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医学杂志

上海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3-9934
  • 国内刊号:31-1366/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78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上海医学杂志   2010年4期文献
  • 血清肌酐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

    目的 观察血清肌酐(SCr)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方法 选择SCr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2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测定血清脑钠肽(BNP)、血清胱抑素C(CysC),尿液微量白蛋白(MA)、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液N-乙酰-β-氨基葡萄糖酐酶(NAG).结果 校正年龄和病程后,NYHA Ⅰ、Ⅱ、Ⅲ、Ⅳ级组的血清CysC和尿液M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并随心功能情况恶化而升高.以LVEF为因变量,年龄、病程、BNP、血尿酸、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ysC、MA、β2-MG、NAG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BNP、GFR、CysC、RDW进入方程,与LVEF独立相关.结论 SCr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CysC和尿液MA的水平显著增高,表明其存在以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为特征的早期肾功能减退.

    作者:郭蔚;王肖龙;王英杰;沈智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阴性及抗体阳性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研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阴性、抗体阳性伴有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HBV血清抗原阴性、抗体阳性伴有蛋白尿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肾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肾脏组织的HBsAg和HBcAg,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共收集到血清抗原阴性、抗体阳性伴有蛋白尿的患者21例,7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4例表现为非肾病综合征性蛋白尿.其中仅血清HBcAb阳性者3例,HBsAb+HBcAb阳性者10例,HBeAb+HBcAb阳性者1例,HBsAb+HBeAb+HBcAb阳性者7例,所有患者血清HBV-DNA滴度均<500拷贝/mL.根据肾脏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后拟诊为HBV相关性肾炎的患者7例.结论 对于临床上血清HBV抗原阴性、抗体阳性并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要重视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尤其要注意对肾脏活组织标本进行HBV抗原的检查.

    作者:朱玉娴;张玉强;吴俊;梅长林;郁胜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输尿管阴性结石的CT泌尿系统造影诊断与钬激光治疗

    目的 应用CT泌尿系统造影(CTU)及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技术诊断并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以提高输尿管阴性结石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60例临床表现为肾绞痛、镜下血尿,B超检查提示或疑似输尿管结石,而腹部X线平片(KUB)未显示结石的患者行CTU检查,均被确诊为输尿管阴性结石,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治疗.结果 60例重建图像均清楚地显示输尿管全程,结石位于输尿管左侧42例,右侧18例;位于输尿管上段18例,中段15例,下段27例.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一次性成功44例;4例转膀胱镜钬激光碎石成功;3例行二次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获成功;5例结石直径<0.5 cm者予药物排石治疗成功;另有4例患者第1次行输尿管镜或激光碎石治疗失败后转院治疗.结论 CTU输尿管重建诊断输尿管阴性结石快捷、准确,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阴性结石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钱海宁;屈平保;稽军;林炜;程曙杰;袁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绝经后妇女2 060名月经初潮年龄等因素与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月经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等因素与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调查2 060名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的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测量其身高、体重、L1~L4和股骨近端的BMD.结果 调整年龄、身高、体重后,初潮年龄、绝经年限与L1~L4(r=-0.0717、-0.123)、股骨颈(r=-0.035、-0.127)、全髋(r=-0.054、-0.127)、大转子(r=-0.067、-0.090)的BMD呈负相关(P值分别<0.05、0.01),绝经年龄、行经时间与L1~L4(r=0.123、0.144)、股骨颈(r=0.126、0.129)、全髋(r=0.122、0.136)、大转子(r=0.089、0.112)的BMD呈正相关(P值分别<0.05、0.01).初潮年龄≤14岁、初潮年龄>14且<18岁、初潮年龄≥18岁组间L1~L4、股骨颈、大转子和全髋的BM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初潮年龄的增大各部位的BMD呈下降趋势;绝经年龄≥54岁组各部位的BMD显著高于绝经年龄>45且<54岁组(P值均<0.05),后组又显著高于绝经年龄≤45岁组(P值均<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体重及绝经年限分别可解释其变异的15.0%~28.3%及4.5%~24.6%,初潮年龄及行经时间对BMD变异的贡献较小,仅可分别解释腰椎及全髋BMD变异的0.4%及0.2%.结论 绝经后妇女月经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绝经年限越长,BMD相对越低,体重和绝经年限对BMD变异的影响大.本研究有助于建立筛选骨质疏松高危妇女的标准.

