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徐州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3-4378
  • 国内刊号:32-1761/R
  • 影响因子:0.90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4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6年11期文献
  • 供受者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移植肾功能保护机制的探讨

    目的 研究活体肾移植供受者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受者肾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肾功能保护机制. 方法 将40对全身麻醉下活体肾移植供、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对):UTI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供者于阻断肾动脉前1h静脉泵注UTI5 000 U/kg(稀释至50 ml,输注时间20 min),受者于吻合肾血管开放后即刻泵注UTI 5 000 U/kg(稀释至50 ml,输注时间20min);C组供、受者以同U组相同方案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受者在麻醉诱导前(T1)、吻合血管开放前15 min(T2)、吻合血管开放即刻(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6 h(T5)、术后24 h(T6)时的血浆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前列环素I2(prostacyclin I2,PGI2)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T1~T6时待测血样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ne-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浓度(TXA2和PGI2在血浆中极不稳定,但通过测量两者的稳定代谢产物TXB2、6-keto-PGF1α可间接了解TXA2和PGI2的生成情况)及TXA2/PGI2比值和T11T6、术后48 h(T7)时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浓度及尿量. 结果 与T11比较,两组受者T2~T6时血浆TXB2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T4时达到峰值,之后降低,T6时仍高于术前水平;T2~T6时血浆6-keto-PGF1α浓度均升高(P<0.05),T3时达到峰值,之后降低,T6时升高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T2~T6两组TXB2/6-keto-PGF1α均明显升高(P<0.05);T6~T2时Scr及CysC水平明显降低(P<0.05),尿量明显增多(P<0.05).与C组比较,U组T2~T6时血浆TXB22度明显降低(P<0.05);T4~T5时血浆6-keto-PGF1α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下降(P<0.05);T2~T6时TXB2/6-keto-PGF1α明显降低(P<0.05);T6~~7时Scr、CysC水平明显降低(P<0.05);T6~~7时虽尿量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UTI对TXA2/PGI2比例失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通过此机制改善移植肾的血流灌注,对缺血//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导致的移植肾功能受损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鹏;高成杰;于玉娟;王建;徐鲁峰;吕福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多巴酚丁胺佳应用时间探讨

    目的 制作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比较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给予多巴酚丁胺对心功能和心肌损伤的影响,以探索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给予多巴酚丁胺的佳时间.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按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9只),各组在Langendorff灌注装置上建立离体心脏I/RI模型.平衡灌注15 min,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于再灌注期采取不同处理措施.单纯I/R组(I/R组)再灌注期全程以克-亨氏(Kreb'sHenseleit,K-H)液灌注;多巴酚丁胺一组(D1组)再灌注5 min时给予多巴酚丁胺灌注30 min,其余时间以K-H液灌注;多巴酚丁胺二组(D2组)再灌注15 min时给予多巴酚丁胺灌注30 min,其余时间以K-H液灌注;多巴酚丁胺三组(D3组)再灌注25 min时给予多巴酚丁胺灌注30 min,其余时间以K-H液灌注.其中,多巴酚丁胺输注剂量均为10 μg· kg-1·min-1.记录各组平衡灌注末(T0),再灌注10 min(T1)、20min(T2)、30min(T3)、60 min(T4)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左室内压上升/下降大速率(the maximum rat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change,±dp/dtmax)及冠状动脉流量(coronary flow,CF).留取T0~T4各时点冠状动脉流出液,使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试剂盒测定冠状动脉流出液中LDH和CK的活性.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myocardial infarct size,MIS).Western blot法检测肌浆网钙泵(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2+-ATPase,SERCA2a)和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s,RyR2)蛋白表达量. 结果 D1组在给予多巴酚丁胺后,HR、LVEDP、LDH、CK、MIS均比I/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D3组在给予多巴酚丁胺后,HR、CF、LVDP、±dp/dtmax均高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P、LDH、CK、M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多巴酚丁胺各组SERCA2a蛋白表达量和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yR2蛋白表达量则高于I/R组(P<0.05).D2组与D3组相比在给予多巴酚丁胺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心肌FR 15 min时应用多巴酚丁胺要优于其他时间点.在这一时间点用药可以及时而有效地提高大鼠HR,增加CF,改善心肌收缩功能,且不会加重心肌损伤.

