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中国中老年社区人群肥胖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10375名40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每位受试者均接受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同时采集空腹血和晨尿标本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尿白蛋白、尿肌酐等生化指标.肥胖程度的判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将男性和女性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BMI<25 kg/m2)、超重组(25 kg/m2≤BMI<30 kg/m2)、肥胖组(BMI≥30 kg/m2).依据美国CKD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组(CKD-EPI)方程计算获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MI水平人群CKD的患病风险.结果·研究对象各项代谢指标均随着BMI水平的升高而趋向恶化.在校正多种因素后,BMI每增加1 kg/m2,CKD患病风险增加9%,其比值比(OR)为1.09(95%CI:1.07~1.1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组和肥胖组的CKD患病风险较正常体质量组分别增加51%(OR=1.51,95%CI:1.27~1.78)和181%(OR=2.81,95%CI:2.20~3.61).结论·在中国中老年社区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CKD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作者:吴雪妍;程棣;马丽娜;林琳;杜瑞;徐瑜;徐敏;毕宇芳;王卫庆;陆洁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明确下肢动脉疾病超声筛查是否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有提示作用.方法·纳入60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检测所有患者肝肾功能、糖代谢、肿瘤指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下肢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组(n=318)及不合并LEAD组(n=288);根据冠状动脉CTA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史,分为合并冠心病组(n=280)及不合并冠心病组(n=326).分析不同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随着下肢动脉病变加重而升高,其中下肢动脉硬化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29%,斑块伴下肢动脉狭窄小于50%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63%,下肢动脉狭窄大于50%或闭塞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81%,后2组明显高于不合并LEAD组(P=0.021,P=0.01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下肢动脉病变、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与冠心病患病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糖尿病病程、下肢动脉病变与冠心病患病率独立相关.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脂等影响因素后,动脉病变与冠心病的OR分析显示,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冠心病患病风险提高4.818倍(OR=5.818,95%CI为2.627~12.888,P=0.000).结论·下肢动脉超声显示的下肢动脉病变可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患病风险.
作者:华笑寒;刘颖丰;曾辉;赵俊功;赵珺;刘芳;贾伟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上臂围(MUAC)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上海市嘉定区6570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及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在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和过量饮酒后,按照腹部B超检查结果诊断NAFLD.按照MUAC四分位数分组,分析MUAC与NAFLD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随着MUAC的增粗,男女2组受试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逐渐增加(均P<0.01);NAFLD、高血压病、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的患病风险也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目前吸烟、体力活动、BMI、腰围及主要代谢指标后,随着MUAC的增大,在女性人群中NAFLD及胰岛素抵抗的患病风险均显著增加,而在男性中MUAC与NAFLD及胰岛素抵抗无相关性.结论·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女性MUAC与NAFLD及胰岛素抵抗呈独立正相关.
作者:侯亚楠;禤立平;彭魁;杜瑞;徐瑜;陈宇红;陆洁莉;毕宇芳;徐敏;王卫庆;宁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MRI图像配准融合联合3D打印技术,在辅助难治性骨盆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骨盆肿瘤病例,术前常规行薄层CT、MRI检查,借助Medraw软件实现CT、MRI图像快速配准融合,精确判定肿瘤安全边界,辅助设计并3D打印个体骨盆肿瘤模型、假体和(或)导板.结果·共纳入难治性骨盆肿瘤患者13例(软骨肉瘤8例、骨肉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未分化性肉瘤1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1例、转移性鳞癌1例),平均年龄(50.0±8.5)岁.基于Enneking分区:Ⅰ区2例、Ⅰ+Ⅱ区2例、Ⅱ+Ⅲ区1例、Ⅰ+Ⅱ+Ⅲ区3例、Ⅰ+Ⅱ+Ⅳ区1例、Ⅰ+Ⅱ+Ⅲ+Ⅳ区1例、Ⅰ+Ⅳ区1例、Ⅱ+Ⅳ区1例、Ⅳ区1例.肿瘤大直径平均值(15.15±4.81)cm,均未累及盆腔大血管.结合术中肿瘤边界快速冰冻结果及假体安装情况,判断基于融合图像的术前评估、规划的虚拟手术方案与手术的实施一致.结论·薄层CT、MRI图像配准融合联合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判定难治性骨盆肿瘤边界,辅助临床设计个体化3D打印假体和导板,在难治性骨盆肿瘤术前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曲扬;艾松涛;杨飞;张恒辉;汪轶平;陶晓峰;郝永强;戴尅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了解社区儿童早期发育情况并探究影响婴幼儿发育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静安区常住12月龄儿童行丹佛发育量表筛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儿童智能发育影响因素.结果·该调查共收集样本4102例,抽检异常率为1.0%,可疑异常率为4.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质量(OR=6.24,95%CI 1.69~22.98,P=0.006)、头围偏小(OR=5.22,95%CI 1.20~22.84,P=0.031)、母亲高龄(OR=3.61,95%CI 1.32~9.84,P=0.012)、存在脑损伤史(OR=3.96,95%CI 1.55~10.10,P=0.003)是筛查出现异常结果的危险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母乳喂养时长(0~12月)与筛查可疑异常结果呈负相关(ρ=-0.031,P=0.046).结论·应重视婴儿早期发育筛查和干预,特别是针对母亲为高龄产妇、非正常出生体质量、头围偏小及存在产前或新生儿期高危因素的儿童.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发育不良结果的检出率.