    作者:肖文金;陈社堂;高杲;胡云秋;李淼;章振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剂量氯胺酮显著改善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及芬太尼在门诊人工流产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781例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分为3组:A组,264例,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5 mg/kg;B组,276例,芬太尼1.0μg/kg+氯胺酮0.2 mg/kg+丙泊酚1.5 mg/kg;C组,241例,芬太尼1.0μg/kg+氯胺酮0.3 mg/kg+丙泊酚1.5 mg/kg.术中出现体动时,追加丙泊酚20~40 mg/次.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脉搏氧分压(SpO2)值、丙泊酚总消耗量、清醒情况、术中麻醉效果、术后6 h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术前、术中、术后的MAP、HR以及术中低SpO2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丙泊酚总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丙泊酚用量多[(131.59±30.12)mg],B组少[(89.13±29.72)mg].B组术后恢复良好率高(93.48%),术后恶心(6.88%)、呕吐(2.17%)的发生率低(P值均<0.05);B、C组术后均未发生疼痛,而A组疼痛发生率也较低,仅为1.14%.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及芬太尼术中麻醉的效果良好,术后镇痛效果佳,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小.

    作者:黄小静;汪正平;沙欢欢;刘华;李士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SB20358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脊髓γ-氨基丁酸受体亚单位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特异性小胶质细胞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3580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受体1[GABAB(1)]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全部行鞘内置管,建立L5神经根结扎模型或假手术,按模型和给药方式分为4组,每组各8只.Ⅰ组:神经根结扎+鞘内注射0.1%SB203580[溶于2%二甲亚砜(DMSO)]10μL;Ⅱ组:神经根结扎+鞘内注射溶剂(2%DMSO)10μL;Ⅲ组:假手术+鞘内注射0.1%SB203580(溶于2%DMSO)10μL;Ⅳ组:假手术+鞘内注射溶剂(2%DMSO)10μL.每组于术前1 h及术后连续6 d经鞘内注射相应药物.分别于术前1 h和术后1、3、7 d给药前1 h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术后第7天完成50%PWT测定后各组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GABAB(1)的表达.结果 与Ⅱ组相比,Ⅰ组在术后1、3、7 d的50%PWT显著升高(P值均<0.01),脊髓背角GABAB(1a)表达显著上调(P值均<0.01);与Ⅳ组相比,Ⅱ组在术后1、3、7 d术后50%PWT显著降低(P值均<0.01),脊髓背角GABAB(1a)表达显著下调(P值均<0.01).各组间GABAB(1b)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可能通过抑制突触前GABAB(1a)表达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小胶质细胞抑制剂与GABAB激动剂的联合用药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更有效的方法.

    作者:吴军珍;杜冬萍;江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用丙泊酚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分别联用丙泊酚在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且主动要求施行腹痛腹静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B组患者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 mg,F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0.05 mg,之后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术中丙泊酚以2~4 m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以维持麻醉深度.分别记录注射药物前、注射药物后2 min、纤维结肠镜置入及纤维结肠镜退出等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丙泊酚用药总量、停止给药至术后指令睁眼的间隔时间(苏醒时间)、停止给药至离院的间隔时间(离院时间),停药后20 min内每隔5 min采用Ramsay评分法测定患者的镇静水平,观察术中和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注射药物后2 min时的HR、MAP和SpO2均较注射药物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注射药物后2 min时F组的SpO2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的离院时间显著长于F组(P<0.05).两组患者在停药后5和10 min时的Ramsay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在停药后15和20 min时B组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F组(P值均<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或芬太尼联用丙泊酚应用于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均安全、有效,但布托啡诺的呼吸抑制轻,在麻醉安全和麻醉管理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郑周鹏;柳子明;范雯;陈亚秋;周国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丙泊酚联合不同镇痛药抑制人工流产扩张宫颈时体动的半数有效剂量

    目的 测定无痛人工流产麻醉诱导时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联合芬太尼加氯胺酮抑制扩张宫颈时体动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拟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F组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1μg/kg),其中年龄≤25岁为F1组,26~35岁为F2组;KF组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1μg/kg)加氯胺酮(0.3 mg/kg),其中年龄≤25岁为KF1组,26~35岁为KF2组.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F组和KF组丙泊酚的初始诱导剂量分别为1.8和1.2 mg/kg,入选样本从扩张宫颈时有体动的上一例患者开始计算,其后各患者丙泊酚的诱导剂量根据上1例患者扩张宫颈时有无体动进行调整,变化间隔为0.2 mg/kg.计算各组丙泊酚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无痛人工流产麻醉诱导时,F1、F2、KF1和KF2组丙泊酚抑制扩张宫颈时体动的ED50分别为2.0、1.5、1.1和0.9 mg/kg,95%CI间分别为1.6~2.5、1.1~1.9、0.7~1.8和0.7~1.3 mg/kg.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麻醉诱导时,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可以减少扩张宫颈时抑制患者体动所需丙泊酚的ED50.

