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5232
  • 国内刊号:32-1463/R
  • 影响因子:1.22
  • 创刊:1984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0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江苏省“双效”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1年10期文献
  • 消化道清洁对于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术后胆道感染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联合十二指肠冲洗对于预防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作用.方法 将57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0例(行常规ERCP诊疗),盐水组(碘尔康漱口加生理盐水冲洗十二指肠乳头及内镜钳道,然后行ERCP诊疗)192例,抗生素组(碘尔康漱口加0.8%阿米卡星溶液冲洗后行ERCP诊疗)191例.术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ERCP术后各组胆管炎发生率.结果 3组在性别、年龄、梗阻部位、梗阻性质、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及白细胞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盐水组及抗生素组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1.1% (40/190)、13.5%(26/192)和4.7% (9/19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409,P=O.000).高、低位胆管梗阻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9.5% (65/333)和4.2% (1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75,P=0.000).而良、恶性梗阻胆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49,P=0.503).高位梗阻病例亚组分析结果示胆管炎发生率为:对照组29.7%(33/111例)、盐水组20.5%(24/117例)、抗生素组7.6%(8/105例),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05,P=0.000).结论 高位胆管梗阻患者行ERCP诊疗更容易罹患胆管炎;在实施ERCP诊疗前,采用口腔护理联合肠道及内镜钳道冲洗能有效降低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而采用抗生素溶液冲洗的效果更佳.

    作者:王书智;高道键;时之梅;陆蕊;王淑萍;黄慧;周吉;胡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底腺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胃底腺息肉(FGPs)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间485例FG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胃镜检查发现FGPs患者485例,达同期全部胃镜检查患者数的0.6%,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常以上腹不适(182例,37.5%)和(或)胃食管反流症状(83例,17.1%)及上腹痛(102例,21.0%)等表现行胃镜检查时发现FGPs,胃镜下多表现为胃底(51.3%,249/485)或胃体(34.6%,168/485)、单发(62.3%,302/485)或2~5枚(22.7%,110/485)直径小于5 mm的广基隆起.病理为息肉内被覆囊性扩张的胃底腺上皮,伴异型增生8例和肠化生3例.合并十二指肠息肉11例和胃癌1例.幽门螺旋杆菌(Hp)检出率为47.8%,与同期胃镜检查人群Hp检出率(5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2).12例患者进行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和环氧合酶-2( COX-2)免疫组化染色,12例APC染色均阳性,COX-2染色阳性9例,阴性3例.结论 FGPs与却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肠化生及合并十二指肠息肉,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可能有助于对其充分认识和规范化诊治.

    作者:曹海龙;王邦茂;姜葵;刘文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双支架引流术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术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治疗的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28例(双支架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4~88岁,中位年龄66.4岁,其中BismuthⅡ型9例,Ⅲa型8例,Ⅲb型5例,Ⅳ型6例;同期接受内镜下单支架引流治疗的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23例(单支架组)作为对照,男11例、女12例,年龄42~83岁,中位年龄65.8岁,其中BismuthⅡ型7例,Ⅲa型5例,Ⅲb型6例,Ⅳ型5例.对2组引流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及平均生存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支架均成功置入,无死亡病例.引流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双支架组分别为96.4% (27/28)和17.9% (5/28),单支架组分别为87.0% (20/23)和13.0% (3/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架组失访5例,随访率82.1%( 23/28);单支架组失访4例,随访率82.6% (19/23).双支架组随访的23例患者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9 ±48.5)d和(187±94.5)d,单支架组随访的19例患者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2 ±37.8)d和(103±98.5)d,双支架组均明显优于单支架组(P<0.05).结论 BismuthⅡ型以上的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行内镜下双支架引流是安全可行的,其平均支架通畅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均优于内镜下单支架引流.

