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脊柱外科手术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 方法 择期胸腰椎后路手术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端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端芬太尼-Dex组(D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完成后,D组患者持续泵注Dex至手术结束,R组患者泵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其余麻醉方法及用药两组相同.术中分别记录从麻醉诱导至唤醒试验开始所需的时间、唤醒时间及唤醒质量,并统计唤醒试验开始前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和在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芬太尼的使用情况.术后第1天随访患者对术中事件、唤醒过程有无回忆.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唤醒试验,至唤醒试验开始时D组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较R组明显减少,两组患者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18例)患者唤醒质量良好,较R组(8例)唤醒质量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唤醒试验回忆发生率均为0,但D组患者在PACU应用芬太尼几率小于R组患者(P<0.05). 结论 Dex作为麻醉辅助用药不影响唤醒时间,且能提高唤醒质量,可以安全用于唤醒试验.
作者:林生;陈正燕;邵伟;倪淑芹;孙东绣;沈炳华;傅志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少年儿童非心脏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选择择期非心脏手术4岁~16岁患者110例作手术组,同年龄段健康受试者50例作对照组.记录出生方式、受教育程度、既往手术史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 d~3d随访并发症情况.两组受试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采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按Z计分法计算POCD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CD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手术组100例,对照组43例完成研究.手术组术后3 d POCD的发生率是15.0%,对照组为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麻醉手术史与术后感染为少年儿童非心脏手术后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少年儿童非心脏手术后POCD发生率为15.0%,既往麻醉手术史与术后感染是发生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韩芳芳;李玉兰;刘映龙;刘景景;张海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血红素加氧酶-1 (heme-oxygenase 1,HO-1)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肝脏中表达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保护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方法 48只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氯胺酮10 mg/kg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假手术)、B组(盐水0.2 ml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假手术)、C组(氯胺酮10 mg/kg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D组(盐水0.2 ml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E组(锌原卟啉5 mg/kg、氯胺酮10 mg/kg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F组(锌原卟啉5 mg/kg、盐水0.2 ml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小肠I/R),每组8只.小肠I/R造模组大鼠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然后松血管夹,于再灌注6h后取材,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HO-1的表达和定量;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取外周静脉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 结果 A、B两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缺血造模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C组[(2.69±0.35) μmol/g]、D组[(4.62±0.36) μmol/g]、E组[(4.35±0.24) μmol/g]、F组[(4.74±0.34) μmol/g]与B组[(1.08±0.26) μmol/g]比较,显著升高;SOD活力:C组[(129±6) μU/L]、D组[(102±5) μU/L]、E组[(99±4)μU/L]、F组[(96±6)μU/L]与B组[(133±7) μU/L]比较,显著下降;血清GOT、GPT含量:C组[GPT(212±21) U/L,GOT(129±16) U/L]、D组[GPT(416±33) U/L,GOT(362±15)U/L]、E组[GPT(407±29) U/L,GOT(359±14) U/L]、F组[GPT(414-±40) U/L,GOT(366±16) U/L]与B组[(GPT(53±9) U/L,GOT(83±7) U/L]比较,显著升高;HO-1表达:C组(0.472±0.126)、D组(0.324±0.078)、E组(0.337±0.092)、F组(0.328±0.083) OD与B组(0.078±0.010) OD比较,显著上调(P<0.05或P<0.01);与D组比较,C组血清GPT、GOT、肝组织MDA含量均显著降低,SOD活力显著上升,HO-1表达上调(P<0.05);与D组比较,E组、F组血清GPT、GOT及MDA、S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E组和C组比较,血清GPT、GOT,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力显著下降,HO-1表达下调(P<0.05). 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能减轻肠I/R后造成的肝脏损伤,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上调HO-1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张凌云;薛建军;冷玉芳;张国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地佐辛与帕瑞昔布钠用于维吾尔族妇科患者经腹手术的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 40例在全麻下行择期妇科经腹手术的维吾尔族女性患者,年龄25岁~5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20例):地佐辛组(A组)和帕瑞昔布钠组(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给予地佐辛0.1 mg/kg(A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的苏醒时间、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bmgg-rmann comfort scale,BCS).采用双盲法进行术后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芬太尼的追加剂量以及副作用. 结果 A组VAS评分在拔管后(2.4±2.2)及术后12 h(3.2±2.4)明显低于B组[(3.9±2.0)、(4.3±2.1)](P<0.05),BCS评分A组(2.0±0.4)高于B组(1.4±0.9)(P<0.05),A组苏醒期芬太尼追加量[(21±42)μg]明显低于B组[(47±40)μg](P<0.05). 结论 采用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的镇痛效果在维吾尔族妇科手术中优于帕瑞昔布钠40 mg,适用于创伤较大的中、大型手术.
