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静脉米力农制剂对先心病术后患儿血液动力学的效应。方法 22例患儿随机分为:用药组15例,对照组7例。观察:(1)体、肺动脉压(sAP/mAP、sPAP/mPAP)、右房压(mRAP)、体、肺血管阻力(SVRI)、心排指数(CI)、HR、率压指数(RPI)的变化;(2)不同静脉维持量的疗效。结果 (1)用药前,负荷后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mPAP降低21.9%、13.3%;SVRI、mRAP、mAP降低21.4%、14.7%、8.1%;CI和HR上升16.1%和5.8%(P<0.01,P<0.05),而RPI无明显变化。(2)对照B组,3种维持量均降低PVRI、SVRI,提高CI(P<0.01),高剂量下PVRI、mPAP维持低而CI、SI保持佳,且中、高剂量对mAP无影响。(3)心律失常和血小板下降发生率9.1%。结论米力农是治疗术后肺高压和低心排有效,且相对安全的强心扩血管药物。
作者:蔡及明;陈玲;史珍英;黄惠民;徐卓明;周燕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病人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2例6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年龄为60~66岁,平均(62.3±2.4)岁,全部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还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房颤9例,房扑1例;术前采用右心导管进行肺动脉测压,肺动脉平均压为(5.31±3.12)kPa,高为8.4 kPa。本组房缺修补采用心包片或涤纶补片修补,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其中3例行Kay’s二叶瓣成形术,9例行De vage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6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3例合并有房颤者同期行右房迷宫术。结果 12例病人术后全部存活,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与其他年龄组手术病人比较,术后多巴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延长,6例发生胸腔积液,术后随访3~60个月。结论老年房缺病人修补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合并症的同期手术处理和手术后的心功能支持。
作者:韩林;张宝仁;郝家骅;朱家麟;梅举;邹良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作为判断心肌损伤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78例心脏手术患者(60例瓣膜替换术、18例动脉导管未闭和心包炎)进行分析。60例患者于术前和主动脉开放后2 h测定血液中cTnT,进行阻断时间和cTnT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其中20例瓣膜手术患者与18例动脉导管结扎和心包剥脱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关胸后1,2,24和48 h记录心电图,并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和cTnT。结果 60例瓣膜手术患者术前cTn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主动脉开放后2 h时,阻断时间和cTnT的相关系数为r=0.875(P<0.01),回归方程为Y=0.019X-0.026;其中20例瓣膜手术患者心脏经过阻断后,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周围血液中的CK、CK-MB和cTnT均有明显升高,分别在关胸后2 h达到高峰,数值分别为术前的12.6、9.2和257倍;18例行动脉导管结扎和心包剥脱术的患者术前和关胸后的心电图和血液中的cTnT均正常,CK和CK-MB除2例心包炎患者关胸后出现明显变化外,余均未见改变。结论 cTnT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且均优于CK和CK-MB。
作者:叶磊;胡克俭;王春生;庄杏妹;蒋振斌;赵强;陈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CP)在心脏直视手术中作为添加剂加入心脏停搏液中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66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Ⅰ组)及试验组(Ⅱ组),各33例。Ⅰ组使用冷晶体停搏液,Ⅱ组在Ⅰ组停搏液中加入CP。于不同时段取血样检测5种心肌酶的含量。结果两组心肌酶含量,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术后Ⅱ组心肌酶谱上升幅度低于Ⅰ组,而下降速度则快于Ⅰ组。结论外源性CP加入心脏停搏液中对心肌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涛;李守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R)基因A/C1166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87例老年EH患者和55例正常老年人的AT1-R基因A/C1166多态性,同时对老年EH患者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老年EH的C1166等位基因频率为0.115,明显高于正常人(0.036)(P<0.05)。(2)AC、CC基因型EH患者24小时及夜间SBP、MAP和白天SBP、夜间DBP水平明显高于基因型AA组(P<0.05)。结论研究提示AT1-R基因的A/C1166多态性与老年EH相关,C1166等位基因频率在EH患者明显升高,并与血压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张怡;陆惠华;方宁远;邬亦贤;郑迪辉;易雅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 93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患儿中,在非体外循环下行纠治术14例(闭式肺动脉瓣扩张术3例,低温腔静脉阻断下肺动脉瓣切开术11例),在平行体外循环下行纠治术79例(肺动脉瓣切开术58例,右室流出道跨瓣环心包补片扩大术21例)。8例伴动脉导管未闭者3例予以结扎,5例仍保持开放。1例术后1 d再行右侧B-T分流术。结果手术死亡3例,残余梗阻17例。结论体外循环下治疗小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具较高安全性;对有右室流出道梗阻者采用右室流出道跨瓣环心包补片扩大术较肺动脉瓣交界切开术更具优越性;对伴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患儿,可同时行体肺分流术或保持动脉导管开放。
