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应用EMR、ESD治疗的12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于咽部局麻或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病变EMR或ESD治疗,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50.0岁(33.0~62.0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8例、十二指肠降部4例.病灶直径1.2 cm(0.5~3.0 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3例,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者9例,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间质瘤1例、平滑肌瘤1例、脂肪瘤1例、Brunner腺瘤1例、异位胰腺1例、慢性炎症1例.术后穿孔发生率为8.3%(1/12),经内科保守治愈.术中出血较少,均经镜下止血后顺利完成操作.无感染及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0 d(1.0~12.0 d);平均随访时间23.8个月(3.0~73.0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EMR及ESD是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琼;卢忠生;令狐恩强;李闻;黄启阳;王向东;杜红;朱静;王红斌;孟江云;杨云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防治ERC后胆道感染的作用.方法 按照严格的背景均衡性准入标准,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ERC的512例患者完全随机设计分为A、B组,A组ERC后行ENBD,B组ERC 后未行ENBD.比较2组在不同病因及不同病变部位情况下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结果 入组的512例患者中A组276例、B组236例,总体术后胆道感染率为4.30%(22/512).A组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较B组低[1.09%(3/276)比 8.05%(19/236),χ2=15.00,P=0.000].病因中恶性胆道梗阻术后感染率高(13.46%,14/104),病变部位以肝门部病变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高(13.43%,9/67).结论 ERC后行ENBD,确保胆汁引流通畅,能有效防止胆道感染的发生,对于恶性梗阻和肝门部病变患者尤其重要.
作者:李霆;郭强;何甜;严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 月至2015 年11 月江苏省人民医院采用ESD 治疗的58例直肠NENs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内镜随访.详细记录病变的EUS 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增殖活性分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等资料.结果 58例患者的64个病灶的EUS 检查结果显示,其中3个病灶来源于黏膜层,3个病灶来源于黏膜肌层,58个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34个位于距肛门≤5 cm, 26个位于距肛门>5~10 cm,4个位于距肛门>10 cm.64个病灶均接受ESD治疗,平均直径为0.8 cm(0.2~3.5 cm);平均手术时间为31 min(10~60 min);其中60个病灶得到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3.8%),另4个病灶基底切缘阳性(2例追加外科手术,其余2位患者因拒绝外科治疗且不愿再行ESD遂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64个病灶均为NENs(其中59个病灶的病理学分级为G1,5个病灶为G2);术后4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出血(便血),1例予药物止血,3例予钛夹缝合止血,术后均未发生穿孔.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2.9个月(3~48个月),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 在直肠NENs治疗中,EUS 检查可以较清楚地界定病变的来源层次以指导内镜下治疗的范围和深度.ESD是局限于黏膜下层直肠NENs的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严丽军;蒋建霞;华杰;花秀梅;魏亚玲;曾维文;何娜;柏建安;张国新;汤琪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胰管支架置入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7年8月至2016年7月就诊的67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并实施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的患者,其中50例行胰管支架置入(胰管支架置入组),另外17例未行胰管支架置入设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胰管支架置入组与对照组性别(P=0.070)、年龄(P=0.151)和肿瘤大小(P=0.136)无统计学差异.胰管支架置入组的整块切除率为90.0%(45/50),对照组为88.2%(15/17);胰管支架置入组的完全切除率为96.0%(48/50),对照组为94.1%(16/17).2组整块切除率(P=1.000)和完全切除率(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胰管支架置入组和对照组术后出血(P=0.428)、胰腺炎(P=0.982)、胆管炎(P=1.000)、穿孔(P=1.000)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均未发生迟发胰管远端狭窄.结论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后并无必要常规置入胰管支架,可在特殊病例中选择性置入.
