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34
  • 国内刊号:31-1366/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医学杂志   2007年3期文献
  • 绝经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

    目的 观察绝经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情况.方法 选取22例绝经后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2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患者及25名同龄正常者,应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L2~L4正位及侧位骨密度值(BMD).结果 ①CRF组L2~L4正、侧位BMD分别为(0.532±0.028)、(0.412±0.031)g/cm2,PMOP组分别为(0.543±0.030)、(0.435±0.012)g/cm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83±0.040)、(0.536±0.023)g/cm2.各组侧位BMD均高于正位(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和PMOP组正、侧位BMD均显著减低(P值均<0.05),CRF组与PMO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F组和PMOP组的血和24 h尿钙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血和24 h尿磷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OP组的血完整骨钙素(Intact BGP)、骨碱性磷酸酶(ALP)及I型胶原N末端肽(NTX)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而甲状旁腺素(P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F组BGP、ALP、NTX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绝经后CRF患者骨量丢失明显,容易发生PMOP.

    作者:毕婉蓉;范传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32例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的肾囊肿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所有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术后3个月行B超检查示:治愈155例,占66.8%;显效64例,占27.6%;有效10例,占4.3%;无效3例,占1.3%.4例(1.7%)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尿,经抗感染和止血剂治疗后症状消失;18例(7.8%)患者在注入无水乙醇或拔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数小时后缓解;37例(15.9%)患者在注射无水乙醇时出现面部潮红、出汗、头晕、恶心等饮酒样表现;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简单易行、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故可作为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韩琳;毛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吸高浓度氧对新生鼠肾脏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模拟早产儿吸氧状态,通过观察高浓度氧环境下新生鼠肾脏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吸高浓度氧对肾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组新生鼠放入氧气浓度为60%的吸氧箱中连续饲养7 d,以未吸氧的同日龄鼠为对照组.分别检测1、4、7 d龄鼠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实验组各亚组P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亚组(P值均<0.05),SOD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亚组(P值均<0.05),MDA、NO及NOS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亚组(P值均<0.05).实验组各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1 d龄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4、7 d龄鼠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系膜细胞增生、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高氧环境下可产生过多的超氧自由基,是肾脏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刘大军;李德天;刘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胆宁片对胆汁33.5 kDa泡蛋白糖链结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胆宁片对胆汁33.5kDa泡蛋白糖链结构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序贯原则将胆石症患者分成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术后第3天口服胆宁片治疗,对照组术后则不服用.取手术当天(外参对照组)及术后第3、10天的T管胆汁,通过蔓陀螺凝集素探针(DSA)介导的Western印迹法分析两组患者胆汁中33.5kDa泡蛋白糖链天线数目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3d的胆汁33.5kDa泡蛋白糖链Western印迹染色条带亮度降低;治疗组术后10 d与外参对照组的33.5kDa泡蛋白糖链条带DSA结合率糖链显著下降(P<0.05).结论 33.5kDa泡蛋白糖链天线数目变化的时间(用药后7 d)要早于文献报道的变化时间(14 d),进一步证实了33.5kDa泡蛋白糖链数目的增加导致泡蛋白含量及促成核活性改变的推测.

    作者:马保金;郭跃鹏;项建斌;蔡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淋巴结清扫在肾癌根治术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肾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58例肾癌根治术患者,并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分为单纯肾癌根治术组(I组)、加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组(Ⅱ组)和加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组(Ⅲ组),所有患者资料均来源于信访、走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并对其中105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8年,14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9例死亡.肾透明细胞癌术后3年生存率:I组:T1~3 N0M0 80.0%;Ⅱ组:Tl~3 N0M0 76.7%,T1~3 N1 M0 33.3%;Ⅲ组:T1~3 N0 M0 74.2%,T1~3 N1 M0 50.O%,T4 N1~2 M1 33.3%;各组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例淋巴结肿大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33.3%.结论 肾癌的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有关;以单纯肾癌根治术为首选,不主张在手术中盲目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

    作者:齐隽;虞永江;康健;张良;白强;孔良;王伟明;陈建华;刘建河;朱英坚;黄云腾;盛旭俊;沈海波;叶敏;陈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可塑性微型角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的掌指骨髁间、髁上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可塑性微型角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的掌指骨髁间、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136例(187个部位)掌指骨髁间、髁上骨折患者分成可塑性微型角钢板内固定组(A组)、异型AO钛钢板组(B组)和克氏针交叉联合固定治疗组(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关节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术后关节恢复显著优于C组(P值均<0.05),A、B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愈合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73,P>0.05).A、B组术后感染、疼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x2=6.91、14.45,P值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关节僵硬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5,P<0.05).结论 可塑性微型角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的掌指骨髁间、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相对较少.

