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34
  • 国内刊号:31-1366/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医学杂志   2000年12期文献
  • 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

    目的 探讨提高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管狭窄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995年3月至1999年12月手术治疗40周岁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280例的情况,重点探讨术中扩大开窗减压、预防性减压法和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结果按照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1993年评定标准,本组术后复发2例,椎间盘炎1例,本组优232例,良29例,可7例,没有无效病例,优良率93.78%。结论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的退行性变化,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治疗方法;术中要充分减压,对对侧和相邻节段隐窝狭窄需作预防性扩大减压术,以减少后期因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根受压症状;它对腰椎术后稳定性并无影响;根据手术中减压和组织损伤情况指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必要手段。

    作者:张向阳;周泰仁;曹德良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地氟醚与氨氟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目的 观察地氟醚和氨氟醚复合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能对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其麻醉恢复过程。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5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组(D组)和氨氟醚组(E组),两组各25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术中以异丙酚200mg+芬太尼0.1mg混于20ml注射器内,以8~12ml·h-1速率注人,术中间隔30~40 min静脉追加阿曲库铵0.3~0.4 mg·kg-1,切皮前10 min让病人分别吸人地氟醚或氨氟醚,吸人浓度分别为3.0%~4.0%和0.5%~1 0%;术中维持PetCO2 30~40 mmHg;气腹时腹内压1.87kPa,气道压控制在28~35cmH2O,肺顺应性22~35 ml·cmH2O-1,气腹维持时间69.85±29.54min。结果 D组的异丙酚用量明显减少,P值<0.05,而E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显著降低,P值<0.05或<0.01;所有病例全麻期间,气腹后MAP明显升高,P值<0.05或<0.01;D组HR加快,P值<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放气后D组MAP较E组升高,P值<0.05;停用吸人麻醉药后,D组病人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握手时间、疼痛恢复时间、术毕后拔管时间、拔管后回答姓名和生日时间明显较E组快,P值<0.05或<0.01。结论地氟醚复合静脉麻醉对病人的呼吸、循环影响较小,麻醉后恢复迅速,是一种较适宜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

    作者:量国良;刘晓霞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在面肌抽搐病人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和评估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MRTA)在面肌抽搐病人中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多平面和单一横断位MRTA的作用。方法本组包括121例面肌抽搐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者,均作了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结果多平面MRTA诊断的敏感性为94.39%,特异性为88.8%,优于单一横断位,与单一横断位MR-TA相比,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单一横断位和多平面MRTA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5.0%和96.7%,两者具有相当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多平面MRTA在面肌抽搐病人的检测和评估中具有相当的价值。

    作者:陈克敏;柴维敏;裔瑾;丁小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的康复治疗

    目的 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功能恢复相关的康复治疗。方法本组79例,其中胫骨上端21例,股骨远端58例。常见肿瘤中骨肉瘤57例,巨细胞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软骨肉瘤5例。关节内瘤段切除灭活再植75例,关节外瘤段切除灭活再植4例。术后分3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计划进行功能训练。结果79例随访1~7年(平均4.2年),5年生存率42%(33例)。按Enneking法功能评定,关节内瘤段切除灭活再植44例平均20分(14~25分),优良率达到77%;关节外瘤段切除灭活再植4例平均24分(22~28分),效果全优。结论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有计划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俞光荣;蔡宣松;梅炯;郭获萍;袁锋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不同孕周中期妊娠20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索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不同孕周中期妊娠(12~16周和17~26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条件药物终止妊娠的妇女205例,根据孕龄分成两组,给患者服用米非司酮50 mR,12 h1次,共4次,总量200 mg,第3天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0.6 mg,每12 h重复1次,多3次。结果两组的引产成功率分别为98.20%和97.86%,两组单次米索前列醇用药的成功率分别是82.88%和79.78%,P>0.05,胎盘排出时间与阴道出血的关系呈正比。胎盘排出>30 min者阴道出血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200 mg合并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是终止12~16周妊娠的较好方法,对妊娠>16~26周的引产同样具有安全、成功率高的特点,值得推广,并建议对胎盘排出>30 min者及时清宫。