    作者:王成;黄强;胡元国;邱陆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老年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内镜治疗

    目的 探讨早期急诊内镜治疗对老年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确诊为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92例高龄患者,分成内镜组(n=43)和对照组(n=49),对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以及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还有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7d后内镜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5.16±13.48) μg/L比(176.89±47.35) μg/L、(31.76±13.85) μg/L比(68.48±24.87) μg/L、( 113.39±63.78) μg/L比(309.86±117.13) μg/L,P均<0.05];内镜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0.2±1.7)d比(13.2±2.4)d、(3.3±1.0)d比(5.5±1.2)d、(15±1.6)d比(20±3.0)d,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5%比22%,P<0.05).结论 早期内镜介入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能明显缓解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谢子英;赵亚刚;孙大勇;周梅花;宋鸿;王卫卫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双导丝插管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致胆总管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双导丝插管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致ERCP插管困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1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致ERCP插管困难患者,在判定困难插管的10 min插管时间内导丝已进入胰管的6例患者纳入双导丝组,其他85例患者按抽签单双号方式随机分为2组.双导丝组44例,男41例、女3例,年龄30 ~61岁,平均41岁;常规组47例,男41例、女6例,年龄33~56岁,平均43岁.2组均尝试插管20 min后终止,对2组胆总管插管成功率、获得成功插管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导丝组胆总管插管成功率为36/44(81.8%),常规组为33/47(70.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导丝组获得成功插管的时间为(11.7±3.2)min,明显短于常规组的(16.8±2.8) min(P<0.05).双导丝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5.0%(11/44),常规组为21.3%( 10/4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严重感染、大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术后确诊2例轻度胰腺炎,双导丝组无一例发生胰腺炎.结论 双导丝插管技术能较快地获得成功胆总管插管,未较常规插管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在肝移植术后致ERCP插管困难病例中尝试使用.

    作者:郑丰平;郭云蔚;缪惠标;王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 ~3.0 cm,平均(1.25±0.70 )cm.切除率96.3% (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 ~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 ~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3.0 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作者:钟芸诗;时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巍峰;李全林;蔡贤黎;王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下结扎剥离术在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内镜下结扎剥离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3例患有胃固有肌层来源1 cm以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内镜下结扎剥离治疗.用皮圈结扎瘤体,之后用钩刀或IT刀对瘤体进行剥离,直到瘤体完全或部分剥离出来,标本送组织学检查,创面以金属夹和医用胶封闭.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内镜检查观察瘤体脱落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33个病例中,25个瘤体内镜下部分剥离,8个瘤体内镜下完整剥离,33个瘤体均随着皮圈套完整脱落,所有病例均获得了确切的病理学诊断.1例患者出现自限性的出血,未出现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 ~18个月,无复发患者.结论 内镜下结扎剥离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肿瘤安全、有效,而且相对简单的技术,优势在于为病变提供了组织病理学诊断.

    作者:郭瑾陶;刘治军;潘珅;孙思予;王晟;刘香;葛楠;王国鑫;杨向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胃石症25例临床分析及可口可乐治疗价值观察

    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胃镜检查发现胃石症患者25例,部分患者口服可口可乐治疗后胃石明显缩小、软化或溶解,配合内镜下机械碎石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病例资料:25例患者于发病后2~16 d就诊,均行电子胃镜(Olympus CV-240、CV-260系列)检查后明确诊断,男13例、女12例,年龄21 ~75岁,平均51.2岁.21例(84%)发病前有明确的进食柿子、山楂、黑枣史;1例有服用铋剂史;1例发生于胃体恶性溃疡基础之上,且有服用中药史;2例病因不详.

    作者:黎培员;覃华;吴小力;赵秋;李荣香;侯伟;田德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十二指肠梗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十二指肠梗阻可分为良性梗阻和恶性梗阻,但病因诊断较困难,部分病例需手术探查才能明确,术中常发现为良性梗阻,或者恶性梗阻但肿瘤无法切除,从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1].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回顾2006至2010年十二指肠梗阻住院患者的资料,探讨十二指肠良恶性梗阻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作者:施文杰;杨树平;施瑞华;于莲珍;肖建国;丁静;陶桂;许迎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两种无痛方法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临床比较

    近年来,无痛胃镜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已常规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胃镜检查.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我院对自愿要求在麻醉下进行检查的老年患者,采取单纯异丙酚麻醉下和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下胃镜检查,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60例门诊和住院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异丙酚麻醉组(A组)和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组(B组).

    作者:田江;吴秀玲;董占宏;黄艳;金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直肠良性肿瘤40例体会

    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科室自2009年起开始结直肠肿瘤的ESD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4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行ESD手术,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2~70岁,平均56岁.病变位于直肠27例,左半结肠13例.病变直径0.5 ~2.5 cm,平均1.5 cm.所有病例于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手术的风险及益处.