    作者:洪洋;钱光;姜海莹;董有海;程根祥;杨群;童文卿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芬太尼麻醉诱发呛咳反应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40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年龄5 d~6岁,体重2.6~20.0 kg,随机均分为2组.处理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1.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5 mL/kg,60 s后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观察并记录呛咳发生的时间和次数,记录生命体征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处理组的呛咳发生率(55%)明显低于对照组(90%,P<0.05).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能有效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麻醉诱导期大剂量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作者:张瑞冬;陈锡明;张剑蔚;周泓;白洁;陈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与现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与现代囊外摘除术(ECCE)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我科1999年至2003年收治的86例(99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分别行PHACO(PHACO组)和ECCE(ECCE组)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观察两组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PHACO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ECCE组(x2=17.536,P<0.05).术中PHACO组虹膜损伤和后囊破裂发生率分别为9.3%(5眼)和1.9%(1眼),显著低于ECCE组的24.4%(11眼)和13.3%(6眼,P值均<0.05).术后PHACO组瞳孔区纤维素样渗出、人工晶体表面色素沉着、虹膜粘连及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CCE组(x2=3.980、4.821、4.726和3.621,P值均<0.05),术后半年74眼复查角膜曲率,PHACO组散光<1.50 D的患者占76.9%(30/39例),ECCE组占22.9%(8/35例),PHACO组散光程度显著低于ECCE组(x2=15.56,P<o.05).结论 选择合适的患者,把握手术时机,糖尿病性白内障行PHACO比ECCE视力恢复好、散光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徐珰;陈瑾辉;冯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标准诱导化疗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诱导化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 将接受标准诱导化疗1个疗程的AML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C-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对照组再接受第2个疗程标准诱导化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8例,年龄分别为(38.3±13.8)和(40.7±13.1)岁.治疗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总反应(CR+部分缓解)率分别为72%和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和50%(P=0.019和0.034).治疗组达到CR的时间为(17.3±4.7)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0.9±3.7)d(P=0.04).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感染,治疗组的肺部感染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P=0.044).对照组发生严重感染和出血并发症各1例.结论 标准诱导化疗与G-CSF预激序贯双诱导治疗原发性初治AML有效且安全.

    作者:孙慧平;舒华娥;田杏;李军民;陈秋生;陈瑜;游建华;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凝血相关因子抗体与抗磷脂综合征和血栓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某些凝血相关因子的自身抗体在抗磷脂综合征(APS)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患者中的l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APS组、SLE合并血栓亚组[抗心磷脂(aCL)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β2-GPⅠ)抗体和狼疮抗凝物(LA)均阴性]、单纯SLE亚组(无血栓和病态妊娠史)和正常对照组(健康者)的aCL抗体、抗β2-GPⅠ抗体、IgG型抗纤溶酶抗体、IgG型抗凝血酶抗体、抗活化的蛋白C(APC)抗体和抗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抗体.结果 ①APS组和SLE合并血栓亚组的IgG型抗纤溶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2%和33.3%,均显著高于单纯SLE亚组的13.3%(P值分别<O.01、0.05),前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PS组和SLE合并血栓亚组的IgG型抗凝血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5%和50.0%,均显著高于单纯SLE亚组的14.2%(P值均<O.01),前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间IgG型抗APC抗体、抗t-PA抗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④IgG型抗纤溶酶、抗凝血酶抗体与血栓/病态妊娠史有关联(P=0.002、0.001).结论 IgG型抗纤溶酶抗体和抗凝血酶抗体与血栓表现相关,临床上对于持续的aCL抗体、抗β2-GPⅠ抗体和LA均阴性的SLE伴有血栓患者,检测IgG型抗纤溶酶抗体、抗凝血酶抗体可能有助于一些APS病例的诊断.

