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药杂志

上海医药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
  • 国际刊号:1006-1533
  • 国内刊号:31-1663/R
  • 影响因子:0.78
  • 创刊:1979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92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药学
上海医药杂志   2009年8期文献
  • 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

    目的:探讨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环境中质量管理模式和控制手段发生的变化.方法:分析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医药现代物流所提供信息技术和系统控制方法对药品物流过程质量管理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营运模式及作业方式的转变要求创新和完善质量管理规程.

    作者:陆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国内仿制药研发概述

    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新定义,仿制药是指仿制已批准上市的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包括中成药、天然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等.国际上仿制药通常的概念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疗效、质量、作用以及适应证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所以,目前我国的仿制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内企业仿制国外无专利或已过或即将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另一种则是国内企业之间已上市产品的相互仿制.

    作者:李红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肝移植患者个体化给药的临床思维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日渐成熟、各类免疫抑制药物的广泛应用,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通常,顺利完成手术只是成功的一半,术后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移植患者至关重要.如何正确选择药物与调整剂量,做到真正的个体化给药,需要全面掌握药物的特点及患者的病情,关注药物治疗的临床思维.

    作者:逄晓云;刘晓琰;沈金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218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血糖及电解质的检测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血糖、血电解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徐州市中心医院儿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18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和18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进行血糖、血电解质检测.结果:缺血缺氧性脑病组患儿平均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缺血缺氧性脑病组患儿平均血钙、血钠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程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组之间血糖、血钙、血钠的平均值有差异;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血糖异常及血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与轻、中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易发生糖代谢紊乱及电解质紊乱,并且与病情轻重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检测血糖及电解质的变化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彬;李立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凝血药物现状及其研发动态

    血栓形成,即局部血液凝块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动脉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静脉血栓栓塞为继心肌梗死和中风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死因,并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马培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糖尿病治疗药研发新进展

    据预测,全球糖尿病患者将从2006年的2.46亿例增至2025年的3.8亿例.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2型糖尿病患者数可能占全球的76%(见表1).此种发展趋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迅速,许多人的生活方式逐渐接近发达国家,他们罹患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黄胜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托西珠单抗

    2009年1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由中外制药和Roche两公司共同开发的托西珠单抗(tocilizumab/RoActemra),用于治疗成人中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托西珠单抗属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新型作用模式,为白介素(IL)-6受体(IL-6R)阻滞剂.本文就该药的作用原理、研究数据、临床地位和市场潜力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马培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家庭过期药品回收体系中政府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药品一经发出,通常情况下不得退换.长期以来,家庭过期药品储量增加.据调查,全国约有56.2%的家庭储备有药品,居民对过期药品回收认知率普遍偏低.通常,80%以上的居民将废弃药品丢入垃圾箱.由于药品非常容易分解,随意丢弃对环境尤其是土壤及水系造成破坏[1].另外,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药物,如强致敏性或挥发性药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过期药品已被明确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目录>.因此,急需建立过期药品的回收机制.

    作者:肖增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中药注射剂批准情况与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现代中医药创新成果之一,已成为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发挥着重要临床作用.近年来,国内中药注射剂应用日趋广泛,其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30%,年销售额约为170亿元.然而,随着鱼腥草、香丹、刺五加等一些品种陆续出现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重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于2009年1月发布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以期纠正中药注射剂的现有相关问题.本文就我国已批准中药注射剂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从中寻找一些原因.

    作者:周昕;顾希钧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国内城市医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情况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在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销售增长较快的抗感染药物类别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亚胺培南进入临床应用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现已发展到含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和比阿培南这7个药物组成的培南类药物系列品种.

    作者:段雅卿;王维德;任吉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季节转换时谨防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季节转换时,气温时高时低,感冒的发病率会有所增加.感冒的类型不同,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许多人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总以为流感就是重感冒,多喝开水、用退烧药、休息休息就可以自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普通感冒和流感在病原学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异.

    作者:陆权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热毒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时的绿原酸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6种常用输液中的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热毒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6种常用输液中12 h内的含量变化,观察溶液颜色,测定PH变化.结果:热毒宁注射液加入6种输液后放置12 h,颜色无明显变化,未见沉淀生成,pH改变不大,绿原酸含量变化不显著.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在6种常用输液中12 h内稳定性良好.

    作者:唐春燕;蒋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器官移植患者的霉酚酸酯治疗药物监测

    麦考酚酸酯(霉酚酸酯,mycophenlate mofetil,MMF)是麦考酚酸(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的一种酯类衍生物.MMF无生物活性,口服后迅速水解为具活性的MPA.MMF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2004年的一项调查发现,79%的肾移植、48%的肝移植和75%的心脏移植患者均服用MMF[1].

    作者:崔学艳;施孝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菌药抗菌作用评估的参数及其临床应用

    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临床医师在校期间很少接受系统的药物及其药物治疗学方面的培训,因此对各种药物包括抗菌药物的了解较肤浅,这给以后几十年的临床工作带来了弊病,即规范用药、合理用药的水平有限,甚至出现不少随意用药、错误用药的现象,由此影响疗效、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抗菌药物而言还可能促使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张永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治疗药物监测现状与进展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近20年来形成的一个新的临床药学分支,是临床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TDM主要通过运用各种灵敏的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订佳给药方案,包括治疗用药的剂量、给药间隔以及给药途径,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TDM是现代临床药物治疗学的重大进展之一,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本文就TDM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晓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临床药学服务问答

    1 为什么说当前是临床药师充分发挥专业作用的大好时机?除了手术外,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师防治疾病的重要而且为常用的手段.然而,临床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以致影响了疗效,增加了不良反应,甚至丧失治疗与抢救的良机,给患者带来致死性的危害.为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准,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比以往更有力地推行合理用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药事管理,将合理用药列为医疗质量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已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上海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