    作者:吴进;黄小静;汪正平;刘华;顾桂兰;李士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2 832例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16例心跳骤停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心跳骤停的原因及救治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安全性.方法 查询2002年7月-2005年6月根据Access软件自编的麻醉登记(前组资料)及2006年8月-2008年12月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后组资料),共获取胸外科手术病例12 832例,分析围麻醉期心脏骤停的原因、救治经过及预后.结果 共发生围麻醉期心跳骤停16例,发生率为0.12%,其中前组的心跳骤停发生率为0.11%(6/5 301),后组为0.13%(10/7 531).单纯手术操作刺激所致心跳骤停12例(75%),均即刻心脏复苏,对麻醉恢复无影响;4例(25%)复苏困难者心跳骤停原因各异,其中心脏嵌顿1例,术中呼吸、循环功能不稳定伴手术刺激2例,可疑肺栓塞1例,心脏停搏的时间分别为40、10、7及39 min,经开胸解除病因、持续心脏按压、电复律、体外循环等综合措施抢救成功,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为100%.后组死亡1例,余病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胸外科手术围麻醉期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0.12%,有创动脉压监测在心电干扰时有助于及时发现心跳骤停,中心静脉通路为心脏骤停救治中为快捷、有效的给药途径,持续心脏按压维持脑灌注是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作者:徐美英;张晓峰;沈耀峰;周波;朱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对行眼科手术的小儿患者的时效

    目的 比较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复合剂量用于眼科手术小儿患者时神经肌肉阻滞的时效.方法 18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眼科斜视矫正术的患儿,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组和维库溴铵组,每组90例.麻醉诱导:两组分别静脉注射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或0.1 mg/kg维库溴铵.麻醉维持:T1恢复至25%时两组分别静脉注射0.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0.02 mg/kg维库溴铵.予首次剂量后2 min评估插管条件.采用ToF-Guard肌松监测仪对尺神经行连续4个成串(TOF)刺激,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变化.记录首次给药后肌松持续时间(首次给药到T1恢复至25%的时间),重复给药后的肌松持续时间(重复给药到T1恢复至25%的时间)、后给药的肌松持续时间(后给药到T1恢复至25%的时间),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后给药到T4/T1=0.8的时间)和肌松恢复指数(自T1恢复至25%到T4/T1=0.8的时间).结果 顺式阿曲库铵组首次给药后肌松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维库溴铵组(P<0.01),两组重复给药后的肌松持续时间、后剂量的肌松持续时间、肌松恢复指数、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顺式阿曲库铵组≤12个月的患儿首次给药后肌松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维库溴铵组(P<0.01);顺式阿曲库铵组≤12个月的患儿肌松恢复指数显著短于维库溴铵组(P<0.01).两种药物都提供了良好的插管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顺式阿曲库铵的恢复指数明显短于维库溴铵,更适合小儿,尤其是<12个月的行眼科手术的患儿.