作者:朱宏斌;刘锦纷;苏肇伉;丁文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顽固性心绞痛患者(FA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选择药物不能控制的心绞痛患者20例接受TEA治疗。观察疗效并于TEA治疗前及TEA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浆ET-1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绞痛缓解率100%,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著减少(P<0.05),血浆ET-1显著下降(P<0.01)。结论 TEA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并可能与血浆ET-1下降有关。
作者:陈国忠;孙淑清;李中言;任旷;李学;曲仁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残余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方法对12例施行残余VSD再手术治疗患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8例首次手术于1977年至1997年在我院施行,4例在外院施行,我院VSD再手术率为0.18%。首次手术时单纯VSD 9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两次手术间期平均4.1年(5个月~12年)。再次手术发现10例VSD再通部位均在三尖瓣前隔瓣基底附近,残余VSD长径平均1.2 cm(0.3~2.5 cm)。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结论 1.VSD再通好发于三尖瓣前隔瓣基底邻近,这与该区域邻近主动脉瓣和传导束等重要而结构复杂、可利用缝合的坚固组织少、三尖瓣叶和腱索的遮挡造成VSD的边缘暴露不清等因素有关。2.预防VSD再通关键在于充分暴露VSD边缘,防止漏缝和撕裂。3.0.5 cm以上的残余VSD应尽早手术。4.再次手术以右房切口和补片修补为佳,术终止血要严密。
作者:胡晓峰;周运乾;曹庆亨;邱兆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NB4,HL-60细胞的形态、PML mRNA及蛋白的表达影响。方法以NB4,HL60细胞为研究对象,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Wright’s染色法及荧光染色法;PML蛋白细胞内分布定位采用免疫荧光技术;PML mRNA表达采用RT-PCR法。结果 1)经槲皮素处理后,各组细胞形态学上均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2)槲皮素处理后NB4细胞内融合蛋白降解,PML聚积于POD结构,随后降解;在HL-60细胞,PML发生相似改变。3)槲皮素处理后各组细胞PML mRNA表达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在槲皮素诱导下,PML在蛋白水平参与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机制;槲皮素能诱导NB4,HL-60细胞凋亡,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作者:钟璐;陈芳源;韩洁英;邵念贤;欧阳仁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诱导新生大鼠免疫耐受性。方法实验组:新生SD大鼠胸腺内接种成年wistar大鼠2.5×107个脾淋巴细胞,分别于4~6周龄时取其脾淋巴细胞与成年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20 Gy照射)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8~10周龄时接受成年wistar大鼠供心移植;对照组:新生SD大鼠胸腺内注射RPMI-1640,按与实验组同样的方法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供心移植。结果 (1)实验组放射强度平均值为(10.85±2.56)Bq,对照组为(24.82±5.44)Bq,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2)实验组移植供心平均存活时间大于60.4 d,对照组平均9.0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新生大鼠胸腺内接种同种脾淋巴细胞可以诱导其免疫耐受。
