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不同损毁程度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DR)功能变化,探讨125I-IBZMD2R功能显像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注射MPTP(300mg·kg-1·d-1)天数的不同将小鼠分为MPTP1,3,5和7d模型组和对照组,静脉注射125I-IBZM20μCi,1h后行放射自显影.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免疫组化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观察黑质和纹状体的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PTP损毁1,3,5d组的纹状体/皮层感兴趣区放射活性比值分别增高8%,16%和17%,而MPTP损毁7d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PTP损毁各组的纹状体DA浓度分别降低47%,75%,95%和95%.TH染色可见黑质TH阳性神经元随MPTP损毁加重而数量减少.结论MPTP损毁的PD小鼠模型纹状体D2R功能在损毁程度轻时逐渐增强,呈上调现象;而在损毁程度严重时则降至正常.表明在PD早期宜使用DR激动剂.在体动态监测纹状体的D2R功能状态有助于了解在疾病的不同阶段PD患者对多巴制剂及DR激动剂的治疗反应性.
作者:刘振国;孙文善;翁中芳;陈生弟;沈鸣华;陈先文;孟渊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为了探讨各种危险因素对重型乙型脑炎的影响,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18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单因素示年龄>60岁者,有出血者,有循环衰竭者预后差,用呼吸机的病人预后也差.多因素示有昏迷者,有循环衰竭者预后差.结论重型乙型脑炎患者年龄>60岁者,有昏迷、出血者,循环衰竭者和用呼吸机者预后差.
作者:孙洪清;骆成榆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为了观察抗癫痫药物的疗效与血浓度的关系.方法用抑制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了55例癫痫病人的苯妥因钠、鲁米那、卡马西平的药物血浓度,男36例,女19例,癫痫大发作40例,颞叶癫痫15例.结果单用药物的血浆浓度有效率达73.3%,合并用药有效率达63.9%.结论该方法快速、敏感、简便对癫痫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数据,本研究提示在癫痫治疗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郭明光;朱丽华;钱可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简称DM)的肌张力蛋白激酶(DMPK)基因中三核苷酸CTG(胞嘧啶、胸腺嘧啶、乌嘌啉)重复数与DM病人心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经临床及用长模板扩增TMPCR法对3个DM家系共37个受检者进行检测,其中25例确诊DM病人;1例可疑DM病人;余11名家系成员属DM家系中正常人,在检测同时作心电图记录.结果25例DM病人中心电图异常20例(80%),11名家系正常人中心电图异常1例(9%),1例可疑DM病人的心电图正常,DM病人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人,20例DM病人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障碍,而且心电图异常与DM基因CTG重复数有关,CTG数高者其心电图变化明显.结论DM病人心脏受累明显增高,CTG重复数检测或许可提示心脏传导障碍的发生与程度.
作者:谢惠君;郑惠民;许金明;邓本强;张社卿;许谆;任大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旨在探讨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ACHF)的甲状腺功能变化.方法本实验收集了60例ACHF病例,正常老年人30例.分治疗前,治疗后及正常组3组对照.分别测定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结果老年CHF治疗前血浆T3,FT3低于治疗后(P<0.0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老年ACHF治疗前血浆T4,FT4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及正常组(P<0.05),老年CHF治疗前TSH低于治疗后及正常组(P<0.05).老年CHF治疗后T4,FT3,TSH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4,FT4不显示明显相关性(P>0.05).结果还显示血浆T3,FT3,T4,FT4,TSH下降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老年CHF患者体内T3,FT3明显降低,提示CHF老年患者如何应用T3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金梅;朱明风;商莉萍;蒋金全;陈炼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对上海市静安区约10万人群的社区进行连续3年的心脑血管病监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8个年龄段中有7个年龄段两者的发病率差别有显著性(P<0.01).两类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指数曲线与直线回归均有一定代表性,相关关系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及相关指数R2均在0.9以上.依据方程可对40岁以上不同年龄人群的发病率即不同年龄者患两类脑卒中的危险性作出预测.结论40岁以后,年龄每增长5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平均增加一倍,出血性脑卒中平均增加50%,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速度约为出血性的两倍.
作者:洪震;曾军;黄茂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通过系列体感诱发电位检查了解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内,2周内,3周内共4次作了经正中神经刺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记录了N2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对其中的23例速避凝治疗者及14例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脑梗死侧N20波的波幅在发病后48h内已有明显降低,而潜伏期仅在3周时稍有延长,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速避凝治疗后,降低的N20波波幅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无变化.结论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了缺血半卵圆区微循环,保护了缺血后的脑功能,限制了梗死灶的扩大.我们认为体感诱发电位可以用来对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药物进行疗效评估.
作者:陈玉娟;孙吉英;齐晓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嗪(西比灵)对缺血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在缺氧缺糖条件下培养神经细胞,作为体外缺血损伤模型;实验组为无糖培养剂中添加40μmol/L西比灵,对照组为无糖培养剂,测定缺氧损伤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细胞大小(支配面积)、以及所释放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分析判断西比灵的作用.结果实验组细胞的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所支配面积大于对照组细胞,所释放的乳酸脱氢酶活性低于对照组.结论西比灵能抵抗缺氧缺糖损伤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能有效减少缺氧缺糖对细胞所造成的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苗玲;张毅;苏敏;蔡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检测正常人DMPK基因3′非编码区CTG三核苷酸CTG的分布.方法采用32P标记的PCR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上海地区58例正常人该重复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分析的58例正常人116条染色体中,共发现16种等位基因,其中CTG拷贝数以12拷贝的频率高(32.8%),其余依次为11拷贝(21.6%),5拷贝(20.7%),13拷贝(16.4%),14拷贝(3.4%),15拷贝(3.4%)和16拷贝(1.7%).纯合子14例,其中5例12/12,5例5/5,3例11/11,1例13/13.杂合率为75.8%.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DMPK基因3′非编码区CTG三核苷酸的重复扩增所致.正常人CTG的拷贝数为5-40不等,有种族特殊性和高度多态性.