作者:石惠卿;王红兵;陈津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评估血清miRN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潜在价值.方法·急诊入院的28例疑似ACS患者,在3 h内采集血液样本;根据ACS诊疗指南,终将患者分为ACS组(18例)和非ACS组(10例).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心肌特异性miR-499以及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的miR-652的含量,同时监测肌钙蛋白I(cTnI)变化,分析miRNA和cTnI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95%界值建立医学参考值范围.结果·研究对象急诊入院3 h内,ACS患者的血清中已检测到miRNA的升高;并且ACS组患者血清miR-499的表达水平为非ACS组的9.2倍(P=0.009).miR-499(r=0.595,P=0.001)和miR-652(r=0.579,P=0.001)均与cTnI呈显著正相关;miR-499和miR-65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和0.583;miR-499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2.22%和80.00%,miR-652则为72.22%和60.00%;miR-499和miR-652医学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001~2.723和0.122~9.660.结论·血清中的心肌特异性miR-499有望成为ACS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曹惠敏;尤纱纱;薛雨晨;何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究基于非负矩阵分解(NMF)模型构建胃癌分子分型对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从GEO下载胃癌样本转录组芯片数据集分别作为探索集和验证集,挖掘lncRNA数据集,利用Consensus Cluster Plus软件包构建NMF分子分型模型.评估各亚组与患者预后及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基于NMF模型将所有样本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3个亚组.结合临床病理信息,发现复发时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率、Lauren分型、TNM分期、发病年龄在3个亚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GSE62254和GSE15459中生存分析提示高危组复发时间更短,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提示基于NMF模型的分子分型是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基因集差异分析(GSVA)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发现高危组富集多个与肿瘤发生相关的通路.结论·基于NMF模型构建的胃癌分子分型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曹颖颖;朱小强;陈豪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构建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Roux-en-Y胃旁路手术(RYGB)大鼠模型,探讨RYGB对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DM组、假手术组、手术组,每组10只.监测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腹腔糖耐量试验(IPGTT)以及胰岛素耐量试验(ITT)结果的变化,并检测法尼醇X受体(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高脂饮食+DM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体质量和进食量明显下降,IPGTT、ITT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小;肝脏油红O染色可见手术组大鼠红色脂滴较高脂饮食+DM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少;手术组的FXR、FGF21 mRNA表达明显升高,G6Pase mRNA表达降低;手术组FXR、FGF2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G6Pase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RYGB可以激活FXR-G6Pase通路,有效改善肥胖合并T2DM大鼠的糖脂代谢.
作者:冯穗滨;刘海军;周舟;王晓;胡承;张学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技术研究神经根移位术是否能够重建大鼠脊髓损伤后的排便功能.方法·取大鼠20只,于S1、L6神经根之间横断脊髓,10只作为对照(A组),10只行神经根移位手术(B组).6个月后,每只大鼠注射6μL PRV,注射3 d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取出脊髓,冰冻包埋后切片观察PRV阳性标记情况.结果 ·A组于损伤平面以上脊髓切片中未发现PRV阳性标记,而B组于损伤平面以上脊髓切片中发现被PRV感染的神经元细胞.结论·神经根移位在大鼠脊髓损伤后排便功能的重建中具有明确作用,PRV逆行示踪技术可验证新的反射通路的存在.
