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或敏感菌株中CDR1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抽提氟康唑耐药/敏感菌株的RNA,采用Northern blot技术观察CDR1基因的表达.结果白念珠菌耐药菌株CDR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应的敏感菌株.结论白念珠菌CDR1基因的高表达与氟康唑耐药有关.
作者:贺志彬;廖万清;熊爱君;徐红;温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白塞病合并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报道2例白塞病合并白血病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9例,共计1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42.4岁,平均病程11.5年.临床表现按发生率多少分别为:口腔溃疡(100.0%)、皮损(90.9%)、外阴溃疡(63.6%)、眼部病变(54.5%)和关节炎(54.5%).本组患者在合并白血病前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外周血象改变(6/7例),并且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5/8例).合并的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浆细胞白血病各1例.11例患者1年内均死亡.结论从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药物使用等方面分析,白塞病与白血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作者:魏强华;杨虎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降钙素(calcitonin,CT)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功能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新生SD大鼠的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加入不同浓度(1×10-12~1×10-8mol/L)的CT,观察OB的增殖、分化功能和矿化功能.采用RT-PCR方法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结果增殖率测定CT组自1×10-12mol/L起,吸光度(A值)均较对照组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关系,CT≥1×10-9 mol/L时差异有显著性(P=0.039);ALP活性自1×10-12mol/L起均较对照组增加,也呈剂量依赖关系.CT≥1 ×10-10mol/L时差异有显著性(P=0.032);矿化结节面积/孔:CT=1×10-12 mol/L组为对照组的1.672倍(P=0.024),1×10-8mol/L组为对照组的2.924倍(P=0.006).CT组细胞因子IGF-Ⅰ、ALP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CT对体外培养的OB增殖、分化、矿化均具有促进作用.部分机制与CT可以刺激IGF-Ⅰ表达增加有关.
作者:赵家胜;张秀珍;韩俊峰;贺铭;雷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及复合不同镇痛药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静脉麻醉效能,及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336例早孕者,均无麻醉前用药,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TCI组(T组,121例)直接连接TCI泵;异丙酚TCI+曲马多组(Q组,106例)静脉注射曲马多0.8 mg/kg后接TCI泵;异丙酚TCI+氯诺昔康组(K组,109例)静脉注射氯诺昔康0.15 mg/kg后接TCI泵.所有病例在消毒铺巾时,以异丙酚血药浓度为4~5μg/ml开始静脉注射麻醉,逐渐增加至6~7μg/ml,待睫毛反射消失时减至4~5μg/ml,术毕停药,术中采用双频脑电指数(BIS值)监测麻醉深度.结果K组异丙酚总用量减少,苏醒和自动坐起时间均较T、Q组短(P<0.05),麻醉后睫毛反射消失时、扩张宫颈时、术毕时的平均血压(MBP)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1);Q组90%≤SaO2<95%或SaO2<90%的病例数明显多于T、K组(P<0.05),而T组在宫颈扩张时心率明显加快(P<0.01);3组麻醉后各时段BIS值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1),以睫毛反射消失时及注药后2 min低,注药后6 min及术毕时较前两个时段明显上升(P<0.01);K组术后宫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30分的病例数明显多于T、Q组,而≥50分的病例数明显少于T、Q组(P<0.01);而Q组麻醉期间发现舌根下坠和麻醉后恶心、头晕者较T、K组多(P<0.01和0.05).结论异丙酚TCI联合氯诺昔康静脉麻醉的效果确切、术后宫缩痛明显缓解、清醒程度高,且并发症少.
作者:董国良;陶怡怡;苏静;单月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中的价值.方法在关节镜下对34例早、中期类风关患者共42个膝关节(早期22例,24个关节;中期12例,18个关节)行滑膜切除术,其中32个膝关节使用双极射频对残留的滑膜进行清除和止血.术后给予正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所有的42个关节得到了6个月的随访,31个关节得到2年的随访,14个关节得到4年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关节功能的评定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结果术后6个月的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95.2%(40/42个),术后2年为87.1%(27/31个),术后4年为64.3%(9/14个).术后3个月,早期类风关组的ESR、CRP和RF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中期类风关组的ESR和CR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早、中期类风关患者进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术后给予正规的抗类风湿药物治疗,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双极射频能够彻底清除滑膜,有利于减少关节血肿的发生,促进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张峻;侯筱魁;王友;史定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后足的运动特点,了解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为临床后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个,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采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在固定距下关节的情况下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后足运动角度,分析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分别为内翻15.99°±2.81°,外翻8.62°±1.90°,背伸3.70°±1.00°,跖屈5.87°±1.39°,内收7.64°±2.04°,外展3.99°±1.78°;距下关节固定后,后足矢状面运动保留75.33%,冠状面45.19%,水平面59.80%,后足在3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距下关节和踝关节共同构成后足的三维运动,两者间关系密切,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距下关节的功能.