    作者:钱捷;李树杰;陈晓翔;王元;顾越英;鲍春德;陈顺乐;杨程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低剂量白介素-2联合化疗维持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目的 观察低剂量白介素-2(IL-2)联合化疗维持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联合治疗组予IL-220万U隔日皮下注射,持续半年以上;化疗方案为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交替,缓解后第1年每2个月1次,第2年每3个月1次.单纯化疗组患者仅接受化疗,化疗方案与联合化疗组相同,缓解后第1年每1个月1次,第2年每2个月1次.结果 联合治疗组2年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6.35±12.17)%和(72.814±10.4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36.36±12.68)%和(63.28±12.25)%,两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7、0.574).联合治疗组2年的复发率为50.0%(12例),单纯化疗组为47.6%(10例),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联合治疗组2年病死率为50.0%(12例),单纯化疗组为57.1%(12例),两者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67).联合治疗组出现发热2例(8.3%)、畏寒3例(12.5%)和寒战2例(8.3%).本研究只统计Ⅲ、Ⅳ级毒性的发生情况,联合治疗组血液学毒性事件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P值均<0.05).结论 IL-2是老年AML维持巩固阶段安全、有效的药物,但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杨晨敏;沈杨;李军民;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氟达拉宾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以氟达拉宾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惰性淋巴瘤的疗效及临床耐受性.方法 予133例惰性淋巴瘤患者氟达拉宾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或氟达拉宾联合米托蒽醌及地塞米松(FMD方案)治疗2~6个疗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初治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55.6%(25例),部分缓解(PR)率为42.2%(19例),总体有效(OR)率为97.8%(44例).复发难治患者的CR、PR和OR率分别为48.9%(43例)、40.9%(36例)和89.8%(79例).完成2~4个疗程者的CR率为24%~47%,完成5~7个疗程者的CR率达59%~100%.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结论 以氟达拉宾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惰性淋巴瘤患者的缓解率高,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程澍;王健民;邹善华;吴德沛;李建荣;王椿;李晓;陈芳源;梁爱斌;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氟达拉宾联合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氟达拉宾联合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FLAG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27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给予1~3个疗程FLAG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难治性患者、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44.2%(19/43例)、13.2%(5/38例)和73.9%(34/46例).FLAG方案治疗1个疗程总体有效(OR)率[(CR率+部分缓解(PR)率]为62.2%(79/127例),多个疗程的OR率可达66.9%(85/127例).阿糖胞苷日均剂量<O.5 g的21例患者中,CR率为9.5%(2例);而日均剂量为1.0~3.5 g的106例患者中,CR率达52.4%(56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继发感染.结论 FLAG方案对于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不良反应大多能够耐受.

    作者:程澍;王健民;梁辉;侯健;李晓;吴德沛;李建荣;陈芳源;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向T淋巴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急变一例和文献复习

    目的 介绍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向T淋巴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急变病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CML向T-LBL/ALL急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结果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确诊1例髓外发生T-LBL/ALL急变的CML患者.所有文献报道的47例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为2.6:1,年龄19~72岁,中位数为41岁,约90%者有CML病史,但无CML病史不能排除本病.>75%者有髓外病变,常见部位包括淋巴结、肝脏、脾脏和纵隔,而骨髓受累者不到50%.所有病例均经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病理学和细胞或分子遗传学技术如核型分析或(和)Southern免疫印迹法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查而诊断.与继发于或同时存在于CML的Ph(-)T-LBL/ALL和原发Ph(+)T-LBL/ALL鉴别非常困难,主要决定于FISH技术证实淋巴系肿瘤细胞或(和)形态正常的血细胞是否存在bcr-abl重排.常规化疗预后差,化疗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能会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结论 CML向T-LBL/ALL急变是一种罕见的疾病,FISIH技术在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在伊马替尼治疗时代,本病与其他相似疾病之间的鉴别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秋生;李军民;孙慧平;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造血生长因子预激疗法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现状及展望

