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肽(C-peptide,C-P)和胰岛素(insulin,INS)是由胰岛素原裂解而成,因此,临床上血液中C肽主要用于鉴别血清胰岛素的来源及β细胞的功能.近年来C肽和胰岛素作为鉴别诊断1型、2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异位激素分泌作用的存在,一些非内分泌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1],由此可能导致肿瘤患者体内C肽水平的变化.本文通过对105例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C肽的检测,以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肽水平的变化规律及意义.
作者:卢兆莲;罗南萍;胡志德;刘恒国;王瑞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患者常伴有胸腹腔积液等症状.鉴别胸腹腔积液的性质对疾病的辅助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良恶性胸腹腔积液特异性好的方法,但敏感性仅50%左右[1].通过对浆膜腔积液中铁蛋白(Fer)、癌胚抗原(CEA)、葡萄糖(Glu)和腺苷脱氨酶(ADA)四个项目检测,以探讨其在鉴别浆膜腔积液性质中的价值.
作者:王菊英;陈丽萍;雷静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对113例不同肿瘤患者血清的层黏蛋白(LN)、癌胚抗原(CEA)、r-谷氨酰转肽酶(γ-GT)进行联检,与37例正常人比较,LN与CEA、γ-GT水平变化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瑞山;罗南萍;王璐璐;刘恒国;白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对本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6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进行了血清中β2-微球蛋白(β2-m)的测定,并对其浓度变化在NHL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骏;邓民斌;薄静莉;吴秀梅;王晓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肝硬化患者并未呈下降趋势,反而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长期乙肝患者,极易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的实验室辅助检查相对比较少,故本文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胰岛素(INS)和C-肽(C-P)的水平,以尽可能的发现肝硬化诊断的新的辅助指标,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玲珑;张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们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来进行蛋白尿的分类,并结合尿β2-微球蛋白(β2-m),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微量白蛋白及α2-巨球蛋白测定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及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敏;朱柳君;李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对指导糖尿病的分型及治疗有一定意义.近年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实,胰高糖素C肽刺激试验能较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我们比较了胰高糖素C肽刺激试验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价,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临床上以皮肤瘙痒、黄疸为主要特征,可引起胎儿窘迫、早产、死产,且易并发产后出血,有很大的危害性[1].本文通过测定甘胆酸(CG)、总胆汁酸(TBA)、和胆红素(TB)及转氨酶(ALT、AST)进行分析,以达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的目的.
作者:赵军;吴高雄;张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对202例不同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的血清CA724、CA199及CEA的检测资料进行复习,以探讨其血清水平与胃癌病情进展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明;季晓鹏;李会军;宋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们对120例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进行了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对甲状腺激素偏高者,测定了甲状腺摄131I率,旨在探讨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维丽;王敏;代茹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了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索-2受体(SIL-2R)和半胱氨酰白三烯(LTS)水平在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对35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了血清SIL-2R和LTS测定,并与30例正常儿作比较.结果:支气管肺炎患儿在治疗前血清SIL-2R和LTS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儿组(P<0.01).治疗后2周后血清SIL-2R和LTS水平与正常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中SIL-2R和LTS水平可作为病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1].当人体感染后经过一定时间,血清中就可产生一定量的抗类脂质抗原的非特异性反应素和抗密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
作者:张京海;陈世敏;崔海荣;杨道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方法:检测67例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住院患者和35例健康者的空腹及餐后2h的血糖和胰岛索水平,并根据餐后2h血糖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组(NGT)、单纯性糖耐量受损组(Ⅰ-IGT)、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组(IPH).应用李光伟指数(IAI)评价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67例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为74.63%,所有冠心病患者餐后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PH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中绝大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并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合并IPH的冠心病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较低.检测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对冠心病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预防、诊断、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瞿卫;王自正;张瑞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小儿非典型肺炎患者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日本赛乐迪亚-麦可Ⅱ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以被动凝集法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2004年度我院共检测小儿非典型肺炎患者血清460例,其中阳性97例,阴性363例,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发病率为21.1%.2005年度共检测小儿非典型肺炎患者血清850例,其中阳性255例,阴性595例,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发病率为30.0%.根据第四军医大学统计教研室编写的SLPM3.0统计软件计算得2005年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非典型肺炎发病率较2004年有显著性升高(χ2=12.0668,P<0.01).不同月份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小儿非典型肺炎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别(2004年χ2=8.5267,P>0.05,2005年χ2=2.5031,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引起我院2005年小儿非典型肺炎的重要原因;2005年是我院所在地区支原体肺炎感染高峰年.
