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与Shouldice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3位高年资医师完成的改良Shouldice术、Lichtenstein术和TEP术资料,对3类手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复发上的差异无显著性;Shouldice术手术费用低,术后异物感小;Li-chtenstein术在手术时间和牵拉感方面有优越性.结论3类手术各有特点,疝修补术应按个体化处理.
作者:贺健;张逖;校宏兵;蒋逊;叶世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往返吸注给药法对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的影响.方法行下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应用0.75%左旋布比卡因1.2 ml(9 mg)单次注射,注射速度1 ml/3 s;Ⅱ组加用往返吸注给药法,注射速度和剂量均与Ⅰ组完全相同.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及持效时间短、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快和持效时间长(P<0.05).两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往返吸注给药法在左旋布比卡因腰麻中呈现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快及持效短、阻滞平面固定快和持效长的特点.左旋布比卡因往返吸注给药腰麻安全、可靠.
作者:廖荣宗;陈耀雄;彭健泓;区锦燕;周曙;李振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他莫昔芬对结肠癌细胞株LoVo的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他莫昔芬对结肠癌细胞株LoVo的促凋亡作用.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在结肠癌细胞株LoVo中的表达及他莫昔芬对生存素表达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10-6、1×10一、1×10-4mol/L浓度的他莫昔芬作用于LoVo 48 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59.24%、17.01%和7.33%.1×10-4和1×10-5 mol/L他莫昔芬组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的显著有差异性(P<0.01).结肠癌细胞株LoVo中,ERβ有高表达,而ERα没有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他莫昔芬引起LoVo细胞生存素表达降低,而5-氟尿嘧啶(5-FU)对生存素表达没有影响.结论他莫昔芬有显著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促凋亡机制可能是以ERβ为靶点使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的生存素表达下降.
作者:唐一帆;蔡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斑秃的临床分期及微循环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及途径.方法采用血液黏度仪监测56例斑秃患者的6项指标,并分活动期与静止期、中医实症组与虚症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将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亚组(A组)及非丹参治疗亚组(B组),观察两个亚组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斑秃患者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与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以活动期及中医实症者为甚.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除红细胞变形指数为上升外,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而B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A组的临床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斑秃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丹参注射液对斑秃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徐倩;沈亮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磷酸镁骨黏合剂(MPC)植人家兔骨内的生物学固定强度,并作组织学观察.方法①生物力学部分:双侧股骨髁上钻孔后,分别植入MPC和磷酸钙骨水泥(CPC),术后分别饲养1、2、3、4、6和8周后取出股骨下段作推出试验.②组织学部分:家兔右股骨髁上钻孔后填入MPC,术后分别饲养24 h、1、2周和1、2、3个月,分批处死后取出标本,作不脱钙病理切片.结果①生物力学部分:在不同时间,MPC组的生物学固定强度均显著大于CPC组(P<0.05).②组织学部分:2周时MPC开始吸收,2个月时MPC已完全吸收,骨孔愈合良好.结论MPC的生物学固定强度比CPC大,且MPC可降解,可用于骨折黏合固定.
作者:吴建国;俞永林;刘昌胜;丁光宏;郭瀚;李信安;周仲文;朱虹光;黄煌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综合性强化管理对改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控制状况的影响.方法比较我科电子病历库中1367例坚持随访患者与281例失访患者首次就诊时以及当前状态下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体重指数(BMI)等资料,了解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控制情况.结果随访组患者HbA1c和血压的控制达标率明显好于失访组(P<0.05),随访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血脂及BMI的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失访组(P<0.05),两组血脂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个体化、综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情况.
作者:王丽华;刘伟;贾芸;董莹;章明;周佳雯;徐华;陆英;陈雅文;杨霞;张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珍菊降压片对2型糖尿病伴与不伴高血压者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指导临床药物的选择.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EH组)58例,Ⅰ亚组(30例)予盐酸贝那普利口服10 mg/d,每日1次;Ⅱ亚组(28例)予珍菊降压片1片/次,每日3次.两组中血压控制不佳者,均加用双氢克尿噻25 mg/d,每日1次治疗.不伴高血压(NEH组)54例,分为Ⅲ亚组(28例),予盐酸贝那普利口服5 mg/d(ⅢA亚组)或10 mg/d(ⅢB亚组),每日1次;Ⅳ亚组(26例),仅予降糖治疗.以上各组随访用药时间均为1个月.结果①EH组中,Ⅰ亚组治疗后ET-1、NO水平分别为显著下降和升高(P<0.01),Ⅱ亚组用药后ET-1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NO水平无明显变化.②NEH组中,Ⅲ亚组治疗后ET-1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且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无论是ⅢA亚组还是ⅢB亚组,NO水平均显著升高,Et-1均显著降低水平(P<0.05),两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糖尿病伴与不伴高血压者的血浆ET、NO水平均处在不平衡状态,且ACEI的疗效优于珍菊降压片.常规或者小剂量的ACEI均能起到调节ET、NO水平的作用.
