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5232
  • 国内刊号:32-1463/R
  • 影响因子:1.22
  • 创刊:1984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05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江苏省“双效”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年7期文献
  • 钛夹及尼龙绳预防肠道较大息肉切除出血的效果分析及文献回顾

    目的 评估钛夹及尼龙绳预防肠道较大息肉切除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息肉切除的病例,息肉均>10 mm.将病例分为4组,A组为粗蒂息肉切除前预先用钛夹夹闭的病例,B组为粗蒂息肉切除前预先用尼龙绳套扎的病例;C组为较大的平坦或隆起型非粗蒂息肉切除后用钛夹夹闭的病例,D组为较大的平坦或隆起型非粗蒂息肉切除后未用钛夹夹闭的病例.分析每组病例的术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在Pubmed数据库检索近五年的有关钛夹或尼龙绳预防息肉切除后出血的文献,总结分析其特征.结果 共2 006例息肉纳入分析,A组的术中出血率为3.4% (5/147),迟发性出血率为6.1% (9/147);B组的术中出血率为3.8%(5/132),迟发性出血率为7.6%(10/132);C组的迟发性出血率为3.2%(28/888);D组的迟发性出血率为1.9%(16/839).以上出血病例无需行外科手术,且无一例穿孔.在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出6篇有关钛夹或尼龙绳预防息肉切除后出血的文献,大多数研究提出,钛夹或尼龙绳是预防息肉切除后出血的有效的止血方式.结论 预先使用钛夹和尼龙绳是预防息肉切除后出血的有效止血措施;对于非粗蒂较大息肉(直径>10 mm)切除后,钛夹也可用于预防术后出血,但其效果有待验证.

    作者:王菲;张强;刘思德;邓慧敏;孙焕焕;林创珍;刘江;白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全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疗效评估

    目的 评估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CSEMS)治疗良性胆管狭窄(B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ERCP置入FCSEMS治疗的38例B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BBS治疗成功率、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后期随访过程中胆管狭窄的复发率.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FCSEMS,支架平均留置时间为8个月(3~13个月),支架成功取出后随访,除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他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2~52个月).6例患者出现胆管狭窄复发,其中结石相关性炎性狭窄2例,慢性胰腺炎相关性狭窄1例,肝移植吻合口狭窄2例,手术损伤性胆管狭窄1例.其余31例患者胆管狭窄得以长期解除,长期治疗成功率为83.8%(31/37),其中结石相关性狭窄治疗成功率为90.0%(18/20),慢性胰腺炎相关性狭窄治疗成功率为75.0%(3/4),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治疗成功率为80.0%(8/10),手术损伤性狭窄治疗成功率为66.7%(2/3).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1%(8/38),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5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胆道感染1例,上述所有并发症经药物保守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FCSEMS治疗BBS是安全有效的.关于FCSEMS留置的佳时间、FCSEMS较塑料支架是否具有更好的优越性、FCSEMS对不同病因引起的BBS的疗效反应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涛;闻珺;金正;别里克;卢祎;龚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下三种胆道支架长度测量方法的对比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内镜下3种胆道支架长度测量方法精确性、安全性及临床实用性.方法 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和随机对照表将120例需留置胆道支架患者随机分入A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分别采用内镜导丝测量法、切开刀测量法和公式测量法测量所需胆道支架长度.结果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种类及胆道支架材料等临床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C组患者操作时间(9.4±2.47) min短于A组(15.8±1.71)min和B组(16.2±2.2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手术并发症胆管炎发生率[A组7.5% (3/40),B组5.0% (2/40),C组5.0%(2/40)]和胆道支架长度测量的精确率[A组100.0% (40/40),B组95.0% (38/40),C组97.5%(3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3种胆道支架长度测量方法都精确、安全,在临床实用性上公式测量法更具有优势.

