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 国际刊号:1672-8467
  • 国内刊号:31-1885/R
  • 影响因子:1.20
  • 创刊:1956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26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复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12年1期文献
  • 新一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a)的临床前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 研究新一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rhG-CSFa)在不同给药途径和时间下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方法 6周龄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均分8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阴性对照组(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6组分别由皮下或静脉注射34、345、3450 μg/kg的rhG-CSFa,连续观察生理状态10天.另取6周龄雌雄各半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均分5组进行亚急性毒性实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每次分别皮下注射1.1、11.5、115、1150 μg/kg的rhG-CSFa,连续3周每24 h给药一次并观察其生理状态.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进行解剖学检查,并分别作白细胞计数及制作血涂片和骨髓涂片镜检.结果 (1)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无明显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体重差异(P>0.05),个别组体重偏低但生理功能未现异常,10日内未见其死亡;(2)亚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无明显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实验组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 rhG-CSFa对小鼠无明显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作者:范洁;丁欣欣;蒋永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α、βmRNA表达与激素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eripheral blood white cell,PBWC)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α、βmRNA表达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43例MG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者PBWC中的GR-α、βmRNA 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全身型MG 28例,其中18例对治疗敏感,10例抵抗;眼肌型15例,其中10例对治疗敏感,5例抵抗.结果 在GC治疗敏感的全身型和眼肌型MG患者中,其GR-α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GC抵抗者;而GR-β mRNA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身型和眼肌型MG患者的GC抵抗均可能与GR-α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有关,而与GR-β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黄莹;赵重波;朱雯华;陆珺;卢家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WNT5B基因与人类神经管畸形(NTDs)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WNT5B基因序列变异与人类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Sequencing和SNaPshot技术在163例NTDs患者和357例对照人群中进行WNT5B基因突变扫描和关联分析.结果 在NTDs患者的WNT5B基因中共检测到3个新发现的序列变异位点:c.-57-123G>A、c.622-38G>A和c.622-99C>T.其中,c.-57-123G>A位点变异在357例对照人群中未检测到,其为NTDs患者所特有的变异位点.对rs2270036 (c.329-16T>C)、rs6489313(c.329-84G>A)和rs58317077 (c.329-122T>C)这3个SNP位点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显性遗传模式下,rs58317077位点的C等位基因与NTDs的发生显著相关,携带C/C或C/T基因型的个体的患病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的1.62倍(OR=1.62,95%CI=1.05~2.52,P=0.028);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rs58317077位点的C等位基因会改变转录因子NF-kap和MZF1对该区域的结合.结论 c.-57-123G>A和rs58317077位点的C等位基因是人类NTDs发生的遗传性风险因子.

    作者:周翔宇;杨雪艳;聂晨霞;陈瑛;王红艳;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豆苷原(DA)对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E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受雌激素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豆苷原( daidzein,DA)对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的调节作用,并观察雌激素对这种调节的影响.方法 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体外低血清(α-MEM,含2% FBS)培养,分别用0.1和10 μmol/L的DA处理,采用实时定量PCR或Western blot分析细胞ERα、ERβ和PPARγ的表达变化.加入浓度均为0.1μtmol/L的ER拮抗剂ICI182780或PPARγ拮抗剂GW9662,观察ER和PPARγ在DA调节中的作用.为观察雌激素的影响,采用无血清培养,在10 nmol/L 17β-雌二醇(E2)条件下研究DA对细胞受体表达的作用.结果 DA抑制体外培养成骨细胞ER表达,而刺激其PPARγ表达.0.1和10 μmol/L的DA分别下调ERα蛋白水平44%和38% (P<0.05),下调ERβ蛋白水平50% (P<0.05)和31% (P<0.05),上调PPARγ 74%和78%(P<0.05).ICI182780可阻断DA对ERα转录水平的抑制作用,DA对成骨细胞ERβ mRNA水平的下调无统计学意义(P=0.087 4);GW9662可阻断DA对PPARγ表达的上调作用,提示成骨细胞ER和PPARγ参与自身表达调节.在10 nmol/L 17β-雌二醇条件下,DA对无血清培养的成骨细胞ERα转录水平的抑制作用由28.0%~29.6% (P<0.05)增强至74.0%~82.8%(P<0.01),其对ERβ表达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而对PPARγ的上调作用几乎丧失.结论 DA可通过调节ERs和PPARγ等受体表达间接影响成骨细胞的药物反应,雌激素可明显影响DA的受体调节作用.DA对细胞受体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对成骨细胞时间相关双相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立芳;徐小雅;周轶;王金凤;金慰芳;王洪复;张绍芬;高建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icroRNA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19~25 nt的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序列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增生、分化、凋亡及致癌等过程.脏器纤维化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脏器急性或慢性的病理变化,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终可能发展为脏器衰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miRNA与脏器纤维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日益成为焦点,也为临床靶向治疗脏器纤维化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封丽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抗青光眼药物对眼表不良反应的评估与预防

