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34
  • 国内刊号:31-1366/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医学杂志   1999年1期文献
  • 子宫肌瘤患者血液白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研究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的改变及其性激素调节.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肌瘤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子宫组织中的ER,同时放免测定血清中性激素的含量.结果子宫肌瘤患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E和P)水平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P>0.05),而其白细胞ER水平在围排卵期和黄体期高于对照组(P<0.05),子宫组织中ER与白细胞ER呈正相关(R=0.982,P<0.01),不同数目和大小的子宫肌瘤,其白细胞ER相差不显著(P>0.05).白细胞和子宫组织中ER水平与E2正相关,与P负相关(P<0.05).结论白细胞ER与子宫组织中ER是同源的,受相同的遗传基因控制,也受相同的机制(E和P)进行调节,测定白细胞ER可以反映子宫组织中ER水平.子宫肌瘤的发生并非由E2的直接升高引起,而可能与ER的升高有关,ER加强和放大了E2的生物效应,长期刺激诱发肌瘤发生.

    作者:邱仙华;杨云纺;辜荣飞;刘志民;叶挺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癌肿瘤血管密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血管密度(MVD)与肝细胞肝癌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利用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78例肝癌病例根治性切除后生存率与MVD的关系.结果本组MVD中位值为100,因此MVD≥100的肿瘤定义为多血管型(n=42),MVD<100的肿瘤定义为少血管型(n=36).Cox逐步回归模型证实肿瘤大小是病例生存率唯一的决定因素.在小肝癌病例(<5cm,n=40)中,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59.6%和53.4%,而大肝癌病例(≥5cm,n=38)则分别为39.8%和32.0%.在小肝癌病例中,MVD水平是一个独立的决定预后的因素,少血管型病例5年无病生存(DFS为74.6%,高于多血管型病例(34.7%).结论肿瘤大小是全组病例根治性切除预后的决定因素;在小肝癌中,MVD水平是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孙惠川;汤钊猷;李晓明;周燕南;孙宝荣;马曾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疾病中的诊治意义

    目的了解乳管内视镜检查在乳头溢液患者中的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在我院门诊开展的180例乳管内视镜检查的表现、临床和随访结果,评价其诊治效果.结果 180例乳头溢液患者中,导管扩张症者74例,乳头状瘤者79例,乳头状瘤病者6例,导管内癌3例,导管炎症14例,其他4例.随访发现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导管炎症乳管内视镜的诊断率分别为88.9%、91.1%、100%、100%.乳管内视镜下正常的乳管管壁光滑,表面光亮,分支有3~5级,多7级;炎性导管有局部或广泛的充血,管壁欠光滑,散在絮状渗出物,经冲洗后可使管腔通畅,大多患者检查后无乳头溢液;管内乳头状瘤以单个多见,形状多样,表面大多光滑;乳腺癌一般表现为导管内弥漫性病变,颜色较苍白,伴絮状渗出.本检查安全检查后无一例出现乳头部的感染.结论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而言,乳管内视镜检查是一项安全、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为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作者:袁建达;沈坤炜;陆劲松;韩企夏;沈镇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 837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多因素预后分析

    目的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多因素预后分析.方法选择20个可能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的临床病理因素,通过计算机,采用累计生存率及COX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在选取的20个因素中,月经状况、初潮年龄、病程、活检方式、术后内分泌治疗、活检时间与生存率相关,但多因素分析则无关;而妊娠次数、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内乳淋巴结情况、腋淋巴结转移数目、皮肤累及情况、病理类型、术后化疗、术后放疗、术前放疗是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用临床病理资料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发现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选择性地局部扩大手术范围清扫或探查内乳淋巴结情况不仅对预测预后提供帮助,而且能提高生存率;术后辅助化疗能提高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非选择性的内分泌治疗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其作用有待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张亚伟;沈坤炜;沈镇宙;韩企夏;庄传经;相加庆;裘家骥;潘天锡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正常胃粘膜向胃癌演进过程中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正常胃粘膜向胃癌演进过程中对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胃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LI).11例基本正常胃粘膜、32例浅表性胃炎、83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5例异型增生和10例胃癌被纳入本研究.结果 1. 从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至胃癌,胃粘膜上皮细胞PCNA标记指数进行性地升高,各阶段病变组之间及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2. 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轻度组中Hp阳性病例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13.14±1.6和19.68±2.22,而Hp阴性病例则为6.95±0.78和11.34±1.89,有显著差异(P<0.01);其他各组中Hp阳性与阴性病例间PCNA标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增加浅表性胃炎和轻度萎缩性胃炎阶段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Hp感染可能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参与启动作用.