作者:杨云峰;俞光荣;梅炯;朱辉;袁锋;张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带柄McMinn髋臼假体在伴有严重髋臼骨缺损髋臼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7年3月~2003年3月,应用带柄McMinn髋臼假体治疗15例16髋髋臼骨缺损的翻修病例,按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AOS)分型标准,Ⅰ A型(节段型缺损周围型)3例3髋、Ⅲ型(混合型缺损)12例13髋.女11例12髋,男4例4髋;年龄62~78岁,平均为69岁.首次翻修8例9髋,第2次翻修7例7髋.距上次全髋置换时间平均为8年.带柄杯McMinn髋臼假体为柄杯一体,由钛合金材料制成,表面多孔,杯的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内衬为超高分子聚乙烯.在杯的周围植入适量异体冻干颗粒骨.结果随访3个月~6年,平均随访1.4年,共随访12例13髋.11髋McMinn柄杯与髂骨结合良好,无松动及移位,X线摄片显示假体与骨床间无透亮带,杯的周围有新骨形成且覆盖假体;1髋术后3年McMinn柄下沉向盆腔内移位,取出McMinn假体,植入异体颗粒骨结合骨水泥带翼髋臼杯再次翻修;1髋McMinn假体与髂骨结合牢固,但翻修术后1年因发生关节不稳而反复脱位,需进一步返修.本组翻修成功率为84.6%.翻修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39.0分,术后随访平均为87.1分.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此技术可重建接近正常的髋臼中心,McMinn假体可与骨质牢固结合,增强了髋臼的稳定性.同时减小髋臼翻修的手术难度,手术具有可重复性,可提高髋臼翻修的成功率.
作者:马金忠;F.Benazzo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行骨肿瘤的广泛切除和人工假体置换术,对其中7例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同时行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移植.结果18例患者术后随访13~99个月(平均为35个月),按Enneking法评定功能,≥23分9例,15~22分7例,<15分2例,优良率达到89%.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伸0°、屈90°~150°.1例于术中发生主要血管损伤,1例发生肌瓣坏死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结论人工假体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能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俞光荣;贾永伟;蔡宣松;梅炯;袁锋;程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在全髋翻修手术中,通过髋臼重建钢板对严重的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恢复髋臼的骨性解剖结构,以提高髋臼假体翻修后的长期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3年8月期间92例全髋翻修手术中,采用异体松质骨对21例髋臼Ⅲ型缺损和4例髋臼Ⅰ型缺损的患者进行髋臼植骨重建,同时选用髋臼重建钢板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加强,以恢复髋臼的骨性结构及强度.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4个月~5.8年),在随访病例中,髋臼侧异体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吸收和塌陷.结论采用髋臼重建钢板对严重髋臼缺损的患者进行重建,具有植骨方便、早期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近期疗效十分满意,其后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刘志宏;冯建民;杨庆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骨钙素(BGP)等成骨标志物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脱氧吡啶酚(Dpd)等破骨标志物与骨肉瘤术后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代免疫学技术检测25例骨肉瘤患者在化疗前及每次化疗后的各项指标.结果骨肉瘤患者的BALP(X)与血碱性磷酸酶(Y)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Y=6.100±2.377X,P<0.01).肿瘤坏死率<90%患者的BALP在术前化疗前后均表现为高水平,坏死率≥90%患者的Dpd在术前化疗后明显下降.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患者的Dpd在术后第2次化疗后有一突跳升高;BALP与CICP在复发、转移前突然增高.结论术前骨肉瘤患者BALP与Dpd的变化趋势可能与肿瘤坏死率有关;术后化疗初始阶段Dpd的升高可能提示化疗疗效不佳;而术后BALP、CICP的突然增高可能预示着复发或转移.因此,成骨与破骨标志物同骨肉瘤术后化疗有效性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关联.
作者:吴宁;张伟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的等距重建位置是否适用于每一个体.方法7具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在前交叉韧带股骨与胫骨附着区各取5点分别钻骨隧道,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后点和下点与胫骨附着区5点间的距离变化保持在等距范围内.膝关节自0°屈曲至90°位点间距离变化在各个标本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前点、上点和下点随膝关节屈曲分别在各膝关节间出现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股骨韧带附着区内重建位置变化影响重建疗效,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和下点是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等距位点,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个体化调整重建位置.