    作者:朱勇;刘飞;刘萍;林慧萍;章秀;张铁娥;吴昆岚;金黑鹰;姚航;周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可回收食管覆膜支架在26例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中的应用体会

    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是指经扩张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短期内复发的食管良性狭窄[1].由于难以再次手术治疗或手术风险大以及并发症多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我们从2006年始应用可回收食管覆膜支架治疗难治性食管吻合口狭窄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俊杰;林淑惠;许向农;陈雪芬;刘麒樱;赖亚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模型教学法在胆胰系统超声内镜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的学习过程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胆道和胰腺内镜超声方面.由于超声内镜探头的扫查位于消化道内,活动范围较大,体外无法直接观察到探头的空间位置,加上胆胰系统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初学者很难建立完整准确的空间解剖概念,对扫查的图像不能正确理解和辨认,成为制约EUS培训的主要问题.以往技能培训多是临床实践,近年来计算机模拟和活体动物培训已经应用于初始培训,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可迅速提高医生的操作技能,但由于上述培训方式价格昂贵,难以普及推广.2010年6月开始我中心在胆胰系统超声内镜规范化培训中采用了模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岩;李兆申;金震东;邹多武;吴仁培;刘枫;王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西甲硅油在麻醉胃镜检查中的祛泡作用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因患者紧张、焦虑等原因常常导致检查中断,麻醉胃镜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联合使用祛泡剂可使术中视野清晰,能有效减少漏诊率.我院自2010年5月开始在麻醉胃镜检查中使用西甲硅油祛泡剂,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2010年5月至10月间293例自愿要行麻醉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41例,2组患者均无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史,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及疾病构成等方面相仿,具有可比性.

    作者:孙昕;王青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内镜辅助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已广泛应用于需长期鼻饲患者的胃造瘘胃营养管或空肠营养管置入.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患者因腹壁过厚、胃腔体表投影无法显现或位置变异等原因导致PEG失败.此外,PEG所致的胃-结肠瘘、实质性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也时有报道[1].为进一步提高PEG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将传统PEG操作技术改进为超声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EUS-PEG),克服了上述困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志强;陈孝;付永和;周庆;张钰;王鸣;张子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引流术后并发胆管炎的危险因素评估

    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治疗中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符合生理环境的微创方法,基本可替代姑息性手术治疗.然而,作为EMBE主要并发症之一的急性胆管炎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其生命.现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216例行EMBE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资料,对可能导致EMBE术后胆管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作者:章诺贝;黄年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定制可回收支架治疗食管癌管胃成形术后吻合口瘘32例临床总结

    近年来,食管癌管胃成形术逐渐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术后吻合口瘘是胸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胸外科从2005年8月开始行右胸上腹径路食管癌切除和胃管状成形术共1562例,术后发生食管吻合口瘘34例,内窥镜室根据管胃成形术后吻合口呈管状的解剖特点,从2008年5月起采用定制的上端杯口和下端球头加大加长且支架中间直径变小的可回收支架,对本院34例中的17例以及外院转入的15例患者进行了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庄翔;包郁;黄洁;李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微小结石诊断的优越性

    结石是胆系疾病中常见的疾病,目前临床多选用腹部B超和CT检查,但这两项技术对于胆总管末端小结石的诊断率均较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管微小结石误诊率也高达60%以上,且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检查(MRCP)时胆系小结石常受高信号的胆液掩盖而不易显露.因此寻找更准确、更加微创的检查手段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年卫东等[2]发现超声内镜检查(EUS)对胆总管末端直径2.0~3.0 mm的小结石也能明确诊断,而且准确率较高;我们的临床操作经验也证实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微小结石诊断更具有其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孙丽伟;杨秀疆;王志勇;黄妙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内镜引导下顺行性胆管支架引流一例

    近年来,ERCP是对梗阻性黄疸进行胆管引流的标准治疗方法,其成功率已超过90%[1],但在消化道重建、解剖异常、胃肠道梗阻及乳头插管困难等情况存在时,ERCP往往难以成功,需要通过经皮胆道穿刺或外科手术进行胆道引流.超声内镜穿刺下顺行性胆胰造影术(endoscopic ante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ACP)是内镜的一种新技术[2-3],此方法在标准的ERCP失败时采用,目前国内鲜见相关报道.现将我单位开展的1例EACP胆管引流,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潘亚敏;王田田;高道键;肖宏生;胡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Hem-o-lok结扎夹脱落至十二指肠一例

    患者男,48岁,因间断腹痛6个月、便血1个月、加重4d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8个月余前因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胆囊管胆道镜胆道探查术.查体贫血貌,腹部无压痛,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2 g/L,红细胞压积0.26,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正常.急诊胃镜检查:食管、胃底、胃体、胃角、胃窦部黏膜光滑,蠕动好,无糜烂、溃疡及新生物.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合并出血,溃疡大小约1.2 cm×1.2 cm,溃疡中可见一个白色塑料环,考虑为腹腔镜结扎夹裸露球部(图1),给予钛夹、氩离子凝固术(APC)电凝止血,夹子未取出,收入院.

