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在上消化道壁外占位性病变(胰腺、纵隔、腹膜后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行EUS-FNA检查的33例胰腺占位、25例纵隔占位和13例腹膜后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或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作为终诊断,统计EUS-FNA对不同分类上消化道壁外恶性占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EUS-FNA诊断上消化道壁外恶性占位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2.2%(37/45)、100.0%(26/26)、100.0%(37/37)、76.5%(26/34)、88.7%(63/71),且分别诊断胰腺、纵隔、腹膜后恶性占位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较高.病灶直径>3 cm恶性占位EUS-FN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1.0%(17/21)、100.0%(13/13)、100.0%(17/17)、76.5%(13/17)、88.2%(30/34),病灶直径≤3 cm恶性占位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3.3%(20/24)、100.0%(13/13)、100.0% (20/20)、76.5% (13/17)、89.2%(33/37),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胰腺炎、胰瘘及感染、胸痛、气胸等并发症.结论 EUS-FNA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地诊断上消化道壁外占位性病变的方法,且诊断准确率不受病灶大小的影响.
作者:王艳;王金林;安成泰;陈念钧;李荣香;胡继芬;段亚琦;申铭;朱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及细胞块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传统影像学检查(CT、MRI、B超)、EUS-FNA的15例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行液基细胞学(LBC)、细胞块检查.同时,比较4种检查技术在胰腺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假性囊肿7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1例,胰腺癌3例,囊腺癌2例.传统影像学、EUS-FNA、LBC、细胞块的诊断正确率为53.3%、86.7%、75.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FNA较单纯传统影像学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均高(86.7%、75.0%、0.62与53.3%、58.3%、0.12),细胞块较LBC灵敏度高(100.0%与75.0%).结论 EUS-FNA及细胞块可提高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
作者:覃山羽;姜海行;李萍;韦柳萍;唐国都;黄杰安;张湘莲;陈志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胃癌学科群的建立是否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手术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6年间瑞金医院胃癌切除术施行情况,比较2005年胃癌学科群建立前后早期胃癌手术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2005年胃癌学科群建立后7年间早期胃癌手术后病理按巴黎浅表胃肠肿瘤形态学分型标准进行分类,分析早期胃癌形态分型特点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6年间瑞金医院共施行胃癌切除术6026例,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985例,每年的早期胃癌手术率在6.08%~ 22.45%,平均为16.35%.2005年胃癌学科群成立后,平均每年早期胃癌手术率(19.64%,751/3823)较胃癌学科群成立前(10.62%,234/220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3.2026,P<0.0001),且每年的早期胃癌手术率高达22.45%(154/686).对学科群后建立后7年间共751例早期胃癌进行形态分型,其中凹陷型早期胃癌共计588例,占全组的78.30%;751例早期胃癌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12.92%(97/751),不同形态分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951,P<0.0001),其中0-Ⅲ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达31.71%(39/123).结论 早期胃癌手术率的提高有赖于多学科的协作,内镜医师需加强对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的认识,提高对凹陷性病灶的鉴别能力.