作者:朱晓中;朱弘一;鲍丙波;李星玮;高涛;郑宪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反复发作,预后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免疫系统存在异常.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存在重要关联.该文对白介素17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方新宇;张晨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自噬是细胞清除老化元件和受损蛋白的过程,与肿瘤的产生和进展有密切联系.上皮间质转化(EMT)是上皮表型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产生间质特性的过程.自噬可能在低氧环境下清除缺氧诱导因子1(HIF-1)进而抑制EMT相关基因转录,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从而抑制EMT,通过选择性自噬适配器p62对泛素化蛋白的作用调节EMT转录因子抑制EMT.对自噬与EMT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找到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泊宁;赖东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自噬在维持正常血管结构功能中提供保护功效,但过度自噬可能导致高血压病等血管疾病的发病.血管自噬失衡参与高血压血管重构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且与ACE2/Apelin信号表达或活性异常密切相关.该文主要对ACE2/Apelin信号参与血管自噬调控及其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艳;程玉文;钟久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肠道内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的平衡对维持宿主稳定的肠道内环境和正常的机体代谢至关重要.一旦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各种代谢类疾病便随之而来.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热点.益生菌作为一类调节宿主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活性微生物,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改善机体能量代谢、减轻低水平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益生菌的应用已逐渐成为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法.该文概述了益生菌的摄入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和改善2型糖尿病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益生菌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雪琳;顾燕云;张翼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近年来,强迫症(OCD)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人体研究的非侵入性等特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OCD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可以突破人体研究的这一缺陷,使更精确地研究OC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成为可能.因而,众多的研究者试图采用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对OCD的发病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该文主要对此类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佩;许婷婷;赵青;王振 刊期: 2017年第09期
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是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重要基因之一,承担着DNA从头甲基化的修饰工作.DNMT3A基因突变可见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尤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生频率较高,并提示预后不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DNMT3A等表观遗传相关基因异常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AML发病的第Ⅲ类致病基因.该文就DNMT3A基因突变在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晓东;戴钰俊;王月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类具有显著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和痉挛性截瘫,其中以痉挛性截瘫4型(SPG4)为常见.迄今,已发现78个HSP致病基因相关位点,59个致病基因被克隆.基因SPAST编码的微管切割蛋白(spastin)对于调节微管长度、数量和活力,以及对各种细胞器的发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过去认为SPAST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是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目前认为,SPAST基因编码的2种异构体(M1、M87)可能存在获得性的突变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也是重要致病机制之一.该文就SPG4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詹飞霞;曹立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异常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病.AIH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环境因素、遗传背景均可能参与AIH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AIH的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多个AIH相关的基因已被报道.目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多态性位点是AIH明确的遗传风险因子,且与疾病临床表型相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2个非HLA区域的遗传易感基因,即SH2B3和CARD10.AIH遗传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AIH的遗传发病机制.
作者:魏怡然;马雄;唐茹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50岁以上老年人重要致盲眼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湿性AM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主要采用针对VEGF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但维持时间短,需要频繁、重复治疗.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逐渐受到关注.sFlt-1是目前发现唯一的内源性VEGF抑制剂.在AMD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清sFlt-1水平明显降低.该文就近年来有关sFlt-1的分子结构、病理生理学功能、在AM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肖美春;王晓寒;汪枫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烧伤、肿瘤切除、外伤等常导致严重的头面部缺损和畸形.此类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常伴复合组织缺损,并且由于面部对美学和功能的重建要求高以及人体缺乏适宜的修复材料,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该文回顾近年文献,重点阐述自体组织重建与同种异体脸面移植用以治疗此类缺损的进展情况,主要涉及两者的适应证和局限性,同时对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出展望.
作者:黄昕;昝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老龄化对急诊人群健康状况、病种、就诊压力和急诊滞留时间(EDL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2016年所有急诊滞留患者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EDLOS、转归、是否合并慢性疾病、感染或肿瘤等,分析影响EDLOS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5429例急诊患者,老年人(≥65岁)占总数54.96%.老年患者的EDLOS显著长于<65岁患者(P=0.000);老年急诊合并年龄相关性慢性疾病的发生率(67%)明显高于<65岁患者(52%).合并肿瘤或感染是影响EDLOS的独立因素(P=0.000).老年患者中,急性起病、需明确诊断者占14%.结论·老年急诊患者比例增加是急诊就诊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老年急诊常涉及多样化的慢性疾病及并发症,延长EDLOS,占用急救资源.呼吁发展老年学科,给予老年患者多脏器慢性病整合治疗、慢病急发和病情进展对症治疗等多梯度的家庭—住院—急诊治疗模式.
作者:施晟懿;胡岚;晏菡婷;陆一鸣;叶静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