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 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SA阳性发现,其中16例诊断非肿瘤性APS,7例因CT动脉期局部密度增高区在门静脉期无明显低密度表现而不能确诊肿瘤者,经DSA诊断为小肝癌,其中1例伴有肿瘤性APS.结论 DSA对肝硬化患者APS的发现率高,有助于肝内非肿瘤性改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
作者:李京雨;张强;刘涛;徐力扬;刘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PTO)在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施行PTO治疗,其中35例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行急症止血治疗,10例为消化道出血停止后择期栓塞,11例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行预防性PTO治疗.结果 56例患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插管、栓塞成功率达100%.3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症栓塞术后均止血成功;11例行预防性PTO治疗病例,术后复查食管静脉曲张7例接近正常,4例静脉曲张程度由重度降为轻度.47例接受2~60个月随访,再出血5例,死亡4例,原因分别为再发消化道出血(1例),肝功能衰竭(1例),合并肝癌(2例).结论 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PT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黄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探讨不同直径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方法 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根据暂时性贲门支架直径分为3组,其中20 mm组(A组)30例;25mm组(B组)30例;30 mm组(C组)75例.1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放置135枚暂时性贲门支架.支架放置后3~5 d,采用内镜取出.所有支架安放和取出成功率100%,无操作死亡.结果 3组介入治疗前后贲门管腔直径、吞咽困难评分差异都有显著性(P<0.01).A组随访半年、1、3、5、8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6/30(20.0%)、6/30(20.0%)、5/22(22.7%)、6/16(37.5%)、5/9和3/3;B组随访大于等于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4/30(13.3%)、4/30(13.3%)、3/23(13.0%)、4/18(22.2%)、5/11(45.5%)和3/4;C组随访大于等于半年、1、3、5、8年和10年以上患者吞咽困难复发率分别为0/75(0%)、1/66(1.5%)、4/48(8.3%)、6/33(18.2%)、6/18(33.3%)和2/5.结论 30 mm直径作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贲门失弛缓症暂时性支架成形术中的佳选择.
作者:程英升;李明华;杨仁杰;陈维雄;陈尼维;庄奇新;尚克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门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进行CT引导下门静脉瘤栓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每周1~2次,1~3次为一疗程,每例1~2个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治疗后随访6个月~5年.结果 20例中,17例(85%)瘤栓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例(10%)瘤栓消失,15例(75%)瘤栓缩小或无进展,3例(15%)无效.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瘤栓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治疗病例的选择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黄宁;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癌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06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癌病灶及门静脉癌栓的变化.结果 23例肿瘤缩小50%以上,50%以下的有25例,不变的有44例,增大12例.门静脉癌栓14例消失,39例缩小,51例不变.2例术后1周内死亡.结论 TACE治疗肝癌并门静脉内癌栓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陶正龙;季玉峰;金洪先;詹迎江;程永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选择性门静脉右支栓塞(PVE)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无手术切除指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电视透视引导下经导管行经皮穿肝或穿脾行PVE.栓塞前、后用CT测量左侧肝叶的体积,并测量栓塞前后的门静脉压力、肝功能.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行经皮PVE,栓塞术后左肝叶代偿增生明显,其中3例PVE后顺利实行右肝切除术.PVE后未出现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轻,均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选择性PVE能诱导非栓塞侧肝叶代偿性增生及栓塞侧肝叶萎缩,增加肿瘤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兢姚;杨维竹;江娜;李建军;郑曲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在犬房间隔缺损(ASD)模型上评价双侧无铆型ASD封堵器的疗效、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自行设计封堵器是由镍钛合金丝编织成的网状结构,外形呈双盘状,其左房面平整,右房面中间凹陷,中央有与推送杆相接的连接袢,内衬有三层聚酯膜.犬ASD模型建立采用房间隔穿刺结合球囊扩张方法,模拟临床经导管封堵ASD过程,闭合人工制备的ASD.用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及封堵器对右、左房室瓣功能的影响.术后1、2、3、6个月分别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封堵器周围及表面的组织学反应.结果 8条犬成功制作ASD模型并封堵,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不影响右、左房室瓣功能.各观察时间点肉眼见所有封堵器表面光滑均覆有薄层的新生内膜.3个月后封堵器表面完全内皮化,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封堵器置入部位周围组织无明显的炎症反应.6个月扫描电镜观察金属丝无腐蚀.HE染色显示肺、肝、脾、肾、胰等组织无血栓栓塞、炎症表现.结论 双侧无铆型ASD封堵器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及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提示自制的ASD封堵器将可安全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宣斌;秦永文;胡建强;吴弘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DSA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的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和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对照组,2周后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DSA检查.结果 DSA在肝动脉分支的显示效果上较血管灌注好,实验组肝左外叶肿瘤组织可见少许肝动脉供血.肝左外叶门静脉分支结扎(PBL)者均能被DSA证实.结论 DSA可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黄小兵;韩克强;张启川;陈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家兔门静脉栓塞后同侧肝细胞凋亡及对侧肝叶增生的佳时间.方法 健康家兔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一组做对照,余剖腹细针穿刺行肝右叶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前、栓塞后第3、7、14、21天各处死1组,依次为A、B、C、D、E组.处死后测量肝左、右叶体积,右肝取病理切片观察肝细胞凋亡、坏死情况及肝功能改变.结果 栓塞后肝右叶体积逐步减少,A到E组平均体积分别为46.4、46.0、44.4、42.0、39.7 cm3.肝左叶体积逐步增大,A到E组平均体积分别为54.0、54.5、56.3、61.7、63.9 cm3.剩余肝比例逐步增加,A到E组分别为53.8%、54.2%、55.9%、59.0%、61.0%.肝细胞凋亡指数A到E组分别为8.1%、12.2%、19.4%、20.1%、14.2%.结论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可引起同侧肝叶萎缩及诱导肝细胞凋亡和对侧肝叶体积代偿性增生,佳时间为7~14 d.