作者:朱燕华;吴云林;程时丹;吴巍;李晨;郭滟;蔚青;胡伟国;燕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体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特征、生活质量及其精神心理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调查设计,选取2012年6月至9月广东地区3家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1341例FD患者,将资料齐全的1057例患者按体质量下降百分比分成A组(≥5%)和B组(<5%),比较2组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NDI-症状评分)、食欲情况、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NDI-QOL)、就诊行为等指标.结果 1057例FD患者中,伴体质量减轻者207例(占19.58%).A、B两组除NDI-症状发生频率和食欲评分为“差”、“很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2.122,P=0.035x2=35.448,P=0.000x2=35.274,P=0.000),NDI-症状评分总分、症状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1、-0.918、0.138,P=0.193、0.359、0.890);A、B两组抑郁、焦虑发病率和PSQI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3.939,P=0.000;x2 =47.046,P=0.000;t=-4.904,P=0.000);A、B两组NDI-QOL评分中4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48、2.569、5.809、4.704,P=0.000、0.010、0.000、0.000);A、B两组在就诊次数、医疗直接费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0、-3.011,P=0.000、0.003),但A组胃镜检查次数略高于B组(t=-1.505,P=0.133).结论 FD伴体质量减轻临床并非少见,多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就诊次数多和医疗耗费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静;贾林;雷晓改;叶海霞;许明智;许鸣;王胜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影像学拟诊为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9例经影像学拟诊为肝脏恶性肿瘤行EUS-FN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细胞学、组织学、病理学诊断结果以及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9例共穿刺29处肝脏占位(尾状叶8处、左叶19处、右叶深部2处),穿刺32处非肝脏占位(胰腺9处、胆囊2处、胃壁1处、肺1处、右肾上腺1处、淋巴结18处).61处(100.0%)均能行细胞学检查,56处(91.8%,56/61)能行组织学检查,48处(78.7%,48/61)能行免疫组化检查.病理学诊断为原发性肝癌8例,其中1例肝脏病灶细胞学和组织学均无阳性发现,经同时肝门淋巴结细胞学明确诊断,其余7例(87.5%,7/8)肝脏病灶细胞学和组织学均为阳性;病理学诊断为转移性肝癌21例,肝脏病灶细胞学、组织学和病理学阳性率分别为76.2%(16/21)、85.7%(18/21)和100.0%(21/21),所有病变部位(包括肝脏、原发病灶和肿大淋巴结)的病理学阳性率达98.0%(48/49).所有患者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基于深部肝脏与贲门、胃和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关系,EUS-FNA对于肝脏尾状叶、左叶和右叶深部的恶性肿瘤有肯定的诊断价值,是经皮肝脏穿刺活检的重要补充,应受到临床重视.
作者:童旭东;丁祥武;邱丽;李峥;杨雨;古丽芳;高山;梁晋军;聂世贵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小肠腔内超声(ISIU)对小肠正常组织的影像学表现及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经胶囊内镜、胃镜、结肠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中筛选出的50例患者,行小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其正常组织结构及病变小肠的超声内镜学表现.发现小肠病变者加行经腹超声(US)及螺旋CT(SCT)检查,研究ISIU对小肠正常组织及部分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50例入选患者中,完成ISIU检查共47例,其中发现小肠病变10例.所发现病变中,ISIU诊断出全部病例,US、SCT分别诊断出1例和3例.经ISIU观察正常小肠肠壁图像可分6层,但空肠与回肠在ISIU下表现不完全相同,各有其特点.结论 ISIU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正常小肠壁结构的各层次图像,并可对病变的来源及内部回声进行清晰的观察,从而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
作者:李旭刚;刘变英;郝晓云;雷宇峰;李小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佳方法.现就近年来在我院进行体检者的结肠镜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2008至2010年中石化宁波市镇海炼化分公司员工接受结肠镜健康体检资料,记录受检者的性别、年龄、结肠镜表现、临床表现、胃癌结肠癌家族史、息肉部位、大小、数目、病理类型等资料.受检者共3280例,其中男1980例,女1300例,年龄26~ 86岁,平均54.96岁.按照年龄分层,青年组(≤40岁)252例,中年组(>40 ~60岁)2139例,老年组(> 60岁)889例.