作者:魏媛;徐桂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国产脉搏血氧饱和度仪(pulse oximeter,POM)在健康志愿者控制性缺氧条件下的准确度及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吸入氧氮混合气体使健康志愿者处于缺氧状态,相同型号的POM采用Masimo和Nellcor两种脉氧探头同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监测SpO2区间为70%~ 100%,在>95%、92%、85%、78%、70%这5个目标值的区间内记录SpO2数值,并在相应时点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作对照. 结果 Masimo和Nellcor两种脉氧探头所测的70%~ 100%范围内的SpO2与血气分析所测的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相对照,差异都在标准范围内(Arms分别为2.16和2.32),Masimo探头的偏差(SpO2-SaO2)在≥80%和<80%时分别为0.93%和-1.45%,Nellcor探头则分别为0.16%和-1.91%,且两种探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使用Masimo和Nellcor探头的国产POM均能准确反映不同缺氧程度下的血氧饱和度情况,但两者由于原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Nellcor探头读数普遍低于Masimo探头读数;随着SpO2读数下降,偏差朝着负值逐渐增大,即容易低估SaO2,在SpO2<80%时更加明显.
作者:李璐;古妙宁;肖金仿;刘晓军;张旖旎;刘高望;张雅婷;解春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合理应用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方法 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S1组(吸入4%的七氟烷);S2组(吸入6%的七氟烷);S3组(吸入8%的七氟烷);P组(靶控血浆靶浓度3 mg/L的异丙酚),待各组患者镇静警觉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1后静脉注射瑞芬太尼、罗库溴铵,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各组达到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OAA/S=1的时间及各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 ARX index,AAI)值;记录诱导前,注入瑞芬太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2、3 min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BIS、AAI值. 结果 七氟烷组随着吸入浓度增高,S3组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OAMS评分=1的时间[(84±5)、(92±5)、(178±9)s]短于S1组[(109±5)、(117±4)、(197±9)s]和S2组[(95±5)、(102±5)、(188±8)s](P<0.01);S2组短于S1组(P<0.01).P组各时点时间[(131±4)、(139±4)、(222±8)s]较S1、S2、S3组延长(P<0.01).各组诱导后MAP均降至低,组间比较P组(68.9±2.3) 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S1、S2、S3组[(76.8±6.6)、(75±3)、(75±3) mmHg](P<0.01).插管后各组MAP均高于插管前,组间比较S1组[(99.3±4.6)、(95.7±4.3)mmHg]在插管后1、2 min高于S2组[(96±5)、(92±4) mm Hg]、S3组[(96±3)、(92±3) mm Hg]、P组[(96.1±3.3)、(92.4±3.4) mm Hg](P<0.05). 结论 6%、8%七氟烷复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起效快、血流动力学平稳、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可安全可靠使用.