作者:纪昌学;马亦龙;陈宪;欧盛秋;冯晓波;邱大胜;刘玉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因上腹部不适3 d,黑便、呕血2 h入院.2 h前黑便1次量约500 ml,并恶心、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约300 ml,伴有头晕、乏力,无明显心慌、气急来诊.入院查体:老年男性,贫血貌,一般状况差,血压60/40 mmHg,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不肿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异常.
作者:刘玉金;杨玉凤;吕守敬;李军锋;刘振中;张秀美;王庆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女,2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8年,心悸4个月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呈递增递减型,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分裂.心电图:心电轴正常,左心室肥厚.胸部X线平片:肺纹增多.心脏彩超:左心室大(54 mm);左侧冠状动脉内径增宽(16mm),沿房室沟走行绕至右心后方,至右房室瓣前瓣下方破入右心室,右侧冠状动脉内径3 mm;左房室瓣轻度返流.
作者:申国璋;沈向前;方臻飞;胡信群;吕晓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经门静脉系统的介入治疗在一些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瘤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以及选择性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介入疗法的途径、方法及疗效等情况.
作者:杨维竹;申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其近、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27例患者均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后恢复良好,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直接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27例患者28处脑动脉狭窄采用药物洗脱支架进行治疗,其中27处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Cypher支架24枚,Taxus支架2枚,Firebird支架1枚).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74.5±6.7)%减少到(8.7±4.4)%.2例发生穿支血管闭塞症状.术后临床随访2~14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TIA或卒中复发.14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1例支架近端狭窄(<50%),无一例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短期结果显示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马如钧;刘建民;黄清海;洪波;许奕;赵文元;赵瑞;陈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介入治疗是肺部恶性肿瘤的有效疗法之一,伽玛刀是新兴的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我院近3年来,共对26例肺部恶性肿瘤进行介入和伽玛刀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良;杨学东;蒋志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CT以其断面成像,解剖结构显示清晰,无组织重叠等优势被作为胸部穿刺活检首选导引方法而广泛应用[1].三棱切割针和半自动活检枪是胸部穿刺活检中常用的两种器械,两者同属切割针范畴,但在胸部疾病穿刺活检中又有各自的特点[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科2004年8月-2005年9月间120例胸部CT导向下穿刺活检病例,对采用切割针74例和半自动活检枪46例的应用情况作一介绍.
作者:赵斗贵;杨素君;付志国;郭志远;聂新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是胰腺炎和胰腺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胰腺假性囊肿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及囊肿破裂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治疗困难.近年报道采用超声或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PP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4年6月期间以超声引导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联合生长抑素治疗13例PPC,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戈;许国辉;李政文;伍海翔;胡大武;文华长;段天红;文永君;吴辉;陈应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arterial venous shunts,AVS)并不少见,介入治疗初期曾视为栓塞治疗的禁忌,部分患者因此而丧失治疗机会.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月至2005年9月217例经皮肝动脉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34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或(和)肝静脉分流,其临床特点、DSA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与单纯原发性肝癌有了较大差别,现予报道.
作者:代新学;姜正全;陈天武;游海燕;任超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经盆腔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疗法之一,可明显缩小宫颈癌肿瘤病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和亚临床播散率.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对17例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介入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林波;韩素萍;付士龙;王玮;冯耀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指征、方法学和并发症预防.方法 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或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或Amplatzer无聚酯纤维栓子(Amplatzer plug)的介入治疗.其中1例为冠状动脉瘘术后残余漏合并PDA.结果 19例冠状动脉瘘患儿瘘口窄处平均直径(3.7±1.6)mm(2.5~8.2 mm).右冠状动脉瘘11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回旋支瘘8例.与右心室交通14例,与右房交通5例.肺动脉平均压力为(28.0±5.0)mmHg(25.0~67.0mmHg),肺动脉与体循环血流比值为1.6±0.8(1.0~2.3).10例植入1枚Gianturco弹簧圈,3例植入2~4枚Gianturco弹簧圈,应用Duct-Occlud弹簧圈3例.另有2例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应用Amplatzer plug 1例.1例冠状动脉瘘外科术后残余漏并合并PDA者,同时封堵PDA成功.即刻封堵率为55.6%(10/18),术后1个月及1年封堵率分别为88.9%(16/18),100%(18/18);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在封堵后即刻发生弹簧圈漂移至左肺小动脉,用异物钳取出后再行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11年无再通和封堵器移位.结论 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经济,安全、有效.
作者:高伟;周爱卿;余志庆;李奋;钟玉敏;张玉奇;黄美蓉;孙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介入器材发展和操作技术的熟练,肝脏门脉系统介入诊疗工作有很大发展.欲进一步发挥介入诊疗的优点,必须认真复习门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和正常变异,熟悉门脉的病理解剖,发掘介入器械、栓塞剂的新用途,扎实开拓门脉介入诊疗领域的研究.
作者:杨维竹;程永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develop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 and the first human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done in 1963. From the 1990 s,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generally accepted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for bo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 and selected liver malignancies. Initially,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started with deceased donor whole-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whole-size LT) as in other organ transplantation, but there is now a shortage of deceased liver donors has occurred. As a solution, deceased donor 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 (split LT) began in 1989 and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 in the early 1990 s. Curr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techniques include whole-size LT, reduced-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duced-size LT), split LT and single or dual LDLT. Two donors give a part of their livers to one adult recipient simultaneously in dual LDLT.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