作者:黄珊;张如根;赵文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对胰岛素瘤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例胰岛素瘤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连续3 d的血糖监测.结果①术前CGMS共累计监测血糖值871个,平均绝对差为12.9%,血糖的平均值、高值、低值分别为4.8、10.8和2.2 mmol/L;患者监测期间表现为夜间及餐前的反复低血糖,血糖<2.8 mmol/L及>7.8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4%(595 min)和5%(215 min).②术后CGMS监测显示患者血糖波动于3.5~7.7 mmol/L,平均血糖值为5.1 mmol/L.结论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胰岛素瘤的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判断.
作者:周健;贾伟平;李鸣;陆俊茜;马晓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磺脲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磺脲类药物受体(SUR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自发性糖尿病GK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组、格列本脲组、格列吡嗪组、格列齐特组和格列美脲组各12只,另设正常对照组12只.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SUR2,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UR2mRNA表达.结果经不同磺脲类药物干预第12周,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组与正常对照组SUR2受体密度的差异无显著性;SUR2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稍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各磺脲类药物治疗组的SUR2受体密度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无明显变化;SUR2 mRNA表达水平亦无明显变化.第24周,糖尿病大鼠SUR2mRNA表达水平较第12周呈下降趋势,也低于同期正常对照组大鼠,但差异仍无显著性;各磺脲类药物治疗组SUR2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SUR2 mRNA表达水平变化不大.结论自发性糖尿病GK大鼠所表现出的糖尿病状态不影响心肌SUR2表达水平;治疗剂量的磺脲类药物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SUR2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作者:吴国亭;徐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骨形成及骨吸收指标的变化及其机制,了解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为防治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66例T2DM围绝经期妇女(研究组),排除影响骨、脂代谢疾病患者,按照脂蛋白(Lp)(a)水平分为高Lp(a)组[Lp(a)≥300 mg/L,162例,平均年龄为(58.32±4.87)岁]和正常Lp(a)组[104例,平均年龄为(60.41±3.92)岁],同时选取4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妇女作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研究对象腰椎正、侧位及股骨的BMD,收集相关生化指标,并将BMD及骨代谢指标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的BMD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下降,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与L2~4(r=0.011 8,P=0.000 7)、Ward's三角(r=-0.010 3,P=0.000 1)、股骨颈(Neck)(r=-0.218 7,P=0.000 1)、股骨大转子(Troch)部位(r=-0.014 2,P=0.000 7)的BMD呈负相关;餐后2 h血糖(2hPG)与L2~4(r=-0.021 7,P=0.000 1)、Ward's三角部位(r=-0.025 3,P=0.000 1)的BMD呈负相关;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 C肽(2hCP)水平与L2~4(r=0.013 7、0.027 4,P=0.000 1)、Ward's三角(r=0.017 2、0.006 8,P<0.05)、Neck部位(r=0.032 3、0.018 3,P<0.01)的BMD呈正相关;Lp(a)与Ward's三角(r=-0.659,P=0.001)、Neck(r=-0.642,P=0.001)、Troch(r=-0.627,P=0.001)部位的BMD呈负相关.结论T2DM围绝经期妇女比健康者容易引起BMD下降,除了雌激素的影响外,可能与胰岛功能受损有关,较好地控制血糖和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益.Lp(a)也是影响围绝经期妇女骨代谢的一个因素,其可能通过影响骨转换而影响骨质量.
作者:张秀珍;宋利格;李红;韩峻峰;赵家胜;雷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量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210眼临床确诊为轻至中度的背景型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激光治疗组(90例108眼)和微量激光治疗组(90例102眼).随访12个月,以三面镜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评估两组光凝前、后黄斑水肿严重程度、渗漏范围和硬性渗出的数量变化,同期进行视力、中心10°静态视野检查.结果术后12个月,传统激光治疗组中48例54眼(50%)、微量激光治疗组中42例49眼(48%)OCT黄斑区厚度变薄.术后12个月在硬性渗出数量和程度上,传统激光治疗组好转54眼(50%),微量激光治疗组好转48眼(47%).两组在OCT视网膜厚度、视力、视敏度等方面的改变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量激光与传统激光在治疗背景型糖尿病性黄斑病变方面的疗效相似.
作者:毕燕龙;周祁;王惠英;王震;荣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上海宝山地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对上海宝山地区2780人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和血脂测定.结果2 780例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5 mU/L为179例,其中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9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7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为6.1%,其中男性为2.3%,女性为7.8%.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血清TSH浓度与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141,P=0.003).本区人群的尿碘水平属于正常范围.结论上海宝山地区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病率较高,且与年龄和性别相关.
作者:邢惠莉;秦利;方文军;金杰;冯绮文;胡静芳;陈雪茹;陈寒蓓;董艳;殷峻;苏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促炎细胞因子对成人胰岛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成人胰腺分离、纯化所得的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白介素(IL)-1β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联合组(联合应用IL-1β和TNF-α),予相应细胞因子刺激5d后,分别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末端标记法(TUNEL法)、丫啶橙和碘丙啶(AO-PI)染色、胰岛素释放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CR)比较其凋亡率、坏死率、胰岛素分泌功能和Fas表达.结果联合组胰岛细胞死亡率明显增高,且以凋亡为主,Fas表达增加,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而IL-1β组和TNG-α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培养的成人胰岛细胞在IL-1β和TNF-α共同诱导下发生凋亡,胰岛分泌功能受损.
