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空腹血糖(FBG)、血清糖化白蛋白(GA)和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FBG和血清GA检测情况及Glasgow预后评分进行资料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各组FBG和LDH水平,分析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以及FBG和LDH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LDH水平明显高于轻型和中型损伤组(P<0.01,P<0.05);高血糖组患者LDH水平显著高于正常FBG组(P<0.01,P<0.05);预后差与死亡组患者FBG、LDH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P<0.05);糖尿病性高血糖组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 血糖、LDH既能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又能对评估预后及治疗起指导作用;血清GA的检测可作为鉴别脑外伤患者应激性与糖尿病性血糖增高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指导降糖及综合治疗措施的选择.
作者:陈浩;田恒力;戎伯英;高文伟;陈世文;郭衍;曹合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NDRG1(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1)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伴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45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的NDRG1、MMP2、MMP9、TIMP2、E-cad的表达状态.结果 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NDRG1的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标本(P<0.01).NDRG1蛋白的表达与TIMP2的表达正相关(P<0.05);而与MMP2、MMP9和E-cad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 NDRG1与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可能是一个候选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并且可能成为乳腺癌的一个有用的预后指标.
作者:左晓明;姚晓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rohn病致肛瘘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手术治疗的37例Crohn病致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复发及肛门自制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37例患者术后复发13例(35.1%),术后肛门失禁5例(13.5%).11例存在直肠炎者7例复发(63.6%),显著高于非直肠炎者(23.1%)(P=0.028);存在直肠炎者肛门失禁发生率36.4%,亦显著高于非直肠炎者(3.8%)(P=0.021).低位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高位肛瘘患者(4.2% vs 30.8%,P=0.042).高位肛瘘病例中,挂线疗法患者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切断括约肌术式患者(66.7% vs 0.O%,P=0.021).结论 Crohn病致肛瘘患者治疗较为困难,应首先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争取非手术治愈,药物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术前须控制直肠炎.低位肛瘘宜行瘘管切开术,高位肛瘘应采用非切断括约肌的手术.
作者:唐伟军;钟鸣;陈路;王少华;陈锦先;王平治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亚临床和肾上腺腺瘤型库欣患者糖代谢紊乱状况.方法 对32例亚临床库欣(组1)、33例典型的肾上腺腺瘤型库欣(组2)及40例无功能瘤患者(组3)分别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HOMA指数(HOMAIR)、葡萄糖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g,AUCi);同时检测各组患者血和尿皮质醇、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血钾等指标.以5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组4).结果 组1、组2、组3和组4糖代谢紊乱的患病率分别为46.9%、48.5%、27.5%和22.4%;组2患者糖代谢相关指标,如空腹及糖负荷2 h后血糖(FBG及2 h PBG)、空腹及糖负荷2 h后血胰岛素(FIN及2 hPIN)及根据OGTT结果计算的AUCg、AUCi及HOMA-IR均高于其他组,而ISI则低于其他组别;剔除性别、年龄、腰围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2 h PBG、AUCi与血、尿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组1患者皮质醇分泌仅为轻度升高,尚不足以引起库欣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但糖代谢紊乱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亦升高(15.6%),其FBG、2 h PBG及AUCi等与血、尿皮质醇水平亦相关.结论 亚临床及肾上腺腺瘤型库欣患者糖代谢紊乱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可能与皮质醇的高分泌状态有关.