作者:沈永华;曹俊;姚玉玲;吴寒;王雷;邹晓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贲门及胃底部黏膜下肿瘤(SMT)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术后胃壁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封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贲门及胃底部SMT EFTR术后胃壁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封闭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EFTR治疗,病变大径在1~4 cm,术后胃壁缺损行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均成功封闭,缝合耗时10~15 min,术后住院时间5~10 d,出现低热13例、上腹部隐痛20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可恢复或缓解.术后1个月32例完成胃镜复查,可见穿孔闭合,其中29例(90.6%)创面仍有钛夹及尼龙绳残留;术后3个月28例完成胃镜复查,可见创面基本愈合,其中15例(46.9%)仍有钛夹残留但无尼龙绳残留.结论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法能够有效封闭贲门及胃底部SMT行EFTR治疗形成的胃壁缺损,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珊珊;沈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可切除EHCC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法队列研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行RFA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RFA+支架组)及单纯胆道支架(支架组)治疗,对比2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支架通畅期、总体生存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59例患者,其中28例为RFA+支架组,31例为支架组.术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支架组术后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支架组[17.9 d(7~22 d)比29.9 d(10~55 d),P=0.03].RFA+支架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明显长于支架组(8.9个月比4.5个月,P=0.02).RFA+支架组患者平均总体生存期明显长于支架组[13.3个月(6.2~16.5个月)比8.6个月(4.5~11.7个月),P=0.000].2组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结论 RFA联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EHCC,能明显缩短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延长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可作为EHCC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作者:杨建锋;周海斌;周益峰;金杭斌;楼奇峰;吕文;张啸;张筱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内镜超声(EUS)及腹部增强CT对进展期胃癌TN分期的价值.方法 选择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88例,术前常规行EUS及腹部增强CT检查,并通过EUS及腹部增强CT评估肿瘤的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所有结果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被认为评估准确,否则为评估错误.分析比较这两种术前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并进行两者之间以及与病理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EUS对病变的T分期与术后病理比较总准确率87.2%(164/188),Kappa=0.726;CT与术后病理比较总准确率76.6%(144/188),Kappa=0.509:EUS的T分期总体准确率比CT高(χ2=7.181,P=0.007).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超声胃镜的准确率为72.9%(137/188),Kappa=0.397;CT的准确率为79.8%(150/188),Kappa=0.487:两种方法准确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963,P=0.326).超声胃镜与CT的一致性检验,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的评估Kappa值分别为0.507和0.649.EUS对不同部位的进展期胃癌T分期准确性分别是贲门癌93.0%、胃底癌93.3%、胃体癌96.8%以及胃窦癌91.5%,一致性检验4个部位的Kappa值分别是0.843、0.881、0.940、0.710.侵犯幽门的胃窦癌准确率只有63.2%,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340.结论 环扫超声胃镜对于进展期胃癌的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准确性较高,但对侵犯幽门的病变T分期准确性不足.
作者:姜跃龙;吴曦;王征;褚德发;许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发生难治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因早期食管癌在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剥离范围≥3/4环周,术后发生狭窄的35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狭窄的内镜下扩张次数分成难治性狭窄组(n=21)和非难治性狭窄组(n=14),组间对比分析使用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2组在固有肌层损害(P=0.018)、黏膜剥离纵径长度(P=0.013)、肿瘤浸润深度(P=0.031)以及止血夹使用数量(P=0.03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既往放化疗史、肿瘤位置、内镜下分型、术后口服激素等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早期食管癌行大范围ESD治疗者,肿瘤浸润深度超过M2、术中固有肌层损伤、黏膜剥离纵径≥50 mm以及止血夹使用数量≥6个时术后可能易发生难治性狭窄.
作者:唐健;刘枫;陈洁;施新岗;李兆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15 mm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ESD组,n=198)或EPMR治疗(EPMR组,n=63)的直径≥15 mm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ESD组的病灶大小明显大于EPMR组[(3.02±1.13)mm比(2.66±0.95)mm,P<0.05],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198/198)、96%(190/198)和94% (187/198),EPMR组只有水平切缘能够得到病理学评估(其中2例水平切缘阳性).近期并发症(大量出血和穿孔)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进一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ESD组4例、EPMR组1例),EPMR组的术后食管狭窄率明显高于ESD组[22.6%(14/62)比6.2(12/194),P<0.05].除外切缘阳性的10例患者,EPMR组的局部复发率也明显高于ESD组[11.5%(7/61)比3.7%(7/190), P<0.05].结论 对于直径≥15 mm的食管黏膜病变,ESD的治疗效果优于EPMR,具有更少的局部复发,而且并发症未相应增加.
