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肺静脉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指数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计算 CHADS2评分和 CHA2 DS2-VASc 评分,将评分为0分、1分和≥2分者分别归入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脑 CT 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应用肺静脉多层螺旋 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测量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右下肺静脉的开口面积;运用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心房上下径、前后径及左右径,计算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采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分析肺静脉开口面积及 LAVI 与血栓栓塞风险计分的相关性,通过 ROC 曲线比较各项指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结果(1)CHADS2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有73例(35.4%)、82例(39.8%)和51例(24.8%),而在 CHA2 DS2-VASc 评分下,各组分别有41例(19.9%)、67例(32.5%)和98例(47.6%)。LAVI、左上肺静脉开口面积、左下肺静脉开口面积、右上肺静脉开口面积、肺静脉开口总面积与 CHADS2评分及 CHA2 DS2-VASc 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2)LAVI、左上肺静脉开口面积、左下肺静脉开口面积及肺静脉开口总面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有诊断价值。结论心脏超声测得的 LAVI、MSCT 测得的肺静脉开口面积与CHADS2评分及 CHA2 DS2-VASc 评分存在相关性。这些指标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文娟;常栋;董颖雪;尹晓盟;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选取2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141例)和非冠心病组(93例),比较两组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特点。结果冠心病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55%(60/14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15.05%(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冠心病组心律失常构成类型:室性早搏26.95%、房性早搏5.67%、阵发性室速2.13%、阵发性房颤1.42%、右束支阻滞2.84%和短阵室速3.5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既可诱发冠心病组发生心律失常,又可诱发非冠心病组发生心律失常,可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作者:路永平;于阿信;陈腾;宋歌;周云洁;于东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分析 Brugada 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rS)相关研究文献的分布特点。方法以 GoPubMed 为检索工具,检索 Medline 数据库中收录的 BrS 相关的研究文献(1992-01-01—2015-12-31),并对文献发表的时间、地域、期刊及研究主题等分布特征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20篇,文献数量自1998年后呈逐渐上升趋势,近3年达到相对的研究高峰。文献发表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386篇,17.39%)、日本(353篇,15.90%)、法国(133篇,5.99%),中国排在第11位(53篇,2.39%)。发文量居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荷兰阿姆斯特丹(80篇)、日本东京(70篇)、美国尤蒂卡(58篇)。中国城市中,北京发文多,全球排名第36位(13篇);南京、广州次之,全球排名并列第43位(7篇)。前三位杂志分布依次是 Heart Rhythm(144篇)、Journal of Cardiovasular Electrophysiology(143篇)、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90篇),三者占发文总量的16.98%。BrS 研究主题词主要集中于基因、心电图表现、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 ICD 植入等。结论BrS 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研究应在整体质量和数量上进一步提高。
作者:刘慧;李小荣;单其俊;陈椿;张凤祥;曹克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与常规 X 线指导对比,评估 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riginating from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PVCs)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收治的 RVOT-PVCs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46例,其中三维组21例,运用 Carto3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模型并指导标测及消融;常规组25例,仅在传统 X 线指导下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组的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手术即时成功率、手术时间、X 线曝光时间,并比较远期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即时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20/21)vs.92.0%(23/25),P =0.658]。与常规组相比,三维组标测时间明显缩短(3.5±0.8)min vs.(6.6±2.7)min,P <0.01;放电次数明显减少(4.6±1.0)次 vs.(8.7±2.5)次,P <0.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61.1±9.7)min vs.(80.7±34.2)min,P =0.01;三维组术中完全零射线,而常规组 X 线曝光时间为(16.5±8.4)min。随访(15±9)个月,远期成功率常规组88.0%,三维组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维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恢复。结论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零射线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 RVOT-PVC 安全、有效,较传统 X 线指导消融标测时间、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并可显著减少射线暴露。