    作者:沈建军;徐丽丽;周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钾氯共转运体的表达

    目的 观察左侧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SNI)模型致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脊髓背角钾氯共转运体(KCC2)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27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SNI组(18只)和假手术组(9只).SNI组大鼠暴露坐骨神经及其3个末端分支(腓肠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结扎并切断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保留腓肠神经完整;假手术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及其分支,不切断.应用vonFrey纤毛检测SNI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大鼠机械痛阈值;应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SNI术后不同时间相应的脊髓腰膨大(L4、L5)节段脊髓背角KCC2的表达.结果 术后1、3、5、7 d,SNI组大鼠左侧后肢的缩足阈值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3.23±0.49)、(0.60±0.09)、(0.38±0.07)、(0.21±0.06)g,并且在随后的观察期内一直维持在这一低水平.术后1、3、5 d,SNI组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的左侧背角KCC2的表达量(即KCC2表达量与内参a-tublin表达量的比值)为0.97±0.09、0.32±0.10、0.53±0.15,分别较右侧的1.27±0.08、0.63±0.09、1.11±0.18显著减少(P值均<0.05);术后3 d,右侧的表达量为0.63±0.09,较假手术组的1.15±0.13显著下降(P<0.05);至术后7 d,脊髓背角两侧KCC2的表达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SNI模型可致病理性神经痛早期损伤侧脊髓背角KCC2的表达明显减少,可能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张晓琴;陈国强;薛庆生;于布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全凭七氟烷吸入及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用于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全凭七氟烷吸入和七氟烷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麻醉诱导进行小儿无肌松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年龄1~10岁,平均年龄为(4.2±1.2)岁,体重9~30 kg,平均体重为(12.9±3.1)kg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Ⅱ级.将患儿随机均分为全凭七氟烷吸入诱导组(A组)、七氟烷复合2 mg/kg丙泊酚组(B组)和七氟烷复合3 mg/kg丙泊酚组(C组).患儿入手术室后,调节挥发罐刻度至6%,氧流量为5 L/min,预充呼吸环路30 s后,予面罩吸入七氟烷.待睫毛反射消失,下颌松弛后,A组继续予七氟烷吸入诱导100 s后行气管插管;B、C两组先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2、3 mg/kg,再继续予七氟烷吸入100 s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1、3、5 min时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插管时的反应.结果 所有患儿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插管,仅A组有4例患儿发生呛咳及有体动反应.A组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率为45%(9/20),显著低于B组的70%(14/20)和C组的80%(16/20,P值均<0.05).C组气管插管前即刻的MAP为(75±10)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同组诱导前的(92±11)mmHg(P<0.05).A组插管后1 min的MAP为(104±16)mmHg、HR为(126±14)次/min,显著高于同组诱导前的(89±9)mmHg、(106±10)次/min及同组插管前即刻的(80±10)mmHg和(100±14)次/min(P值均<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不同剂量(2~3 mg/kg)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的过程平稳,可抑制插管反应,为气管插管提供较好的条件.

    作者:吴星;胡智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对吗啡耐受大鼠热痛阈的影响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拮抗剂对吗啡耐受大鼠热痛阈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pague-Dawley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鞘内置管后第4天开始给药.0.9%氯化钠溶液组(C组)予0.9%氯化钠溶液10μL.吗啡耐受组(M组)予吗啡10μg.吗啡+1-胺塞茚满-1,5-二羟酸(AIDA)组(MA组)予吗啡10μg+AIDA 60 nmol.吗啡+2-甲基-6-苯基苯乙炔-吡啶(MPEP)组(MM组)予吗啡10μg+MPEP 60 nmol.AIDA组予AIDA 60 nmol.MPEP组予MPEP 60 nmol.连续给药7 d,每天2次.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TFL)以观察各组热痛阈的变化.结果 M组在第1、2天的TFL显著高于C组(P值均<0.05),随着用药天数增加,M组TFL逐渐缩短,到第7天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和MM组的TFL也呈下降趋势,但明显缓于M组.MA组第3~7天的TFL高于MM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IDA组和MPEP组TFL的变化不大,与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Ⅰ组mGluRs拮抗剂有抑制吗啡耐受的作用.

    作者:刘金变;江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氟比洛芬酯丙泊酚混合液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丙泊酚混合液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身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氟比洛芬酯混合液(丙泊酚2 mg/kg+氟比洛芬酯1 mg/kg)诱导麻醉;B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后即刻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利多卡因混合液(丙泊酚2 mg/kg+0.5%利多卡因0.1 mL/kg)诱导麻醉;D组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2 mg/kg+0.9%氯化钠溶液0.1 mL/kg)诱导麻醉.各组的药物注射速度均保持在0.5 mL/s,观察各组注射痛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的无痛率显著高于D组(P值均<0.01),轻度和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值均<0.01).B、C组的无痛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0.01、0.05),轻度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0.01、0.05).B组与C组间疼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能有效缓解丙泊酚注射痛,与丙泊酚混用效果更好.