作者:张炜;汤正义;王卫庆;宁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计划过程中对肿瘤治疗计划制定的影响.方法 首先单独基于PET/CT中的CT进行治疗计划的制定,内容包括治疗方案和肿瘤靶区(GTV)的勾画.之后基于PET/CT再次进行治疗计划的制定,并分析其变化情况,采用体积法和共同靶区/总靶区法对GTV改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基于PET/CT制定计划后21例患者中有3例(14%)分期改变,2例改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19例终进行调强放疗的患者GTV均发生改变.体积法显示9例(47.4%)患者的GTV得到了缩小,10例(52.6%)得到了扩大.其中6例(31.6%)发生显著改变.共同靶区/总靶区法显示有9例(47.4%)患者的GTV发生显著改变.在复发鼻咽癌患者中的GTV改变比初发患者更明显.随访未发现治疗区域肿瘤残余以及复发患者.结论 利用PET/CT将使鼻咽癌患者的分期更精确,有利于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PET/CT影响调强放疗GTV的制定,对复发鼻咽癌患者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刘滔;叶明;白永瑞;严惟力;吴旭东;马秀梅;李莉;戴立言;曹鸿斌;黄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对92例胃癌、36例胃良性病变(10例胃溃疡和26例胃炎)和92例正常人血浆VEGF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性与VEGF含量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EGF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血浆VEGF含量在胃癌和胃良性病变组呈非正态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胃癌和胃良性病变组都显著增高,但胃良性病变组增高幅度不及胃癌组;血浆VEGF含量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胃窦、胃体、幽门)、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肿瘤分级无相关性,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以217.79 pg/mL为临界值,血浆VEGF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40.2%,特异性为93.7%,诊断准确率为69.9%.结论 血浆VEGF含量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性相关,检测血浆VEGF含量对胃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盛世乐;王青;黄钢;朱翠英;袁济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夜间低氧血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ACS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三组:ACS组(Ⅰ组,n=37)、ACS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轻度以下夜间低氧血症组(Ⅱ组,n=36)、ACS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度以上夜间低氧血症亚组(Ⅲ组,n=37).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进行分析,并以Gensini积分比较不同组间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三组在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颈动脉斑块数明显增多(P<0.01);Ⅲ组比Ⅱ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总斑块数、软斑块数显著增多(P<0.01),混合斑块数、硬斑块数也明显增多(P<0.05);Ⅱ组和Ⅲ组中颈动脉IMT及斑块数量与夜间低血氧饱和度成负相关;Ⅱ组与Ⅰ组Gensini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结论 夜间低氧血症对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苏奕亮;王长谦;张亚臣;孟舒;徐伟平;陈漫天;王飞;陈富兴;王连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大值、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ax和Dm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 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作者:马秀梅;白永瑞;李莉;吴旭东;侯艳丽;曹洪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子宫肌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及其受体(sVEGFR1和sVEGFR2)水平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以及作为子宫肌瘤临床检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选取30例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和同龄正常女性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sVEGF及sVEGFR1、sVEGFR2含量.结果 研究组sVEGF及sVEGFR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sVEGFR1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肌瘤患者sVEGF和sVEGFR2无月经周期变化(P>0.05),sVEGFR2与子宫肌瘤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VEGF与子宫肌瘤发病相关,sVEGF和sVEGFR2可以作为子宫肌瘤临床检测指标之一.
作者:钟一村;李卫平;丁传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促排卵周期颗粒细胞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达与卵巢反应性的关系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2006年3月至同年12月,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者43名,按获卵数量分为低反应组(<5枚)、正常反应组(5~15枚)和高反应组(>15枚).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卵巢颗粒细胞FSHR的表达,比较各组FSHR表达强度、胚胎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结局.结果 颗粒细胞FSHR表达量以高反应组高,正常反应组次之,低反应组低,三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间注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血雌二醇(E2)水平、获卵数和冻胚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及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颗粒细胞FSHR的表达与获卵数(r=0.719)及外周血E2水平(r=0.516)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受精率和卵裂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促排卵时颗粒细胞FSHR表达和卵巢反应性均较高;FSHR表达量与获卵数和血清E2水平呈正相关.研究提示颗粒细胞FSHR水平可能直接影响卵泡发育.
作者:余海琴;牛志宏;冯云;李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裂隙灯适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SL-OCT),观察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结膜滤过泡,探讨其对滤过泡形态和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2例78眼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行SL-OCT检查,获取滤过泡内部结构图像,使用设备内置软件进行测量,根据所得图像对滤过泡进行分析.结果 在功能性滤过泡组中35/45(77.8%)眼观察到滤泡壁肥厚伴或不伴结膜下微囊泡或腔隙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组中只有4/24(16.7%)跟有此特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功能性滤过泡中26/45(57.8%)眼有巩膜瓣周围低反射区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只有5/24(20.8%)眼有巩膜瓣周围低反射区(P<0.005).在功能性滤过泡中12/45(26.7%)眼有巩膜瓣上高反射区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有14/24(58.3%)眼有巩膜瓣上高反射区(P<0.01).在功能性滤过泡中20/45(44.4%)眼巩膜瓣下滤过通道不见,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有19/24(79.2%)眼巩膜瓣下滤过通道不见(P<0.01).另内口闭塞5眼全部出现在无功能滤过泡组(P<0.005).结论 SL-OCT通过非接触检查,可在术后各个阶段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滤过泡内部形态图像,为滤过泡功能的评估及形态分级提供参考,是一种有价值的滤过泡评价工具.