    作者:楼奇峰;张筱凤;沈绚丽;蒋祯;徐鸿;马文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病变切除术的治疗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内镜下切除术(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2007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E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P患者的临床特点、EP技术特征、EP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接受EP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病变患者43例.病灶平均直径(22.8±1.2)mm,其中整块切除32例(69.8%),分片切除11例(25.6%).术后3例(7.0%)患者复发,5例(11.6%)发生延迟出血,4例(9.3%)发生术后胰腺炎,6例(14.0%)出现远期胆管狭窄.术中胰管支架置入是术后胰腺炎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0,95%CI:0.000~).胰管扩张(OR=13.500,95%CI:1.400~ 130.191)是术后胆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P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费用较低的微创术式,已逐渐成为十二指肠乳头病变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伟;郝璐;施新岗;李兆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常规白光内镜检查中结直肠腺瘤漏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结肠镜检查中可能存在的腺瘤漏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6年3月间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息肉,并在半年内接受第2次结肠镜检查,同时切除所发现息肉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肠镜间隔时间等信息,记录两次结肠镜发现腺瘤的数量、大小、形态、解剖部位、组织类型、退镜时间、肠道准备等情况.先用卡方检验评价分析腺瘤漏诊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981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604例,漏诊率38.9%(235/604),女377例,漏诊率27.9% (105/377) (P<0.01).年龄25~87岁,平均(61.0±9.7)岁,<65岁的患者中漏诊率为31.5%(195/619),≥65岁的患者中漏诊率为40.1%(145/362) (P<0.01).首次结肠镜检查共发现1 728枚腺瘤,第2次结肠镜检查共发现2 267枚腺瘤,腺瘤漏诊率23.8%(539/2 267).≤5 mm腺瘤漏诊311枚,漏诊率42.5% (311/732);6~9 mm腺瘤漏诊194枚,漏诊率17.8%(194/1 090);≥10 mm腺瘤漏诊34枚,漏诊率7.6%(34/445)(P<0.01).广基型腺瘤漏诊489枚,漏诊率28.4%(489/1 720);亚蒂型腺瘤漏诊24枚,漏诊率9.3%(24/235);有蒂型腺瘤漏诊12枚,漏诊率6.6%(12/182);侧向发育型肿瘤漏诊6枚,漏诊率9.0%(6/67);平坦型腺瘤漏诊8枚,漏诊率20.5%(8/39) (P>0.05).漏诊腺瘤较多的部位分别是降结肠、升结肠和横结肠,漏诊率分别为27.8%(64/230)、25.5%(120/470)、25.5%(161/632).高危腺瘤患者中漏诊率为44.8%(277/618),低危腺瘤患者中漏诊率为17.4% (63/363)(P<0.01).漏诊多的是管状腺瘤,占83.3%,449例漏诊者其漏诊率达到26.9% (449/1 671)(P<0.01).肠道准备充分者漏诊率30.2% (271/897);肠道准备不充分者漏诊率82.1% (69/84)(P<0.01).退镜观察充分的病例漏诊率24.3% (174/717),退镜观察不充分的病例漏诊率62.9%(166/264) (P<0.01).结论 男性、65岁以上、腺瘤直径≤5 mm、肠道准备差、退镜观察时间不充分、广基腺瘤及高危腺瘤,均是漏诊的危险因素,而腺瘤形态差异、肠道的不同部位并非漏诊的危险因素.

    作者:季大年;项平;周鋆;李风;肖子理;黄任翔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徒手经口直接胆道镜在胆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将胃镜和超细胃镜作为徒手直接经口胆道镜(DPCS)在胆道疾病诊治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5例不明原因胆总管狭窄和胆总管巨大结石患者先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并根据十二指肠乳头情况和胆总管宽度进行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扩张完成后退出十二指肠镜,然后采用胃镜或超细胃镜不借助辅助工具经口进入胆总管进行检查,并根据镜下影像进行激光碎石或组织活检,记录患者一般资料、ERCP诊治情况、胆道检查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2h及24 h的血清淀粉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ERCP诊断胆总管巨大结石5例、胆总管狭窄10例,胆总管直径在1.5~2.5 cm,有12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后柱状水囊扩张,其余3例直接进行柱状水囊扩张.14例顺利完成DPCS检查,1例操作失败.14例成功病例中使用胃镜4例、超细胃镜10例,进入胆总管下段11例、胆总管中上段3例.5例巨大结石患者DPCS操作全部成功,激光碎石术4例成功,1例失败.10例胆总管狭窄患者9例顺利进入胆总管,1例失败.狭窄原因其中5例为胆总管结石,2例未见异常,1例为瘢痕狭窄,1例为胆总管腺瘤.术后发生胆管炎1例,高淀粉酶血症4例,无操作相关死亡发生.结论 应用胃镜或超细胃镜作为徒手直接经口胆道镜检查是安全和可行的,在不明原因胆总管狭窄和胆总管结石诊治中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于剑锋;郝建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巨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探讨