    作者:胡友洋;徐瑞好;骆宏;董春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东莨菪碱对氯胺酮镇痛、催眠作用及半数致死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东莨菪碱对氯胺酮镇痛、催眠作用及其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方法 40只昆明种小鼠分为空白组、S+NS组(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4.5 mg/kg+0.9%氯化钠溶液0.04 mg/10g)、K+NS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20 mg/kg+0.9%氯化钠溶液0.15 mL/10 g)、S+K组(盐酸氯胺酮注射液4.5 mg/kg+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20 mg/kg),每组10只.采用小鼠热板法、热甩尾法及扭体法观察氢溴酸东莨菪碱对盐酸氯胺酮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同样给药方法,盐酸氯胺酮剂量增至60 mg/kg,观察氢溴酸东莨菪碱对氯胺酮小鼠催眠作用的影响.尾静脉注射4.5 mg/kg氢溴酸东莨菪碱3 min后,腹腔注射盐酸氯胺酮,采用序贯法测定和研究东莨菪碱对小鼠氯胺酮LD50的影响作用并计算95%可信区间(CI).结果 热板法、甩尾法实验中,S+NS组与空白组间5、10、20、30 min时的HPP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两组在5、10 min时的HPPT均显著低于S+K组(P值分别<0.05、0.01).扭体法实验中,空白组、S+NS、K+NS的扭体次数分别为(56±11)、(60±6)、(33±5)次,均显著高于S+K组的(8±5)次(P值均<0.01).催眠实验中,S+NS组与空白组的潜伏期、睡眠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空白组、S+NS组相比,S+K组的潜伏期显著缩短(P值均<0.01),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值均<0.01).NS+K组的LD50、95%CI分别为259.9、195.7~345.5 mg/kg,S+K组的LD50、95%CI分别为320.1、214.1~478.0 mg/kg,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东莨菪碱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催眠作用并且不增加其毒性.

    作者:吴桐;张龙;王晋;周美艳;邵东华;戴体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NCS-382对异氟烷催眠镇痛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NCS-382(γ-羟基丁酸受体阻断剂)对异氟烷(Iso)催眠、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催醒实验中,建立小鼠Ios催眠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NCS-382组,观察侧脑室注射NCS-382对小鼠睡眠时间(ST)的影响;热板、扭体实验中,分清醒组和Iso镇痛组,每组再分为对照亚组和不同浓度NCS-382亚组,观察鞘内注射NCS-382对小鼠热板法痛阈(HTTP)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 催醒实验中,侧脑室注射115、23、4.6、2.3、1.15 μg NCS-382能够缩短异氟烷催眠小鼠的ST(P值均<0.01),0.92、0.184、0.036 8 μgNCS-382对异氟烷催眠小鼠的ST影响不大;热板、扭体实验中,115、4.6、0.184μg NCS-382对清醒小鼠和异氟烷镇痛小鼠的HTTP、扭体次数均无明显影响(P值均>0.05).结论 γ-羟基丁酸受体可能是Iso催眠作用的靶位之一,而非镇痛作用的主要靶位.

    作者:周慧轩;徐海虹;杨龙;丁钦;沈杨;曹春龙;周美艳;张洋;戴体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白藜芦醇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预防和减少乳腺癌的发生.近10年的研究证实,res对乳腺癌发生的起始、增殖、发展3个主要阶段均有抑制作用.res抑制初始阶段,可能与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抑制细胞色素酶P450的活性,调节雌激素水平有关;res抑制促进阶段,可能与其抗炎、抑制环氧合酶(COX)和氢过氧化物酶机制相关;res抑制发展阶段,可能与其能干扰磷酸肌醇-3-OH激酶(PI3K)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机制相关.res抗乳腺癌的其他机制包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survivin基因、抑制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活性等.

    作者:时翠林;孙永宁;沈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剂量多巴胺的临床应用进展

    不同剂量的多巴胺(DA)作用于不同的儿茶酚胺受体,当静脉输注0.5~2.0 g·kg-1·min-1时可以兴奋DA受体,使肾脏和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尿钠的排出量增加,并且不提高心率和血压,一般称这个剂量的DA为小剂量DA(LDD).LDD因其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急性肾衰竭的作用曾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很多研究证实其并不具有这种效应,且可能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与LDD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陆军;石学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钠素与围麻醉期心功能的监测

    脑钠素(BNP)在评价心脏功能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使其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心功能的评估及病情连续监测、药物疗效的评价及预后判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将BNP作为反映心泵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其在麻醉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尚缺乏相关的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对BNP的系统性回顾来探讨其在围麻醉期的心功能评价与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

    作者:包程蓉;董榕;于布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糖胞苷代谢酶的表达及三磷酸阿糖胞苷含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阿糖胞苷(AraC)是目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也可应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初发的AML患者通常应用联合化疗方案即AraC加蒽环类抗生素(如柔红霉素或去甲氧柔红霉素),其缓解率可达50%~80%.但AraC耐药仍是治疗中的一大问题,可能的耐药机制是多方面的,而有可能的原因与AraC的细胞内代谢酶密切相关.现就AraC代谢途径中的3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及三磷酸AraC(Ara-CTP)的含量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蔡佳翌;陈芳源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心电图电极替代无创脑电双频指数仪电极的麻醉监测