作者:范太兵;丁文祥;蒋祖明;黄惠民;苏肇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1999年3月至12月完成的30例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TMLR)的经验。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TMLR组20例和单纯TMLR组10例。CABG+TMLR组采用正中切口,先行CABG,再行TMLR,平均搭桥2.3根,打孔8.2个;TMLR组10例,左前外侧第5肋间进胸,行TMLR,平均打孔31.7个。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个月内心绞痛均消失,3个月后,CABG+TMLR组(1例)5%心绞痛复发,同位素示缺血区消失,TMLR组(7例)70%心绞痛减轻,同位素示缺血区缩小。结论 TMLR能缓解心绞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郑志光;萧明第;卢成宝;薛松;吕志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小儿隐睾的新方法——采用皮下泵模拟人体下丘脑脉冲式释放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的疗法。方法选自本院1995年至1999年所收治的隐睾症病人19例(28只病睾),采用经皮下泵释放LHRH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完全下降占57.1%,部分下降占35.17%,其中3例手术治疗。结论用皮下泵模拟人体下丘脑脉冲式释放LHRH的方法治疗小儿隐睾症是有效的,无性早熟等副作用。采用LHRH疗法宜尽早进行,一旦治疗无效应选择手术。
作者:严肃;徐伟珏;张骏;夏毓华;谢丰;张志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模式下,观察快速降温期应用不同血气稳态管理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α组:应用α稳态管理,pH组:应用pH稳态管理。脑功能的监测包括:脑氧代谢参数、生化指标、智商指数。结果 pH组降温末脑氧代谢指标及乳酸积聚显著低于α组,两组术后2个月随访,无智力发育差异。结论深低温低流量灌注快速降温期应用pH稳态管理可对脑氧代谢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顺民;苏肇伉;朱德明;徐志伟;陈惠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尼卡地平和硝酸甘油在体外循环中控制高血压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病人在体外循环(CPB)中平均动脉压升至10.7kPa时给予尼卡地平或硝酸甘油。将病人随机分为尼卡地平和硝酸甘油组,每组20例。观察两药起效时间,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 65~9.31kPa时所需剂量,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情况以及停机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将MAP从10.7kPa降至6.65~9.31 kPa时,应用尼卡地平0.5 mg,所需时间为(3.8±1.3)min,维持MAP在6.65~9.31 kPa时所需剂量为(1.2±0.4)μg·kg-1·min-1,其中有1例发生耐药,增加剂量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应用硝酸甘油3μg·kg-1·min-1,所需时间为(16.4±8.4)min,维持MAP在6.65~9.31 kPa时所需剂量为(2.2±0.2)μg·kg-1·min-1,其中有5例需改用硝普钠方能控制血压。尼卡地平组有17例(85%)、硝酸甘油有9例(45%)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尼卡地平组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硝酸甘油组(P<0.05),停机后两组体循环阻力(SVR)均较CPB前明显降低,每搏量(SV)和心指数(CI)则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PB中控制高血压,尼卡地平与硝酸甘油相比,尼卡地平可降低心肌氧耗,有利于心脑和其他重要脏器保护,且起效快、达到目标血压的时间短、不影响CPB中静脉容量血管床。
作者:刘正美;杭燕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从1995年Lillehei首次成功纠治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以来,众多心脏病理学家和外科医生对CAVSD的形态学和病理学进行研究,阐述了CAVSD的房室结和希氏(His)束的位置,对CAVSD共同房室瓣进行解剖分类;在临床上创建了“一片法”和“二片法”手术技术,并阐述了婴儿期纠治CAVSD的可能性。现针对当前CAVSD外科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祝忠群;苏肇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腓肠肌泵被比作“周围的心脏”,它有促进足部静脉血回流的作用。人体由仰卧到直立位时,在心脏到足间血柱重力作用(流体静水压)下,足静脉压从2.0kPa(15 mm Hg)上升至15.33kPa(115 mmHg)。肌肉泵则确保人在直立运动时下肢静脉血充分、迅速地回流到心脏,同时足静脉压下降60%~80%,正常的静脉肌肉泵生理功能,在于运动时让小腿静脉流出量与增高的动脉流入量相当,防止下肢静脉过度扩张而维持着主要在踝部的低输入端静脉压力。这些作用明显降低了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及毛细血管滤过压,减少了下肢静脉中贮存血量[1]。
作者:薛利军;陆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75岁。以“阵发性胸闷、胸痛10个月余,加重2个月”入院。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术前体检:心率74次/min,律齐,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下肢大隐静脉严重曲张。心脏X片:心影增大,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硬化,双肺未见病变。冠脉造影:冠脉细小,病变弥散(左前降支自第一对角支以远次全长段闭塞,第一对角支起始部50%狭窄,左回旋支近端完全闭塞,右冠脉自后降支以远次全闭塞) 2000年6月20日,先经右股动脉于右冠脉狭窄处放置支架(PTCA+支架术),然后在全麻下经胸壁正中切口,剪开心包,见前降支多处钙化,冠脉细小,周围脂肪多,遂在食道超声(TEE)监视下采用CO2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于左室侧壁,前壁及心尖部打孔26个,手术总共3 h(PTCA 1 h+TMLR 2 h)。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心绞痛消失,1周后出院。 