    抗青光眼药物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r-angle glancoma,POAG)的一线药物.此类药物在降低眼压的同时会对眼表结构(泪膜、结膜、角膜)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药物中所含的防腐剂(如氯化苯甲烃铵)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无防腐剂药物、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及多种新型药物制剂如纳米乳化剂、阳离子乳化剂及抗代谢药物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周传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病毒感染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病毒感染和氧化损伤密切相关.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广泛的氧化应激反应,并进一步加重疾病.本文针对RNA、DNA及逆转录病毒,尤其侧重于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从病毒感染诱导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能力、病毒与ROS的相互影响、病毒在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中发挥的作用、抗氧化剂在病毒感染中的治疗作用等方面对病毒感染和氧化应激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施志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胆碱能M受体: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的关键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存在于膀胱逼尿肌的胆碱能M受体是介导OAB发生的关键.抗胆碱能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OAB基本的药物,在抑制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改善OAB症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分子结构、受体选择性、药代动力学、临床特点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对目前常用的5种商品化的抗胆碱能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郑吉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性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垂体腺瘤不仅会产生内分泌紊乱的症状,而且常引发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垂体瘤与性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重视,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垂体肿瘤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关.治疗上应首先治疗垂体肿瘤原发病,在肿瘤被切除或控制后,则可选择补充睾酮或应用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治疗性功能障碍.本文就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任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叶酸受体在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R)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偶联蛋白.除个别组织外,叶酸受体在正常组织上表达水平很低,而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叶酸受体与叶酸及其衍生物有高度的亲和性,基于这种特性,可将显像剂、治疗药物等与叶酸偶联,靶向给予肿瘤细胞,从而应用于肿瘤的影像诊断如核医学显像、核磁共振显像、荧光显像和肿瘤治疗如化疗、同位素治疗、免疫治疗、反义核苷酸治疗及基因治疗中.

    作者:黄英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及介入治疗

    目的 总结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ous nephrolithotomy,PCNL)后迟发性出血的诊疗经验.方法 我院2006至2010年间使用PCNL治疗了103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7例,收治外院行PCNL术后的迟发性出血患者4例,共计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48~75岁,平均59.8岁.肾多发性结石6例,肾铸型结石3例,孤立肾结石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迟发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原因及介入治疗经验.结果 11例患者经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辅以保守治疗后血尿消失,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示:假性动脉瘤10例,其中下极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7例,中极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2例,中极及下极兼有者1例;下极动静脉瘘1例.结论 术中操作损伤导致的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是迟发性出血的原因;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PCNL术后迟发性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段.