作者:陈世敏;张京海;罗南萍;杨道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IgE与白细胞介素-4(IL-4)是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和介质,也是检测I型超敏反应的重要指标.为了论证Ⅰ型超敏反应与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的关系,对急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结合血清透明质酸(HA)浓度的变化,检测了血清内IgE和IL-4含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艳丽;王自正;李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了慢性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EGF和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单克隆抗体法分别测定32例慢性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VEGF和外周血B细胞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性肾病患者在治疗前血浆VEGF和B细胞数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CD3、CD4、CD4/CD8比值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后6个月,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病是一种自身调节免疫异常的疾病.
作者:刘从江;张磊;刘剑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和SE-CAD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3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血清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SE-CAD(可溶性上皮型钙黏蛋白)水平测定,并与30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前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6个月治疗后复发者血清VEGF和SE-CAD水平持续异常,未复发者血清VEGF和SE-CAD水平恢复正常.结论:血清VEGF和SE-CAD水平的变化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惠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了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发光免疫分析测定5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和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和MDA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SOD、GSH-PX、SOD/MDA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Hcy水平与SOD、GSH-PX水平呈负相关(r=-0.4018、-0.4412,P<0.01),而与MDA水平成正相关(r=0.6012,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增高与活性氧代谢紊乱有关.
作者:牛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109例CHD患者分为三组,无症状型CHD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45例,心肌梗死组(MI)38例,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以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其空腹血浆Hcy水平.同时根据冠脉造影进一步将观察对象分为一支病变组(46例),二支病变组(25例)和多支病变组(38例).结果: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I组显著高于AS组(P<0.05),AS组高于无症状型CHD组(P<0.05);多支病变组Hcy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1),双支病变组高于一支病变组(P<0.05).结论: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陆焰;张卫英;夏晴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联检86例胸腔积液中的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铁蛋白(SF)浓度并计算其阳性率,探讨了三者联检对良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孙淑芳;李勇;马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等方法测定6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33名志愿者(对照组)的血皮质醇(F)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8Am、4Pm和地米抑制后次8Am)以及血清胰岛素(INS)、C肽(C-P)和血糖水平;按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IR=FINS×FBG/22.5,以此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IR的情况.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8Am血浆F和ACTH、4Pm和地米抑制后次8Am血浆F、血糖、INS、C-P水平以及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4Pm和地米抑制后次8Am血浆ACT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③直线相关统计分析显示,皮质醇浓度的升高与空腹血糖升高呈正相关(r=0.48,P<0.01).与HOMA-IR的升高无直线相关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呈现ACTH、皮质醇过度分泌和慢性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诱发并加重了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
作者:邱宁岩;李殿富;张静馨;公益明;李惠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观察了肺结核病人常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以了解T细胞亚群在肺结核病疗效观察中的作用.