    作者:郝晓雯;李鹏;张澍田;冀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气囊辅助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OGIB)定义为常规内镜检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和X线小肠钡剂检查(口服钡剂或钡剂灌肠造影)未能查明出血原因的反复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由于解剖特点和检测手段的限制,OGIB的诊断(尤其是小肠病变)和处理一直是消化界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新一代小肠镜的问世和应用,其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双气囊小肠镜问世的9年以来,全球多个中心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于OGIB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双气囊小肠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小肠疾病检查的常规手段.

    作者:龚伟;肖冰;白杨;智发朝;姜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excavation,ESE)等[1];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自然腔道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内镜治疗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它是随着内镜和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无瘢痕手术方法的要求而产生的.近几年,在ESD、双镜治疗以及NOTES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 resection,EFR)的概念.

    作者:时强;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延迟性出血的内镜治疗

    延迟性出血是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早期内镜下止血.近5年我科在3649例EST中用针状刀切开法712例,发生延迟性出血25例,其中24例通过内镜下止血成功.1.一般资料:25例患者在EST及相关操作结束后出现以黑便为主的消化道出血症状,经十二指肠镜检确定为EST切缘出血.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8~87岁,平均年龄61.5岁.病种包括胆总管结石12例、缩窄性乳头炎8例、胆管癌3例、胆管良性狭窄2例.出血量800 ml以下9例、800~1500 ml 13例、1500 ml以上3例.出血点在切缘左侧(6-12点方位)19例,切缘右侧0-6点方位6例.

    作者:张炳印;庞勇;刘丹青;白文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下激光碎石术治疗胆总管难治性结石护理配合体会

    以ERCP为基础的内镜下取石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但直径>1.5 cm的巨大结石和嵌顿性结石,经ERCP网篮取石难度明显增大,这类胆总管结石被称为胆总管难治性结石.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09年8月采用WOM公司(德国)生产的双频激光碎石机对于该类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进行内镜下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将治疗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颖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发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尽管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临床开展的数量逐年增加,但ERCP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并没有明显下降.在ERCP术常见并发症中,以穿孔的病情发展为迅速、复杂,延误诊治常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尽早发现穿孔、正确的评估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关注的问题.ERCP操作可以导致4种类型的穿孔:(1)括约肌切开引起的十二指肠后壁穿孔;(2)导丝或其他附件所致的管道或肿瘤的透壁性穿孔;(3)内镜所致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远离乳头)的穿孔;(4)支架相关的穿孔.临床上根据穿孔类型、胆胰液渗出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不同,采取不同治疗的方法.我们根据近文献报道并结合自身的诊治体会浅议如下.

    作者:张筱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专家意见

    上消化道出血(UGB)是内科常见且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急症,其年发病率为48/10万~ 160/10万[1],病死率高达10%~14%[2],尤其是老年UGB患者.有研究数据显示,老年患者UGB的再出血风险倍增,若伴有严重合并症,其病死率可高达35%[3].作为临床工作者,如何更有效地防治UGB,降低再出血和死亡的风险,是我们不断探寻及追求的目标.

    作者:李兆申;杨云生;张澍田;袁耀宗;钱家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全覆膜可回收金属支架治疗胰管结石一例

    胰管结石患者多伴有胰管流出道狭窄、胰管扩张、胰管腔内结石,由于长期慢性炎症纤维化和结石堆积形成的流出道狭窄,普通的探条扩张很难达到需要的直径,而球囊扩张,常因结石锐利而导致球囊破裂.如何能够保证狭窄扩张有效,结石能顺利通过内镜直接取出成为内镜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全覆膜可回收金属支架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我们对1例患者进行了相关的治疗.

    作者:令狐恩强;张游;李惠凯;孟江云;郭旭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