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674-8115
  • 国内刊号:31-2045/R
  • 影响因子:0.82
  • 创刊:1958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33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4年7期文献
  • 微创法单株自体毛囊移植胡须再造

    目的探索应用微孔裂隙法单株毛囊移植进行胡须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5月~2003年6月30例患者应用1~1.5 mm双刃宝石微孔裂隙刀行自体单株毛囊移植治疗胡须稀疏.其中,幼年性器官因外伤受损所致第二性征胡须稀疏者3例,内分泌发育正常而先天性胡须稀疏要求改善者18例,唇部细小疤痕所致的胡须散在稀疏者9例.结果27例患者经过术后6~9个月的随访,单株毛囊微孔裂隙移植较单纯微小带发皮片移植具有术后恢复迅速,出血较少,外型逼真,移植体存活率高等特点.结论应用单株毛囊微孔裂隙法再造胡须毛发易存活,手术安全,毛发外观改善极为自然,且恢复迅速,但在疤痕区可能尚需二次种植.

    作者:刘清;穆雄峥;祁佐良;罗先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儿童期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新方案的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胞膜与胞浆抗原相结合、特异与敏感标志相结合的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研究儿童期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用CD45/SSC双参数点图区分白血病细胞和正常血细胞后,先用系列特异和敏感指标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系列来源,然后根据不同系列来源进一步检测.结果CD45/SSC能明确区分白血病细胞和正常血细胞.胞浆抗原cCD79a、cCD3和MPO分别是B-ALL、T-ALL和AML的特异性抗原,且能够覆盖白血病分化的各阶段.CD19和CD7分别是B-ALL和T-ALL的系列敏感抗原.这两类抗原的结合在确定急性白血病的系列来源时特异、敏感、可靠,避免了仅用胞膜标记时因抗原跨系表达而获得可疑结果.结论该方案可提高儿童期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准确性,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免疫分型方案.

    作者:徐翀;蒋黎敏;吴政宏;李莉;沈立松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大充盈压分别为3.2 kPa和2.4 kPa,平均容量分别为380 mL和420 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大压力为10.9 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大压为8.01 kPa,平均大尿流率17.6 mL/s.结论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建华;叶敏;张良;孔良;王伟明;陈方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万乃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及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患者各60例,其中32例生殖器疱疹和30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万乃洛韦治疗,28例生殖器疱疹和30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口服阿昔洛韦治疗,连续观察10 d,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万乃洛韦治疗组和阿昔洛韦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81.25%和53.57%,复发率为6.25%和28.57%,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P<0.01).在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善程度方面,万乃洛韦也明显优于阿昔洛韦.结论与阿昔洛韦相比,万乃洛韦在治疗生殖器疱疹及带状疱疹时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汪敏;丁振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胸腔镜联合小切口改良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症

    目的探讨胸腔镜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方法45例贲门失弛症患者经病史、食管镜和食管钡餐造影确诊,胸腔镜下加小切口进行改良Heller手术,随访并监测术后食管压力和pH值.结果2例因术中食管粘膜破损改行开胸术,平均手术时间1.9 h(1.0~3.8 h),未发生术后食管瘘和手术死亡,所有患者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可常规进食,症状消失.随访35例优(78%),7例良(16%),3例劣(6%)因吞咽困难复发于术后3个月行食管扩张,4例(9%)患者出现返流,但不需手术或药物治疗.食管压力和pH值监测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结论胸腔镜治疗贲门失弛症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张辅贤;单根法;钟竑;戚晓敏;李国庆;隆桂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铅对作业工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铅对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生物指标的影响.方法66例接触者和40例对照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各项生物指标的检测.结果接触组中>10年工龄组和<10年工龄组分别与对照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有显著差异,其中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CV、SCV)减慢、远端感觉潜伏期(sL)、腓肠神经SCV延长(P均<0.05).接触组中>10年工龄组与<10年工龄组生物学指标PbB、ZPP、EFP、Hb、PbU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生物学指标异常率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相对危险度>10年工龄组分别是<10年工龄组的4.1和5.3倍.结论提示长期接触铅对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朱玉华;周敏杰;曹钟兴;田月秋;吴公孙;李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手部无人区肌腱一期修复后早期活动对手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手部无人区肌腱损伤患者一期修复后手功能恢复状况,探讨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的合适时间和方法.方法将58例(108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手部无人区肌腱损伤进行一期修复,并在48~72 h后开始运用Kleinert氏手功能支具控制性训练,辅助各种物理治疗,部分运用连续被动运动(CPM)机训练4~12周,采用完全主动活动(TAM)系统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随访42例(85指)患者,随访时间5月~3.8年.TAM系统评价获得优22例、良8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71.43%,有效率为88.09%.结论手部无人区肌腱损伤经一期修复,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手功能恢复,大部分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许礼根;杨晓红;顾月霞;濮哲铭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和耐药性比较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作者:孙珍;杨丽英;方培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和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血管内超声,对8例经颈动脉B超初选疑诊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植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血管内超声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该组8例均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8枚;经3~12个月的随访,除2例于术后30 d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外,无其他病例TIA和脑梗塞再发生.结论血管内超声应用于判断颈动脉狭窄和病变性质并引导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精确可靠,弥补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不足.