    目的 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巨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6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STER治疗(STER组,n=17)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n=15)的巨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病变长径≥3.5 cm)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治疗效果、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32例患者的内镜治疗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STER组明显长于ESD组(t=2.595,P=0.015),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STER组与ES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STER组明显短于ESD组[(3.8±1.0)d比(6.7±1.8)d,t=5.644,P=0.000],平均住院费用STER组明显少于ESD组[(22 456.1±5 232.0)元比(27 392.5±5 747.9)元,t=2.543,P=0.016].术后1个月创面完全愈合率STER组明显高于ESD组[94.1%(16/17)比20.0% (3/15),P=0.000],平均随访(41.2±20.6)个月2组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STER治疗巨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安全、有效,较之ESD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创面愈合快等优点,可能更适合于巨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

    作者:丰立娟;郑忠青;王涛;王玉明;曹亚男;王邦茂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及鼻胆管引流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管支架植入术(ERBD)及鼻胆管引流术(ENBD)对肝门部胆管癌(HAC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成功行ERBD及ENBD的87例H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术式后患者胆管炎发生率、术后4周内胆管再梗阻发生率、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及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RBD组与ENBD组术后重症胆管炎发生率[29.2%(14/48)比10.3%(4/39),x2 =4.689,P=0.030]及术后4周内胆管再梗阻发生率[47.9%(23/48)比23.1%(9/39),(2 =5.710,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4周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均有良好的效果,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胆红素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0~60)周比34(2~96)周,x2=10.101,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NBD在HACC患者姑息治疗上比ERBD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李禹廷;林一帆;刘杨;高文艳;杨卓;张迎春;雷春红;盛天骄;吴卓霖;崔丹阳;于丽;巩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5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方法 2012年5月至2016年1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病理确诊的50例g-NENs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并比较其中瘤与癌的病变部位、大体形态、大径、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男34例、女16例,男女比例2.125∶1.年龄33~ 77岁,平均(60±11)岁.神经内分泌瘤13例(26%),神经内分泌癌31例(62%),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6例(12%).病变大径<2 cm者8例(16%),≥2 cm者42例(84%).病变单发48例(96%),多发2例(4%).病变位于胃窦19例(38%),胃体16例(32%),贲门、胃底11例(22%),胃角3例(6%),胃体窦交界1例(2%).32例(64%)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20例、远处转移12例.患者临床症状不一,主要为消化系统症状和肿瘤占位症状,无一例出现类癌综合征.13例瘤与37例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在病变大体形态(x2=24.446,P=0.000)、病变大径(t=-4.044,P=0.001)、淋巴结转移率(x2=4.435,P=0.035)、患者生存期(t=2.925,P=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病变部位(x2=6.921,P=0.082)、远处转移率∽2=0.715,P=0.38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NENs可发生于胃内任何部位,多为单发,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其中,胃神经内分泌癌和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大体类型多为溃疡型,病变直径大,患者预后差.

    作者:侯雯雯;唐彤宇;王京;马坦坦;曹婷婷;李福冬;徐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开放式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七例临床分析(含视频)

    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作为一种在内镜下隧道基础上进行的肌切开技术,因其微创性、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等特点而被广泛认可.与传统的POEM相比,我们将食管黏膜、黏膜下层、环形肌直接进行切开的方式称为开放式经口内镜下食管肌切开术(open-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O-POEM).为了评价O-POEM治疗AC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现将我院行O-POEM治疗的AC患者短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如下.

    作者:刘伟;李恺;陈虹霖;张琼英;王瑜;王水芳;胡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注水肠镜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检查舒适度的随机对照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类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在IBS的诊断中结肠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肠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

    作者:马师洋;张岩;鲁晓岚;王进海;宋亚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治疗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的临床探讨

    随着人们对发现消化道早期癌意识的增强,内镜设备的不断更新,更多的早期胃癌将会被胃镜诊断.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完整切除肿瘤病灶,边缘不残留肿瘤细胞,但一些未分化型胃癌和浸润到黏膜下的胃癌可能存在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对这类早期胃癌行ESD联合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Laparoscopic lymph node dissection,LLND),探索两种微创相结合治疗有淋巴结转移风险早期胃癌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牛应林;蔡军;李鹏;冀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下置入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纵隔瘘伴感染一例

    患者男,65岁,因“体检内镜发现食管早癌半个月”就诊.2014年7月10日,患者于我院行胃镜检查,在距离门齿31~34 cm处食管左后壁见长约4 cm,宽约2 cm大小范围的黏膜表面粗糙,经内镜窄带成像术(NBI)联合放大胃镜及复方碘染色后诊断为食管早期癌(EEC)(图1).