    作者:刘文忠;郑雄;施尧;董全江;彭延申;萧树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转染细胞的一种内参标准:真核细胞报告基因SEAP

    目的建立用真核细胞报告基因SEAP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HepG2)及鸡肝癌细胞系(LMH)的表达系统,供研究HBV基因功能应用.方法分别将带有分泌性碱性磷酸酶(SEAP)报告基因的pBC12/ PL/ SEAP及pBC12/ CMV/ SEAP质粒DNA转染Huh7、HepG2及LMH细胞,并用pBC12/ CMV/ SEAP质粒DNA与S基因区变异体的克隆HBV DNA共转染HepG2细胞.培养后收取细胞培养液,用ELISA法测定SEAP活性及HBsAg.结果在三种细胞中pBC12/ CMV/ SEAP均可表达,以72小时表达的酶活性测定为适宜;而pBC12/ PL/ SEAP表达仅处于低水平.以SEAP表达量作为内参对HBsAg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发现S基因129L变异体表达HBsAg量显著高于野毒株.结论 SEAP作为内参具有快速简便,不需同位素及特殊仪器的优点,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姚忻;何建文;袁正宏;何丽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乳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预后研究

    目的对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运用TUNEL法、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细胞凋亡水平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1-2、bax、p27kipl表达.结果 91例乳腺癌病例中,56/ 91(61.5%)的病例凋亡指数较高,35/ 91(38.5%)凋亡指数较低;bc1-2高表达占29.7%(27/ 91),bax高表达占30.8%(28/ 91).181例乳腺癌中,p27kipl高表达占33.1%(60/ 81).相关性分析发现,bc1-2高表达,AI低的病例,组织学分级高,易出现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复发;bax、p27kipl高表达者,组织学分级低,腋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少.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I高,bax、p27kipl高表达,bc1-2低表达的病例,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优于AI低,bax、p27kipl低表达,bc1-2高表达者.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bc1-2、p27kipl蛋白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84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p27kipl表达有独立预后作用.结论凋亡相关基因bc1-2、bax、p27kipl表达状态失控,使细胞凋亡过程失调,影响乳腺癌生物学行为,bc1-2、p27kipl蛋白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作者:吴炅;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作用

    目的明确胃癌患者血清胃泌素(Gs)水平变化的原因及其作用.方法测定了164例胃癌患者及27例正常人血清Gs含量,分析其与胃癌部位、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底贲门癌患者血清Gs水平明显升高,而胃窦癌、胃体癌患者血清Gs水平与正常人接近.血清Gs水平随着胃癌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升高.41例不能切除的胃癌中,生存期超过1年者血清Gs水平与生存期不超过1年者接近.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血清Gs水平的升高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血清Gs的水平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无关,血清Gs并不参与胃癌的生长过程.

    作者:黄广建;余枫;王德昭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分析1960年1月至1996年9月原发性肝癌3932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后手术死亡率和生存率.结果比较1960~1977年(n=181)、1978~1989年(n=921)、1990~1996年(n=2 830)三阶段,术后死亡率分别为8.84%、0.43%、0.35%,而5年生存率分别为16.0%、30.6%、48.6%.比较局部肝切除术(n=902)与规则性肝切除术(n=1 149)表明,局部切除术手术死亡率低(0.10%对4.7%,P<0.05),而5年生存率两者无明显差异(36.1%对40.3%,P>0.05).比较大肝癌(>5cm,n=3 223)与≤5cm肝癌(n=709)和≤3cm肝癌(n=241)资料,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2.6%、27.5%;89.9%、85.0%、79.8和95.5%、91.7%、85.3%.肝癌切除加门静脉(n=65)或胆管内(n=23)癌栓清除术治疗肝癌伴有癌栓者,术后2年生存率分别为25.3%和36.5%.肝癌切除加脾切除和/ 或门奇断流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者(n=48),术后1、2年生存率为83.4%和75.2%.结论早期诊断、局部切除代替规则性切除术是提高肝癌切除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对合并有门静脉(或胆管内)癌栓或合并有门静脉高压者,积极和联合手术治疗是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有效途径.