作者:徐卿荣;朱振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确诊为膝前、后十字韧带损伤并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的患者12例,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髌韧带8例、同种异体跟腱4例,术中均采用缝线钮扣钢板悬吊式固定.其中2例还行后外侧韧带结构重建,1例行后内侧韧带结构重建.术后随访24~39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国际膝文件委员会韧带标准评价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膝功能,通过KT-1000检查膝关节前后松弛度.结果术后高热3例,约2周恢复正常,无感染发生;术后均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00°~135°,平均126°.终末随访时IKDC评分为A者4例(33.3%),B者7例(58.3%),C者1例(8.3%).屈膝25°位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2 mm7例,3~5 mm 4例,7 mm 1例;屈膝70°位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2 mm 9例,2~4 mm 3例.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65.5±3.2)分(48~72分),终末随访时为(90.2±3.4)分(86~9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韧带同时重建前、后十字韧带,能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何耀华;蒋垚;赵金忠;曾炳芳;沈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单纯切开或关节镜下前肩峰成形术以及结合肩袖修补术分别治疗伴或不伴肩袖撕裂的肩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01年11月~2003年7月,选择25例(26肩)肩撞击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51.32岁,平均随访时间11.34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肩关节镜检查,镜下发现Ⅱ期肩撞击综合征14肩,其中9肩行切开前肩峰成形术,5肩于镜下行此手术.Ⅲ期(伴肩袖撕裂)12肩,其中完全撕裂9肩,不全撕裂3肩;所有肩袖完全撕裂和1个肩袖大部撕裂肩关节在切开前肩峰成形同时修补撕裂肩袖,另2个伴肩袖不全撕裂肩关节仅行撕裂缘清创,未予缝合.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价系统(ASES)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行肩关节评分,以完成10个日常活动的能力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肩的术前平均VAS为6.47分,术后显著下降至1.53分(P<0.01).术前患肩关节平均活动度为:上举126.67°、内收23.33°、后伸26.67°、外展90.67°、外旋15.67°、内旋T10,术后分别提高到上举157.33°、内收37.00°、后伸37.33°、外展119.33°、外旋27.00°、内旋T7.术前患肩完成10项日常活动能力平均8.45分,术后提高至24.60分.术前ASES和UCLA平均评分为25.24和9.00分,术后分别显著提高至69.50和22.40分(P<0.05).结论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撞击综合征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对伴肩袖撕裂患者,前肩峰成形术结合肩袖修补术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肩关节的功能.
作者:张伟滨;王蕾;徐贤;庄澄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四股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前或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交叉韧带撕裂(19例前交叉韧带、6例后交叉韧带)患者行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的改变.结果重建术后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为127°,其中大活动度140°,小活动度100°.术前膝关节前方不稳定者中有84%于术后Lachman试验转为阴性;术前++~+++的膝关节后方不稳者中,有67%术后后抽屉试验转为阴性.结论可吸收螺钉固定四股腘绳肌腱重建交叉韧带具有良好的初期疗效.
作者:王友;史定伟;张峻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48例(6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44例63髋,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2~9年).按Crowe分类,Ⅰ型18例24髋,Ⅱ型15例20髋,Ⅲ型6例10髋,Ⅳ型5例9髋.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除1例CroweⅣ型(2髋)外,髋臼侧均在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3例4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2髋术后脱位经保守治疗而愈.2髋术中小转子上方襞裂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4髋有异位骨化,其中BrookⅡ型3髋,Ⅲ型1髋.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松动、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术后平均为89分.结论后外侧入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作者:朱振安;戴尅戎;孙月华;唐坚;王友;陈永强;史定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危险.目前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种.1977年Gruentzig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成功标志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对冠心病的治疗逐渐走向疏通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大大改善了冠心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冠心病的病死率.
作者:秦茜淼;王涌;许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一般认为是由感染因素或精神因素作用于免疫系统,遗传的易感性使免疫应答调节出现异常,反馈机制失调,从而激活靶细胞作出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作者:盛成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研究对我院52例眼部肿瘤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某些肿瘤具有特征性超声图像表现,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毅彤;陈丹;李秋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肾盂输尿管癌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将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壁瓣切除,但需同时取腰部和腹部切口,手术创伤较大.我院自2000年6月~2002年8月,对20例肾盂输尿管癌患者施行先经尿道输尿管开口环形切开,再经腰部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姚亚成;闵志廉;徐丹枫;任吉忠;周梅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冻肩多发生于40~60岁的女性,为自限性疾病,但可造成患者生活不便及患肩的病废.麻醉下手法松解加关节腔内注射是治疗冻肩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蕾;张伟滨;Frank Lyon;张海生;陆宸照;庄澄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脑膜-脑动静脉畸形主要位于脑实质并侵及硬脑膜,畸形团靠近脑表面,不仅由颅内血管供血,也有颈外动脉分支或椎动脉的硬膜分支参与供血.我科近年来收治该类患者2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承光;白如林;陈左权;卢亦成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是临床较少见的膝关节疾患,迄今为止其发病率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现总结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病例,讨论其手术指征和各种手术方法的注意事项.
作者:王毅;杨庆铭;何川;冯建民;刘志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47岁.因患病毒性心肌炎导致扩张性心肌病,确诊为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全心功能衰减、心功能Ⅳ级;且伴有中度肺动脉高压、糖尿病、轻度肝功能不全.胸片示心胸比为0.80.
作者:乌立晖;徐志飞;赵学维;李建秋;潘铁文;钟雷;吴彬;王春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着金属-金属承载面及高度交联聚乙烯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沉寂近20年的髋关节表面成形术开始被重新考虑,现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李慧武;戴尅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