作者:郑惠民;王晔;谢惠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病人醋氨酚(Ace)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方式,探讨其对评估肝功能的意义.方法空腹口服Ace1.0g,定时收集唾液及24h尿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Ace、葡萄糖醛酸-Ace(GA)和硫酸-Ace(S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8例肝硬化病人Ace的唾液半衰期(T1/2)平均延长23.6%,尿液Ace的原形排泄量增加52.7%,但无统计学意义.Cl、K、Vd和24h尿液中GA、SA累积排泄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ce的结合代谢试验不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刘海林;贺平;黄欣;霍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Turner)综合征的终身高、生长激素水平、学历和性发育的变化.方法144例Turner综合征进行了染色体检查,33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35例随访了学历和性发育.结果染色体核型分4组,第1组45,X,44例;第2组嵌合型48例;第3组X染色体结构畸变46例;第4组伴有Y染色体6例.终身高139±8.3cm,生长激素完全缺乏11例,部分缺乏17例,正常5例.随访35例中,学历大部分在初中、技校和中专.17例有不同程度的性发育,18例无性发育.结论Turner综合征患者终身高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生长激素分泌低下,学习能力降低,性发育不全.
作者:江静;付曼芬;王伟;陈凤生;王德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肾纤维化几乎是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通路.
作者:李艳;陈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氨甲喋啶(MTX)作为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情的药物常被临床所选用,在使用之中时有发生慢性间质性肺炎.
作者:刘立;方文莉;龚拥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肾病综合症(NS)常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肺栓塞,早期大部分无典型临床症状.
作者:张文;陈楠;任红;管梁;田伟家;周彤宇;傅秀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原发于淋巴结内的恶性淋巴瘤多见.但是在淋巴结外淋巴网状组织或非淋巴网状组织的器官、组织也可原发恶性淋巴瘤即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ENL).我们收集了80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就其临床表现、免疫表型、治疗、转归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燕;黄斌;陈芳源;王燕婷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内皮素(ET)是强烈的内皮收缩因子[1,2],一氧化氮(NO)是新型的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信使性物质[3],这两种物质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NO、ET的检测,研究此两种物质在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作者:吕智尉;吕有灵;叶兴贵;李光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P选择素(P-selectin)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分子及粘附受体,在早期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等发挥重要作用[1-5],已成为近年研究热点.然而有关P选择素分子表位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选择素生理、病理意义及其参与疾病发病机制的作用,进而为针对其临床特异性抗粘附治疗奠定基础.为此我们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地构建了P选择素分子表位片段,为制备上述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一步探讨P选择素表位结构与其功能关系提供基础.
作者:周同;倪培华;李晓;宋巍;陈楠;董德长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剖宫产手术应用抗生素很普遍.已有许多报道认为,剖宫产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已失去预防意义.
作者:徐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脊柱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脊柱转移瘤的CT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但在无明确原发肿瘤时,有时易与脊柱结核、化脓性感染、嗜酸性肉芽肿及其他原发肿瘤混淆,老年患者可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相混淆.我们收集1992年12月~1998年10月行脊柱检查的758例病人(椎间盘检查除外),发现病理确诊的脊柱转移瘤52例.其中38例经手术证实,14例原发肿瘤得到了病理证实.3例术前误诊为结核,1例术前误诊为化脓性感染.
作者:龚承友;范晓彧;邵康为;初曙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硫酸依替米星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庆大霉素的乙基化衍生物.该药抗菌谱广,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抗菌作用,且基耳、肾毒性低,使用安全.
作者:沈维敏;庞仲华;徐怀玉;李向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围产期窒息所致脑缺氧缺血损伤(HIE)是新生儿期危害大的常见病,常导致新生儿死亡和幸存者严重的后遗症.迄今为止,对脑缺氧缺血损伤尚无根本性的防治措施.为了对该领域作进一步探讨研究,本文在自行研制的新生大鼠缺氧实验装置[1]基础上,根据改良的Levine脑缺氧缺血制备方法[2],对所建立的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模型[3]进行脑病理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陈惠金;张忠德;周建德;周泽汉;吴圣楣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约有20%~30%的患者将进入终末期肾衰(ESRD)[1].
作者:徐耀文;陈楠;任红;张文;陈晓农;郝翠兰;傅秀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80年代初国际上将蛇毒制剂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1],并且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及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有效性,并列入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范围中[2].近20年来在我国临床也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并且认为蛇毒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3,4].为了判断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客观价值,自1997年~1999年我们对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少石;杨建道;沈树红;陈真理;陈静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细胞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以多发性为临床特点.80年代以前,欧美地区的MS报道较多.随着临床神经免疫学及影像学的发展,近20年来亚洲有关MS 临床报道也日趋增多.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6例MS住院病例作临床分析.
作者:沈明韶;任明;邵福源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寿命已大大延长.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和突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
作者:俞丽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一、上海地区等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概况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明显增多,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和威胁老人生命的多发病,不少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痴呆的流行,发达国家痴呆已上升为第4位死亡原因,故老年性痴呆已为千家万户所关心,也是当代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作者:俞丽华;陈生弟;蔡琰;吕传真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