    作者:李善泉;万杰清;葛建伟;戴炯;何奔;王彬尧;韩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脂代谢变化和影响因素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脂代谢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按蛋白尿分成正常蛋白尿组(42例)、微量蛋白尿组(33例)和大量蛋白尿组(15例);按体重指数分成正常体重组(23例)、超重组(47例)和肥胖组(20例),分别研究各组的血脂水平,加以比较分析.结果9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血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病程长,收缩压越高、蛋白尿越严重及体重指数越大者,其血脂异常越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脂代谢的紊乱,其异常程度与病程、血压和体重有关,应降低体重和血压,控制血脂和血糖.

    作者:孔燕;初少莉;钱岳晟;王谷亮;周怀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鼠体内槐果碱的药代分析

    目的研究苦参中有效成分槐果碱在大鼠体内血、组织和脏器中的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槐果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大鼠静注槐果碱(20 mg/kg)后的药时曲线、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房室模型及药动学参数通过3p87软件拟合计算.结果槐果碱的相对回收率100.7%~108.7%,日内、日间精密度RSD<5%.血药浓度在0.625~20.0μg/mL、组织浓度在2.5~80.0μg/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98、0.9964).大鼠静注槐果碱后,药代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组织分布以肾高,多数脏器给药后15 h仍能测到.结论槐果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且与组织有特异性结合.

    作者:徐瑾;陈曙霞;周贤飙;王平全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激光诱导兔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中VEGF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CRVA)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VEGF与CRVA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激光诱导兔CRVA的常规方法对兔眼行激光处理,在激光术后3 d和1、2、4、6周ELISA法检测实验兔眼房水、玻璃体、激光击射部位和非击射处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的VEGF含量.以正常兔眼及单纯一过性静脉阻塞非CRVA激光处理组(RVO组)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兔眼含有较低水平VEGF.RVO组和CRVA组均于激光术后1周出现VEGF峰值,两组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周CRVA组仍保持较高水平VEGF,与同期RVO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CRVA组VEGF峰值维持至激光术后4周,与CRVA形成时间相吻合,推测VEGF水平的升高与CRVA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者:施彩虹;沈泽民;傅海涛;蒋坚;倪卫杰;蔡克波;朱耀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伤后24h内削痂对深二度烧伤创面生长因子释放的影响

    目的探讨伤后24 h内削痂手术对深二度烧伤创面局部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释放的影响.方法12例深二度烧伤患者,伤后24 h内实施削痂手术.削痂术前先切取手术前实验区组织标本.术中部分创面保留不予手术,作为未手术实验区.伤后5~7 d行再次手术,分别切取经削痂处理和未手术区的创面组织,作为手术后和未手术实验区标本.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生长因子EGF、FGF-2和PDGF-AB的含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新生肉芽形成半定量分析.结果削痂手术创面组织局部释放EGF、FGF-2和PDGF-AB的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升高(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削痂手术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形成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显著(P<0.05).结论伤后24 h内削痂手术可以促进局部创面组织释放EGF、FGF-2和PDGF-AB,促进新生肉芽形成,有利于深二度烧伤创面愈合.

