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微循环杂志

中国微循环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科委
  • 主办单位:江苏省微循环学临床应用实验培训中心(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国微循环学会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8568
  • 国内刊号:32-1473/R
  • 影响因子:
  • 创刊:199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97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科学技术部统计源期刊
  • 基础医学
中国微循环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36例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斑秃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升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甲襞微循环血管襻清晰度下降、数目减少、管襻变短,血液流速较慢,以粒线流、粒流为多见.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功能障碍在斑秃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在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斑秃的同时应考虑联合应用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作者:瞿锐;刘久波;唐吉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月经对青年妇女末梢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月经对女青年手指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指导月经期内卫生保健.方法采用XTL-1微循环显微仪,对30例青年妇女进行手甲襞微循环观察,同时进行血流变检查.结果月经期内,管襻长度为(184.36±13.42)μm,输入枝口径为(9.84±0.98)μm,均明显低于月经前水平(P<0.01);畸形管襻数目增多,占43.5%;微血流流速变慢,呈粒流、粒线流;红细胞聚集,微血管周围渗出占26.7%,出血占53.3%,全血比黏度(低切变率)为(10.07±2.36)mPa·s,与月经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青年妇女月经期手甲襞微循环、血流变明显异常.

    作者:张红真;房桂英;李学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培哚普利对血压正常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培哚普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培哚普利通过改善内皮功能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为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血压正常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n=50)及培哚普利组(P组,n=50),运用无创超声检查技术,观察用药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同时,检测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的浓度变化.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后,IMT由(1.12±0.29)1mm降至(0.89±0.24)mm,FMD由(4.51±0.98)%上升为(9.45±0.24)%,ET由(157.40±62.14)pg/ml降至(105.94±52.83)pg/ml,NO由(45.74±15.35)μmol/L上升至(68.91±20.17)μ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培哚普利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戚本玲;管思明;柯琴梅;陈汉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69例脑梗死死亡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对69例脑梗死住院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血液流变学异常对脑梗死转归的影响,以便对高危因素及时予以干预.方法血液流变学数据资料源于住院病历.采用仪器MVIS-2010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统计软件为SAS6.12,作配对t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生存的脑梗死组比较,死亡组的全血黏度增加(P<0.05),红细胞聚集性增强(P=0.001),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P=0.001),相对危险度(RR)均大于1.结论全血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与脑梗死病人的死亡事件显著相关.纤维蛋白原是预测脑梗死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吴洪巧;叶森;初晶学;胡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荧光定量RT-PCR检测消化道肿瘤患者外周血 CEA 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EA mRNA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81例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58.02%(47/81),对照组27例(健康人)未见表达.原发性肿瘤、远端转移的患者外周血CEAmRNA呈高表达,而化疗后外周血CEAmRNA表达阳性率和水平下降(P<0.05).结论荧光定量RT-PCR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决定治疗手段、判断疗效、有否转移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姜东林;曹利民;孙钧铭;肖锦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经静脉注射丹参液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例ASCI患者随机分为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组,丹参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12、24 h检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值、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红细胞变形指数(RDI)结果经丹参治疗后,ASCI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静注丹参液可改善ASCI患者微循环,对ASCI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钢;刘世清;王志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中风(I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450例IS患者入院(13.5±11.2)h的血清UA水平,同时测定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肌酐(Cr)、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沉(ESR).并根据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将其分为两组:轻度组(n=287)和中重度组(n=163).结果IS患者入院时血清UA水平轻度组明显高于中重度组(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1.14,OR 95%CI为1.00~1.26.结论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示因素之一.提示急性缺血性中风与氧化损害有关.

    作者:薛静;包承鑫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国产红葡萄酒对食饵性AS血管壁NF-кB活化及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国产红葡萄酒(RW)在细胞、分子、基因调控水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从而为RW防治AS提供实验佐证.方法采用病理技术、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和原位杂交术检测食饵性AS血管壁的病理变化、NF-кB活化及MCP-1 mRNA表达情况及RW对其干预的影响.结果与食饵性AS组各相应的时相点相比国产红葡萄酒可显著抑制不同阶段AS血管组织的增生、组织细胞NF-кB活化、显著下调其MCP-1 mRNA的表达,并具有时间依赖性,RW干预12周时作用强.结论提示国产RW可能是通过抑制NF-кB活性,减少MCP-1 mRNA表达,从而阻抑了AS组织的损伤,延缓病变的发展.