作者:楼善杰;赵云;赵国安;杜先锋;何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析围绝经期及老年健康女性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的变化,探讨绝经前后女性 DC 与年龄、昼夜节律的关系及其对心率的影响。方法将239例健康女性按年龄分成两组:围绝经期组(45~55岁,115例)和老年组(56~70岁,124例)。对两组女性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自动测定受试者24 h 及白天(15∶00—20∶00)和夜间(00∶00—05∶00)的 DC、心率加速力(acceleration capacity,AC)值并进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结果绝经后,女性24 h 的 DC、AC 绝对值及 HRV 时域指标SDNN 和 rMSSD 均呈下降趋势;两组女性夜间 DC、AC 的绝对值及 rMSSD 值均显著高于白天,夜间 SDNN 值显著低于白天;绝经后 AC 与平均心率的相关系数大于 DC 与平均心率的相关系数。结论DC、AC 与 HRV 检测联合应用能预警绝经前后女性各种心血管疾病和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作者:樊静静;张剑;赵瑞富;邓小艳;杨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尽管目前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一直是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志鹏;刘吉义(综述);高连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生理性起搏是当前起搏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长期随访发现右室心尖起搏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的不同步,导致心功能损伤。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在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方面比传统的右室心尖起搏更有优势。本文就 HBP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超(综述);任晓庆(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前的双腔起搏器是具有模拟人体生理性起搏功能的全自动起搏器,它通过设置不同的不应期及各种特殊功能来模拟人体生理性起搏。不同厂家及型号的起搏器,其程控参数和特殊功能不同,尤其是对室早后的反应,各种起搏器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不同。通过起搏器计时上的差异,可以大致判断出起搏器的厂家和型号,特别是在病史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可为起搏器心电图的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作者:贺波;张波;纪大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心肌再灌注损伤在体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 ST 段抬高或压低,有时还伴有心律失常。本文报道一例心肌再灌注损伤后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诊疗过程。患者初步诊断为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示多支血管病变,择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出现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娜;徐金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交感性 T 波是一类与交感应激有关的心脏电生理异常,而 Takotsubo 综合征包含了心电生理异常和心脏机械功能异常两方面。二者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包括交感兴奋、晚钠电流(late sodium current,ⅠNaL )及钙调蛋白介导的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等。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
作者:贾忠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不同步的Ⅰ类适应证,临床上 CRT 起搏心电图大量增加。在 CRT 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诊断中,必须掌握以下特点:①左右心室单独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②窦性心律下,房室顺序和心室顺序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③异位心律下 CRT 起搏心电图的特点;④ CRT 起搏器的特殊功能。
作者:刘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心电图检查简便、价廉、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心电图学习难度较大,尤其在心电图解读方法上的欠缺造成了心电图初学者往往有入门难的困惑。结合笔者在心电图学习和交流中的心得体会,本文概括总结出“律和率,轴和肌,房室传导波段期”的阅图要点。该口诀简便易记、实用性强,可用于一般临床心电图的解读。
作者:谢威洋;杨旭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临床医生阅读心电图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 Q 波、QRS 波群和 ST-T 波段上,却经常忽略 P 波的变化。事实上,P 波的变化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尤其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本文将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易被忽略而发生漏诊、易被混淆而发生误诊的一些心电图 P 波改变集中在一起,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为心电图诊断提供参考,希望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马志艳;范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用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中自带的 Lorenz 散点图制作系统分析经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的 RR 间期散点图时,发现其无法显示>2 s的长间期的散点图图形改变。本文将 Lorenz 散点图制作系统中的坐标上限由原来的2 s 设为4 s,比较两种坐标上限下所作 RR 间期散点图图形的异同,并采用逆向分析技术加以确认。结果发现:改良后 RR 间期散点图的吸引子多了1~4个,且能显示完整的散点图形状,而以2 s为坐标上限的散点图只能显示局部特征。因此,以2 s 为坐标上限制作 RR 间期散点图来辅助诊断 SSS 是不合适的,以4 s 为坐标上限的“改良版”RR 间期散点图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反映SSS 的散点图特征。
作者:向黎明;刘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观察一例心房扑动伴室性早搏患者24 h 动态心电图中的 Lorenz-RR 散点图,并利用时间散点图和任意时间段的 Lorenz-RR 散点图分段分析,发现其具有类似室性并行心律的“倒 Y”形特征,经散点图逆向分析技术确诊为室性并行心律。本文总结心房扑动合并室性并行心律的不典型的 Lorenz-RR 散点图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作者:纪大鹏;向黎明;张波;贺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女,55岁,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对其24 h 动态心电图作回顾性分析,通过模块分类发现两种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从 QRS 波的形态特征及发作特征上无法明确其性质,但观察该患者的 Lorenz 散点图发现,在动态房室结功能不应期(界线)与 X 轴之间及界线以内均有散点分布,利用团块提取技术提取出的 NV 相关散点集提示 B 线与界线斜率不一致,据此特征诊断为心房颤动伴差异性传导及室性早搏。
作者:覃杰;刘鸣;吕航;向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由景永明、李世锋主编,李中健、向晋涛主审的《心电散点图原理及应用》一书,目前已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景永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大学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心电学会、中国心电图会诊中心、中国心电学基地协办的心电学专业权威期刊。ISSN 2095-9354,CN 32-1857/R,双月刊,大16开,双月28日出版,国内邮发代号:28-438,定价:10元/期,全年60元。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海外论坛、论著、专题笔谈、心脏电生理与心律失常、起搏器与起搏心电图、远程心电监护、心电散点图、探讨与争鸣、心电向量专题研究、经验技术交流、综述、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学术动态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