    作者:俞倩君;邵延龄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方法的改进和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外科危重病人经不同热、氮需要量和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依据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实施肠外营养(PN),对22例外科危重病人早期以低热量、低氮量、低脂肪为原则,总热量不超过20 kcal·kg1·d-1,供氮量不超过0.15g·kg-1·d,脂肪供热不超过40%为宜;应激消退期,相应增加供热、氮量,总热量不超过25 kcal·kg-1·d-1,供氮量为0.20g·kg-1·d,以满足机体合成代谢的需要。一旦肠道功能恢复,应及时过渡到肠内营养。结果本组治愈17例,死亡5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和肝酶谱变化的代谢性并发症。EN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结论 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至关重要。早期因病情危重,消化道功能差,以循序渐进、阶段性的肠外营养为主;后期以肠内营养为主,以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减少肠源性感染发生率。

    作者:秦环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X线诊断

    目的 提高对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68年至1998年期间,经本院泌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15例。结果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主要X线表现:①线条状充盈缺损型(双侧7例,单侧5例);②输尿管串珠型(1例);③束扎型(2例)。结论 泌尿路造影是诊断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周连高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应力松弛接骨板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应力松弛接骨板体内应力遮挡率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作兔两侧胫骨干截骨,分别以应力松弛接骨板(实验组)和坚硬接骨板(对照组)固定,术后2~48周采用X线、光镜(含偏光)、及力学测试,对两组骨折愈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两组固定后,应力遮挡率均在70%左右,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至术后8周,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6~48周稳定在27%左右。2~4周时,实验组外骨痂丰富,并有软骨骨痂形成;8~12周,骨痂开始向板层骨转化,胶原排列渐趋整齐,愈合骨力学性能也逐渐增加。对照组早期外骨痂少,后期骨痂改建以骨吸收为主,48周时大三点弯曲强度为正常骨的57.95%。结论应力松弛接骨板体内应力遮挡率的下降与固定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促进了骨痂的形成和改建,并有利于愈合和骨力学性能的恢复。

    作者:张先龙;戴克戎;汤亭亭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982年5月至1995年4月期间施行的60例手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门诊随访,测定移植组织和血管供区肢体的血流量、氧饱和度和皮肤温度。结果问卷调查22例得到反馈,门诊随访15例。移植组织与受区组织之间、血管供区肢体与对照肢体之间,血流量、氧饱和度及皮肤温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远期效果良好,说明该手术既有效又安全。

    作者:张超;曾炳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剖宫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因素的分析

    目的 通过62例剖宫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进行阴道试产,分析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了解62例孕妇前次剖宫产的指征及妊娠间隔时间、手术方式,用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胎位、子宫疤痕愈合情况,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必要时加用催产素。结果50例成功地阴道分娩,成功率为80.65%,产后常规宫腔探查,无子宫疤痕破裂,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Apgar评分均为10分。结论剖宫术后阴道分娩是可行的,并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刘淳;邹吟;朱钟治;侍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应用康复治疗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康复治疗在预防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取初次门诊就诊的63例产瘫患儿(Tassin1-3型)作为对照组,另20例行上干移植修复的患儿(Tassin2-4型)作为康复组,比较两组肩关节内旋挛缩的发生率。康复方法:将处于中立位的双上肢屈肘90°后外旋到90°,再上举到180°后复原,如此往复,每天6次,每次5min。结果对照组63例共发生肩关节内旋挛缩23例,发生率36.5%。其中单纯性肩胛下肌挛缩17例,单纯性肩关节后半脱位5例,复杂性半脱位1例。康复组20例发生肩关节内旋挛缩2例--均为单纯性肩胛下肌挛缩,发生率10%。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 5.059,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预防和减轻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的发生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亮;顾玉东;胡韶楠;朱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全髋置换术后康复对患者出院时功能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全髋置换(THA)术后早期康复对患者出院时功能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1例与对照组9例。康复治疗组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手术侧髋主动活动范围(AROM)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并对影响AROM和FIM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组出院时AROM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FIM中生活自理、转移、运动三项内容的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年龄、术前卧床时间与AROM、FIM呈显著负相关。结论THA术后早期康复能提高患者出院时功能水平,对于高龄、术前卧床时间长者更应加强康复治疗。

    作者:马燕红;程安龙;袁伟芳;蒋?;曾炳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手外伤修复后的计划性康复