作者:张谊;吴强;宋蓓雯;胡萍;陆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小儿麻醉期间氧化亚氮(N2O)对双腔喉罩套囊内压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小儿32例,麻醉诱导后置人双腔喉罩,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向喉罩套囊内预注空气(A组)或50%N2O(N组)使套囊内压至20 mmHg.术中持续吸入50%N2O并监测喉罩套囊内压.结果 术中A组喉罩套囊内压逐渐上升至(40.6±9.3)mmHg(P<0.05),而N组套囊内压略有下降.术后拔管空气组套囊内气体量明显增加,而N组则无明显变化(4.4±2.3)mL vs(2.6±1.0)mL,(P<0.05).术后A组有2例发生咽痛,N组无咽痛发生.结论 小儿麻醉期间吸入N2O使双腔喉罩套囊内压明显升高,套囊内预充50%N2O可以防止喉罩套囊内压的升高.
作者:李春华;陈锡明;尤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地黄中的梓醇是否为地黄滋阴作用的有效活性成分.方法 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单点法,测定甲亢模型小鼠大脑β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密度和自然衰老小鼠大脑M胆碱受体(M受体)密度,并以电迷路法考察自然衰老小鼠行为学的改变.结果 甲亢组脑β受体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9±7.2)和(15.7±5.2)fmol/mg蛋白,梓醇治疗的两组动物显著低于甲亢组,分别为(18.6±7.2)和(18.4±5.6)fmol/mg蛋白(P<0.05).自然衰老模型组用Y电迷路测得的学习7 d后正确率仅为70%,喂服两种剂量的梓醇8周后,学习7 d后正确率达到90%以上,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与喂服阳性对照药知母皂甙元组正确率相仿.与此同时,老年对照组、知母皂甙元组、小剂量和大剂量梓醇组的脑M受体密度分别为(639±134)、(739±181)、(754±121)和(830±156)fmol/mg蛋白,表明3个用药组与老年对照组比较,均能显著提高脑M受体(P<0.05).结论 梓醇能重现地黄水煎剂对β肾上腺素受体及M胆碱受体失平衡的双向调节作用,提示梓醇是地黄滋阴作用的有效活性成分.
作者:刘庆丰;夏宗勤;孙启祥;胡雅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建立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肺损伤模型,并观察其炎症程度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探讨MLCK在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只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PS组(n=10)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10),LPS组鼻内注入30μL含20 μg LPS的生理盐水,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的病理学、湿干比重、肺泡灌洗液(BALF)总细胞计数的不同,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LCK在肺组织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MLCK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表现为明显的肺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肺含水量增加,BALF细胞总数含量增高(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S组MLCK表达较对照组更明显;RT-PCR结果显示LPS组MLCK mRNA吸光度值较对照组高.结论 LPS能导致急性肺损伤,MLCK活性上调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李锦师;白建文;林闽加;张斗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衔铁经不同铸接温度处理后的耐腐蚀性能.方法 成品衔铁分别与钛合金、钴铬合金和金合金铸接后作为实验组试样(S1、S2、S3).设立未经任何处理的成品衔铁试样作为对照组.将4种试样分别浸泡于人工唾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和循环伏安曲线测定)分析其耐腐蚀的能力.结果 在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中,4种试样的腐蚀速率均<0.1 mm/a,接近0.01 mm/a.提示经各种温度处理后,衔铁在口腔唾液中具有很强的钝化能力.循环伏安曲线测定中,S2具有较高的破钝电位,耐点蚀性能强;S3耐点蚀性能较差,但产生点腐蚀后的修复能力较强;S1耐点蚀性能居中.结论 经各种铸接温度处理后的衔铁在口腔唾液中依然具有较强的耐腐蚀能力.
