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评价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独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Ovid、ScienceDirect、ProQuest、Springer、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6月文献,在按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实验,共计患者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与单独舒芬太尼分别用于PCIA后,患者术后4、8、12、24 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 VAS[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3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9,-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dds ratio,OR)=0.36,95%CI(0.26,0.50)](P<0.05);术后24、48 h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免疫功能.
作者:夏中元;唐哨群;刘菊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膜后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并发皮下气肿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87例择期行腹膜后腔镜肾癌根治手术患者,依据皮下气肿严重程度把患者分为3组:无皮下气肿患者组(A组,66例)、1级和2级的轻度皮下气肿患者组(B组,15例)、3级的重度皮下气肿患者组(C组,6例).B组和C组发生皮下气肿后行过度通气.分别于气腹前(T0)、气腹后30 min(T1)、气腹后60 min(T2)、气腹后9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拔管时、拔管后30 min监测患者血气、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O2)、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同时观察麻醉苏醒情况.结果 C组在T2~T4时间点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PETCO2、HR、MAP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pH值均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患者术后呼唤睁眼时间[(16±6) min]显著长于A组[(11±3) min](P<0.05),定向力恢复时间[(30±7) min]显著长于A组[(23±6) min](P<0.05).C组拔管时PaCO2[(52±7)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A组[(45±4) mmHg](P<0.05),拔管后30 min的PaCO2[(48±7)mmHg]显著高于A组[(39±4) mmHg(P<0.05)].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并发重度皮下气肿导致患者高碳酸血症,患者血压升高、HR加快,苏醒时间延长.
作者:魏福生;马龙先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预先静脉注射氟哌利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23例):氟哌利多组(D组,手术切皮前静脉注射氟派利多2.5 mg)和对照组(C组,手术切皮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记录入手术室、诱导后、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时、苏醒时、拔管后及离开PACU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术后送入PACU观察停止麻醉后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即时及拔管后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及改良-Aldrete评分,拔管后30 min、1h及术后6、24 h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恶心呕吐、寒战等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拔管后30 min、1h、术后6、24 h时,D组[(1.4±1.3)、(1.7±1.5)、(1.5±1.5)、(0.9±0.8)分]与C组[(3.5±1.6)、(3.7±1.5)、(3.4±1.8)、(2.4±1.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MAP、HR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及改良-Aldret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苏醒后呼吸抑制、精神障碍、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结论 预先静脉给予氟哌利多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可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朱蓓蓓;夏小萍;顾小萍;马正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单肺通气过程中,七氟醚和丙泊酚对实施小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患者肺内分流、氧合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右侧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7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38例.P组持续输注丙泊酚,S组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al index,BIS)40~50,其他用药两组相同.分别在手术开始前(T0)和单肺通气后30(T1)、60(T2)、90 min(T3)以及膨肺后双肺通气30(T4)、60 min(T5),采集颈内静脉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相邻两个时间点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和Qs/Qt的变化值(△PaO2和△Qs/Qt),并测定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浓度.结果 与T0比较:两组T1~T5时Qs/Qt、IL-8、IL-10、TNF-α均升高,PaO2降低(P<0.05).与T1比较:两组T4、T5时PaO2明显升高,Qs/Qt明显降低(P<0.05);P组IL-8、IL-10、TNF-α在T3~T5时升高,而S组在T2~T5时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PaO2[P组(-1.3±7.7)、(-1.9±6.0),S组(-4.3±4.3)、(-3.1±5.3)]和△Qs/Qt[P组(0.06-±0.57)、(0.07±0.34),S组(0.71±0.86)、(0.72±0.95)]在T1~T2、T2~T3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IL-8、IL-10、TNF-α在T2~T5时均高于P组(P<0.05).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实施小潮气量联合低PEEP时,丙泊酚比七氟醚对肺内分流和氧合影响更小,产生炎性因子少.