    目的 总结手外伤修复后的康复方法和效果。方法为不同种类的手外伤设计修复后计划性康复程序。该程序分为康复前期,连续被动活动期,等速肌力训练期和模拟职业训练恢复期。应用BTE康复评估仪对103例进行系统康复。结果断指再植康复后手指活动度恢复至健侧的77±9%,两指捏力恢复至健侧的81±12%,三指捏力恢复至健侧的83±7%。肌腱术后功能优良率71%。骨关节损伤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外伤术后进行计划性康复能有效地促进手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周礼荣;蔡仁祥;丁任;王伟;李峻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系统康复治疗对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评价系统康复治疗对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PLD)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19例PLD病人分为2组,A组:对照组,术后未接受系统康复治疗,73例;B组:术后接受系统康复组,146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对术后腰(腿)痛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病人腰(腿)痛均明显减轻;术后2年,B组效果较A组好,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PLD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樊天佑;杨安礼;林兆华;黄强;姚勐炜;蔡珉巍;黄河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听性脑干反应在听神经瘤诊断上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在听神经瘤诊断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经手术证实为听神经瘤患者ABR的各项指标,以及它与肿瘤体积大小的关系。结果听神经瘤直径≥1、<2cm时,ABRⅠ波到Ⅴ波的完全出现率为100%(22/22),其中Ⅰ、Ⅲ、Ⅴ的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68、4.19、6.39 ms;两耳Ⅴ波的潜伏期差均值(IT5)为0.8ms;Ⅰ波到Ⅴ波的波间期(T5-1)为4.71 ms。在听神经瘤≥2 cm、<4cm时,ABR的完全出现率为38%(19/50),其中Ⅰ、Ⅲ、Ⅴ波的均值分别为1.61、4.26、6.52 ms;IT5为0.96 ms;T5-1为4.91 ms。在听神经瘤≥4cm时,ABR的完全出现率仅为6.1%(2/33),其中Ⅰ、Ⅲ、Ⅴ的均值为1.47、4.79、7.12 ms;IT5为1.24 ms;T5-1为5.65 ms。结论ABRⅠ波到Ⅴ波的完全出现率与肿瘤大小有关;ABRⅤ波的延长、IT5的增加、T5-1的延长既可作为听神经瘤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又可间接判断肿瘤瘤体的大小。

    作者:何士方;陈学明;沈建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上海医学》2001年报道重点

    第1期 心血管 第2期 肾脏内科 第3期 肿瘤 第4期 内分泌 第5期 血液 第6期 妇产科 第7期 外科 第8期 消化、医学影像 第9期 骨科、手外科 第10期 男科、呼吸 第11期 小儿科、围产医学 第12期 口腔、眼耳鼻喉科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直肠乙状结肠癌CT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在我国,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连接部恶性肿瘤比较常见,约占整个结肠肿瘤的50%及全身恶性肿瘤的15%[1],并呈上升趋势。过去,原发直肠癌主要靠肛门指检,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活检,钡灌肠造影检查等。但上述传统检查都有相同的局限性,即不能正确估计肿瘤局部侵犯程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CT在这两个方面却有着独到的作用,因而逐渐被临床运用于术前评估。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2例直乙结肠癌术前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来探讨CT在直乙结肠癌术前检查的价值。

    作者:王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老年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临床上常见血液病,但60岁以上ITP患者仅占5%;老年患者的病程多为慢性间歇的经过,出血症状严重,危及生命的出血发生率高达30%,预后差。国外学者Difino等称之为ITP第三类型。本文就其临床特征,诊治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1984年8月至1996年12月住院的60岁以上ITP患者。其中上海市纺一医院血液科8例,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4例,共12例。皆为汉族,彼此无血缘关系。

    作者:李莉;张文龙;周建国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子宫切除术时宫颈去留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

    既往认为子宫次全切除后宫颈残端发生癌的概率大于未切子宫的宫颈,但近代研究证实,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的比例都很低[1,2],相反,有的医生认为若切除宫颈则会影响今后的性功能,使不少学者对子宫次全切除术的作用与价值作了重新评价。我们随机调查了68例子宫全切除与次全切除患者术后的性功能,大小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旨在为子宫切除时选择术式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1995年1月至1998年9月在我院因子宫良性疾患行子宫切除的患者中, 剔除有并发症和附件切除者,从中随机抽样调查68例经病理诊断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肌腺瘤患者,其中子宫全切35例,次全切33例。术时年龄全切组与次全切组分别为40~54(45.69±1.49)岁,36~53(44.82±1.51)岁。术后随访年限为6个月~4年。两组在文化程度、年龄、术后病理差异均无显著性。见表1。

    作者:翁剑蓉;陈玲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活血化瘀治疗对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天数的探讨