    作者:王慧;刘金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羟考酮或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效果

    目的 比较羟考酮或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在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芬太尼(1 μg/kg)复合Dex组(Ⅰ组)、羟考酮(0.05mg/kg)复合Dex组(Ⅱ组)、羟考酮(0.10 mg/kg)复合Dex组(Ⅲ组).3组患者手术开始前10 min内泵注Dex 1.0 μg/kg,继而以0.5 μg·kg4·h4持续静脉输注,同时3组患者分别静脉推注芬太尼1 μ,g/kg、羟考酮0.05、羟考酮0.10 mg/kg.比较3组患者术中HR和BP的变化、输尿管镜刺激反应分级和副作用发生情况. 结果 Ⅲ组患者软性输尿管镜经尿道、输尿管和碎石时的BP低于Ⅰ组(P<0.05),且经尿道和输尿管时的BP低于Ⅱ组(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患者术中刺激反应较轻(P<0.01).与Ⅰ组呛咳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20%、16.7%)比较,Ⅱ组(分别为0、0)和Ⅲ组(分别为0、0)的发生率降低(P<0.05). 结论 羟考酮0.10 mg/kg联合Dex可以减轻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刺激反应,且副作用发生率低于芬太尼联合Dex.

    作者:王建;杨雪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 方法 选择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 ~79岁,ASA分级Ⅱ、Ⅲ级,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阻滞.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和Dex组(D组).C组神经阻滞用药仅为罗哌卡因;D组神经阻滞用药为罗哌卡因和0.75 μg/kg Dex的混合液.罗哌卡因初始浓度为0.5%,相邻浓度比值为1.2,若阻滞效果评定为优良,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若阻滞效果评定为差,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的EC50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C组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的EC50为0.42%,95%C1为0.40%~0.45%;Dex组罗哌卡因的EC50为0.35%,95%CI为0.32%~0.37%. 结论 Dex可降低罗哌卡因椎旁阻滞的EC50.

    作者:叶伟光;王天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单核趋化蛋白-2中和抗体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单核趋化蛋白-2(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2,CCL2)中和抗体后骨癌痛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 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正常IgG组(I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10μl Hank's液;假手术+CCL2中和抗体组(Ⅱ组),于大鼠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10μl Hank's液,在注射Hank's液后第7~9天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每天1次,每次10μl,浓度为103 mg/L;骨癌痛+正常IgG组(Ⅲ组),于左侧胫骨干骺端骨髓腔内注射10 μl(1×107/ml)Walker 256肿瘤细胞;骨癌痛+CCL2中和抗体组(Ⅳ组),在注射肿瘤细胞后第7~9天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每天1次,每次10μl,浓度为103 mg/L.观察造模前及术后1、3、6、7、8、9d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P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 latency,TWL)及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phosphorylat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1/2,p-ERK1/2)的表达. 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大鼠的PMWT和TWL在第6~9天明显下降,脊髓背角p-ERK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Ⅲ组比较,Ⅳ组大鼠的PMWT和TWL在第6~9天明显上升(P<0.01),脊髓背角p-ERK1/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Ⅰ组和Ⅱ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鞘内注射CCL2中和抗体可以部分缓解骨癌痛大鼠的机械性和热痛觉超敏,这种效应可能与抑制p-ERK1/2的表达有关.

    作者:林宗航;张磊;付宝军;姜静静;李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同呼吸频率设置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呼吸参数设置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择期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年龄65 ~7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20例):A组、B组、C组、D组、E组;A组分钟通气量(minute volume,MV) 100 ml/kg,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8次/min;B组MV 100 ml/kg,RR 10次/min;C组MV 100 ml/kg,RR 12次/min;D组MV 100 ml/kg,RR 14次/min;E组MV 100 ml/kg,RR 16次/min.分别于麻醉气腹前(Ta)、放气即刻(Tb)测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bloo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于术前1 d(T0)、术后1 h(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时测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并于T0、T2、T3、术后48 h(T4)、术后72 h(T5)、术后7 d(T6)时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认知功能. 结果 D组患者Th时PaCO2为(42.8±3.2) 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其余4组(P<0.05);D组T2、T3时血清S100β蛋白分别为(330±25)、(300±26) mg/L,明显低于其余4组(P<0.05);D组T2、T3时MMSE评分分别为(26.90±0.60)、(27.80±0.62)分,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5). 结论 术中呼吸参数设置为MV 100 ml/kg、RR 14次/min时较为合理,可减轻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陈鑫;高巨;王存金;葛亚丽;黄天丰;方向志;张扬;杨柳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在体膜片钳技术比较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麻醉下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的自发膜电位特性

    目的 采用在体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成年大鼠单个初级体感皮质(S1)神经元,比较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麻醉下神经元的自发膜电位活动.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通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或乌拉坦进行麻醉,按麻醉注射药物不同分为戊巴比妥麻醉组和乌拉坦麻醉组(每组10只),将头部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待麻醉稳定后进行在体穿孔膜片钳记录. 结果 实验在戊巴比妥钠组和乌拉坦麻醉组中各记录了27个S1神经元.结果显示:戊巴比妥麻醉组和乌拉坦麻醉组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84±4)mV比(-82±4)mV,P>0.05]、动作电位发放频率[(0.28±0.28) Hz比(0.33±0.34) Hz,P>0.05]和动作电位幅度[(58±10) mV比(63±8) mV,P>0.05]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种麻醉药物作用下,神经元的自发膜电位变化模式完全不同,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只包括短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膜电位的累计分布呈单峰,而乌拉坦麻醉下呈现去极化(UP)和超极化(DOWN)交替出现的膜电位振荡,且膜电位的累计分布呈明显的双峰. 结论 在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作用下,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模式不同.