作者:黄云鸿;董维平;王煜非;吴艺捷;彭永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胰淀粉样蛋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又名胰淀素(amylin),属降钙素类多肽家族成员,主要由胰腺β细胞分泌,胃肠道、肺和中枢神经也有少量分泌.尽管早在1个世纪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胰岛淀粉样蛋白变性(islet amyloidosis)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的主要病理改变,直到1987年才由Westermarker和Cooper各自领导的研究小组分别证实了胰淀素为胰淀粉样蛋白变性的主要成分.后来的研究表明该沉积物中还含有其他两种成分:载脂蛋白E和一种肝素硫酸蛋白聚糖perle-can.随着转基因、电子显微镜和分子药理学技术的应用,人们对胰淀素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胰淀粉样蛋白及其变性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相应防治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胰淀素与糖尿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李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肿瘤热疗是指用各种方法提高全身和(或)肿瘤组织局部的温度,利用热作用及其继发效应来治疗恶性肿瘤.自从1866年德国医师Busch报道了1例高烧后肿瘤消失的病例后,热疗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近20年来,随着多学科的介入与发展,人们对肿瘤热疗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现代肿瘤热疗学,传统的肿瘤热疗仅作为放、化疗增敏剂的概念已被打破,现在热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后第5种抗癌疗法.
作者:郭云鸿;田晓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对糖尿病(DM)慢性并发症(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DCC)发病机制的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在DM及其各种DCC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发病机制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作为线粒体内的抗氧化酶,对抗氧化损伤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Mn-SOD在线粒体内的活性下降与许多疾病包括DCC在内的相关性.
作者:王文霞;贾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时终末糖化蛋白产物(AGEs)在体内的增加、蓄积引起各种细胞功能障碍,参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进展.AGEs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细胞外基质等组织的AGE化引起的功能障碍,细胞内蛋白及核酸的AGE化引起的功能障碍,血浆蛋白的AGE化引起的功能障碍及通过血中AGEs与终末糖化产物受体(RAGE)结合介导的功能障碍.本文综述AGEs-RAGE系统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赵喆;刘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为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与男性发病之比约为5:1,提示Graves病与性激素有一定联系.雄激素对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1].本研究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Graves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AR)蛋白结合活性及mRNA表达,探讨其在Graves病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作者:邹俊杰;李富元;商权;石勇铨;张永莲;刘志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急速上升.庞大的患者群使有限的医疗服务资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糖尿病主要以门诊诊治为主,在传统的诊疗模式下,诊疗服务弊端重重:患者多,医师少,就诊秩序混乱;患者接受诊疗的时间短,而医师又很难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内详细询问病史、详细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专科检查,很难对患者的疾病发展和治疗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因此也就无法为其制定系统且个体化的诊治方案,门诊的医疗质量受到影响;医师忙于了解患者的各种病史、量血压等,没有时间与患者详细交流病情及诊疗方案,使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不能很好地配合医师,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患者离院后,医师无任何临床资料,不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等.
作者:刘伟;王丽华;胡伟;金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诊断妊娠期糖尿病(GDM)多采用二步法,即在孕24~28周时行50g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若结果异常则再行75g或100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者诊断为GDM.但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所有产妇都能在孕24~28周接受上述检测.部分孕妇直至孕晚期即孕28周后才行产前检查.本研究探讨不同孕周行75g OGTT者妊娠期糖代谢异常检出率的差异.
作者:徐先明;申玉红;董玉英;李林霞;江明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肾脏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常见临床并发症,严重者发展至肾功能不全.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肾组织中无免疫复合物沉积[1].77%患者有肾小管萎缩、纤维化,48%为骨髓瘤管型肾病,仅5%合并淀粉样变[2].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确诊MM患者240例(年龄36~80岁),其中具有明显肾损害者16例(占6.7%),男10例,女6例,年龄40~80岁,平均为61.7岁,MM-肾脏淀粉样变性3例,且症状、体征大致相同,现以其中1例作为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丹;赵学智;王明飞;付莉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内分泌领域的研究有100多年历史,过去的100多年内分泌学家主要研究激素及内分泌腺体,如腺体解剖及发育、激素分泌及调节、激素生化及生理功能等.经100多年的努力,对已知激素基本已经清楚.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时激素水平很高,但表现出激素缺乏的临床表现,使人们领悟到激素的生物效应不但与激素的质和量相关,与激素的反应性即受体及信号转导系统关系更密切.故研究模式逐渐转向研究受体及信号转导系统,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国际发展的步伐[1].
作者:刘志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案是由地方医学会首次、再次鉴定后又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疗纠纷案件.因其涉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对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过错事件,医疗机构是否仍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程序的启动问题,值得探讨.
作者:卢嘉献;王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