作者:吴志云;查本俊;王永盛;谢平;庄海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12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孔):正常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LPS组(L 组)、LPS+右美托咪定组(L+D组),培养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thiobarbituric acid,TBA)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多聚腺苷酸二磷酸-1(Poly-ADP Ribosy polymerase-1,PARP-1)蛋白裂解片段的表达.结果 L组和L+D组细胞活力分别是0.95±0.08和1.08±0.10(P<0.05),与C组比较,分别降低36%和27%;L组和L+D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4.7±1.8)%和(8.8±1.1)%(P<0.05),分别是C组的2.6倍和1.1倍;L组和L+D组细胞SOD活性分别是(99±6) U/mg和(182±9) U/mg(P<0.05),与C组比较,分别降低53%和14%;L组和L+D组细胞MDA含量分别是(29.9±1.8) nmol/mg和(19.3±2.1) nmol/mg(P<0.05),分别是C组的1.6倍和79%;L组和L+D组细胞内PARP-1片段(相对分子质量89×103)表达分别是1.152±0.095和0.564±0.045 (P<0.05),分别是C组的4.8倍和1.8倍;D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少LPS诱导下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下调PARP-1裂解片段的表达有关.
作者:孙传良;吴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对腹部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一项大型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经皮神经电刺激辅助腹部手术麻醉对术后恢复的影响)研究中,纳入2012年5月~2013年8月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343例,根据术中有无BIS监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将患者分为BIS组(BIS监测组)和对照组(无BIS监测组),每组30例,比较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即刻血压、心率(heart rate,HR)、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麻醉药物使用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胃肠功能等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BIS组入PACU即刻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26±18)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72±12) mmHg]和HR[(64±7)次/min]均高于对照组[(110±12)、(66±8) mmHg、(60±7)次/min](P<0.05).BIS组拔管及停留时间[(18±11) min和(56±12) min]、丙泊酚使用量[(476±236) mg]均低于对照组[(24±13) min和(65±20) min、(642±316) mg] (P<0.05).BIS组术后3h静息VAS[1(0~2)分],术后3、6h咳嗽VAS[2(0~3) 、2(0~3)分]均低于对照组[1(0~5),2(1~7)、2(1~7)分](P<0.05).出PACU即刻SBP/DBP、HR,阿片类药物及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使用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BIS监测减少了麻醉药物用量,缩短了PACU停留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术后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刘云青;张冯江;孙凯;温传允;朱曼华;王文娜;郁丽娜;严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不同比例甲氧明和麻黄碱联合用于预防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作用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评价联合用药不同药物比例的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拟在CSEA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成5组(1组~5组,每组30例),分别接受5种不同剂量浓度的甲氧明和麻黄碱混合静脉给药.假设2 mg甲氧明约等效于8 mg麻黄碱,各组比例分别相当于100%、75%、50%、25%、0的甲氧明和0、25%、50%、75%、100%的麻黄碱,调节输注速率以恒速泵注.测定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脐带血血气,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恶心、呕吐及低血压情况.结果 随1组~5组甲氧明的比例下降和麻黄碱比例的上升,低血压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1组3%、2组10%、3组7%、4组13%、5组30%)(P<0.05).2组、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其他3组(1组7%、2组3%、3组0、4组10、5组23%)(P<0.05).1组~5组脐动脉胎儿血红蛋白值含量有下降的趋势[1组93(91~98)%、2组89(86~91)%、3组88(85~91)%、4组85(83~89)%、5组81(78~84)%](P<0.05),二氧化碳分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组49 (46~54) mmHg、2组51(45~56) mmHg、3组53(47~57)mmHg、4组55(50~59) mmHg、5组56(51~59) mmHg(1 mmHg=0.133 kPa)] (P<0.05).结论 CSEA下剖宫产术不同剂量甲氧明和麻黄碱复合输注以维持血压时,随着甲氧明比例增大和麻黄碱比例减小,产妇血流动力学能得到更好的控制.0.375g/L甲氧明:0.5 g/L麻黄碱至0.25 g/L甲氧明:1 g/L麻黄碱效果较好,能产生更为有利于胎儿的效应.