    作者:王丽丹;马丽清;王智如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应用于小儿咽部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技术在小儿咽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择期接受咽部手术的6~12岁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和传统方法(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ery,CTS)组(每组30例).其中ERAS组在术前宣教、麻醉处理、术后镇痛等方面给予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优化措施,CTS组采用常规围麻醉期处理.观察术后清醒时及术后2、8、24h时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躁动评分、镇痛效果(VAS评分)、术后24 h内是否需要补救镇痛、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 结果 两组患儿各时点的生命体征、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各时点的躁动评分[(2.41±0.50)、(2.48±0.67)、(2.39±0.81)、(2.33±0.51)分]、VAS评分[(3.3±0.5)、(3.2±0.5)、(3.0±0.6)、(2.6±0.9)分]、术后补救镇痛率(30%)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33.3%)均低于CTS组的躁动评分[(3.54±1.01)、(3.63±0.92)、(3.42±0.32)、(3.38±0.20)分]、VAS评分[(5.3±0.4)、(4.9±0.3)、(4.8±0.4)、(3.9±0.5)分]、术后补救镇痛率(50%)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66.7%)(P<0.05).ERAS组住院时间[(5.5±0.8)d]也明显短于CTS组[(7.1±0.5)d](P<0.05).结论 ERAS技术能减轻咽部手术患儿的术后躁动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徐钢;邹蓉;杨程;姚凤珍;黄礼兵;徐晓红;武茜;崔耀梅;季方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支气管封堵器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通过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对比,研究支气管封堵器(bronchial blockers tube,BB)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肺大疱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组(A组)和BB组(B组),A组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B组采用BB.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插管情况,并比较麻醉后即刻(T0)、单腔通气后20min(T1)、单腔通气后60 min(T2)、恢复双腔通气后60 min(T3)时点的血气分析情况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结果 B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blood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低于T0和T3时,且T2时低于T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1T2时B组患者的PaO2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bloo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和T3时比较,两组患者T11T2时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eau pressure,Pplat)、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均升高,且B组患者Ppeak和Ppla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有11例出现声音嘶哑和咽痛,发生率为27.5%,而B组为3例,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B用于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陈治富;康金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的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 通过对随机对照实验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查找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实验,并由两位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筛选与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实验.实验组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对照组使用安慰剂.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VAS评分在各时间点情况分别为:术后4h,均数差(mean deviation,MD)=-1.5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2.38~-0.77 (P<0.01);术后8h,MD=-1.43,95%CI为-2.09~--0.77 (P<0.01);术后12h,MD=-1.35,95%CI为1.72~-0.98 (P<0.01);术后24h,MD=-1.02,95%CI为-1.29~-0.76(P<0.01).副作用发生情况: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95%CI为0.47~2.12(P=1). 结论 鉴于现有研究结果,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4、8、12、24h患者具有镇痛效果,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氯诺昔康超前镇痛产生副作用情况尚不明朗.

    作者:嵇承栋;钱淑雯;许畅;付强强;万悦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术前焦虑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及麻醉后复苏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前焦虑对术后疼痛及麻醉后复苏的影响. 方法 选择82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依照贝克焦虑量表(Beck's anxiety inventory,BAI)评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50例)和焦虑组(32例).焦虑组患者伴有焦虑症状,正常组患者无焦虑症状.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改良Aldrete评分(modified Aldrete score,MAS)达9分的时间和副作用.术后疼痛控制采用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方法,记录患者术后VAS评分、芬太尼用量和补充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结果 患者术前焦虑症发生率为39%.焦虑组患者改良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为(6.3± 1.5)s,明显长于正常组(5.0±1.4)s(P<0.05),术后副作用发生率也高于正常组(P<0.05).术后4、8、12h焦虑组患者VAS评分高于正常组[4 h:(3.5±0.7)分比(2.6±1.0)分;8 h:(3.3±0.9)分比(2.2±0.8)分;12 h:(3.1±0.5)分比(2.4±0.6)分](P<0.05).患者术前BAI评分与术后8、12 h VAS评分呈正相关(8 h:r=0.422;12 h:r=0.526)(P<0.05).焦虑组患者术后芬太尼用量和追加氯诺昔康补充镇痛的需求均高于正常组(P<0.05). 结论 术前焦虑对麻醉后复苏以及术后镇痛有着负面影响,对于焦虑患者需增加术后镇痛力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作者:支连军;朱晓昌;张广翠;李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围手术期卒中的研究现状

    背景 围手术期卒中对手术患者而言可能是一个毁灭性并发症,与未发生卒中的患者相比,住院时间显著延长,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明显降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的 帮助临床麻醉医师全面认识围手术期卒中,试图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率. 内容 全面介绍围手术期卒中的定义、发病率及病死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降低风险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 趋向 仍需进一步研究剖析围手术期卒中,方能使更多高危患者幸免于围手术期卒中.

