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适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外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e)的设置范围.方法 明确诊断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36例,按PEEPe为0时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40%(40%PEEPi组)、50%(50%PEEPi组)、60%(60%PEEPi组)、70%(70%PEEPi组)、80%(80%PEEPi组)、90 %(90%PEEPi组)和100%(100%PEEPi组)设置PEEPe,监测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随着PEEPe的升高,呼吸功下降,呼吸机做功升高,60%、70%、80%、90%和100%PEEPi组与基础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食管压差随PEEPe的升高而下降,70%、80%、90%和100%PEEPi组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气道峰压、平台压随PEEPe的升高而升高,60%、70%、80%、90%和100%PEEPi组与基础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0%PEEPi组与60%PEEPi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输出量和心指数随PEEPe的升高而下降,90%、100%PEEPi组与基础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将PEEPe设置在PEEPe为0时所测得PEEPi的60%~80%范围内.可减少患者所做呼吸功,提高机械通气效率,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且对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小.是适合COPD患者的PEEPe设置范围.
作者:盛华;朱惠莉;李向阳;周伊南;符礼刚;陈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100个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和TIMP-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MMP-2蛋白阳性率为77.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33.0%和正常胃组织的8.0%(P值均<0.01),癌旁组织又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组织中的TIMP-2蛋白阳性率为29.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62.0%和正常胃组织的76.0%(P值均<0.01),癌旁组织又显著低于正常胃组织(P<0.01).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Tis~T4)、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增多(N0~N3)、临床分期的进展(0~Ⅳ期),MMP-2蛋白阳性率逐渐升高,TIMP-2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MMP-2和TIMP-2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检测MMP-2和TIMP-2的表达有助于预测胃癌转移.
作者:倪元峰;罗天航;聂明明;马立业;毕建威;华积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8例3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并发症以及医疗费用情况,并与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3~4周再行自内障手术的27例2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B组)进行比较.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A、B组术后1周和1、6个月的眼压下降值及佳矫正视力≥0.5的眼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术后滤过泡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0.4±1.6)d,显著少于B组的(15.8±1.6)d(P<0.01).A组平均医疗费用为(7 603.57±215.97)元,显著低于B组的(9 671.75±268.60)元(P<0.0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少,可便捷、安全、有效、经济地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作者:许琰;张兴儒;周欢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对国内文献中经基因诊断证实的Kennedy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以了解中国Kennedy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1年以来国内文献中确诊的13例Kennedy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13例均为男性;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舌肌萎缩和震颤(9/13).实验室检查中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常见(12/13).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害(12/13);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表现脱髓鞘为主的神经损害.结论 目前国内对Kennedy病的认识不足,对疑似病例需基因诊断证实.
作者:赵玫;丁素菊;张社卿;徐晓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麻醉手术效果,探讨此手术的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维持、术中监测、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无手术麻醉并发症.通过实施麻醉诱导期急性高容量填充策略,术中循环维持稳定,红细胞压积由诱导后即刻的0.352士0.093降至手术探查前的0.262±0.042,绝大部分患者均在术后1 h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拔除气管导管,送返病房.结论 a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和血容量的适量扩充是控制嗜铬细胞瘤术后转归的重要环节.
作者:贾辰飞;张富军;于布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识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患者12例,术前均行内分泌检查、常规B超及CT检查.除两例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术前未服用a受体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外,其他均以4 mg/d的剂量口服1~3周.严格按嗜铬细胞瘤进行麻醉准备,术中尽量减少肿瘤挤压,尽早控制中央静脉,主要操作及时告知麻醉师,术后严密监测,及时纠正低血压.结果 1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中均发生血压波动,高升至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发生在触及或挤压肿瘤时.术后仅1例术前未服用a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出现低血压,予去甲肾上腺素静脉微量泵推注,术后24 h内血压纠正撤退.结论 提高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识以及严格的围术期准备是保障其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作者:芮文斌;沈周俊;祝宇;吴瑜璇;周文龙;邵远;谢欣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孕妇妊娠晚期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带菌状况以及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常规产检的992名孕妇,于孕34~37周在阴道下段及肛周采样,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33例GBS阳性患者为观察组,进行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66例GBS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并随访孕妇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等情况.结果 上海地区孕妇妊娠晚期的GBS带菌率为3.7%(37/992).观察组孕前阴道炎的患病率为30.3%(10/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4/66,χ2=8.746,P=0.003).观察组的孕妇胎膜早破率为12.1%(4/33),与对照组7.6%(5/6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P=0.711).观察组中,新生儿发热2例.患病率为6.1%(2/33).略高于对照组的4.6%(3/66),但两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均无早产发生.结论 观察组孕前阴道炎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孕妇GBS感染并非胎膜早破的直接原因.