作者:何梦江;李全林;陈巍峰;张轶群;钟芸诗;马丽黎;徐美东;周平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经活检病理诊断为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21例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及病理特征.其中18例同期(6个月内)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者纳入病例组,并按1∶4的比例选取同期行上消化道内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患者组成对照组(n=72),对比分析2组的结直肠腺瘤检出情况.结果 21例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3±17.2)岁, 病变位于食管下部1例、胃17例(其中贲门3例、胃体9例、幽门5例)、十二指肠3例,黏膜病理形态表现为锯齿状增生6例、增生性息肉8例、锯齿状腺瘤伴轻度不典型增生6例、十二指肠黏膜内癌1例.病例组检出结直肠腺瘤7例(38.9%),其中结肠非进展期腺瘤3例(16.7%)、进展期腺瘤4例(22.2%);对照组检出结直肠腺瘤8例(11.1%),其中非进展期腺瘤5例(6.9%)、进展期腺瘤3例(4.2%).病例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9%比11.1%,P=0.010,OR=5.091,95%CI:1.534~16.890).结论 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可于不同黏膜病变中检出,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检出率较高,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以除外并发的结直肠腺瘤.
作者:邓宝茹;董文逍;曹海龙;王邦茂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测量黏膜下层厚度对判断克罗恩病(CD)活动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例临床确诊为活动期CD的患者及10例同期健康对照者进行EUS检查,记录克罗恩病简易镜下评分(SES-CD),测量病变重部位的黏膜下层厚度,随访并测量其缓解期相同病变部位黏膜下层厚度,对比CD患者治疗前后黏膜下层厚度改变,分析黏膜下层厚度与CD活动的相关性,计算出黏膜下层厚度诊断CD活动性的佳阈值.结果 10例CD患者活动期黏膜下层厚度为(6.48±1.95) mm,缓解期为(2.47±1.08)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黏膜下层厚度与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值呈正相关(r=0.708,P<0.01),与SES-CD评分呈正相关(r=0.807,P<0.01).对10例活动期CD患者黏膜下层厚度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85(P<0.01).当黏膜下层厚度取3.85 mm作为阈值时,判断CD活动性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Youden指数为0.90.结论 EUS测量黏膜下层厚度有助于评估CD的活动性,从而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陈虹璇;覃山羽;姜海行;罗薇;宁红建;卢东红;陶霖;苏思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胃肠镜检查是目前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常用技术,随着疼痛临床管理的发展和医、护、患对于诊疗过程中减轻痛苦和不适的更高要求,以及麻醉学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倾向于在麻醉或镇静下接受胃肠镜检查,即无痛胃肠镜检查.然而无痛胃肠镜围术期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时有报道,目前国际上关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适应证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很多研究显示[1-2],常规用于麻醉术前评估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系统与无痛胃肠镜检查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本研究拟筛选与国人无痛胃肠镜不良事件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术前筛选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方爱乔;刘晶晶;席惠君;马苏;王丽;孙方丽;符宏宇;李兆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黏膜下病变是指起源于上皮层以下的病变,包括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及其他非肿瘤性病变.SMT是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的消化道肿瘤性病变,主要是来自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潜在恶性,分为肌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胃肠间质瘤;其他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结核、囊肿、异位胰腺、血管瘤等,表现为黏膜以下形似肿瘤的病变,以下简称为非SMT.为了了解EUS对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对青海省消化内镜诊疗中心近5年经EUS明确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荣光宏;刘芝兰;马颖才;杨永耿;吉栋德;许国彩;蔡开琳;王国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成人食管气管瘘是相对较为罕见的疾病,主要病因有炎症、恶性肿瘤、创伤、异物损伤及手术并发症等.食管气管瘘治疗较为困难,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或姑息治疗.我们成功地用改良后的荷包术加医用生物蛋白胶联合自制的推送器钩子治疗食管气管瘘3例,报道如下.
