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以期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膀胱憩室癌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为(69.2±4.1)岁.13例患者均行膀胱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CT和膀胱镜检查,CT检查均发现膀胱憩室和憩室腔内软组织块.均行手术治疗,2例憩室内巨大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其中1例行右侧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切除膀胱憩室7例.术后,腺癌者仅予化疗.混合性癌者辅以放疗加化疗.结果 术后随访8~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2.2±3.1)个月.4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于术后6~10个月局部复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术后1例死于肿瘤转移;另4例移行细胞癌患者随访6年无瘤存在.1例鳞癌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于多脏器转移.1例腺癌患者术后13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另2例腺癌患者随访6年无瘤存在.1例混合性癌患者术后10个月无瘤存活.结论 CT和膀胱镜检查是确诊膀胱憩室癌的重要方法,膀胱憩窜癌的数目及大小、部位和形态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应采取外科手术,对癌症广泛转移者应以根治性切除为主.
作者:张涛亮;徐丹枫;金辛良;谭剑敏;许嘉骏;闵志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脂肪干细胞(ADSCs)诱导技术在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的运用.方法 采用气囊扩张阴道的方法建立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并通过尿动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进行检测.采集大鼠自体的ADSCs,运用5-Aza诱导技术体外诱导成肌细胞,并通过Desmin、Myosin免疫荧光标记加以证实,回植注射于尿失禁大鼠模型膀胱颈部的后尿道肌层内.术后1、3个月分别采用尿动力学和组织学方法检测回植效果,另取未诱导的ADSCs回植作为对照组.结果 回植后1、3个月,实验组大膀胱容量、漏尿点平均压和大膀胱平均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与造模后大鼠后尿道相比,实验组回植后1、3个月大鼠后尿道黏膜下肌层增厚,出现较多的粗大纵形肌束,黏膜下较多肌细胞存在;对照组回植后1、3个月大鼠后尿道黏膜下肌层稍有增厚,但不如实验组黏膜下肌层丰满.结论 ADSCs具备向成肌细胞等转化的能力,运用其多向分化能力,诱导培养成肌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傅强;宋小飞;廖国龙;邓辰亮;崔磊;徐月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评价GA作为一个反映短期平均血糖水平变化及住院期间血糖控制临床监测指标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06年5月-2007年11月住院的445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1日指尖血糖谱均值(MBG)、GA、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等,并对其中101例住院近2周的患者在住院后第12天复查GA、HbA_1c、FPG、2hPG、MBG等指标,其中GA以液态酶法(GA-L)测定.结果 ①44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GA与HbA,c(r=0.818)、FPG(r=0.573)、2hPG(r=0.409)、MBG(r=0.313)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②101例住院近2周的2型檐尿病患者人院后第12天的GA为(23.24±4.51)%,显著低于人院第1天的(30.10±6.75)%(P<0.01).③101例住院近2周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院后第12天的GA较入院第1天下降6.86%(P<0.01),平均降幅为21.19%;HbA_1c下降0.74%(P<0.01),平均降幅为6.38%.GA的降幅显著大于HbA_1c(P<0.01).结论 GA可准确、及时地反映短期内平均血糖水平的变化,比HbA_1c更适合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12 d)降糖疗效的临床监测指标.
作者:李青;吴松华;屠印芳;唐峻岭;潘洁敏;李鸣;周健;贾伟平;项坤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锌转运蛋白一8基因(SLC30A8)多态性位点rs13266634及转录因子7类似物-2基因(TCF7L2)多态性位点rs11196218与2型锫尿病(T2DM)以及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T2DM组)259例,健康者(NC组)200名,均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判断标本基因型,同时进行人体测量学及代谢指标的检测,并分别采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B)评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 ①T2DM组中,rs13266634的C等位基因频率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7.3%和33.6%,均显著高于NC组的45.4%和17.2%(P值均<0.05).②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T2DM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59倍(OR=1.59,95%CJ为1.19~2.11,χ~2=9.831,P=0.002).与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患T2DM的风险增加2.63倍(OR=2.63,95%CI为1.42~4.87,χ~2=9.69,P=0.002).③T2DM组与NC组的TCF7L2(rs1119621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④T2DM组中,CC基因型的HOMA-B显著低于TT基因型(P=0.002).结论 SLC30A8基因rs13266634多态性位点的C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T2DM的风险等位基因,而TCF712基因rs11196218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T2DM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作者:马聪;盛宏光;马晶晶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的临床特点及血清肌酸激酶、肌电图、肌肉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临床诊断为PMD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肌酸激酶、肌电图、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儿均为男性.39例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3例为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所有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均显著增高,≤4岁和>4岁且≤8岁组的血清肌酸激酶显著高于>8岁组(P值均<0.01).34例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性损害,≤4岁组肌电图检查异常的构成比显著低于>4岁且≤8岁和>8岁组(P值分别为0.019 5、0.013 5).10例患儿行左侧肱二头肌活组织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dystrophin染色均显示为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论 PMD患儿中年幼儿的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更明显,年长儿的肌电图异常更明显,应重视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及早进行血清肌酸激酶筛查.