    作者:陈静;陈磊;彭贵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下艾滋病消化道特征表现四例

    例1 患者男,42岁,主因“胸骨后疼痛伴腹泻、低热3个月”入院.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多发不规则溃疡灶,边缘呈刀刻样表现,底部凹凸不平,无苔(图1).溃疡边缘多点活检,病理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形成.因食管多发刀刻样无苔溃疡为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感染的典型表现[1],故建议患者行病毒分离培养后证实CMV(+).

    作者:郝浩森;安彦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下切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一例

    患者女,48岁,既往体健,因“体检发现胃体黏膜下肿物”来我院治疗.上腹部CT+强化示胃体部大弯侧外缘占位性病变,动脉期无明显强化,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图1).超声胃镜检查:胃镜下胃体后壁可见一肿物,表面黏膜光滑,活检钳触之较硬,可滑动(图2);环扫超声提示病变呈低回声,向腔内外突出,边界较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无明显血流信号,起源于固有肌层(图3).

    作者:王军民;徐超;李小军;刘石萍;徐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口袋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升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一例(含视频)

    患者男,70岁,因大便性状改变8年余入院.患者8年前因痔疮手术后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不成形,1~2次/d,无黏液脓血便,无明显腹痛及腹胀.病程中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喘,无明显体重减轻.20 d前我院肠镜检查示:升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结肠多发息肉.

    作者:肖君;韩树堂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探条扩张联合瘢痕切开、局部注射丝裂霉素治疗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一例

    患者男,65岁,2014年7月28日因“上腹不适”在山西某院行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 cm处片状食管黏膜粗糙,病理提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局灶伴中度不典型增生.2014年8月25日在北京某院行内镜下治疗,术中见食管中段2~4点钟方向黏膜轻微隆起,表面发白,放大内镜观察局部病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明显扩张,碘染色食管4/5周不染区,长度约6 cm,给予ESD治疗,剥离过程中其中一处病变粘连明显,剥离困难,剥离病变80%可见长约1.5 cm肌层创面,予钛夹封闭,并置入胃管.

    作者:张娅;陈星;汪嵘;孙小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胆管良性狭窄内镜处理的亚太共识意见”解读

    胆管良性狭窄是临床常见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往胆管良性狭窄主要依赖手术治疗.Guido Costamagana教授于2000年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经ERCP使用多根塑料支架治疗手术损伤造成的胆管良性狭窄,取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在此之后,内镜在治疗良性胆管狭窄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渐成为一线治疗方法.

    作者:夏明星;孙波;胡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的研究进展

    急性胆囊炎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以上由胆囊结石引起,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急症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1].但对于高龄、有严重心肺疾患、恶性肿瘤晚期及重症胆囊炎等高危患者,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2],此时常选择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作为应急治疗措施.

    作者:陆磊;杨建锋;张筱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胶囊内镜肠道准备方案的现况和进展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的问世突破了以往小肠检查的盲区,是消化内镜技术领域又一重大里程碑.胶囊内镜不需要像传统胃肠镜一样进行插管,也不需麻醉,具有无痛苦、无交叉感染、安全高效等优势,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胶囊内镜无法像普通电子胃肠镜般注水充气,肠腔内气泡、黏液、胆汁以及滞留的食物残渣会影响肠道检查的清晰度,影响观察,造成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completion rate,CR)降低,以至漏诊.

    作者:朱曙光;廖专;李兆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急性阑尾炎的内镜下诊治研究进展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为7% ~ 8%,发病高峰常在青壮年期,男性稍多见[1].其发生机制多为狭小的阑尾腔因粪石、淋巴滤泡增生、肿物等发生堵塞,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压迫血管,同时细菌侵袭,使阑尾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

    作者:何可心;赵黎黎;范志宁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