作者:郑元俐;曾为明;张任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放射所致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预先通过HO-1激动剂Copp和(或)HO-1抑制剂Znpp分别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然后,预处理后的部分细胞接受8 Gy的照射.分别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流式细胞仪检测EA.hy926细胞HO-1蛋白、细胞色素C的表达以及EA.by926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PBS+R组EA.hy926细胞经8 Gy照射后低表达HO-1蛋白;而细胞先经Copp和(或)Znpp处理后,再行8 Gy照射,其HO-1蛋白的表达则显著增高(P<0.01).与Znpp+R组相比,Copp+R组的增高较为明显(P<0.01);另外,Copp+R组HO-1蛋白的表达低于Copp+Znpp+R组(P<0.01).进一步通过流式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的情况显示,与其他各组相比,Copp+R组细胞的凋亡率低(P<0.01),这与相应各组细胞细胞色素C的表达水平结果一致.结论 诱导并激活HO-1能够减少放射所致的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俞静;吴国华;林清;周仁华;陆冬青;王佳;刘乾;冯秀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生存影响.方法 原代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培养细胞Epo和EpoR的表达;经与不同浓度Epo共同培养,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评价Epo对细胞存活的影响.经不同浓度Epo预培养12 h,再用谷氨酸刺激,MTT法检测细胞存活,观察Epo是否能抵抗谷氨酸兴奋毒性.结果 培养的神经样细胞表达Epo和EpoR;Epo不影响正常培养神经细胞的存活,但是能提高谷氨酸刺激后的神经细胞存活.结论 Epo能部分抵抗谷氨酸对混合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
作者:姚慧萍;钟一声;程瑜;刘小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亚型GluR2和突触小泡蛋白(SYP)在不同年龄大鼠蜗核中的表达,探讨GluR2的表达规律及与突触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取2、3、4、6、8和10周SD大鼠,应用免疫荧光组化方法观察各年龄大鼠GluR2及SYP在蜗核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GluR2在不同年龄大鼠蜗核神经元中均有表达,生后2、3周时表达较弱,4周时逐渐增强,6周达高峰,之后急剧下降,10周表达弱.GluR2在大鼠耳蜗背侧核颗粒细胞层表达较强,在分子层和多极细胞层表达较弱.SYP在不同年龄大鼠蜗核神经元中均有表达,生后2周表达弱,4周显著增强,6周为高峰,8周时骤然降低并稳定表达.结论 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蜗核GluR2及SYP的表达呈现基本一致的年龄依赖性规律,GluR2在蜗核的表达可能与蜗核突触成熟及功能发育有关,其年龄依赖性表达现象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功能发育及可塑性的重要机制.
作者:沈宇玲;金晓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水平以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谷氨酰胺预处理可以增强大鼠肺组织HSP-70的表达,抑制ICAM-1的表达,降低肺组织MPO、MDA水平.结论 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HSP-70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耿桂启;朱也森;姜虹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6-羟基多巴胺(6-OHDA)两点单侧注射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从行为学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 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4),生理盐水对照组(n=35)和模型组(n=55).模型组SD大鼠以6-OHDA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至前脑内侧束.术后不同时间点(第7、14、21、28天)进行行为学分析(姿势不对称性、前肢始动不能试验);术后第1周开始,每周1次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诱发大鼠旋转行为,连续6周,分别计数阳性大鼠例数.结果 模型组大鼠姿势不对称性和前肢始动不能试验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行为学不对称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至28 d后趋于稳定.第1、2、3、4周Apo诱发模型组大鼠旋转行为的阳性例数分别为9、12、12、1.结论 前脑内侧束单侧注射6-OHDA诱发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PD患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Apo诱发的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次数随损毁时间延长而增加,与其行为不对称性随时间延长加重的表现一致.实验为深入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潘静;赵延欣;白丽;陈生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以内源性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为靶基因,观察经单次尾静脉注射后8型腺相关病毒(AAV8)介导的短发夹状RNA(shRNA)在小鼠肝脏内的表达、对靶基因的沉默效应以及重组AAV8-SOD1 shRNA的副反应.方法 利用AAV8载体系统的双启动子构建能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SOD1 shRNA的重组AAV8-SOD1 shRNA.采用Nor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OD1 shRNA在小鼠肝脏内表达水平、靶基因SOD1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肝细胞微小RNA122(miRNA-122)表达水平;标准酶法测定小鼠肝功能;酶联免疫实验测定干扰素-α(IFN-α)水平;经HE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经尾静脉注射重组AAV8-SOD1 shRNA后,小鼠肝组织中可检测到SOD1 shRNA和SOD小干扰RNA(SOD siRNA)反义链的表达;靶基因SOD1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受抑;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但IFN-α水平无上调;肝组织无明显病理学改变;肝细胞miRNA-122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经尾静脉单次注射重组AAV8-SOD1 shRNA后,SOD1 shRNA后可在小鼠肝脏中高效表达并沉默靶基因表达.重组AAV8-SOD1 shRNA对小鼠机体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陈颖伟;久保寺;李一;大西威一郎;仁科一隆;李定国;横田隆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体外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rMSCs,体外扩增并进行鉴定.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中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r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Dil荧光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后rMSCs的内皮细胞表型表达及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的摄取能力.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诱导后的rMSCs可见类似内皮细胞样改变,并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vWF和CD31,但仅少数细胞具有摄取Dil-Ac-LDL的能力.