作者:沈瑛;吴洁;刘彦龙;李西华;周敏杰;葛欣;刘晓青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Toll样受体4(TLR4)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成脓毒症大鼠模型.将5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和CLP组(40只),CLP组分别于CLP术后6、12、18、24 h各处死10只大鼠,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脏组织HMGB1和TLR4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组织存在微量的HMGB1、TLR4 mRNA表达.脓毒症组大鼠CLP术后各时间点的HMGB1、TLR4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CPL术后6 h HMGB1、TLR4 mRNA表达开始升高,至12 h达峰值,18 h后开始下降,各时间点间HMGB1、TLR4 mRNA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脓毒症大鼠肝脏组织HMGB1 mRNA与TLR4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P=0.04).结论 HMGB1可能通过TLR4进一步激活炎性细胞,引起下游炎性因子释放的瀑布效应.
作者:朱虹;蔡佩佩;王俏;周龙女;朱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伴肺癌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L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7例经电视胸腔镜或开胸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IIP-LC的病例进行临床、影像和病理学比较分析,治疗后随访.结果 7例IIP-LC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54~69岁,中位年龄为56岁,5例有吸烟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咳痰、活动后气促和咯血.胸部CT检查示两肺有网织、斑片和条索状阴影以及局部的实变影.病理学检查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5例,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2例;肺癌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复合癌(腺鳞癌和腺癌伴大细胞癌)各2例,大细胞癌1例.1例行单纯化疗;6例行肿瘤肺叶切除,其中4例子术后化疗,2例予术前化疗.术后随访,3例带瘤生存,4例死亡,其中2例术后2周内死于呼吸衰竭,另2例分别在术后15、1 7个月死亡.结论 高龄、男性、吸烟是IIP-LC的高危因素.与单纯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相比,IIP-LC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诊断更加困难,外科肺活组织检查取材局限时易误诊,治疗和预后更差.
作者:易祥华;罗本芳;李惠萍;吴西雅;芮炜玮;王彦丽;曾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_(165)及血管生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癌变中的临床意义,评价VEGF-A_(165)与CD105标记的微血管面数密度(MVNA)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CD105免疫荧光标记的正常对照组(9例)、NIP组(23例)及NIP癌变组(8例)的MVNA,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VEGF-A_(165)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对VEGF-A_(165)蛋白表达量与CD105一MVN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NIP组、NIP癌变组的MVNA依次增高,分别为(33.91±17.88)、(123.35±26.02)、(171.86±49.37)个/mm~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VEGF-A_(165)蛋白表达依次增高,分别为(94 927.9±8 633.5)、(110 653.2±8 419.7)、(11 6357.1±3 926.5)灰度值/mm~2,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EGF-AA_(165)与CD105标记的MVNA呈明显正相关(r=0.735,P<0.05).结论 血管生成在NIP癌变中有重要的作用,VEGF-A_(165)与CD105标记的肿瘤MVNA呈正相关,是NIP癌变的预示指标,能为NI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于华鹏;王德辉;孙希才;胡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微型营养评价法(MNA)及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作用,了解其与传统营养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167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应用MNA及MNA-SF进行营养评价,并且测量人体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分析MNA及MNA-SF与传统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MNA值评定为营养不良者101例(60.5%),潜在营养不良者34例(20.4%),营养正常者32例(19.1%);根据MNA-SF值评定为营养不良者117例(70.1%),营养正常者50例(29.9%).MNA法与MNA-SF法有高度相关性(r=0.948,P<0.01).MNA法和MNA-SF法均与传统营养评价法中的体质指数(r=0.646、0.723)、肱三头肌皮褶厚度(r=0.493、0.571)、上臂肌围(r=0.559、0.459)、腓肠肌围(r=0.675、0.680)、血红蛋白(r=0.539、0.492)、总蛋白(r=0.634、0.555)、白蛋白(r=0.585、0.543)、前白蛋白(r=0.593、0.541)、总淋巴细胞计数(r=0.418、0.371)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MNA法和MNA-SF法均是评价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萍;王东林;卞大荣;吴志雄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及其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共8例患者接受围术期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治疗,其中5例为主动脉夹层综合征,3例为主动脉瘤.