讨论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心内科常采用PTCA及支架放置术来治疗狭窄段较短的冠脉狭窄的患者。 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对于有冠脉旁路移植术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常首先考虑施行CABG术,在部分患者中,由于冠脉病变弥散,远端血管条件差,或有体外循环禁忌证,不宜行CABG手术,则可以考虑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本例患者冠脉病变弥散、冠脉细小且钙化、周围脂肪多、大隐静脉曲张,故不宜行常规的冠脉搭桥术。术前仔细观看冠脉造影,并请心内科会诊,认为右冠脉病变狭窄处可以行PTCA+支架放置术,对于其他缺血心肌,则考虑在左室侧壁,前壁,心尖部打孔(TMLR)。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心超显示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术前EF值为29%,术后EF值为47%)。采用CABG+TMLR已经在少数医疗单位得到成功的应用,而应用PTCA支架术联合TMLR治疗冠心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我们认为治疗冠心病患者,应具体分析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佳。心外科与心内科紧密协作,采用PT-CA支架术与TMLR治疗冠心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萧明第;钱锋;林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9岁。频繁发生心律失常伴心衰3年,长期服用强心、利尿剂及激素。诊断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Ⅲ~Ⅳ级,后为患者施行原位心脏移植,从手术之日起应用抗胸腺球蛋白(ATG),硫唑嘌呤和泼尼松三联预防排斥反应,在术后第12天、32天、216天时分别发生不明原因的多源性室性早搏与低排综合征,被认为是临床排斥反应,应用冲击疗法后好转,术后心功能恢复到Ⅰ级,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但由于远期监测疏忽,未能及时观察到病人前兆症状,发生重度排异,突然死亡,共存活242 d。尸检为重度排斥反应。 讨论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能否控制其发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本例受体所有用血均用去白细胞悬液,以减少受体致敏机会。具体用药方案为术前麻醉时使用硫唑嘌呤2 mg/kg,然后用ATG2.5 mg/kg,甲基强的松龙在主动脉开放时用500 mg,关胸后250 mg,以后每隔8 h用125 mg,全天共1.0 g,术后第1~7天采用ATG、硫唑嘌呤和泼尼松三联用药,特别是利用ATG对T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及皮质类固醇的抑制T细胞增殖和对抗原反应性降低作用,早期可有效地控制超急性排斥反应。由于AGT药理特性限制使用时间,本例术后第7天开始改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及泼尼松三联方法。CsA主要抑制T辅助细胞(Th)的激活,针对性强,是器官移植后的首选抗排斥药物。 排斥反应早期无症状,中后期出现倦怠,心律不齐或低排,但无特异性,心内膜活检是有效的监测方法。心肌重量比,射血分数,T细胞计数等均作为参考指标。本例在监测T细胞亚群时还发现控制Th在T细胞总数的5%(正常人35%~55%)以内,Th与T抑制细胞(Ts)比值在0.25~0.30(正常人1.5~2.0)较安全,而排斥反应发生时,Th数与Th/Ts比均远大于上述范围。本病例未做活检,通过上述综合指标判断发生排斥反应。按目前用药方案,超急性排斥基本不会发生,常见急性排斥,一旦达Ⅱ级以上,应采用冲击疗法,即甲基强的松龙1.0 g/日,连续3 d,慢性排斥发生很晚,有特征易鉴别。本例术后第12天出现倦怠与多源性室早,T细胞数达0.242×109/L(早期应控制在0.05~0.10×109/L),排除其它因素,被认为急性排斥,给予冲击治疗,4 d后症状与早搏消失;第32天发生上述情况加低排和第216天出现室早,用冲击疗法控制。
作者:张卫;邱兆崑;丁之向;顾伟礼;叶伟;曹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与脑梗死的关系早已肯定,而有关左心室肥厚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资料较少。左心室肥厚是心脏对长期高血压的适应性改变,能反映出高血压的存在时间和血压升高幅度。为了探索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和脑梗死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好更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我院对3年来的脑梗死病人进行了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英;姚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胰管结石是一种少见的胰腺疾病,我院自1993年5月~2000年7月间共收治胰管结石病人9例,现就胰石症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探讨。
作者:李强;钱祝银;刘训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女性在绝经前冠心病的发病率远低于同龄男性,但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绝经妇女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减少冠心病发病率约50%。表明女性的这种优势主要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近年研究表明,雌激素在体内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使冠心病病死率降低。