    作者:王鹤;王文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镇静的研究进展

    背景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一组心脏缺损性疾病,包括圆锥-心室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和轻重不等的右心室流出道梗阻(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脏畸形,病情随梗阻程度不同而异,多数患儿在1岁内行TOF根治术.对此类患儿,术前评估与恰当的术前镇静方案对减轻RVOT,减少右向左分流,避免术前缺氧发作是相当重要的,对麻醉诱导前病情的稳定以及麻醉诱导的安全过渡也是十分重要的. 目的 旨在了解TOF术前评估方法、术前镇静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内容 阐述TOF患儿的病理生理、术前评估、现有术前镇静方案及不同镇静方案对TOF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趋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更加安全、有效的术前镇静方案以及不同术前镇静药物对诱导用药的相互作用.

    作者:李敏;王燕婷;彭哲哲;孙瑛;张马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的预防与处理

    背景 低血压是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后的常见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对母体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目的 从低血压的发生机制入手,分析不同方法防治低血压,改善母婴循环及内环境的效果,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内容 麻醉前预扩容,改变孕妇体位,调整麻醉平面,换用局部麻醉药物,运用5-羟色胺3(5-hydroxytryptamine 3,5-HT3)受体拮抗药、抗胆碱能药物或缩血管药物等均可缓解低血压,但效果各异,联合运用效果更佳. 趋向 麻醉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预测其发生低血压的概率及严重程度,可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防治方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任瑶瑶;吴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围手术期杓状软骨脱位:原因、处理及预后

    背景 杓状软骨脱位是一种少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声带固定为特征,常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易被误诊为声带麻痹. 目的 提高围手术期治疗医师对杓状软骨脱位这一临床并发症的认识. 内容 介绍杓状软骨的结构和围手术期脱位的常见原因、类型、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并介绍相关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内容. 趋向 深入了解围手术期杓状软骨脱位的相关知识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陈冰;李文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低体温对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背景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并对患者产生一系列副作用,然而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和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综述围手术期低体温对出血及凝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内容 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出发,针对围手术期出血和凝血功能两个层面,阐述低体温对出血、凝血平衡的影响. 趋向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出血及凝血功能诸多层面存在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支持.

    作者:梁浩;易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针刺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进展

    背景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针刺具有多种临床疗效,包括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镇痛、减轻恶心呕吐等.针刺现如今已被应用于围手术期,在腹腔镜手术中也有应用. 目的 主要概述针刺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进展. 内容 针刺应用于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主要临床疗效有: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减轻术后的烦躁反应等. 趋向 针刺具有很好的疗效,且生理干扰小、使用安全,可以被很好地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

    作者:和姗;周丹丹;段海峰;马治;王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进展

    背景 七氟醚因其具有无刺激味、诱导迅速及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但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发生率远高于成年人,对术后管理非常不利. 目的 提高小儿七氟醚全身麻醉苏醒的质量. 内容 系统回顾近年来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综述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趋向 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特别是基础研究还需深入.

    作者:吴小乐;张瑞冬;张奉超;曹君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术后谵妄神经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

    背景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常发生于手术后24~72 h,是老年人术后常见并发症.谵妄的病理生理机制很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乌司他丁是从健康男性尿液中分离纯化得到的糖蛋白,对多种蛋白酶、糖和脂水解酶均有抑制作用,能够防治由手术刺激造成的细胞和器官功能的损伤,抑制手术后炎症反应,稳定细胞膜,保护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起到减少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作用. 目的 探讨POD的神经炎症机制,为其抗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 就外周炎症反应如何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和S100β蛋白的临床效应及乌司他丁的脑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趋向 为乌司他丁的临床应用及POD的预防提供一种新思路.

    作者:武姗姗;张宗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技术

    本刊刊登了鲁美静等[1]的一篇综述“脑电双频指数的临床矛盾性评价”,原标题为“脑电双频指数矛盾性变化与临床”,引发我的兴趣,想就如何正确评价BIS谈一点个人见解.1 什么是脑电双频谱分析脑电波与其他任何波(如电波、光波)一样有4个基本要素,即频率、波幅(振幅)、波形和位相.

    作者:岳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