作者:陈慧慧;范建霞;陆庭嫣;许恬怡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复杂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手术治疗的37例复杂嗜铬细胞瘤患者,运用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动态磁共振血管成像重建技术进行更准确的定位,选用肋间切口、胸腹联合切口或腹部切口等径路顺利切除肿瘤.结果 37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均>8 cm,激素呈高分泌,其中18例肿瘤造成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紊乱等伴随症状.本组术前有效控制血压及心律失常,做扩容准备,纠正伴随疾病及症状.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肿瘤直径均>8 cm,大者达35 cm.结论 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的术前诊断,积极的围术期准备,精确的术式选择,以及术后的相应处理十分重要.
作者:周文龙;孙福康;赵晨晖;刘定益;吴瑜璇;祝宇;张荣明;黄欣;邵远;张志伟;沈周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经常规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失败后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996-2006年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疗17例行V-P分流术失败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3例为V-P分流术后颅内出血,4例为裂隙状脑室综合征(SVS),8例为低颅压综合征,2例V-P分流术后2周癫痫发作抗癫痫药治疗无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较术前改善,脑积水明显减少,无伤口感染、皮下积液,近期效果满意.颅内出血患者术后颅内血肿未进一步扩大,分流泵未受阻.SVS患者脑积水缓解,间隙性头痛消失.低颅压综合征患者术后脑脊液压力正常,头痛缓解.癫癎患者术后癫癎持续状态终止,药物控制良好.随访6个月~6年,15例患者原有并发症消除,预后良好.2例死亡,分别为低颅压综合征和癫癎患者,分别死于术后3、6个月.结论 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疗行V-P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患者具有微创及并发症少等特点,效果良好.
作者:殷玉华;黄勤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将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与酚苄应用于在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术前准备,比较两者对围术期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1978-2006年上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40例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根据术前的药物准备情况分为3组:组1,手术前未使用a受体阻滞剂进行术前准备;组2,酚苄明20~40 mg/d,分2~3次口服,平均服用天数为(25.1±2.4)d;组3,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4~8 mg/d顿服,平均服用天数为(10.6±3.9)d.连续挠动脉内监测血压,记录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分别为手术麻醉诱导前、麻醉后、探查肿瘤时、肿瘤切除后和手术结束时.结果 麻醉前,3组间收缩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2低,组3次之,组1高.麻醉后,3组收缩压都有下降,还是以组2低,组1次之,组3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探查肿瘤时,三组收缩压均升高,依然是组2低,组3次之,组1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组2与组3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切除后,3三组收缩压均下降,组l与组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组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手术结束时,3组收缩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3的高与低血压差小于组1(P值均<0.01),组3显著小于组2(P<0.01).结论 在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中,术前服用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可更好地控制术中收缩压的波动,而酚苄明对术前收缩压的控制更佳.
作者:苏颋为;祝宇;孙福康;袁文祺;蒋怡然;王卫庆;宁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嗜铬细胞瘤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研究组)与61例年龄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计算AASI.结果 ABPM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中,79.0%的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7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AASI为0.45士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9±0.13(P=0.016).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夜间血压降幅明显小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示嗜铬细胞瘤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性更大.