作者:缪敏;朱忠伟;郭利华;陈李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C管(cystic duct tube)是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残端置入胆总管内(或通过乳头进入十二指肠腔)的细长软管,起到引流、支撑及指引的作用.现回顾我院近年来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置管C管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莹;吴硕东;孔静;苏洋;田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和普及应用,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法也在不断改良和升级.硫酸镁作为传统的肠道清洁用药,造价低廉,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相比硫酸镁清洁肠道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并且在肠道耐受性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其缺点是成本较高[1-2].为探索一种快速、经济、安全的肠道清洁方法,我们设计了以硫酸镁为主的改良型肠道准备方法,并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曾旭燕;曹海军;李善高;王根琴;吕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E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以往内镜下治疗EA的方法主要有球囊扩张治疗、肉毒杆菌注射治疗、食管支架治疗、微波治疗、硬化剂治疗等,但上述方法都不能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梗阻,复发率较高[1-2].而外科手术治疗需切开LES,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恢复慢、费用高、住院时间长[3].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种新的内镜下治疗EA的方法,即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并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4].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采用POEM治疗了27例EA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尹向前;樊超强;邓磊;王雷;郭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上以姑息引流治疗为主,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操作是临床上首选的引流方式,但选择单支引流还是选择多支同时引流,目前争论较多.根据Bismuth-Corlette分型[1],Ⅰ型肿瘤单支架引流与多支架引流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相同,而Ⅱ型以上的肝门部肿瘤,左右肝管不相通,可通过增加支架数量来增加引流区域,但临床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既往在研究单、双支架引流时多不区分肿瘤分型,或仅将Bismuth Ⅰ型加以区分.本研究拟以BismuthCorlette分型为标准,分层比较单、双支架对于BismuthⅡ-Ⅳ型恶性胆道梗阻的引流效果和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程思乐;张筱凤;杨建锋;王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患者女,62岁.2006年因间断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于距门齿35 cm处食管下段见一直径0.3 cm黏膜下隆起,活检钳触之活动可,弹性好,隆起表面光滑(图1);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性质待定).2008年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后壁可见一半球形隆起,色白,表面光滑(图2a);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隆起处呈低回声均匀病变,来源于黏膜层(图2b);诊断:食管黏膜层病变.2012年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进食时哽噎感,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食管下段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可见不规则龛影及充盈缺损,诊断为食管下段癌;追加胃镜检查示:距门齿35 cm处食管可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约1.0 cm ×0.8 cm,隆起表面糜烂(图3),诊断为食管隆起性病变(性质待定);予活检4块,质地偏硬,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黏液表皮样癌.
作者:唐平;张修礼;孔金艳;杨云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多数为炎性息肉或胃黏膜异位性息肉,临床上布氏腺瘤、异位胰腺、间质瘤等也偶可见到.我院发现较少见的十二指肠病变3例,报道如下.例1,男,59岁,因上腹部不适3年,胃镜发现十二指肠息肉1d入院.镜下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大弯侧不规则隆起,约1.5 cm×1.5 cm,表面见溃疡形成(图1).EUS见十二指肠壁1~3层内不规则回声肿块,局部可见无回声及高回声结构(图2),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于内镜下行圈套电切术.病理示:肿瘤组织由纤维、血管及脂肪组织构成,免疫组化示SMA(++)、S-100(+)、CD 34(+)、HMB 45(-)、Ki-67(约2%),诊断为错构瘤.
作者:张丽;袁捷;马含夕;董时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患者男,40岁,因间断腹痛、腹胀5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5年前间断性出现腹痛、腹胀,进食后加重,1~2h可自行减轻,伴嗳气,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未诉其他不适.入院查体: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平软,上腹部及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脾、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胃镜检查示:贲门右前壁近齿状线见一大小约1.5 cm ×0.4 cm广基不规则绒毛状隆起病变,中央见直径0.5 cm范围不规则浅凹陷溃烂,表面充血水肿(图1).
作者:李义;魏志;刘翔宇;孙艾茜;杨鹏;孙自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的畸形、运动失调、炎症和肿瘤.有些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健康影响不大;有些则影响进食,甚至威胁生命.诊断明确后不同的疾病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些食管疾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现结合文献将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微创治疗在食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时强;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一、经黏膜下隧道内镜的概述1.经黏膜下隧道内镜的发展过程: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一种从消化道腔内到消化道腔外的微创手术方法,在此基础上Sumiyama等[1]率先报道了一种新的被称为黏膜安全瓣技术(mucosal flap safety valve technique)的手术方法,此方法为术者提供了新的器械通路,应用此技术,研究者成功地在离体动物的胃和食管黏膜下建立隧道,并通过隧道将内镜送入实验动物的腹腔和纵隔部位.其主要技术过程为:黏膜下注射并灌注高压CO2,应用球囊扩张器对黏膜注射点进行适当扩张,钝性分离黏膜下层,再对肌层和浆膜层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进行切开,形成隧道后通过隧道将手术器械送入腹腔或纵隔,手术完毕后关闭隧道口.