术前行蛛网膜下隙置管,检测并记录脑脊液压力的基础水平.支架释放后记录脑脊液压力峰值,对压力升高30%以上者行脑脊液引流,维持压力至术前基础水平.结果 主动脉夹层综合征患者支架释放后的脑脊液压力升高(42.13±22.51)%,显著高于主动脉瘤患者的(8.33±4.04)%(P<0.05).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脑脊液引流,其余患者仅行脑脊液压力检测.共6例患者接受降主动脉内2枚覆膜支架长节段覆盖,降主动脉被覆膜支架隔绝的长度平均为(24.78±5.11)cm.术后及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无中枢感染及低颅压并发症.结论 脑脊液压力监测及引流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脊髓缺血,并可有效避免低颅压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岳嘉宁;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董智慧;石赟;王利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A-I(apoA-I)对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BCA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佛波酯(PMA)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使其分化为负脂的泡沫细胞,然后用apoA-I(10 mg/L)或ABCA1抗体(10 mg/L)孵育泡沫细胞24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及经apoA-I及ABCA1抗体干预前后泡沫细胞MCP-1、VCAM-1及ABCA1的表达,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①经ox-LDL50 mg/L干预后,与巨噬细胞相比,泡沫细胞内MCP-1、VCAM-1及ABCA1表达均明显增强.②与未干预组相比,经apoA-I 10 mg/L干预后,泡沫细胞内MCP-1及VCAM-1表达显著减少(P值均<0.05),而ABCA1表达明显增加(P值均<0.05);经ABCAl抗体10 mg/L干预后,泡沫细胞内MCP-1的表达显著增加(P值均<0.05),VCAM-1表达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A-I可能通过增加泡沫细胞ABCA1和降低MCP-1及VCAM-1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ABCA1通道可能在降低泡沫细胞内MCP-1表达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陈晓春;赵美丽;邹云增;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现状 在2008中国冠状动脉CTO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活动进行的同时,对全国45位介入治疗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45份,收回43份(95.6%).CTO介入治疗时术者通常使用硬导引钢丝(48.8%)或亲水多聚物涂层导引钢丝(44.2%),仅7.0%的术者使用软导引钢丝尝试开通闭塞病变.在硬导引钢丝系列中术者常使用Miracle系列导引钢丝(34.5%),在亲水涂层多聚物涂层导引钢丝中术者常使用Pilot系列导引钢丝(33.3%).当第1根导引钢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后,术者常使用的技术为平行导引钢丝技术(71.4%),此时常使用的导引钢丝为Miracle(46.0%)和Conquest系列导引钢丝(28.6%).CTO介入治疗中血管内超声(IVUS)的使用率较低,93.1%的术者在CTO介入治疗中IVUS的使用率<5%.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比例较低,67.4%的术者其冠状动脉CT检查的使用率<5%.在逆行导引钢丝技术的应用中,仅1个介入中心(2.2%)的手术量>20例.绝大部分术者(83.7%)的手术成功率<80%.结论 与国外CTO介入治疗水平较高的中心相比,国内术者的CTO介入治疗技术仍待进一步提高.为准确了解当前国内CTO的治疗现状,大规模的回顾性分析非常必要.
作者:葛雷;马健英;秦晴;陆浩;姚康;黄榕翀;黄淅勇;张峰;刘学波;王灏;钱菊英;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患者同一住院期间内行经皮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急性期疗效.方法 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造影剂用量和术前.肾功能情况,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7 d内和7 d后行肾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共有148处冠状动脉狭窄和113处肾动脉病变植入支架,即刻手术均成功.术后30 d随访,l例患者于术后15 d因自行停止服用氯吡格雷后出现心肌梗死,其余患者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65例高血压患者中,7例(10.7%)血压恢复正常,11例(16.9%)抗高血压药物减量,其余47例(72.3%)患者的血压无变化.2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术前血肌酐水平为(158±57)μmol/L,术后为(142±7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和肾动脉狭窄患者同一住院期间内行经皮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瑞岩;朱政斌;张奇;杨震坤;胡健;张建盛;沈卫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探讨冠状动脉药物释放支架置入术后动脉瘤形成的病变特点和发生率.方法 331例患者药物释放支架术后6~5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对可疑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行OCT检查.结果 331例患者中11例(15支血管)随访时发现支架部位有动脉瘤形成,发生率为3.3%.其中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53.3%、20.0%、26.7%.OCT检查提示裸露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512±0.223)m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2个月组的支架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距离大于PCI术后<12个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 OCT可早期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形成的冠状动脉瘤.