作者:聂丽霞;王翔;刘保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治疗作用.方法 雄性BALB/C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A组)、LPS组(B组)、LPS±沐舒坦处理组(C组).B组和C组予以LPS(2 g/L)3 mg/kg气管滴入制成ALI模型,A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气管滴入作为对照.6h后,C组按100 mg/kg经尾静脉注入沐舒坦,A组和B组予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重复给药.造模后48 h收集肺泡灌洗液,测定灌洗液中脂氧素A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蛋白含量,并行多形核细胞计数;测定各组的肺湿/干重比、肺组织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of leukocytes,MPO)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造模48 h后C组肺泡灌洗液中脂氧素A4[(332±19) ng/L] 、IL-10含量[(36±-6)ng/L]高于B组[(273±25)、(9±3)ng/L] (P<0.01);C组TNF-α[(243±65) ng/L]、蛋白含量[(0.328±0.037) mol/L]、多形核细胞计数[(39.99±14.41)×104/ml]低于B组[(391±105) ng/L、(0.444±0.283) mol/L、(137.94±28.98)×104/ml](P<0.01);C组肺组织湿/干重比(3.65 ±0.18)及MPO含量[(6.4±0.4)U/G]低于B组[(4.37±0.58)、(137.9±29.0) U/g)](P<0.01);C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 100 mg/kg沐舒坦对LPS所致小鼠ALI有一定治疗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促进炎症消退有关.
作者:许丹;袁世荧;牟朝霞;刘梅;姚尚龙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认同,且推广前景广阔.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在MMA中的应用.内容 从氟比洛芬酯独特的超前镇痛、联合镇痛和靶向镇痛作用方面分别总结分析其在MMA中的应用,总结氟比洛芬酯的应用现状.趋向 氟比洛芬酯在MMA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作者:龙云;王品;陈朴;王浩;段满林;赵建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谵妄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为11%~80%,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α2adrenergic,α2A)受体激动剂,近来研究提示,Dex可能在预防和治疗谵妄中发挥作用.目的 了解Dex预防和治疗谵妄的可能机制.内容 综合相关文献,从Dex的药理特性,实验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其防治谵妄的可能机制.趋向 为谵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聂芳;李昱洁;曹建国;皋源;杭燕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术后镇痛治疗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基本辅助措施,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目的 综述国内外关于TKA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内容 TKA的镇痛疗法各有优缺点,新型镇痛药物及技术的应用使镇痛方案选择更加多元化,镇痛方式及药物的选择也更加注重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及个体化感受.趋向 以局部浸润镇痛(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LIA)治疗为代表的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是近年来国内外提出并研究较多的新的镇痛治疗方式,通过已有的研究已经证实MMA的积极治疗作用,但如何制定个体化的MMA方案仍然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作者:赖露颖;许睿;徐世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由于腺苷在睡眠方面的作用与全身麻醉所产生的作用非常相似,近年来关于腺苷及其受体在全身麻醉过程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其机制尚无定论.目的 综述腺苷A1受体与全身麻醉的关系及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内容 简述全身麻醉与腺苷A1受体在睡眠方面的相似之处以及全身麻醉相关的重要受体γ-氨基丁酸A型(γ-amino 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与腺苷A1受体的关系,总结目前腺苷A1受体在全身麻醉中作用的研究结果.趋向 腺苷A1受体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研究腺苷A1受体和全身麻醉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麻醉工作及药物的研究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春满;林函;连庆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肿瘤复发是目前肿瘤患者治疗中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又称PKB)通路在调控细胞增生和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阿片类受体在细胞上的表达程度和活化与各类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阿片类受体在Akt通路相关肿瘤复发中的作用.内容 Akt的高表达和肿瘤复发有着密切关联,而阿片类受体则和Akt通路有着复杂的关系.趋向 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深入研究其对肿瘤的作用机制将为癌症患者安全麻醉和止痛提供参考.
作者:周成茂;阮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是心肌缝隙连接的主要结构,多种心脏病理过程(如缺血/再灌注等)均可使Cx43重分布至侧膜而发生侧膜化.这种侧膜化使缝隙连接脱耦连,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心脏的功能.目的 旨在从Cx43转运及定位过程来阐述心肌Cx43侧膜化的分子机制.内容 Cx43侧膜化与闰盘处N钙黏蛋白、桥粒、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occludens-1,ZO-1)等连接蛋白(connexins,Cxs)的解耦连,以及细胞骨架蛋白介导的Cx43重定向转运密切相关;此外,Cx43的磷酸化、乙酰化也参与了侧膜化的过程.从Cxs、细胞骨架蛋白、磷酸化、乙酰化4个方面就Cx43侧膜化的分子机制展开具体讨论.趋向 为进一步研究Cx43侧膜化机制及临床治疗折返性心律失常提供相关思路及分子基础.