    作者:杨广顺;吴孟超;陈;汉;杨甲梅;姚晓平;吴伯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进展

    当前在直肠癌的治疗中虽然仍以手术为主,但手术的目标已从单一的追求根治发展到既要根治,又要讲究生活质量.也可以说对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资料显示保肛手术的疗效丝毫不比腹会阴切除术差.这里面包含了理论上、技术上和器械设备上的进步.下面将归纳为四个问题进行叙述.

    作者:郁宝铭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粘液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粘液性状的关系

    粘液腺癌(MC)是一组起源于上皮组织,以粘液分泌异常亢进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在组织学方面表现为癌细胞内或/和外存在大量的粘液.较常见于胃、肠,也见于乳腺、卵巢、前列腺等组织,往往不同组织来源有其独特的生物学行为,进而在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黄培林;朱世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女性生殖道先天性畸形一例

    患儿女,12岁.因周期性下腹痛4个月,从外地来沪诊治.该患儿自幼体健,10岁开始有乳房发育,12岁时(即1995年8月)始有周期性下腹痛,每月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1~2天,腹痛呈进行性加重,自服中药止痛片有效.

    作者:陆惠芳;谢培珍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Reiter综合征一例

    Reiter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病,容易误诊.作者曾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6岁.因尿痛伴关节红肿二周于1997年6月17日拟诊为尿路感染`类风关入院.追问病史,患者于5月25日无明显原因腹泻释便2~3次/日,在肠道门诊检验粪常规:白细胞3~4个/Hp,拟诊为急性肠炎.给予静滴庆大霉素、口服氟哌酸治疗,3天后腹泻缓解,但继而出现双眼红、肿痛、畏光,视物模糊,分泌物增多伴发热3天,体温在38℃左右.

    作者:王绮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时白细胞减少的治疗--附52例次的临床分析

    近20年来,儿童急性白血病(ALL)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生存质量有了提高.正规强烈化疗是基本保证,为使化疗方案顺利实施,应及时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白细胞数量.为此,本文分析了52例次使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情况,小结报告如下.

    作者:沈林;程绮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以小剂量强的松为主治疗肾病综合征

    已证实,类固醇激素、细胞毒药物和环孢素等可诱导缓解某些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保护肾功能,但这些药物抑制机体免疫和影响机体代谢,有些甚至有肾毒性,在治疗中药物和剂量的合理选择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关键,也是肾病综合征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黄一新;邵智萍;徐培桢;徐琴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癌的相关预后因素与外科综合治疗

    胃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1996年肿瘤防治办公室资料,胃癌的死亡率为25.21/ 100 000人,占同期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23.26%,居各恶性肿瘤之首位,其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性实堪重视.

    作者:林言箴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特别高发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总体疗效不理想,迫切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治疗方法.肿瘤基因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肝癌基因治疗做了大量工作,虽然目前肝癌基因治疗尚处于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但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

    作者:吴孟超;杨广顺;卫立辛;钱其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血清PSA、fPSA及F/T比值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列腺特异抗原(PSA)已成为前列腺癌中有临床价值的癌标.然而,PAS作为早期检测前列腺癌的理想癌标,仍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们从1996年起,用联合测定PSA、游离PSA(fPSA)以及fPSA/tPSA(F/T)比值的方法,来探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江帆;陈定妹;赵正平;席浩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丹参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脂质炎症介质的影响

    胰腺微循环损伤引起的胰腺缺血可能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脂质炎症介质血栓素A2具有明显的缩血管和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参与ANP胰腺微循环损伤,本研究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丹参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研究其对脂质炎症介质的作用.

    作者:裘正军;花天放;夏强;陈雨强;刘小弟;李宝华;钟福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创刊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肿瘤学的结合

    70年代我国恶性肿瘤为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90年代上升为第二位.据1990~1992年全国抽样1/ 10人口的死因调查,我国前五位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系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与20年前(1973~1975年)相比,增长了29.4%,消除年龄构成不同的影响,增长率为11.6%[1,2].

    作者:汤钊猷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