    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抗早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2],其不良反应小、痛苦少,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但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较长,给妇女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探索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我们通过对药物流产后加用和不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两组随机抽样的病例,以探讨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在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受试对象年龄18~40周岁的健康早孕妇女,月经规则(周期25~35d),停经≤49 d,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证实为宫内妊娠。自愿参加本试验,且无米非司酮和前列腺素使用禁忌症。符合条件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作者:肖洪洋;李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外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理过程是在甲状腺肿的基础上发生增生和复旧而形成,结节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只有当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影响外观、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或出现严重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时方考虑手术。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肿大不是很明显时,其结节有时很难与甲状腺的肿瘤相鉴别。本文就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发肿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今后临床外科处理结节性甲状腺肿提供参考意见。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1985年1月至1999年8月间,我科共对18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病理证实)进行了手术。其中男45例,女139例,男∶女=1∶4.1。年龄小19岁,大82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短7 d,长30年,平均3.9年。

    作者:牛伟新;秦新裕;王承棓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探讨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其优点已被广泛接受。我院1997年~1999年3年中共收治宫外孕病人192例,有条件行腹腔镜手术者62例,其中35例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治疗,同期开腹行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治疗者41例,选取其中30例作对比,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年龄分布:腹腔镜组平均年龄31岁,大39岁,小17岁;对照组(又称开腹组)平均年龄30岁,大41岁,小21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外孕类型:腹腔镜组35例中,输卵管壶腹部妊娠27例,峡部妊娠5例,伞部妊娠3例;而开腹组中输卵管壶腹部妊娠20例,峡部妊娠2例,伞部妊娠8例。两组病例病种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方式:腹腔镜组采用全麻25例,1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开腹组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童兴海;高湘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饮水法及常规超声显像法在肾错构瘤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超声诊断仪分辨力的提高,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肾错构瘤声像图表现不一,其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我们采用饮水法及常规超声显像法结合提高超声图像显示效果。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1985年1月~1999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错构瘤15例,共21个瘤体。年龄25~70岁。男4例(26.7%),女11例(73%)。

    作者:金少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弓形体、巨细胞病毒在产前检查中意义的初步探讨

    弓形体(TOXO)、巨细胞病毒(CMV)是人类先天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对胎儿影响较大,尤其是妊娠早期感染,可引起各系统、多脏器损害,导致流产、死胎、畸形、IUGR等不良结局。我院自1995年起应用聚合酶连反应(PCR),对孕妇进行普查,以期及早发现TOXO、CMV感染,了解对胎儿的有害影响程度,探讨TOXO、CMV检测在产前检查中的必要性。  材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自1995年初至1998年初,凡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准备在我院分娩的孕妇,均于孕24~28周进行TOXO-DNA、CMV-DNA-PCR检查,共1533例,其中分娩正常健康活婴1505例,畸形儿15例,死胎1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3例。

    作者:陆丽华;罗来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康复医疗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肢体伤病的患者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希望因伤因病而致残的肢体,在治疗后能恢复近乎正常的功能,就是受恶性肿瘤侵犯的肢体,也要求在延长寿命的同时,能享有比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面对一个病残的肢体,医生在制定诊疗计划的时候,必须把大限度地保留和重建肢体的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以考虑。临床治疗的中心任务可能是切除病变的组织,对包括骨骼、神经、肌肉和血管在内的损伤组织进行修复,对创面提供覆盖。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一个物质基础,要想使肢体能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功能恢复,还需要给予仔细周到的康复医疗。实际上,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已经日益为临床医生所接受[1]。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分子生物学与营养研究

    20世纪50年代J DWatson和F Crick关于DNA双螺旋模板学说的提出,60年代J Monad和F Jacod关于基因调控操纵子学说的出现,以及70年代初期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一整套DNA体外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它使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心脏病学、分子神经病学、分子内分泌学,以及分子营养学等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分子营养学可以理解为:从分子水平研究营养学的一门学科。当今分子生物学与营养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基因表达的营养调控,营养与遗传变异,生物技术与营养。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上海居民膳食结构与健康和疾病

    膳食结构一般指膳食中所包括的食物种类、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随着疾病模式的变化,膳食结构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资料证实,合理的膳食结构在维护健康、预防慢性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常常是损害健康,特别是导致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研究确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膳食结构的类型  一个国家的膳食结构受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和农业资源状况、农业和食品生产水平、人民消费能力、人体的营养需要和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由于国情不同,膳食结构也不同。根据动、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和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摄人量,当今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作者:赵法伋;郭俊生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