作者:高亚利;疏树华;王瑞明;柴小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Narcotrend监测下3种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 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50例,60岁~9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维持麻醉深度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NI)在D0]、B组(NI维持在D2)和C组(NI维持在E1).术中根据Narcotrend监测结果调整麻醉用药,使各组麻醉深度维持在预设定目标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药用量、麻醉复苏情况及副作用. 结果 A组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在气管插管后即刻、气腹后2 min、手术结束和拔管时明显增加(P<0.05),3组患者的MAP在麻醉诱导后和气腹前均比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C组患者MAP在麻醉诱导后和气腹前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31.3%(15/48),明显高于B组的14.6%(7/48)和C组的l2.2%(6/49)(P<0.05);C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0.8%(20/49),明显高于A组的12.5%(6/48)和B组的18.8%(9/48) (P<0.01).C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A组和B组[分别为(1 136±378)、(1 217±366)、(1 637±423) mg](P<0.05),C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14.8±1.3)、(19.2±4.8) min]较A组[(7.2±1.4)、(10.0±3.3) min]和B组[(8.1±1.1)、(11.8±2.6) min]明显延长(P<0.01). 结论 老年肠癌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维持在D2为理想,该麻醉深度不增加麻醉用药和麻醉复苏时间,且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康茵;邓龙姣;赵国栋;王刚;李海风;田可耘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Mom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研究昼夜应用丙泊酚麻醉对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8:00~12:00给予10%脂肪乳0.5 mg·kg4·min4,23:00~3:00给予10%脂肪乳0.5 mg·kg-1·minq,C组)、明期给药组(8:00~12:00给予丙泊酚0.5 mg· kg-1·min-1,23:00~03:00给予10%脂肪乳0.5 mg· kg-1· min-1,L组)、暗期给药组(08:00~12:00给予10%脂肪乳0.5 mg· kg-1·min-1,23:00~03:00给予丙泊酚0.5 mg· kg4· min-1,D组).所有大鼠置于明暗周期下喂养(07:00~19:00为明期).C组动物于10%脂肪乳,L组和D组动物于丙泊酚停止输注后1、2、3d和4d分别进行MWM实验,记录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穿环指数. 结果 第1天各组动物的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第2天L组和D组用时分别为(56.3±1.3)s和(58.1±2.0)s,明显长于C组(29.5±0.9)s(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和第4天L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38.6±0.8)s和(35.4±0.9)s,明显优于D组[(45.3±3.1)s和(41.1±1.3)s](P<0.05),但两组较C组用时[(16.5±0.9)s和(16.1±0.8)s]均显著延长(P<0.05).L组动物的穿环指数显著高于D组,但较C组明显减少(P<0.05). 结论 丙泊酚麻醉尤其是暗期应用丙泊酚能对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作者:王丽珺;李文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mitoKATP通道)开放剂二氮嗪(diazoxide,DZ)后处理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后细胞存活及对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hospho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pGSK-3β),Bcl-2,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原代成年大鼠(30只)心肌细胞建立H/R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①Normal组:在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持续培养6h组;②H/R组:缺氧3h复氧3h组;③DZ组:缺氧3h复氧3h,复氧5 min时给予100 μmol/L DZ组;④DZ+5-HD组:缺氧3h复氧3h,缺氧末给予100 μmol/L 5-羟葵酸盐(5-hydroxydecanoate,5-HD),复氧5 min时给予100μmol/L DZ组;⑤5-HD组:缺氧3h复氧3h,缺氧末给予100 μmol/L 5-HD组.复氧3h末通过计数细胞长杆率测定存活率,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细胞内pGSK4β,Bcl-2和Bax的表达. 结果 复氧3h末,Normal组单个心肌细胞收缩幅度为(13.12±0.19)%,与Normal组比较,其他各组单个心肌细胞收缩幅度明显降低[H/R组为(7.97±0.22)%,DZ组为(10.48±0.20)%,DZ+5-HD组为(7.97±0.19)%,5-HD组为(8.22±0.22)%](P>0.05),心肌细胞内Bcl-2表达水平降低,Bax表达水平升高(P<0.05).DZ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64±5)%,与H/R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心肌细胞内Bcl-2、pGSK4β表达水平升高,Bax表达水平降低,而缺氧末即刻给予5-HD可以逆转DZ后处理的这些作用(P<0.05);5-HD组与H/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Z后处理可能通过激活mitoKATP通道、上调pGSK-3β及Bcl-2,下调Bax的表达增加H/R后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存活.