结论 VEGF和bFGF在体外能够诱导rMSCs出现内皮细胞表型,但尚不完全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功能特性.rMSCs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作者:马宁涛;高平进;朱鼎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二十碳五烯酸(EPA)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实验对象,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试验筛选EPA作用于HUVEC的适宜浓度;ELISA法检测EPA对于LPS刺激后HUVEC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结果 100 μmol/L和200 μmol/L的EPA作用可引起HUVEC释放LDH明显增加,故实验选取EPA浓度≤50 μmol/L;LPS刺激HUVEC分泌MCP-1和IL-6增加,均于24 h达到高峰;EPA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MCP-1和IL-6表达,其抑制作用随EPA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EPA对由LPS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本实验为EPA运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敏芳;钱家麒;戴慧莉;吴青伟;倪兆慧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9(TLR9)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是否存在多态性.方法 提取26例SLE患者mRNA并逆转录为cDNA,扩增产物经3730 DNA自动测序仪测定TLR9基因序列.结果 TLR9 mRNA自起始位点起第1783、2269和3222位碱基存在二态性(A或G),这3个位点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别称之为SNP1、SNP2和SNP3,其中SNP1是我们新发现的多态性位点,SNP2和SNP3为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SNP数据库中公布的位点,它们均不改变氨基酸编码.SNP2在人群中可表现为AA纯合、GG纯合或AG杂合3种基因型,在SLE患者中以AG型为主(50%),而在正常人中以GG型为主(75%)(P<0.05);SNP1和SNP3只在一名男性SLE患者中发现,表现为AG杂合,其余个体均为GG纯合.结论 TLR9基因编码区中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SLE发病相关联.
作者:鲁智勇;金丽威;牛振民;袁文涛;沈小雁;薛峰;郑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骨转移在晚期肿瘤患者中是相当常见的,其发生率占全身转移性肿瘤的第三位,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有赖于对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的评估.现就骨代谢生化指标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的理化特点、检测方法、在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在疾病进展和骨转移疗效评估以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周荻;张凤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半乳凝素(galectin)功能多样,galectin-9作为家族成员之一,除了能诱导嗜酸粒细胞聚集和活化外,还介导细胞分化、凋亡、黏附、细胞间聚集、炎症反应的调控和肿瘤转移等.文章将就近年来galectin-9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丰;郑民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及视神经纤维层结构的改变早于视野的改变,有效检测这些形态学改变对早期诊断与治疗青光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彩色眼底立体照相以及激光扫描偏振仪这几种常用视盘形态学诊断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畅;徐承慧;胡毅倩;祝肇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前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不断增多,在常用抗生素疗效不佳,新的有效抗生素研发迟缓的情况下,多黏菌素静脉制剂重新成为治疗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有效选择.临床上使用多黏菌素的抗菌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死亡率.虽然其毒性反应主要是肾毒性的,但应用时仍需注意观察和监测.文章就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洁;汤耀卿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以脑电为基础的分析监测技术已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的监测.随着频谱熵指数的出现并应用于临床,熵指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方法将脑电图信号定量后产生两个相应的参数: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均可用于监测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与BIS一样,RE仍难以反映疼痛刺激程度.
作者:忻纪华;王祥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颅内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非常罕见,迄今为止文献[1-2]共报道了约200例左右,其发生率在0.3%~4%.常见的是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其次是垂体瘤和胶质瘤等合并脑动脉瘤[3].现报道1例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
作者:李骁雄;加藤庸子;佐野公俊;神野哲夫;邱永明;李善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自身免疫性垂体炎(autoimmune hypophysitis,AIHY)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垂体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由于其临床表现多变,明确诊断往往需依据术后病理学诊断.本文报道通过MRI随访诊断AIHY一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姜家梅;周健;包玉倩;贾伟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M)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和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55例,所选患者均无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出冠状动脉的二维和三维图像.测量冠脉LM分叉角度、分叉管壁交点至斑块中心垂直线的直线距离.研究冠脉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和LM分叉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23例左前降支(LAD)存在斑块的患者中,LM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9例左回旋支(LCX)有斑块者中,LM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作为一种潜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原杰;唐笑先;邵丹丹;陈克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舒芬太尼复合曲马多或氯诺昔康用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的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无特殊病史.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按照术后静脉镇痛的方案随机分为四组:A组,舒芬太尼+曲马多;B组,舒芬太尼+氯诺昔康;C组,芬太尼+曲马多;D组,芬太尼+氯诺昔康.记录患者术前、术毕、术后1、2、6、12、24 h的VAS评分、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术后12 h,B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D组(P<0.05),A、C和D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其他时间点各组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尤其是配伍氯诺昔康,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安全用于临床.
作者:赵欣;陶国荣;诸燕;张富军;于布为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