作者:刘长福;陈韵岱;陈练;孙志军;刘宏斌;田峰;白启才;郭凯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 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检查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诊断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方面的应用价值,探讨MSCTA在LMCA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1月-200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中入选91例,男53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64.8±9.2)岁,均行64排MSCTA、CAG和IVUS检查.以1VUS检查为金标准,比较MSCTA与CAG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可靠性.比较MSCTA与IVUS对LMCA病变定量评价的能力.结果 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CAG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为25.0%,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26.0%,Kappa值为0.122(P<0.05);MSCTA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4.2%,阳性预测值为95.7%,阴性预测值为76.2%,Kappa值为0.744(P<0.001).MSCTA与IVUS检查测量LMCA病变小管腔面积(MLA)、外弹力膜面积(EEM-CSA)和斑块负荷的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5、0.740和0.736(P<0.01).结论 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MSCTA检查诊断LMCA病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高于CAG检查,MSCTA检查对LMCA病变的定量评价与IVUS检查的相关性良好,能作为LMCA病变的筛查手段.
作者:沈怡;钱菊英;王明慧;刘媛;刘学波;葛雷;马剑英;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脂蛋白a[Lp(a)]是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似的一种脂蛋白,发现于1963年.血浆Lp(a)浓度在正常个体中相当稳定,不受性别、年龄、饮食和物理因素的影响~([1]),但个体差异较大.
作者:陈肖霞;沈成兴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aPL)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临床上以动静脉血栓形成、病理妊娠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APS患者的病理妊娠症状不仅限定于流产,还包括由于先兆子痫、胎盘功能不全引起的早产和死胎~([1]).且将近一半的aPL相关的流产出现在妊娠头3个月.
作者:敖文;杨程德 刊期: 2009年第12期
Adaptor protein containing PH domain,PTB domain and leucine zipper motif 1(APPL1)是一种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的细胞内转接蛋白,包含PH结构域、PTB结构域以及亮氨酸拉链基序.研究发现,APPL1可与多个蛋白结合,参与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与前列腺癌、结肠癌、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以及排卵等过程有关.
作者:朱云霞;王琛;贾伟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放射摄影对比剂(即造影剂)的使用实现了血管腔内治疗过程中血管结构的可视化,但同时其对肾功能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造影剂肾病(CIN)作为接受造影剂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国内外大部分关于CIN的研究是针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以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很少.本文回顾相关文献,结合血管腔内治疗领域的特殊性,对CIN及其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邹思力;曲乐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由于我国许多前列腺癌(PC)患者在就诊时已发生了转移,或是对原发局限病变行根治性治疗后发生复发和转移,错过了临床佳的手术时机,因此内分泌治疗已成为PC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戴军;沈周俊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曾在上世纪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临床医师对经宫颈手术时间的严格控制,该疾病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仅有个案报道~([1-2]).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本文对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04年12月-2007年10月诊治的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以期对其诊断和预防有所帮助.
作者:李颖;陆惠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神经血管病变所致的视力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使血糖被控制在正常范围,DR也仍有可能继续进展,终致盲.因此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控制DR的发生或阻止病变由非增生期向增生期发展至关重要.现将33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DR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沈莹;陈玲;陆雷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Jaccoud关节病首先在1896年由Bywaters在风湿热患者中描述~([1]),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多发性关节半脱位畸形而功能保持良好的非侵蚀性关节病,受累关节多为手、足小关节~([2]),踝、膝、肘、肩等大关节少见~([3-4]).
作者:邬玉美;陈颖炜;鲁智勇;郑捷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1])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技术,与传统的常规透析相比较,其单位时间内超滤量的精确控制[2]突出了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20例心脏外科术后低心脏排血量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俊;杨敏;李赛琪;徐方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前葡萄膜炎是一种眼科常见病,若早期即明确诊断,大部分前葡萄膜炎经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早期未能确诊且未及时治疗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使临床诊断更为困难,易导致误诊.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自1990-2008年收治了12例因前葡萄膜炎延误治疗而继发青光眼导致角膜重度混浊被误诊为角膜炎的病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邓倩;向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随着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又迎来许多新的进展.
作者: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脑卒中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200人发生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导致死亡27万人.20%~30%的脑血管事件的病因为颈动脉疾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治疗有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均有益,当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远端保护时,颈动脉疾病的经皮治疗有效.
作者:陈纪言;罗建方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本文旨在探讨医疗事故增加死亡赔偿金将对医患双方产生的影响.以及医疗机构应当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新增内容.1 死亡赔偿金之性质认定
作者:张滨;胡亚林;罗灿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血管性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自全球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0年来,PCI已挽救了成千上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生命,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许多因素促进了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发展:医学学科中临床医学、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等学科对疾病发生、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进步,如计算机、材料科学,以及众多的进展与医学发展的整合,PCI是这个整合的重要例证.同样,PCI自诞生以来,也在不断地发展、总结和完善.
作者:霍勇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