作者:叶英;龚国丽;曾因明;赵其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丙泊酚麻醉导致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日益引起关注,但其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针对丙泊酚导致POCD碍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对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内容 结合国内外相关的非颅脑手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对丙泊酚可能引起POCD的各种机制进行阐述. 趋向 丙泊酚是经典的静脉麻醉药之一,只有了解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才能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POCD的发生,并且这些研究也会成为以后指导临床用药的指南.
作者:金冉;张博睿;衡新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近红外光是指在700 nm~1 300 nm范围内,介于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 目的 现对近红外光有关检测脑氧饱和度和脑血流动力学,进而监测大脑活动的有关原理作一综述. 内容 近红外光能穿透生物组织数厘米,在近红外光范围内,组织吸收近红外光的主要粒子是含有金属的色基;引起光在颅内衰减的主要物质是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O2),还原血红蛋白(deoxygenated hemoglobin,Hb)和细胞色素aa3;根据其吸收光谱的不同,可计算出局部脑氧饱和度. 趋向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检测脑氧饱和度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将成为临床医学上极具发展潜力的分析和研究技术手段.
作者:唐羚珊;石翊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的应用逐渐增多,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作为抗纤溶药物在OPCAB中的作用倍受关注. 目的 探讨TA在OPCAB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内容 综述TA的作用机制及其在OPCAB中的应用进展. 趋向 使TA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OPCAB中.
作者:孙加晓;王常松;李恩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alpha-2-adrenergic receptor,α2-AR)激动剂,Dex除具有镇静、镇痛、围术期交感阻滞的作用外,大量的研究表明Dex对多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dreperfusion injury,I/RI)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综述国内外Dex对多脏器I/RI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Dex脏器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内容 Dex通过减轻再灌注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机体细胞凋亡,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来发挥脏器保护作用. 趋势 随着Dex对多脏器I/RI的保护机制不断被阐明,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深入的理论基础.
作者:郝楠楠;陈晖;雷志礼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缰核是一个骑跨在第三脑室上的双侧性的小结构,位于背侧丘脑中后部,分为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MHb)和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近年来研究发现缰核参与对疼痛的行为反应、奖赏-厌恶、抑郁、成瘾及母性行为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 目的 阐明缰核在感觉情感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内容 综述缰核在感觉及情感的调控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路. 趋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缰核未来可能成为临床多种感觉情感疾病的治疗靶点.
作者:张松;潘志强;曹君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B细胞主要特征为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并且具有抗原提呈功能.调节性B细胞作为B细胞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功能性亚群,在小鼠自身免疫和炎症模型中起发病和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有关调节性B细胞作用机制的新研究进展. 内容 描述调节性B细胞特点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中的作用. 趋向 目前仍不能确定调节性B细胞具体的表型,在每一种的病理情况下,调节性B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的复杂的细胞网络,控制其调节的活性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易雯婧;王嘉锋;邓小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缺血半暗带的发现使脑梗死后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然而随着灌注的恢复,在缺血半暗带内受损脑组织逐步恢复其正常功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机制. 目的 探讨缺血半暗带发展的过程,为挽救缺血半暗带内存活的细胞提出新的思路. 内容 主要综述缺血半暗带内损伤性机制与保护性机制之间的关系. 