    作者:崔华;何作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液对内毒素引起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对内毒素引起细胞黏附分子CD11a、CD61和ICAM-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讨复方丹参液预防细胞黏附的作用机理.方法复方丹参液大剂量组大鼠每天用0.5g复方丹参颗粒水溶液灌胃2次/d,小剂量组每天用0.3mg灌胃2次/d,喂药10 d,正常组和对照组不给药.各组大鼠由尾静脉注入内毒索1 mg/kg,注入后2、4 h分别进行CD11a、CD61、ICAM-1的测定,正常组不给内毒素.结果大鼠注入内毒索2 h后,血小板CD61表达明显比正常组高.复方丹参液大剂量、复方丹参液小剂量用药组血小板CD61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近.复方丹参液对CD11a和ICAM1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复方丹参液可通过减少血小板黏附蛋白CD61的表达,减轻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液的黏度,改变红细胞的变形性,达到改善或促进微循环的作用.

    作者:刘育英;赵秀梅;郑世荣;刘风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丹参改善烧伤后肠道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改善烧伤后肠道缺血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88只,分为3组,正常组8只,烫伤组40只,治疗组40只.烫伤组和治疗组制成30%深Ⅱ度烫伤模型,伤后均以林格氏液复苏,治疗组用丹参注射液腹腔注射治疗,8 h 1次,烫伤组以等容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对照.分别于伤后3、6、12、24、48 h检测大鼠肠黏膜血流量(IMBF)、血浆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伤后IMBF显著低于伤前(P<0.01),但治疗组IMBF下降幅度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P<0.01);(2)伤后ET、NO均升高(P<0.01),但治疗组与烫伤组相比较,ET含量降低、NO含量升高(P<0.05,P<0.01),ET/NO比值与IMBF行相关性分析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结论丹参能显著改善烧伤后肠道缺血、增加血液灌流,其机制与调节ET、NO含量进而优化ET/NO比值有关.

    作者:田诗政;王建国;张继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热习服和热应激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热应激和热习服对机体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日本大耳白兔在热应激和热习服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热应激组在受热1 h组全血黏度有所下降;受热2 h组和热习服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有明显升高;2.血沉、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在热习服组显著升高,热应激组在受热2 h有明显升高.结论热习服和热应激均能对机体的血液流变性产生明显影响.

    作者:陈莉;曾祥元;周纬;胡小莉;李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吸烟致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干预研究进展

    近几年,人们在吸烟与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众多研究表明吸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吸烟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事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始动和促进作用.本文就吸烟致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干预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焦云根;刘乃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gA肾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上尤其亚洲地区,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占原发性肾炎患者的25%~50%.IgAN主要累及中青年患者,男性居多;IgAN主要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肾小球系膜区存在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迄今IgAN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感染、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遗传与IgAN发病有关,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IgAN具有种族、地区遗传性和家族遗传性,遗传因素在IgAN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是一种多基因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基本完成,遗传因素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单基因疾病[1]和多基因疾病[2]的易感基因研究亦日渐深入.本文就IgAN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王朝晖;陈楠;周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原失血性休克中的若干问题

    高原失血性休克是高原地区的一种高原危重症,它不同于平原失血性休克,是近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休克.由于受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不但病情重、发展快、死亡率高,而且救治十分困难.为探讨高原失血性休克的发病特点,揭示它的发生机制,寻找简便快速的救治方法,我们以实验室与高原现场研究相结合、在体与离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八个方面揭示了高原失血性休克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概述了高原失血性休克的发病特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案.