作者:彭芊芊;戴文华;王伟飞;岳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环氧化酶-2(COX-2)和C反应蛋白(CRP)用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价值.方法 98例溃疡性结肠炎按照病情轻重分为A组(轻度)31例、B组(中度)34例和C组(重度)33例,25例未患溃疡性结肠炎志愿者作为对照组D.采用RT-PCR方法分析各组检查对象结肠组织处HIF-1α、COX-2和C反应蛋白mRNA转录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检查对象血清中HIF-1α、COX-2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HIF-1α mRNA转录水平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加;COX4 mRNA转录水平A组显著高于D组(P<0.05),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 mRNA转录水平,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血清中HIF-1α、COX-2和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D组(P均<0.05),且随着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加重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病灶细胞中HIF-1α、COX-2和C反应蛋白mRNA转录水平和血清蛋白表达水平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进展呈正相关性,联合检测HIF-1α、COX-2和C反应蛋白有助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李楠;王雪明;姜立君;苏丽;朱建华;石玉玲;李娜;翟俊山;王艳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检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SC)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水平变化,探讨HMGB1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以30例重症急性胆管炎、42例轻症急性胆管炎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在起病72 h内收集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血清HMGB1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MGB1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病情轻重的关系以及HMGB1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血清HMGB1水平分别为(1.82 ±0.64) μg/L,(10.46±3.75) μg/L、(18.89 ±6.86) μg/L,轻症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组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胆管炎患者HMGB1 mRNA表达明显增高,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胆汁和(或)血培养阳性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培养阴性者;重症急性胆管炎行急诊鼻胆管引流术后血清HMGB1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HMGB1水平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MGB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血清HMGB1水平在急性胆管炎时显著升高,重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明显高于轻症患者,并与脓毒血症相关.鼻胆管引流可明显降低其血清水平,血清HMGB1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郭继中;张婷;谢震雄;蒋莉莎;陆国民;夏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一百多年来,阑尾切除术一直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手段[1].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诊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疾病可以在保留器官的基础上得到有效治疗.美国胃肠内镜协会(ASGE)的官方杂志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GIE)近日报道了一种新的微创内镜诊疗技术——内镜下逆性阑尾炎治疗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appendicitis therapy,ERAT)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该技术目前主要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患者,对于可疑有阑尾坏疽、穿孔的患者仍建议手术切除治疗.
作者:刘冰熔;宋吉涛;马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消化内镜是目前诊治消化道疾病常用、直观的检查手段,被视为许多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我国消化内镜诊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消化内镜诊治项目已普及到基层医疗单位.根据我们2010年开展的全国消化内镜诊治项目调查,县级以上医院100%开展了胃镜检查、88.2%的县级医院开展了结肠镜检查,并且内镜的治疗技术如息肉切除在省级医院开展率为100%、地市级医院为78.0%、县级医院也已达到41.2%[1].但是,目前国内在消化内镜诊治操作方面仍存在重内镜操作、轻理论学习,重内镜检查数量、轻内镜诊治质量,以及缺乏规范化内镜基础操作和诊断技术培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对消化道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必将影响、甚至阻碍该技术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和提高.
作者:卢忠生;张修礼;刘庆森;杨云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胰腺病变包含了胰腺的各种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及瘤样病变.随着高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胰腺病变被发现.对胰腺病变进行细针穿刺(FNA)取样和细胞学检查已变得越来越普及,对诊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生可以依据FNA诊断结果制定佳治疗方案,比如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前确定手术方式,或为因肿瘤晚期、高龄、心肺功能差等因素不宜手术者制定合适的化疗或放疗方案.FNA可在经皮影像学或超声内镜(EUS)引导下进行.和经皮影像学引导的取样相比,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检查(EUS-FN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所以近年来EUS-FNA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3].
作者:龚芸;郑金瑜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