趋向 脑梗死后,在大限度地发挥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挽救受损伤的脑组织将变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晨;王志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组织酸化是炎症、缺血/缺氧、骨质破坏等多种疼痛条件下的共同病理特征.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ion channels,ASICs)是一类兴奋性阳离子通道,表达在神经系统,可直接被细胞外质子激活,介导组织酸化所致的伤害性感受. 目的 以ASICs为疼痛治疗靶标,将为疼痛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内容 综述ASICs参与组织酸化所致伤害性感受的相关研究. 趋向 近年来,研究发现ASICs在介导组织酸化所致伤害性感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ASICs为靶点,将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物和疼痛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刘鹤;曹君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机械通气致肺损伤(ventilator 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机制研究众多,传统认为生物学损伤为主要机制,机械性损伤为触发因素.VILI的致死因素之一就是肺水肿的发生发展或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终结. 目的 探讨肺水肿发生的机械损伤机制及其干预措施. 内容 现就生物学损伤及机械性损伤致VILI肺水肿的发生机制的新研究作一综述,以期预防肺水肿的发生,为临床麻醉及重症监护过程中VILI致肺水肿的发生奠定理论基础. 趋向 机械性损伤触发肺水肿的发生,做为机械通气诱发肺损伤的特殊感受器,研究综述了机械力直接损伤、瞬时感受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超家族介导机械刺激诱发神经源性炎症反应(neurogenic inflammation,NI)在肺水肿的发生中所起的闸门作用,阻断早期肺损伤的诱发因素对于围术期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慎会;王月兰;刘洋;商丽梅;宋秀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地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的 为了早期有效识别和诊断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发生的AKI并及时地提供诊治措施以降低AKI的发病率、改善这类患者的结局.现就这类新型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内容 主要针对外科重症患者,探讨新型标记物检测在其灵敏性和特异性以及AKI病情评估方面相对于传统检测的优势. 趋向 未来对于外科重症具有高AKI风险因素的患者采用新型标记物外科联合检测将有利于术后AK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作者:刘新龙;苏美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失血性休克是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重危病例的急救和围手术期的处理中,液体复苏起着关键性的治疗作用. 目的 就重度失血性休克后液体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内容 除了传统的晶体液,近年来开发了诸多新品种的液体用于复苏,如丙酮酸钠溶液等.复苏方式的研究也在静脉复苏的基础上拓展到了腹腔复苏. 趋向 丙酮酸钠溶液以及腹腔复苏是近年来研究提出的新的复苏液体和复苏方案,通过已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其积极的治疗作用.其应用于失血性休克的方法、时间、疗效等仍需更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婧婧;王焱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2抑制剂在多模式镇痛中发挥重要作用,且逐渐被应用到各新领域.目的 阐述帕瑞昔布钠在围术期镇痛应用的可行性. 内容 现就帕瑞昔布钠的药理学作用、围术期镇痛应用、新领域探索及注意事项展开综述. 趋向 治疗剂量内帕瑞昔布钠作用于围术期疼痛有效,新领域的探索还待后续研究.
作者:蒋金娣;钱燕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报道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支架术,麻醉诱导中突发心跳骤停1例.经心肺复苏后,完成手术.分析意外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栾永;卞晓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声门上气道装置(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SAD)在困难气道患者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许多气道管理指南推荐应用SAD处理发生在手术室和院前的困难气道. 目的 介绍SAD在困难气道处理不同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其存在的可能问题. 内容 包括SAD的分类、SAD在困难气道处理中的作用、困难气道处理时采用SAD进行通气管理或通过SAD实施气管插管、SAD在院前困难气道处理中的应用、SAD在困难气道处理中应用的相关问题等. 趋势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的SAD研究是人体模型研究,仅有少数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困难气道患者比较了SAD的应用情况.由于安全的数据是来自于广泛地临床应用,因此认为在困难气道处理中SAD有效和安全的断言必须慎重解释.
作者:薛富善;程怡;李瑞萍;孙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背景 近来,日间手术迅猛发展.特殊患者的日间手术麻醉令麻醉医师面临严峻挑战. 目的 降低日间手术麻醉风险. 内容 分析2012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年会上日间手术麻醉领域相关的知识更新. 趋向 全面关注特殊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方可安全实施日间手术.
作者:肖玮;王天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