    过去十多年,预激疗法被应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在化疗前或化疗同时应用造血生长因子(HGF),以募集更多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活性周期,增强其对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Ara-C)的敏感性,达到更好的诱导化疗效果.现对预激治疗的可能机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俞杨;姚钰;李军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瘦素与肾脏

    近年来,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发现人脂肪细胞能分泌几十种脂肪细胞因子,对全身各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人甚至将脂肪组织称为新的内分泌器官.瘦素作为脂肪组织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对机体的能量代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瘦素受体在肾脏的表达使人们对瘦素与肾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龙泉;陈靖;顾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的骨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和骨痛.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在激活破骨细胞及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中起重要作用[1].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6、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核因子(NF)-kB的受体激活剂(RANK)及其配体RANKL,还有骨保护素(OPG)等,均参与骨髓瘤骨病的发生.现就骨髓瘤骨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焰;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种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内脂素

    内脂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可以模拟胰岛素作用,刺激肌肉和脂肪细胞的糖转运,抑制肝糖输出,降低血糖.内脂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一些能够改变胰岛素敏感性的激素调节,可能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王欣;刘芳;贾伟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丹参片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中药丹参取自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具有活血祛疲、凉血消痈、安神之功.丹参片是临床上防治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常用药物,具有保护心肌、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抗心肌缺血、扩张周围血管、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本研究以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运动量和运动前、运动中的心率、血压、心电图改变、心绞痛发作情况等为指标,观察丹参片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作者:任雨笙;梁春;吴宗贵;张家友;孙承波;陈琴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右侧开胸切口行再次二尖瓣手术

    为了减少再次经正中途径进行手术的并发症,本研究对已通过正中途径施行过二尖瓣手术的5例患者改用经右侧开胸切口行再次二尖瓣手术,现将手术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顾伟礼;周睿;张垣;邱兆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开胸肺部手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心律失常是普胸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RoselIi等[1]报道,与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相比,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存在更高的围术期病死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由于其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甚大,因此越来越引起胸外科医师的重视.现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我科连续收治行肺癌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潘旭峰;沈宇舟;方文涛;陈文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清白介素-10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动态观察34例造血予细胞移植患者的血清白介素(IL)-10水平,以了解其在移植期间的变化和临床价值.

    作者:赵维莅;唐帏;闫骅;徐岚;高晓东;吴文;胡炯;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

    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输注可治疗和预防出血,是现代医疗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有些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疗效并不明显,引起该差异的原因可能有:①免疫因素,包括ABO血型不合,人类自细胞相关抗原(HLA)或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不合,尤其是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产生了抗体;②非免疫因素,包括发热、感染、脾功能亢进、血管内凝血等[1].

    作者:郑宇;钱樱;张莉;丁秋兰;王学锋;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多中心协作、科学临床试验——临床血液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几十年,临床医学迅猛发展,先后经历了经验医学期、临床试验循证医学期及目前的网络化协作期.经验医学模式下的临床研究多为分散、个别的观察性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其结论常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时有很大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其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1,2].

    作者:沈志祥;薛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争议案例点评——术中难以发现的消化道穿孔

    一、案情摘要患者男,40岁,因反复腹痛人住某市医院,经两次手术病情未见好转,转入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第3次手术,治愈出院.患者认为某市医院的行为违背诊疗规范,构成医疗事故.该市医学会鉴定结论为四级医疗事故,被告负次要责任.原告不服,申请再次鉴定,该省医学会鉴定结论为四级医疗事故,负主要责任.某市医院提出司法医学鉴定.

    作者:蔡伟耀;吴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白细胞计数升高、脾脏肿大及咳嗽一例

    病例摘要患者男,41岁.因右下腹隐痛、腹泻2d及脾脏占位待查于2004年2月20日收治入院.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水样腹泻,每天排便次数达10余次,量较多,伴有右上腹隐痛,无恶心、呕吐,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呕血、黑便等.外院B超检查示胆囊炎、脾脏占位.追问病史,患者近几年常有便急感,每日排便2~3次,2001年体格检查发现脾脏增大,2003年11月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25×109/L),近1周略有咳嗽症状.患者发病以来食欲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结核、肝炎及手术、外伤史.患者有20余年吸烟和饮酒史,平均每日吸烟1包及饮少量白酒.

    作者:闰骅;沈志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上海医学》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