    无创脑电双频指数(BIS)仪可反映麻醉用药的意识水平,保障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1],但其钮扣式电极片仅能一次性使用,且价格较高,从而影响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天津市眼科医院于2007年3-12月应用心电图电极替代无创脑电BIS仪电极,可较好地用于临床麻醉的监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恩华;赵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浅谈颈、肩背痛

    背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疼痛,涉及头颈部背侧区域、胸背区和腰背区,目前临床上没有严格的划分定义,但是根据疼痛涉及的脊神经来源大致可以这么区分.由于颈椎的活动度比较大,颈、肩背痛的发生率高于胸背痛,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群,现就颈、肩背痛的诊断和治疗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作者:杜冬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16例骨科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案例的综合分析

    自2002年9月1日国务院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全国各地的医疗事故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骨科的案例数一直居于首位[2].因此对于该领域的案例作综合分析进而进行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权;谭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进一步提高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治疗的水平与安全性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其病理改变为围绕尿道周围前列腺移行带的上皮和间质细胞增殖,导致膀胱颈出口梗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男性的BPH发生率为27.7%,60岁以上为43.67%.

    作者:郑军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对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明确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8年1-12月共19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根据国际阴茎勃起功能指数表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阴茎勃起功能情况、性欲、射精情况及性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198例患者均接受调查,其中165例资料完整且术后有性生活者入选,平均年龄为(71.2±9.8)岁.术前阴茎勃起功能指数评分为(23.4±4.7)分,与术后6个月(24.1±4.9)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有性欲者分别占74.5%(123/165)及80.0%(132/165),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精异常者分别占18.8%(31/165,其中逆行射精19例)及75.2%(124/165,其中逆行射精106例),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性生活满意者分别占77.6%(128/165)及80.0%(132/165),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对阴茎勃起功能和性欲无明显影响,术后射精功能障碍明显增多,但对性生活满意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海民;郑军华;许云飞;彭波;鄢阳;高其若;杨斌;耿江;黄建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附100例报告)

    目的 总结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00例采用PKRP治疗的BP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为(51±22)min,切除的前列腺标本重量为(56±18)g,术后冲洗时间为(36±10)h,拔管时间为(4.0±1.5)d.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的(23.6±4.5)分降至(4.8±3.5)分;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5.9±1.8)分降至(1.8±0.6)分.5例发生电切综合征.术后尿道狭窄49例,水中毒6例,猝死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尿路感染21例.结论 PKRP治疗BPH的电切效率和手术效果好,但仍需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的治疗.

    作者:彭波;郑军华;巢月根;许云飞;高其若;鄢阳;黄建华;张海民;夏盛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药物混合注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丙泊酚产生注射痛的机制一般被认为有两种可能,直接刺激血管壁内的疼痛感受器或通过激活某些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等,从而导致疼痛.目前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常用方法有降低丙泊酚温度(4℃),选择相对粗大而血流量充沛的静脉进行注射,或预先注射利多卡因、阿片类药物或氯胺酮等,以缓解注射部位的疼痛.

    作者:薛张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吸入性麻醉药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吸入麻醉通过减少心肌氧耗在缺血性心肌的氧供需平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对缺血性心肌损伤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临床麻醉中,吸入性麻醉药的该特性可以为围术期缺血性心功能障碍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另一种途径.虽然吸入性麻醉药的麻醉或血流动力学以外的其他药理学特性可能参与其中,但是地氟烷和七氟烷围术期预防心肌缺血损伤的机制迄今尚未明确.此外,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近期发表的指南建议在非心脏手术中,如果患者有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风险,在全身麻醉中宜采用吸入性麻醉药物进行麻醉[1].由于这个建议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故本文对吸入性麻醉药在非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总结.

    作者:于春华;黄宇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地氟烷的药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1959-1966年,Terrell等共合成了700多种化合物,其中第635个即为地氟烷(Desflurane),于1959年在百特医疗用品公司实验室合成.由于合成时所用的氟元素有爆炸危险,且地氟烷的蒸气压接近1个大气压,不能使用标准的蒸发罐,因此当时未能被推广使用.由于门诊以及一些特殊类型的手术要求患者术后快速苏醒,地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为0.42,在现有的吸入麻醉药中小,所以近年来又对地氟烷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作者:杭燕南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