作者:马丽萍;张国元;吴宗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已有多年,80年代以来同种带瓣管道(VHC)应用逐渐增多。1989年11月~1998年12月10年间我们应用自行采集、制备和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大动脉治疗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83例,存活71例,死亡12例,死亡数占14.5%。现对12例死亡病例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寻找失败原因,提高疗效。
作者:赵经川;沈强;曹建华;吴自强;王吉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8年1月~1999年11月,应用腋下中断肋骨进胸切口连续对50例食管和肺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姚培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已有多年,80年代以来同种带瓣管道(VHC)应用逐渐增多。1989年11月~1998年12月10年间我们应用自行采集、制备和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大动脉治疗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83例,存活71例,死亡12例,死亡数占14.5%。现对12例死亡病例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寻找失败原因,提高疗效。
作者:张海波;苏肇伉;刘锦纷;丁文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从1985年8月至2000年5月,我们为1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的病人施行了手术,占同期840例室间隔缺损手术的1.3%,对这些病例的手术不同于一般的室缺修补术,现将诊断及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昊;蒋振斌;陈志强;周光华;王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左旋卡尼汀,又称为左旋肉毒碱(Lcarnitine),是心肌氧化代谢和能量转运的关键控制因素[1]。血透病人由于合成减少,摄入不足和透析中丢失,导致体内肉毒碱缺乏,引起心肌肉毒碱水平下降,影响心脏功能[2]。文献报道,补充肉毒碱可改善心肌的氧化代谢和能量转运,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3,4],但对尿毒症血透病人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不多。因此,我们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使用国产左旋卡尼汀治疗长期血透患者30例,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情况。
作者:徐丽娟;梅长林;方平;徐洪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编委会的通知:依据文献计算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并请学科专家鉴定,《上海医学》被确定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的核心期刊,并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即第三版),该书定于2000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筛选和确定核心期刊的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论文质量和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科研活动,其研究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经过筛选所确定的各类核心期刊表是一项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学术成果。 此次重新研制筛选中文核心期刊,被列为“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研制者采用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及西南信息中心等单位编制的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工具,经过严格的筛选,从我国正在出版的近万种中文期刊中确定了1 568种期刊为核心期刊,本刊被列为其中,是对本刊的巨大鞭策,值此,感谢多年来对本刊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读者、作者以及本刊各届编委,并与各位朋友同贺! (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第8期“超声彩色血流成像及血流动力学l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学习班及第3期“诊断超声与介人性超声在肝癌中的应用”学习班定于2001年4月9日至4月23日于上海中山医院举办。学习班由徐智章、王威琪、张爱宏、闻恽等知名教授主讲。 彩超学习班(4月9日至4月17日)内容包括:频谱多普勒及彩色血流成像的原理;血流动力学分析原则及临床应用研究。学时数45,结业考试合格按国家规定给国家级继续教育15学分。 介人性超声学习班(4月17日至4月23日)内容包括:二维声像图、彩色血流成像分析原则及超声医学新进展;超声在肝癌中的应用;超声内镜在肝病诊断及治疗中的进展;肝癌介入性超声治疗(包括经皮门脉穿刺溶栓)和治疗示教。学时数45,结业考试合格按国家规定给国家级继续教育15学分。 两学习班连续开办,学员可根据需要或连续参加两班,或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学习班。有意参加者可索取通知。地址:上海市枫林路180号中山医院超声科黄备建医师;邮编:200032;电话:021-64041990转2471、2472。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