作者:曹艳芳;刘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和高死亡率的国家.近年来,随着食管早癌发现率不断提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食管表浅癌.与胃癌相比,食管鳞癌因黏膜下脉管组织丰富,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从而使得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局限在M1~M2病变,对于M3~SM1病变是否适于内镜下切除还具有一定争议.也有学者认为肿瘤一旦波及黏膜肌层,因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则不应称之为早癌,而只能称为表浅癌,因而不适于内镜下治疗.图1为我院2009年至2015年ESD切除食管病变的深度分布,可见由于碘染色的普及,早期发现食管癌比胃癌更为容易,因此高级别瘤变的比例较高,而一旦出现癌变,则进展相对较快,M3~SM1的病变可占到癌变病例的40.3%.这部分病变的临床转归对ESD作为食管表浅癌治疗方式的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合已发表文献及既往内镜切除病例的随访结果,从指南意见、淋巴结转移风险、内镜下判断浸润深度准确性及内镜下切除长期预后结果等四方面探讨内镜下治疗M3~SM1食管表浅鳞癌的意义.
作者:刘敏;黄蕊;刘志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于1978年被首次报道,用于内镜下胆管结石取石术中辅助内镜进入胆道[1].EP可整块切除病灶,获得完整的病理标本,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及副乳头的散发肿瘤,与外科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胰胆管损伤更小[2].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及内镜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EP已成为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其较高成功率(54%~92%)和较低复发率(0~33%)被广泛接受[3-10].
作者:郝璐;王伟;施新岗;李兆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食管平滑肌瘤是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但随着其体积的不断增大,可导致如吞咽困难等相应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当病变体积足够大时甚至会引起致死性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及内镜技术的迅猛发展,食管平滑肌瘤在精准定位、准确定性、微创治疗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本文将从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病特点、诊断现状及治疗进展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探讨.
作者:陈蕾;张澍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2012年新修订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胰腺局部并发症称为胰腺液体积聚(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s, PFCs),PFCs共分为4类:急性胰周液体积聚(acute peripancreatic fluid collection, APFC)、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 PPC)、急性坏死性积聚(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ANC)和包裹性坏死(walled-off necrosis, WON).急性PFCs大部分能自行吸收,无需干预.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感染或液体积聚的范围变大,则需要干预[2].目前指南均推荐应尽量在患者发病4周后待PFCs形成包裹(即形成PPC或WON)再行干预[2-4].
作者:丁玲;邓峰;祝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良恶性病变均可以引起胃出口梗阻[1],梗阻引起的恶心、呕吐、进食困难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解除梗阻的首选,但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目前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常选用内镜下放置金属支架解除梗阻.但随着肿瘤的生长,支架经常会被肿瘤堵塞或者移位,从而需要再次放置支架.如何长期有效微创地改善梗阻症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国际上近期出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内镜超声引导下进行的胃肠吻合(endoscopy ultrasonagraphy guided gastrojejunostomy, EUS-GJ)[2-3].近期本中心完成了1例超声内镜引导下胃空肠吻合术,现对此手术总结如下.
作者:黄媛;周平红;陈巍峰;李全林;练晶晶;姚礼庆;张轶群;徐美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恶性胃流出道梗阻常常是恶性肿瘤侵犯的晚期事件,外科胃肠吻合术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传统方式,但其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等不足,部分患者因合并腹腔转移或一般情况差,对外科胃肠吻合术难以耐受.而内镜下在恶性梗阻部位置入金属支架具有微创、安全、速效等优势,但又存在肿瘤组织易长入支架造成短时间内支架堵塞等问题.国际上自2012年开始有应用超声内镜引导的胃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报道[1-5],其主要优势在于吻合部位远离原发肿瘤,不易堵塞,可长时间维持通畅,不需多次内镜干预,对于姑息性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我院应用超声内镜引导的胃肠吻合术成功治疗了2例恶性胃流出道梗阻患者,现将其总结如下.
作者:王雷;吕瑛;李雯;周晓亮;吴寒;沈永华;邹晓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