    作者:周其全;高钰琪;王培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几种中药对移植器官的保护作用

    随着器官移植工作的逐步开展,器官的保存技术越发受到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器官移植后的成活率.器官保存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是导致保存器官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但其机理十分复杂,现在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可的是氧自由基毒性学说和钙离子超负荷学说,两者相互关联,其共同结果是导致细胞膜性结构破坏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和储备减少,从而不能修复受损的组织细胞.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从中药中筛选高效低毒的药物加入器官保存液中,通过调节血管张力、血压、器官血流量,改善血小板功能,改善微循环,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取得了可喜成绩,现针对中药成分对移植器官的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吴渊文;朱有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观察

    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检测了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与5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以探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特征.

    作者:郭慧君;王知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50例妊娠中、晚期妇女凝血四项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会有所变化以利胎儿的生长和娩出,在凝血功能方面的改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对妊娠期妇女的PT、APTT、Fib、TT进行检测,以进一步探讨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顾国忠;程华莉;王亚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盐酸丁喀地尔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盐酸丁喀地尔是一种血管扩张剂通过改善糖尿病患者微循环障碍,使血液黏度各项指标有所改变.

    作者:毕莉;辛晓敏;宋丽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红素加氧酶系统对ox-LDL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HO)系统对ox-LDL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和MTT法观察VSMC生长状况;检测VSMC中cAMP/cGMP的水平、c-fos和c-myc mRNA及其蛋白质和HO-1蛋白质的表达.结果HO特异性抑制剂锌原卟啉-9(ZnPP-9)组在6、12 h的VSMCs生长曲线与ox-LDL组(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48 h明显高于C组(P<0.01);24、72 h与ox-LDL组重合,在终点(96h)略高于ox-LDL组(P>0.05);ZnPP9组与ox-LDL组c-myc、c-fosmRNA及其蛋白和HO-1蛋白的表达均较强.尽管HO分解的代谢产物三价铁(Fe+++)螯合剂(去铁胺)组生长曲线高于ZnPP-9组(48h时与ZnPP-9组重合)和ox-LDL组(P<0.01),但VSMCs体积明显增大,数量减少.结论锌原卟啉-9抑制血红素加氧酶活性而促进ox-LDL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效应,去铁胺螯合Fe+++能抑制VSMCs数量增加.其机制可能与HO-1活性和c-myc、c-fosmRNA及其蛋白表达有关,而与HO-1蛋白表达和cAMP/cGMP水平无明显关系.

    作者:何作云;何家全;罗惠兰;喻陆;杨胜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次声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Ca2+]i水平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次声暴露前后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BREC)胞浆[Ca2+]i水平的改变,对次声致大鼠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改变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荧光探针Flu-3研究次声及BKca开放剂NS-1619干预下BREC胞浆[Ca2+]i水平的改变.结果次声暴露导致细胞内钙库释放Ca2+,同时观察到NS-1619外钙依赖性地增加[Ca2+]i.结论次声引起[Ca2+]i升高,通过细胞收缩成份引起内皮细胞主动收缩,从而达到对血-视网膜屏障的调节效应.

    作者:邱萍;李泱;温宁;姜勇;张作明;王士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人甲状旁腺素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护骨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甲状旁腺激素(hPTH)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护骨素(OPG)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PTH对成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新生SD大鼠的颅骨行成骨细胞的原代培养,用hPTH于培养的不同阶段用不同浓度和不同方式进行刺激,以ELASA测定成骨细胞的分化指标;RT-PCR测定OPG基因的表达.结果与hPTH间歇刺激组相比,hPTH持续刺激组可明显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且可明显抑制OPG mRNA的表达.这一作用在培养后6 d即出现,持续至第18 d.此外,hPTH抑制OPGmRNA的表达,以100ng/ml浓度明显.结论持续PTH刺激可明显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OPG基因的表达,这可能与慢性肾衰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骨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钱莹;陈楠;朱萍;汪关煜;周同;李娅;王伟铭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PKH26标记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标记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PHK26标记程序进行标记后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效果.结果标记荧光在细胞膜上分布均匀,经传代后仍可观察到细胞轮廓,细胞生长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用PHK26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荧光标记,追踪细胞转归是一种先进的方法.

    作者:刘志国;夏照帆;李有良;刘旺;肖仕初;岳茂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微血管医学与蛋白质组学

    在人类迈人新世纪的今天,各科技前沿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医学研究的模式、方法和医学的发展也正产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作者:修瑞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