作者:立彦;王自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B细胞和NK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发作期哮喘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的T细胞亚群、B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作期哮喘患者CD4+T细胞、CD19+B细胞和CD4+/CD8+比值显著增高(P<0.01),CD8+T细胞显著下降(P<0.01)和CD56+CD16+NK细胞下降(P<0.05).CD3+T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发作期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在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缪界萍;杨学文;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Ⅰ(SICAM-1)、L-选择素(L-Selectio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血清SICAM-1、L-Selection和VEGF测定,并与3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手术前血清SICAM-1、L-Selection和VEGF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手术后6个月,复发者血清SICAM-1、L-Selection和VEGF水平持续异常;未复发者SICAM-1、L-Selection和VEGF水平恢复正常.结论: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ICAM-1、L-Selection和VEGF水平的变化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王庆国;李玉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引起的原因很多;由于不慎食入或接触过过敏原而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占有较大比率.我们采用免疫标记法检测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了解其过敏状况以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国忠;叶飞;胡若愚;倪铁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就诊时主诉典型的胸痛症状,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约有1/3的患者缺乏明确的胸痛感觉,或表现为心前区不适感、心悸、胸闷,或表现为腹部及后背不适和疼痛等不典型症状,易导致诊断不及时,甚至误诊[1~2].
作者:高云朝;陆汉魁;李京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照射(LDR)对NK细胞体内及体外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信号传导机制,同时将体外LDR后的NK细胞回输小鼠体内,观察LDR后的NK细胞对肿瘤的形成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从小鼠脾脏提出的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分离CD3-/CD16+/CD56+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后以总剂量为20Gy60Co γ射线照射后的小鼠脾细胞为饲养细胞,以重组人白介素-2(rhIL-2)为诱导因子,在体外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培养后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进一步鉴定其表型.体外实验将NK细胞分成阴性对照组,和25mGy、75mGy、200mGy和500mGy组,每组又分成照射后4h、24h、48h、72h组;体内实验将小鼠分成阴性对照组和75mGy照射后4h、24h、48h、72h组.体内体外实验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NK细胞的增殖指数,并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其杀伤活性;体外实验我们同时验证LDR刺激NK细胞生长和活性的信号传导的机制,将细胞分成阴性对照组、75mGy照射组、照射+SB203580组、照射+P79350组,每组细胞检测细胞的增殖强度、活性变化及相关蛋白磷酸化P38MAPK、IFN-γ、FasL、perforin的变化,并统计它们之间的关系;体内实验应用K562尾静脉输入和皮下移植制作K562成瘤模型,观察LDR后NK细胞回输到小鼠体内对K562成瘤的抑制作用及已经成瘤的K562小鼠肿瘤的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可以成功培养出CD3-/CD16+/CD56+NK细胞,体内、体外低剂量照射后可以增加NK细胞的增殖指数,并增强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体外实验75mGy照射后24h为明显.体内照射48h明显;LDR后NK细胞表达磷酸化的P38MAPK、IFN-γ、FasL、perforin均增加,且与PI及杀伤活性呈正相关,与未照射的NK细胞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抑制P38MAPK表达后,PI、杀伤活性及相关蛋白IFN-γ、FasL、perforin均下降;LDR后NK细胞回输到尾静脉注射成瘤模型小鼠中肝、脾CD13+、S期细胞及外周血异常细胞所占的百分率都明显下降,与未照射NK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回输到经皮下抑制成瘤的小鼠模型中肿瘤体积、重量明显下降,小鼠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明显延长,与未照射NK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剂量辐射可以提高体内体外N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机制是LDR可以增强P38MAPK信号传导的途径,LDR后NK细胞回输小鼠体内不但可以抑制K562细胞成瘤作用,还可以抑制已经成瘤的小鼠的肿瘤生长并提高生存时间和生存率.
作者:杨丽云;林美雄;罗敏;冉敏;梁雪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资料显示,前列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美国、北欧、西欧和澳洲是前列腺癌的高发地区,而亚洲和北非是相对低发地区.但前列腺癌低发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病率也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2.9/10万男性(标化率2.4/10万)上升到2001年的12.14/10万男性(标化率6.78/10万).
作者:顾平;盛世乐;黄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称为血管通透性因子,1989年由Ferrara等[1]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体内有诱导血管生长、血管形成、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作者:刘恒国;罗南萍;白璐;王瑞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检测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复发监测,以及预后估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新TM的早期临床应用,还是传统TM的深入研究,近几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TM诊断性试验类论文数量迅速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国外期刊同类论文比较,差距依然很大.本文结合这方面的研究体会,试就国内论文在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提高论文写作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高云朝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