    作者:孙阳;龙启来;徐志兵;郭剑明;王国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吸入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吸入氧浓度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肺内氧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麻醉维持期间吸入氧浓度分别为50%(A组)或100%(B组);分别于气腹前、气腹后1 min和气腹放气后1 min记录气道峰值压力、肺顺应性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参数,并在麻醉前以及气腹放气后1 min采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氧合指数及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在二氧化碳气腹后,两组患者肺顺应性明显降低(P<0.01).气腹放气后,两组患者肺顺应性较气腹后明显增加,同B组相比,A组患者肺顺应性增加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氧合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Qs/Qt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 麻醉维持期间吸入50%氧较纯氧通气更有利于腹腔镜手术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作者:耿桂启;李宁;李泓;黄绍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687例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技术(mammotome)在乳腺肿瘤外科治疗的应用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行乳腺微创旋切治疗的68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肿块(0.4~3.6 cm)均被准确、完全切除,肿块的平均切除时间为8 min,皮肤切口0.3~0.5 cm.术中有1例穿破皮肤,术后8例出现皮肤凹陷,14例出现局部淤血,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手术刀口位置不同,瘢痕程度不同,多发肿块及较大肿块均可在局麻下完成,术后随访1~23个月.结论 B超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技术是一项集微创、安全、精确于一体的切除技术,但需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薇;耿中利;王进;董朝;马斌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皮肝穿刺活检联合动脉造影及栓塞技术在肝肿瘤诊疗中的应用(附46例报道)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或透视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难以明确诊断或欲知病理类型的肝占位患者共46例,肝穿刺活检前先行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暂时保留导管于肿瘤动脉,用B超或透视导引下行肝穿刺活检.活检后再行一次动脉造影,判断有无穿刺道出血.如存在出血征象,则行肿瘤供血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在栓塞完成后,再行后一次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供是否阻断以及出血是否停止.患者每次重复穿刺肝内病灶前,均用无水酒精纱布擦拭穿刺活检针,以避免穿刺道肿瘤种植.结果 46例患者肝穿刺活检均顺利完成,其中37例用B超导引,9例患者在透视下肝穿刺活检成功.46例患者共取出114条0.8~1.5 cm细条组织,26例血管造影显示为富血供肿瘤,供血血管紊乱,不规则.4例肿瘤病灶较小,穿刺活检后造影显示造影剂弥散至瘤周并有小的门脉分支显影,考虑存在动静脉瘘或出血;3例显示造影剂外渗;此7例患者中有3例选用单纯超液化碘化油加明胶海绵颗粒行肿瘤血管栓塞,另4例选择了化疗栓塞.本组中共有36例患者术中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均对肿瘤进行了化疗栓塞,5例患者进行了单纯灌注化疗.大部分患者(80.4%)术后仅有轻度穿刺点疼痛,与穿刺时肝包膜刺激有关,均在术后第2~3天好转,无需使用镇痛剂;患者均未出现气胸、胸腔积液、腹膜炎;患者未出现穿刺道、肝包膜下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表现.术后随访2个月未发现穿刺道肿瘤种植.穿刺活检阳性率为91.2%.结论 在肝肿瘤诊疗中,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及栓塞,可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穿刺出血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组合方案.

    作者:李国平;王小林;陈颐;龚高全;程洁敏;李长煜;施东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补肾中药复方和尼尔雌醇对卵巢摘除大鼠骨丢失及血1,25(OH)2D水平的影响

    目的 以卵巢摘除法建立大鼠雌激素缺乏型骨质疏松模型,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和尼尔雌醇对卵巢摘除大鼠骨丢失和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探讨血清1,25(OH)2D水平与骨量丢失的相关性.方法 手术摘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以子宫重、子宫重/体重、子宫内膜厚度和血E2判断卵巢摘除是否完整;以骨干重、灰重、骨密度等骨量指标和骨组织形态计量、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等鉴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摘除组(OVX)、卵巢摘除尼尔雌醇干预组(OVX+ CEE3)和卵巢摘除补肾中药干预组(OVX+TCM),每组10只.手术后35天开始灌服药物,给药13周后处死,检测上述指标和血25(OH)D、1,25(OH)2D、Ca、P等指标,观察尼尔雌醇和补肾中药对切卵大鼠骨量和骨结构的改善作用.结果 OVX大鼠双侧卵巢摘除完整,雌激素缺乏诱发骨质疏松指标明显;OVX组血清钙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1),给予尼尔雌醇干预后血清钙明显恢复(P<0.01),而补肾中药组血清钙仍在低水平.各组血25(OH)D水平并无明显改变,而OVX组血清1,25(OH)2D水平明显升高,较SHAM组[(38.45±10.99) nmol/L]增加64.1% (P<0.01);OVX+ CEE3组血清1,25 (OH)2D水平明显回落,较OVX组降低60.8% (P<0.01);OVX+ TCM组血清1,25(OH)2D仍处于OVX组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1).结论 与尼尔雌醇比较,补肾中药复方改善卵巢摘除大鼠骨量和骨结构的作用不明显,可能与其未有效改善血清低钙和代偿性高1,25(OH)2D水平有关.

    作者:蒲画华;王洪复;李斌;金慰芳;高建军;周轶;徐小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炎症诱发高血脂家兔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预适应效应