    作者:向军;王志勇;杨丽英;乔亮;廖镇江;陆树良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小剂量氨甲蝶呤联合GM-CSF对U97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分化相关的研究,探讨氨甲蝶呤(MTX)对急性单个核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以U937细胞株为实验模型,以细胞形态学、NBT还原试验及流式细胞CD14检测为评价U937细胞分化的指标,采用TRAP-ELISA试剂盒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经20 nmol/L MTX作用24、48、72 h后,U937细胞体积明显增大,核/浆比例逐渐减少;NBT还原试验逐渐呈现阳性;培养72 h后,CD14阳性细胞从3%上升到20%,提示出现部分分化.单用100 U/m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并未使U937细胞产生诱导分化作用,但当此剂量的GM-CSF与20 nmol/L MTX同时作用于U937细胞72 h后,63%的细胞出现诱导分化现象.MTX和GM-CSF同时作用24、48、72 h后,端粒酶活性从2.11(未用药前)下降到1.48、0.77和0.24.结论小剂量MTX与GM-CSF联合应用对U937细胞系有明显诱导分化作用,有望为急性单个核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陈静;顾龙君;应大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高浓度葡萄糖上调人血管内皮细胞水孔蛋白-1的表达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水孔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高浓度葡萄糖和高渗透压分别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6、24、48、72 h,观察其对AQP1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以未添加葡萄糖或甘露醇培养组为对照组.结果培养6 h后,各组AQ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P>0.05);培养24 h后,4.25%葡萄糖组与对照组相比,AQP1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继续培养AQP1表达量的增加更为明显.与甘露醇培养基组比较,AQP1表达量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提示体外高浓度葡萄糖可上调人血管内皮细胞AQP1的表达,其上调作用可能主要通过高渗透压作用介导.

    作者:方炜;钱家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大鼠纹状体区多巴胺受体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鼠黑质区注射脂多糖(LPS)后,纹状体区多巴胺2型受体(D2R)亚型mRNA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D2R与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将LPS注入大鼠单侧黑质区,注射后21 d左右,以阿扑吗啡诱导大鼠旋转,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大鼠双侧纹状体区D2R两亚型mRNA的表达量.结果单侧黑质注射LPS的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后向损毁同侧旋转,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区DL和DS的mRNA表达量损毁侧较对照侧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LPS损毁大鼠的纹状体部位D2R mRNA含量的变化,可导致大鼠行为的改变,提示D2R可能与PD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作者:刘军;陈生弟;刘振国;乐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生物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伤科常用单味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对硝基苯磷酸盐法、茜素红染色方法和RT-PCR法,比较伤科常用单味中药当归、自然铜、骨碎补和续断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分泌、矿化结节形成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单味中药当归对早期增殖期的成骨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当归和自然铜能增加成骨细胞矿化期矿化结节的形成;当归和续断能上调BMP-2和IGF-Ⅰ mRNA的表达.结论单味接骨中药当归具有刺激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

    作者:冯伟;傅文彧;张玥;朱雅萍;王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TGF-β细胞内信号转导与伤口过度愈合

    作者查阅近期TGF-β信号转导及TGF-β与伤口愈合相关的文献,追溯近阶段国内外有关生长因子TGF-β、TGF-β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和TGF-β及SMAD分子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新进展.SMAD分子在TGF-β的信号转导及其生物学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人为方法来干扰TGF-β信号转导从而减少TGF-β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病理性作用.

    作者:蔡泽浩;刘伟;钱云良;关文祥;张涤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RNA干扰-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生命科学也随之进入后基因组计划的时代.在各种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中,RNA水平使目的基因沉默无疑是目前研究的新点和热点,特别是双链RNA(dsRNA)介导的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PTGS),更是快速关闭基因的途径,目前在植物、线虫、果蝇和小鼠早期胚胎中均有发现和证实.这一现象的发现和应用将有助于基因功能及其在信号传导、病毒抵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并有可能开创基因治疗的新模式.