作者:陆晓虹;朱理敏;李燕;牛文全;初少莉;朱鼎良;高平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43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本组43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腹膜后一腹主动脉旁21例,肾门附近8例,髂动脉旁3例,盆腔内2例,膀胱内2例,右心房内1例,肝内下腔静脉旁1例,肝门1例,胰头1例,小肠1例.2例为多发病灶,分别位于腹主动脉旁和下腔静脉旁.瘤体大者为11 cm×13 cm,小为1.5 cm×2.0 cm.32例为良性病变,瘤体直径<5 cm者23例,直径5~10 cm者7例.直径>10 cm者2例.11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并两肺多发转移结节,1例并多发骨转移,1例并肝内多发转移和脊柱多发转移,瘤体直径均>5 cm,其中>10 cm者4例.CT定位符合率达100.0%(43/43),CT诊断符合率达93.0%(40/43).结论 CT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方文强;宋琦;孙福康;彭承宏;金晓龙;王卫庆;宁光;汪登斌;陈克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与嗜铬细胞瘤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开发的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包含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SDHB、SDHD、VHL和RET4个基因的87个突变位点),在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已测序证实的DNA样本中,验证基因芯片检测的符合率.结果 91.4%的基因芯片杂交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基因测序证实的29例突变样本用基因芯片技术检出26例;在6例无突变的样本中,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基因芯片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基因突变,可应用于临床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武多娇;周晓鸥;高平进;张怡;朱理敏;朱鼎良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嗜铬细胞瘤围术期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2003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9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应用嗜铬细胞瘤围术期管理方案,即在术前应用选择性al受体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商品名可多华),大剂量为12 mg/d,小剂量为4 mg/d,同时在术中补充血容量.使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中位时间为11 d,且术中血压稳定.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压稳定,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及舒张压≤90 mmHg,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和多汗等现象,心率为80~90次/min,外周循环改善,肿瘤直径为2.5~13.0 cm,中位直径为4.5 cm,肿瘤大小与功能和用药时间长短无明显关系.85%的患者在麻醉诱导和术中挤压肿瘤时血压仍发生波动,但易控制,术后血压平稳.结论 嗜铬细胞瘤术前充分的准备是保证麻醉、术中及术后血压平稳控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张荣明;沈周俊;何威;祝宇;孙福康;周文龙;吴瑜璇;谢欣;戴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琥珀胆碱在临床应用已有50年之久,目前在所有肌松药中其起效快[1].但是琥珀胆碱的部分药理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包括缺乏单次注射药物的代谢过程,使用大剂量后发生Ⅱ相阻滞的机制,以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等,尤其是在第2或第3次追加琥珀胆碱后常可观察到心动过缓和心脏停搏等现象[2],一般认为这与琥珀胆碱的非神经肌肉作用有关,是琥珀胆碱作用于心脏、自主神经节及肾上腺髓质等的胆碱能受体所引起的.本文就琥珀胆碱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卫红;闻大翔;杭燕南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静脉给予光敏剂,在有氧条件下,使用能量极低的激光照射与光敏剂结合的生物组织,通过光化学反应形成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作用于靶组织.不仅可以直接诱发细胞凋亡和坏死,还可以引起微血管损伤,使供血减少,从而导致病变细胞死亡[1].
作者:郑重;荣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肾上腺髓质起源的分泌儿茶酚胺激素的肿瘤.
作者:袁文祺;王卫庆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唯一可以治愈该病的措施.随着微创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但一部分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仍需要行开放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的兴起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更佳的选择.
作者:沈子肆;沈周俊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分泌激素呈昼夜节律性,且其节律与褪黑素恰恰相反,提示褪黑素与HPA轴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联系.现对褪黑素对HPA轴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夏凌;刘志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近年的研究表明,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等危险因子之外,高尿酸血症亦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尿酸不但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有关,而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血尿酸水平升高者的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本研究测定221例老年AMI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英梅;车在前;宋艳艳;汪蔚青;杨伟;刘宗军;金惠根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居第六位,中国居第三位.肝癌的治疗方案首选手术,对无手术机会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经皮高强度聚焦超声疗法(HFU)、微波治疗(PMCT)、无水乙醇治疗(PEIT)、经皮瘤内醋酸注射治疗(PAIT)和射频消融(PRFA)等,为医患双方提供了多样的治疗选择[1],其中TACE作为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已达成共识[2].上海浦南医院对20例无条件行TACE或TACE效果不佳的肝癌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肿瘤滋养动脉穿刺栓塞化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庆;江怡;詹维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流行病学凋查发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常伴随着程度不等的焦虑、抑郁状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在诱发和加重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匹维溴铵联合抗焦虑、抑郁治疗对IBS的疗效.
作者:赖卫国;邱荣锋;刘天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9岁,因反复胸闷伴恶心、呕吐4 h于2008年8月12日上午9:00入院.患者因工作劳累休息欠佳,入院当日清晨5:00睡眠中突发胸闷而醒,持续不能缓解.
作者:郜俊清;赵德强;王大英;金惠根;刘宗军;李英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体重66 kg.1970年因高血压、高血糖发现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在当地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邓云新;张富军;于布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以嗜铬细胞异常增殖,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异常增加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多发于肾上腺髓质,也可见于外周神经系统各部位.
作者:于布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嗜铬细胞瘤定义为起源于肾上腺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
作者:王卫庆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