    目的 研究炎症感染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ST)疫苗模拟诱发高血脂家兔产生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预适应效应.方法 以高脂饲料喂饲家兔建立高血脂模型.两批家兔(感染处理与ST疫苗处理)各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炎症组或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T疫苗组.炎症组对感染溃疡性脚皮炎的家兔进行抗炎处理.ST疫苗组在给予高脂喂饲的同时,皮下注射ST疫苗乳剂(多点注射),2周1次,持续8周.3个月后测定其血脂水平、血浆黏度、主动脉上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主动脉弓病理切片上的内膜/中膜比.对ST疫苗处理的家兔增加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IgG)及相关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两批家兔的模型组都呈高血脂水平,主动脉上粥样斑块连接成片,血浆黏度明显升高.炎症组和ST疫苗组家兔血脂虽呈不同程度降低,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炎症组家兔的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内膜/中膜比较低;ST疫苗也可使其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内膜/中膜比降低,但不如炎症组.炎症组血浆黏度有明显降低,但ST疫苗组略有升高.ST疫苗可使家兔血清IgG水平显著升高,使上升的致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有所下降,并使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IL-10)呈上升趋势.结论 炎症感染可诱发高血脂家兔产生抗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预适应效应,ST疫苗可一定程度模拟这一作用,但仍弱于炎症感染,显示两者对机体免疫动员存在一定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戴晓洁;梁子钧;潘家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拉莫三嗪的浓度

    目的 建立简单、快速和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以测定人血浆中拉莫三嗪的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经甲醇直接沉淀蛋白后,采用Thermo Hypurity C18柱(4.6×250 mm,5 μm)分离,流速为0.20 mL/min,以甲醇∶0.1%甲酸=80∶2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通过电喷雾离子源进入质谱,以二级质谱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拉莫三嗪的线性范围为8.19~2 096 ng/mL,平均相对回收率在80%~120%范围内,日内和日间变异均<15%.结论 本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能够用于拉莫三嗪的人体药代动力学性研究.

    作者:彭向东;谭志荣;周淦;王医成;陈尧;周宏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人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单细胞层短期培养法及其评价

    目的 利用丁酸建立一种短期培养人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单细胞层的方法.方法 使用不同成分的含丁酸培养基培养Caco-2单细胞层,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测定跨膜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和荧光黄通透量等指标,评价其完整性;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评价其细胞极化程度;通过RT-PCR评价其对主要药物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使用短期培养法获得的Caco-2单细胞层形态完整,TEER>500 Ω·cm2,漏出标志物荧光黄表观分配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Papp)<5×10-5 cm/s,表明单细胞层的完整性良好.同时肠腔侧(apical,AP)AKP活性显著升高,表明单细胞层出现明显的极性分化.短期培养与21天培养所得的Caco-2单细胞层中,药物转运蛋白P-糖蛋白( P-glycoprotein,D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h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的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含丁酸的无血清培养基可促进Caco-2单细胞层的快速形成,利用该法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可用于研究口服药物转运的吸收机制.

    作者:祝欣刚;杨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穿刺引流联合胆道镜清创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胰周脓肿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区域性循环障碍疾病,在疾病早期患者多死于全身性炎症反应引起的多器官衰竭,而在疾病晚期,感染引起的死亡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SAP的治疗始终未得到有效规范.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晚期手术效果比早期手术好;微创手术效果比开腹手术好.

    作者:王华;汪涛;汤礼军;刘炼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胃癌术后肝转移致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1例报道

    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诊断肝细胞肝癌有相对专一性,目前临床上血清AFP≥400 μg/L,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即可考虑肝癌诊断.而转移性肝癌一般AFP不升高或者升高不明显.因此,AFP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1]99,而对胃肠道癌患者术后复查及检测肿瘤学指标时,常常忽略了AFP的检测.随着近几年医学的发展,临床上转移性肝癌伴有AFP升高的案例也常见报道[2-5].

    作者:周继;谭长军;史颖弘;樊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颈动脉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外周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在介导低动脉血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等信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信号传到中枢引起化学感受性反射,是低氧通气反应以及低氧血症引起循环系统一系列反应的关键.众所周知,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交互作用在机体通气反应调节中至关重要,而且,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活动在运动时的通气反应和体液调节中及高原地区慢性低氧所致的通气习服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疾病状态下,如高血压、睡眠呼吸障碍(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以及动物疾病模型中,化学感受器的活动及其反射的敏感性都显著提高.颈动脉体在生理状况下维持着机体的血氧稳定,在病理状况下参与了疾病的发展.因此,颈动脉体的细胞和分子调节机制可用来解释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冯文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机体和细胞对间歇性低氧的反应与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

    睡眠障碍伴反复性呼吸暂停的患者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SNA)增强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高血压.动物实验表明反复呼吸暂停引起的慢性间歇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是激发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主要因素.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CIH使动脉化学感受性反射功能增强的部分原因在于增加了颈动脉体对低氧的敏感性,因而导致SNA增强.近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1和2( hyproxia-inducible factor,HIF)转录的变化及随之而来的活性氧类介导的信号,是CIH时化学感受性反射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重要细胞机制.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