广泛接受.1996年,ISSVA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分类系统,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被广泛用于临床.为了与近年来脉管畸形及肿瘤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步发展,2018年5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ISSVA年会上,ISSVA委员会又在201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更新.本文对2018 ISSVA脉管异常新分类做一介绍,以供临床、科研及学术交流参考.
作者:孙玉环;车宗刚;郑家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化疗是口腔鳞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口腔鳞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化疗药物在体内既杀伤癌细胞又杀伤正常细胞的“双刃剑”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基于人体昼夜节律变化规律进行的时辰化疗比常规化疗更安全和更有效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为了推广和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我们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制定了专家共识.该共识对口腔鳞癌时辰化疗的原则、药物选择、给药时间和方法等给出了规范化建议,可供临床实践参考.
作者:杨凯;郭伟;孙沫逸;郑家伟;李龙江;唐瞻贵;任国欣;陈丹;吕晓强;张杰;韩正学;席庆;孙志军;陈晓品;张涛;车宗刚;冉炜;孟箭;黄桂林;唐洪;肖灿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