作者:田环环;刘金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肺组织的水转运主要发生在肺泡与肺间质之间.肺泡上皮细胞的水转运系统由Na+-K+-ATP酶和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等组成.AQP是内在膜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水分跨膜运输的功能性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目的 了解AQP在肺组织水转运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的影响因素.内容 AQP通过肺泡上皮促进水转运并且无论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均对呼吸系统水的平衡起重要作用.目前发现肺有6种AQPs表达,即AQP1、AQP3、AQP4、AQP5 、AQP8和AQP9.AQPs对水的通透性和蛋白表达水平受到许多因素的调节,调节方式包括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等.趋向 关于AQP在肺组织水转运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在探索与讨论中,为临床上治疗急性肺水肿等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章怡苇;田鲲;刘溪;王爱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和减弱兴奋性神经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引起去极化,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甘氨酸通过超极化或分流兴奋性电流来降低突触后活性.目的 探讨药物分子靶点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机制.内容 就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分子靶点作简要介绍.趋向 针对麻醉药物分子靶点对全身麻醉的促进作用所进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研发出更有效且更安全的麻醉药.
作者:师小伟;刁枢;周宇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肥胖是一种病理状态,系能量代谢失衡导致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度或异常的积聚所致.脂肪组织可以合成并分泌炎性介质,趋化炎性细胞的浸润,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参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胖相关性炎症将导致l磷酸神经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S1P)代谢紊乱,增加代谢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风险.目的 探讨肥胖相关性炎症与S1P代谢的相互作用.内容 肥胖相关性炎症的病理过程、S1P代谢的调控以及S1P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趋向 S1P在肥胖相关性炎症中作用机制的阐述将为代谢性疾病及其后续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分子靶标.
作者:刘灿;方向明;舒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瑞芬太尼是临床麻醉中应用广泛的阿片类药物,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无蓄积等优点,但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发生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右美托咪定作为高度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drenergic receptor,α2AR)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近期有文献报道,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有预防作用.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影响及机制.内容 将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可能的机制,以及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证据及可能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趋向 随着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深入研究,将为瑞芬太尼致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及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孙哲;元元;王国林;于泳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常见的、棘手的慢性疼痛之一.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STATs)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系统,近年有研究表明JAKs-STATs信号通路参与NP.目的 探讨JAKs-STATs信号通路参与NP的机制.内容 分别从JAKs-STATs信号通路生物学特性、JAKs-STATs信号通路对NP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趋向 为更好地治疗NP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崔珊珊;柯剑娟;冯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中枢敏化是持续性疼痛的重要基础机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为正常细胞代谢的副产品,其表达增加可诱发脊髓中枢敏化参与持续性疼痛.目的 分析总结ROS在持续性疼痛中枢敏化中作用机制的新近文献资料.内容 ROS作为中枢敏化过程的功能性信使分子参与持续性疼痛并起关键作用,目前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谷氨酸能通路增强、神经炎症发生、γ-氨基丁酸释放减少和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子类V,成员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ubfamily V,member 1,TRPV1)活化等有关.趋向 深入研究ROS在中枢敏化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为持续性疼痛提供坚实的治疗策略.
作者:卢爱珠;雷洪伊;徐华丽;李乐;赖露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脓毒症是儿童的危重症之一,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这类患者的手术是麻醉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报道1名脓毒症合并多浆膜腔积液的学龄儿童在全身麻醉下行心包和胸膜腔引流术的麻醉经过.应用“儿童脓毒症国际共识”进行术前评估,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围术期积极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等手段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喻洁;左云霞;刘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可视化技术是在仪器辅助下使肉眼不可见或所见有限的结构得以清晰地呈现的医学技术,可协助医师迅速诊断、有效治疗,并能引导操作、评估疗效.目的 介绍近年来在麻醉学、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中应用的可视化技术——床旁超声技术.内容 综述床旁超声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的主要内容和进展.趋向 可视化技术是一项革新性的技术,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喻洁;左云霞;刘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背景 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临床应用的利弊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2010年证实Boldt教授所作的多篇研究HES的论文为学术造假,更引发了一场关于HES的“全球研讨会”.目的 概述近年来HES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及其临床应用的观点.内容 Boldt教授的风波;HES对脓毒症患者与非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HES对肾功能的影响可能与剂量相关.趋向 HES有其临床使用的价值,合理地选择使用,可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作者:韩传宝;钱燕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