    作者:谭轶;费照亮;费俭;王铸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心脏病血管新生中的应用

    作为弥补传统内外科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不足,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挽救缺血性心肌组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外周及造血干细胞中内皮祖细胞(EPC)表面抗原KDR、CD34的识别,对EPC分化和扩增,使其增加血管新生.该文着重就缺血心肌血管的再生机制、内皮祖细胞的来源、体外扩增及靶向定位、细胞表型作了归纳.对于细胞移植用于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初步显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MRI显示心肌灌注和心肌功能均有改善,但该研究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进一步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有待明确细胞移植的长期疗效、靶向性和安全性.

    作者:姜萌;王长谦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三例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失败后的手术治疗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桥小脑角肿瘤,来源于前庭神经雪旺氏细胞,年发病率约为10×10-6[1],肿瘤生长较缓慢.本文对3例行伽玛刀治疗失败后的患者行扩大迷路进路肿瘤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振涛;吴皓;曹荣萍;陈向平;施俊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0对人树突状细胞表型及致炎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作者:孙桂芝;周同;张玉梅;吴开胤;张冬青;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急性肾损伤防治及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大鼠急性肾损伤防治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组织病理学改变、肾功能变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状态.结果肾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内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P-选择素表达增强,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同时体内T、B细胞活性受抑,而NK细胞明显激活.经给予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后,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受抑,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减轻,尤以PsL-EGFmAb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大鼠体内三种免疫细胞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结论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其抗黏附靶向效果强于N-去硫酸肝素,并对大鼠免疫防御功能可能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周同;王锋;孙桂芝;张玉梅;张明均;张冬青;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细胞黏附分子与肾脏疾病

    由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细胞黏附机制,是多细胞生物体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也是参与肾脏等多种疾病免疫病理损伤过程的物质基础.其在肾脏炎性病变、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针对黏附分子的抗黏附调节,将可能成为肾脏等多种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

    作者:张玉梅;孙桂芝;周同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树突状细胞在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及缬沙坦对其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吴开胤;周同;孙桂芝;张玉梅;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在人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结论黏附分子;P-选择素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作者:周同;孙桂芝;李晓;吴开胤;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体外抗黏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针对P-选择素的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体外抗黏附功能.方法常规培养或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性粒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并对ECV-304和HK2细胞行炎症因子TNF-α刺激,然后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和抗P-选择素全长单抗以及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中性粒细胞与ECV-304细胞黏附变化,以及HK2细胞的黏附分子(P-选择素)和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情况.结果经PsL-EGFmAb等三种药物处理后,中性粒细胞与受刺激ECV-304细胞黏附量随药物浓度均下降,受刺激后HK2细胞的P-选择素表达及CD80mRNA转录水平也均受到抑制,其中尤以PsL-EGFmAb抗黏附抑制效应更明显.结论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较其他两种药物更具体外抗黏附靶向抑制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针对P-选择素抗黏附作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周同;王锋;孙桂芝;张玉梅;张冬青;陈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住院患者肠道肠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观察

    肠球菌是人类和温血脊椎动物肠道的正常栖居菌,临床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情况下,可引起人体多系统感染性疾病,如心内膜炎和菌血症等.肠球菌感染在革兰阳性菌中仅次于葡萄球菌[1,2].肠球菌本身存在对某些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的固有耐药,近年来肠球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有所增加,特别是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实验主要研究我院住院病人肠道肠球菌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作者:应春妹;汪雅萍;杜振东;张灏晻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柯萨奇病毒激活ERK信号途径的初步研究

    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病原体.CVB3在其感染过程中致细胞产生病变效应,直至死亡.CVB3感染也能引起细胞凋亡[1],但其病变机制尚不清楚.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中一类,参与了细胞生长、转化、分化以及细胞的生存和死亡等功能的调节[2].ERK途径参与HIV-1等多种病毒基因的表达和复制[3].本研究利用CVB3感染HeLa细胞后以磷酸化ERK1/2说明ERK1/2的活化状况,初步了解CVB3感染与宿主细胞ERK1/2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CVB3感染后的信号传导途径奠定基础.

    作者:陈宏新;陈洪;陈淑芸;刘晶星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